日本殖民統治台灣與朝鮮的比較(一)

許介鱗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所長)


日本統治台灣遠比統治朝鮮專制?

日本殖民政策的研究者矢內原忠雄,分析日本對台灣的統治比朝鮮苛酷得多。一、總督為陸軍武官時擁有軍隊指揮權,台灣有,朝鮮無。二、地方制度上的選舉,朝鮮有,台灣無。三、官吏特別任用範圍,朝鮮廣,台灣狹。四、任用行政高官,朝鮮人有總督府的局長、推事檢察官,台灣人只有地方官三人,司法官全無。五、台灣有保甲制度,朝鮮無。六、朝鮮有數家朝鮮人發行的朝鮮語報紙,台灣沒有一家台灣人發行的日報。不論是統治制度,原住民的官吏任用,言論自由,顯然都是台灣的政治比朝鮮尤為專制。台灣完全沒有政治的自由,甚至連萌芽的胚種都難發現〔註1〕

台灣變成日本的殖民地,是以甲午戰爭的「戰利品」從清朝割讓,日本對此戰利品的一塊肉,要煮來吃還是燒來吃,完全有自由處分權。朝鮮變成日本的殖民地,朝鮮國王一直抵抗,被迫簽訂日韓合併條約,起碼是以「主權國家」同意的形式,依照條約的規定必須平等對待朝鮮人,讓朝鮮人參加地方政治。

朝鮮比台灣有更深厚的歷史文化

台灣雖然已經有一千年以上位於中國東邊的太平洋上,但是島上最初只有原住民族居住,到17世紀後半期的1684年,清朝才正式宣佈台灣為中國領土,在福建省之下設一府(台灣府)三縣(台灣縣[台南]、鳳山縣[高雄]、諸羅縣[嘉義])。從此兩百多年由福建、廣東的漢族渡台開疆拓土,但是清朝對台灣始終採取消極政策,到19世紀末的1885年才升格為省,積極推行台灣的洋務運動。

居住在台灣的漢人認為,中國大陸的祖國是由異族的滿族所統治,1895年台灣再由異族的日本人統治。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之後,王朝復古的思想終被打破。但是新成立的國民政府,在軍閥割據的內戰狀況下,一直遲遲不能安定,最後陷入國共內戰的風暴中。台灣人對日本異族的殖民統治,經過20年的武裝抗爭,慘遭日本殘酷的殺戮之後,當初抵制日本統治的士紳,也逐漸與日本統治者妥協起來。日本以「土人」對待所有台灣島民,認為台灣的文化膚淺,日本比台灣「文明開化」,日本的「皇恩」可以德澤台灣。

相對的,朝鮮的文化起源比日本古老,雖然好幾個世紀向中國朝貢,但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是相當獨立,邊界也維持相當安定的狀態。李氏王朝(1392-1910)在朝鮮持續了518年,在東亞算是一個無比長期的王朝。在1876年日本以軍事壓力強迫簽訂《日朝修好條規》的不平等條約以前,朝鮮與日本的關係也算是對等的。

然而,回顧朝日關係史,在西洋列強侵入以前,朝鮮人帶給日本先進的文化,但是朝鮮國土一直遭受日本的侵略。從紀元四、五世紀日本侵入朝鮮古代國家「任那」,十四世紀受倭寇侵害之苦,十六世紀豐臣秀吉出兵侵略朝鮮。豐臣秀吉出兵朝鮮時,當時被當地的義勇軍打敗,後來在北韓鹹鏡北道境內建立「北關大捷碑」,這是是朝鮮人抵抗日本的最早的歷史紀念碑。日本佔領朝鮮半島時,「北關大捷碑」被日本軍搬走存放於東京靖國神社內。現在南北韓政府皆要求日本歸還這個有歷史價值的紀念碑。

日本文化是從朝鮮半島傳來的

台灣是太平洋上的島嶼,本來只有原住民族居住,因此台灣的文化除了原住民文化之外,後來的大部分漢族文化,是隨著福建、廣東的漢族移民,從中國大陸傳來。台灣島上沒有王族存在,從「唐山過台灣」的拓墾者,後來成為地主勢力佔據台灣要地,認為王朝是滿族的清朝政權。日本從清朝割據台灣以後,對台灣的殖民地統治,不必要對付滿族王朝,而是以對付台灣的地主勢力為主。相對的,朝鮮有500多年的李氏王朝文化傳統,日本對朝鮮的殖民地統治,必須盡力於操縱朝鮮的李氏王族。

