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後的台灣政局與兩岸關係

紀欣
(法學博士、律師)


台灣「三合一選舉」結果12月3日揭曉,國民黨大勝,民進黨慘敗,20多年來地方版圖亦被改寫。此次選舉雖然只是一次台灣地方性的選舉,但因它被定位為對陳水扁的「期中信任投票」,其結果自然對台灣未來的藍綠政治版圖,以及2008年總統大選有重大影響。而在台灣新的政治形勢下,兩岸關係將有何發展,值得吾人關注。

一、民進黨敗選原因及引發效應

敗選後,民進黨中常會列出包括高捷案及陳哲男事件造成清廉形象受創、執政表現未符社會期待、三合一選舉有利國民黨綁樁發揮組織優勢等七大敗選原因。行政院長謝長廷則指出,民進黨必須承認「馬英九現象」是敗選核心原因。其實民進黨選舉潰敗,是被執政無能、經濟不振,以及無法抵賴的腐敗、貪污弊案所打垮。尤其陳水扁五年多來不僅失政、失信,也失德、失言,選民擺明了要給他一點顏色瞧瞧。

選後,人民期待陳水扁改善兩岸關係,挽救台灣經濟,降低失業率及人民的痛苦指數,閉關九天才現身的陳水扁,一開口卻只表示改革18%軍公教優退利率決心不變。人民期待陳水扁大刀闊斧,處理黨內的腐敗、貪污,禁止高官繼續炒作股票,但他只想保住自己不被牽扯進去;就連扁嫂炒股票、內線交易,他也管不了!論及挽救經濟,陳水扁早就開始規畫第二次經發會,希望把民眾的目光,從揭發不完的弊案導向「拚經濟」。不過,台灣經濟的困局在於兩岸政策,扁政府如果怕引起深綠支援者反彈而不敢做,就不必開什麼第二次經發會了!

敗選亦加劇了民進黨內鬥爭。接班梯隊的蘇貞昌、游錫坤、謝長廷,個個在選舉中中箭落馬,只得暗中較勁,互別瞄頭。呂秀蓮則因代理黨主席職位,在選後立即與陳水扁上演了一場「扁呂交惡七日奇譚」連環劇,讓民眾看傻了眼,李敖則貼切地形容是「惡人自有惡人磨」。在呂秀蓮事件後,原本就對跛腳有強烈危機感的陳水扁,更加速籌組多數聯盟,好讓自己擺脫「四大天王」掣肘。只是陳水扁心目中的第一人選王金平不只絕頂精明,又一再受到馬英九的「關注」及「保