日本本來是一個沒有什麼文化的地方,日本文化是從大陸經由朝鮮半島再傳到日本的。依考古學研究,日本在紀元前三世紀到二世紀的彌生文化,主要是狩獵、漁撈生活,而稻作和青銅器(銅劍、銅矛、銅鐸等鐵器),主要是從朝鮮半島南部,經由朝鮮人(稱為「渡來人」)傳來的。在二世紀後半期,朝鮮人斷斷續續渡海到日本,進一步將鐵工技術和太陽祭祀傳入日本。三世紀日本的大和朝廷,藉朝鮮人之手確保了朝鮮南部生產的鐵,壟斷了日本本島的鐵工技術,大和政權才能擴大勢力起來。

在三、四世紀時期,朝鮮北部有高句麗,南部有辰韓、馬韓、弁韓三國分立,後來辰韓被新羅,馬韓被百濟統一,弱小的弁韓被倭國(日本)的大和朝廷殖民地化為任那。但是高句麗佔領樂浪郡,新羅又和高句麗結合來對抗百濟、任那,百濟則與大和朝廷聯合三次進攻高句麗。

在四、五世紀時期,日本的大和政權與朝鮮的百濟結交,這時百濟國王下賜給倭國王「七支刀」(石上神宮所藏)和鐵劍(船山古墳出土),表示當時百濟給予倭國(日本)種種物資上文化上的支援〔註2〕。從彰顯高句麗王(好太王)偉業的「廣開土王陵碑」的研究,可以推斷當時倭國的大和朝廷軍攻擊新羅與高句麗是應百濟的要求,也為維護朝鮮南部的鐵供給路線,對朝鮮半島展開軍事行動〔註3〕

在四、五世紀,大陸文化對日本的移植最有貢獻的是從百濟渡日的「渡來人」。其中從帶方郡來的漢氏集團,以及將養蠶織機傳給日本的秦氏集團最為著名,將朝鮮方式的種植粟、麥、豆等田野耕作技術傳到日本,並將硬質「須惠器」(陶器)生產技術也傳到日本,日本在這時就可以自制鐵器了。

在六世紀的513到554年,百濟國派遣五經博士到日本,首次傳給日本佛教、儒教、漢字、醫學、藥學、易學、歷學等,其中百濟學者王仁將「論語」「千字文」傳到日本,傳說是日本正式傳入漢學之始。有了這些朝鮮傳來的文化,才刺激了日本的古代國家和飛鳥文化的形成。

當代的平成天皇,在2001年12月的生日坦白的說出日本與朝鮮的血族關係。他說:依《續日本紀》的記載,桓武天皇的生母是百濟的武寧王子孫,武寧王與日本的關係很深,從這時日本代代招聘五經博士到日本來,武寧王之子聖明王向日本傳佈佛教〔註4〕。事實上,在538年百濟的聖明王贈送給大和朝廷佛像與教典,佛教正式傳到日本。

當初倭國(日本)也派出遣隋使,但倭與隋的關係弄僵之後,595年高句麗派遣僧慧慈到飛鳥寺,擔任聖德太子的老師。聖德太子當攝政之後的新政,冠位12階的制定,憲法17條的發佈,曆法的採用,史書的編修,佛教的興隆,就是這樣來的。所以到七世紀前半期,從日本遠渡唐朝的留學生,很多都是依靠新羅的船,而高句麗、新羅對日本文化的影響也不可忽略。平安時代日本的遣唐使中斷,大陸文化是透過新羅的媒介傳導,日本才有律令制度的完成。

在15、16世紀的150年間,日本和朝鮮之間的貿易往來頻繁,有時甚至一年有200艘貿易船往來。這時期從朝鮮半島有高麗版《大藏經》、佛像、佛畫、鍾、高麗茶碗以及穀物、棉布等大量的傳到日本〔註5〕。當時日本與朝鮮之間水墨畫的交流,促進了日本畫的興起。

豐臣秀吉的侵略朝鮮

在近世的室町時代,朝日關係算是和平而友好的。但是在室町末期,發生倭寇的侵害,以及豐臣秀吉1592年和1597年前後二次的侵略朝鮮,日軍總共約三十萬人蹂躪了朝鮮半島,給朝鮮人帶來很大的災害。侵略的日軍,將朝鮮的學者、陶工,以及很多農民,強行拉到日本,並強奪大量的朝鮮本和銅版活字到日本。秀吉第一次發動的「壬辰倭亂」,強行擄走朝鮮學者姜沆以及奪取朝鮮本,對日本後來朱子學的確立有重要影響。

到了江戶幕府時代,日本與朝鮮於1607年恢復邦交,1609年締結《日朝通商條約》,到1624年有3次回答使兼刷還使,從1636年到1811年派遣九次朝鮮通信使,每次約350名的使節團去日本。在德川幕府的鎖國政策下,如果琉球王國不算,則朝鮮是唯一正式的締結邦交國。在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就將朱子學立為官學,從朝鮮奪來的金屬活字版,讓日本的印刷術大為發展,並借朝鮮陶工之手,日本初次生產瓷器。可見日本文化受益於朝鮮將大陸文化傳導過來的恩典。

日本「征台」比「征韓」容易

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初,就有「征韓」或「征台」的國策論爭,日本擱置了「征韓」而先進行「征台」,是從國際情勢判斷「征台」比「征韓」容易。

先從列強會不會干涉來說,日本割據台灣的1895年,正是帝國主義瓜分殖民地的最盛期,台灣居民雖然成立「台灣民主國」,竭力呼籲西洋列強出面干涉,但是無法結合反帝國主義的力量阻止。而且,日本在外交上已經佈置好一切條件,讓西洋列強不得不承認日本佔據台灣是戰勝國的「戰利品」。

相對的,朝鮮在1910年日本吞併以前,就有列強的勢力長期對立抗爭,日本吞併朝鮮的口實是,朝鮮如果沒有日本來合併也會被西洋列強合併,朝鮮人給同樣的亞洲人管,總比被洋鬼子管要好。因此日本吞併朝鮮之後,朝鮮總督府每年編英文版的《朝鮮的改革與進步的年報》(AnnualReportonReformandProgressinChosen),向各國宣傳朝鮮在日本統治下如何地改革與進步〔註6〕

但是從過去東亞的歷史考察,當時日本當局判斷清政府不會以長期抗戰(如八年抗戰)的精神抵禦,所以可輕而易舉的掠取台灣島,但是預料到朝鮮有悠久的李氏王朝傳統,對於如何籠絡朝鮮王室,必須煞費苦心。

李氏王朝的建國是在1392年消滅高麗時成立的,當時日本是終結南北朝的動亂而確立室町幕府的時期,中國則是元朝滅亡,明太祖朱洪武成立明朝的時期。李朝從此延續到1910年被日本吞併為止,共歷經了518年的歷史。對於這樣有長久歷史文化的朝鮮,日本要侵略成為殖民地,必須先從籠絡國王,把朝鮮國王塑造成為日本傀儡著手。

朝鮮政府在1863年成立大院君政權,這是因為國王直系沒有王位繼承者,由王族內的其他系統選任次王,而即位稱為高宗(在位1863-1907),其真正的父尊稱「大院君」,成為攝政掌握實權。大院君採取「衛正斥邪」(維護朱子學正統,排斥歐美基督邪教)的鎖國攘夷政策,引起1866年、1871年的兩次「洋擾」。但是他的撤廢書院、重建景福宮等政策,遭受守舊派儒生極力反對,大院君執政10年之後,於1873年下野,由閔氏政權所取代。

大院君的夫人閔氏,推薦「閔妃」為高宗之妃。閔妃在宮中內外扶植閔氏一族勢力,1873年大院君下台之後,當政的閩氏政權採取「開國」政策,但是1876年在日軍壓力下,閔氏政權屈服而簽訂《日朝修好條規》的不平等條約,此後朝鮮逐漸淪落為日本以及歐美的半殖民地。閔氏政權在1882年的壬午軍亂、1884年的甲申政變被打倒,但得清朝的支援復權,直到1894年被日軍推倒,執政約20年。

從1894年到1895年,日本藉東學黨農民造反出兵朝鮮,製造對中國開戰的口實。1895年4月中日訂立馬關條約,清朝承認朝鮮獨立。7月日軍佔領王宮扶植大院君政變,成立開化派的傀儡政權,稱為「甲午更張」,閔妃派政權即被驅逐下台。俄德法三國干涉之後的1896年2月,李范晉、李完用等親俄派,將高宗和皇太子移到位於貞洞的俄國公使館成立親俄內閣,高宗在俄國公使館內執行政務。日本痛感閔妃藉俄國勢力恢復政權,覺得應一不做二不休,即殘殺「聯俄抗日」的閔妃。

日本殘殺愛國的閔妃

1896年10月8日清晨,在日本公使三浦悟樓指揮下,日本守備隊四百多人以及日本浪人集團,侵入京城的景福宮慘殺閔妃於寢室,並將屍體拉到後庭凌辱,然後淋灑石油焚燬。日本同時抬出大院君出來當傀儡,成立以金弘集為首的親日開化派政權。當時慘殺案的首謀者三浦,雖然偽裝此事件是朝鮮軍隊的內亂,但是有美國人目擊實際的慘殺案,使得日本遭受國際輿論的責難。

日本的所謂「啟蒙思想家」福澤諭吉,立刻想出日軍殘殺閔妃的對應方法,就是密命撰寫朝鮮王妃傳,捏造閔妃是陰險、妒忌、殘忍,中傷的妖婦,以掩飾日本人的陰險、刻毒、殘忍。目的是杜撰閔妃在世時的殘忍行為告知美國人,以緩和美國對日本人的惡劣感情。福澤諭吉想到即做到,立刻指派慶應義塾的教師林藏,向浪人井上角五郎聽取閔妃的故事編寫為日文,再指派工籐精一翻譯為英文,然後投書到美國的各報去〔註7〕。日本的「啟蒙思想家」,就是這樣竄改歷史來啟蒙日本民眾去追隨軍國主義的。但是從朝鮮人的立場來看,閔妃是一位對日本人的野心覺醒,而拒絕採取親日政策的愛國者。今日流行的韓國電視連續劇《明成皇后》,就是推翻日本侵略者史觀,表示朝鮮人的愛國立場。

高宗皇帝一直不肯當日本的傀儡

1897年1月韓國政府決定閔妃的謚號為「明成」,2月高宗從俄國公使館回宮。10月舉行皇帝即位典禮,國號為大韓帝國,王后閔氏為皇后、王太子改稱皇太子。11月22日舉行明成皇后的國葬。

1898年,大院君去世。高宗皇帝沒有出席生父大院君的葬禮,因為高宗的心底一直強烈地怨恨他是閔妃遭慘殺案的牽連者。李承晚年輕時參加「獨立協會」運動,1898年被捕入獄,1904年出獄赴美留學,這時高宗偷偷的托付密函攜帶赴美。日本戰敗投降後,李承晚回國當首任大韓民國總統。

1905年3月高宗又寫一密函給駐上海的俄軍少將請其傳達,訴請俄國牽制日本蠻橫地企圖將韓國淪為日本的保護國。11月日本特命全權大使伊籐博文,強迫高宗接受第二次日韓協約,此韓國保護條約簽訂之後,群眾聚集大韓門前叫喊毀棄新約,各地興起反日暴動,侍從武官長閔永煥甚至自裁。

韓國淪為日本的保護國之後,對外不是一個獨立國家,但是內政應該還有一定的自主權。然而日本成立統監府,在統監的指揮下,配置日本人顧問到韓國政府各部局,進行將韓國改編為日本殖民地的準備工作。1907年日方再加強統監府的功能,配置日本人為各部局次官,全盤地操縱韓國內政。

1907年4月,高宗又書寫密函給李□等攜帶出國,要他在出席海牙萬國和平會議時訴諸於國際,密函內容是陳述日本把韓國保護國化的實情,6月海牙和平會議拒絕高宗派來的密使參與,7月密使李□在海牙殉國。日本的韓國統監伊籐博文,即追究高宗派遣海牙密使之事,總理大臣李完用等全體閣員也勸告高宗讓位,高宗不得已發出讓位的詔敕,以及軍隊解散的詔敕,侍衛大隊長樸星煥自裁。

1907年8月7日高宗與嚴妃生的英親王垠,冊封為皇太子,8月27日高宗與閔妃生的純宗,在慶運宮即位為韓國皇帝。12月5日皇太子垠被伊籐博文帶到東京留學,後來與日本皇室梨本宮的長女方子結婚,培養成為日本的傀儡。

1908年12月半官半民的東洋拓殖會社成立,開始大規模的收購朝鮮土地,誘導日本人移民朝鮮。1909年7月日本內閣會議決議合併韓國,10月朝鮮志士安重根在哈爾濱車站刺殺伊籐博文。但是日本還是展開謀略,利用朝鮮人的組織「一進會」,假裝這是朝鮮民眾的意志要與日本合併〔註8〕。日本的韓國統監寺內正毅,逼迫韓國總理大臣李完用,於1910年8月簽訂《日韓合併條約》,韓國國號改稱朝鮮,設置朝鮮總督府。朝鮮總督府統合了統監府與韓國政府的各機關,第一任朝鮮總督由統監寺內正毅就任,朝鮮完全淪落為日本的殖民地,李氏的朝鮮王朝終於滅亡。

戰前日本將李王朝的首府留下來使用,並且籠絡李王室為聽話的傀儡,這反而激起朝鮮人亡國之恨,不斷地興起反日運動。戰後國民政府留下台灣總督府,反而讓台灣人時時懷念從前日本總督的威風。

日韓合併是朝鮮人自願的嗎?

1910年的日韓合併條約,雖然有韓國玉璽蓋印,但沒有韓國皇帝的御名簽署。韓國玉璽自1907年由日本統監府奪取保管,1910年的日韓合併時的玉璽蓋印,也可以說是明目張膽的監守盜印行為。日韓合併條約的內容既然是:「韓國皇帝陛下,將有關韓國全部的一切統治權,完全而且永久地讓與日本皇帝陛下。」怎麼可以沒有韓國皇帝的簽名呢?現在日本右翼還有人主張1910年的日韓合併是朝鮮人自願的,但是絕大多數韓國人認為,1910年的日韓合併條約沒有韓國皇帝的簽名,在國際法上是無效的。

1919年1月21日,高宗在德壽宮去世,傳說死因是被毒殺。因為高宗的愛妃(閔妃)被日方慘殺而耿耿於懷,派遣密使到巴黎的計畫又被日方發覺,朝鮮總督府密令侍醫安商鎬毒殺高宗〔註9〕。3月1日為高宗國葬兩天前,引起朝鮮亡國後最大的「三一獨立運動」,參加示威運動的群眾遍及朝鮮全域,總數超過兩百萬人(2,023,098人),死亡者7,509人,負傷者15,961人,逮捕入獄者4萬6948人〔註10〕,此次又稱為三一萬歲運動。

從閔妃之死算起,三年後大院君去世,不久高宗死,1926年4月高宗與閔妃生的孩子純宗,也在昌德宮死去。朝鮮的王室,在日本帝國強權的陰影下,命運真是悲慘。

〔註1〕矢內原忠雄著周憲文譯《日本帝國主義下之台灣》(台北:帕米爾書店,1987年版),頁168。
〔註2〕樸時亨著全浩天譯《廣開土王陵碑》(東京;そしえこ,1985年),頁100。
〔註3〕金達壽、姜在彥、李進熙、姜德相《教科書に書かれた朝鮮》(東京:講談社,1980年),頁30-41。
〔註4〕Ken Joseph,Lost Identity(東京:光文社,2005年),頁63-64。
〔註5〕歷史學研究會編《日朝關係史を考えろ》(東京:青木書店,1989年),頁83-84。
〔註6〕Mark R. Peattie著,淺野豐美譯《植民地──帝國50年攴興亡》(東京:讀賣新聞社,1996年),頁281。
〔註7〕石河干明《福澤諭吉傳》(東京:岩波書店,1932年),頁45。
〔註8〕山邊健太郎《日韓併合小史》(東京:岩波書店,1977年),頁229-234。
〔註9〕角田房子《閔妃暗殺──朝鮮王朝末期攴國母》(東京:新潮社,1988年),頁359-360。
〔註10〕《朝鮮?知?事典》(東京:平凡社,2003年),頁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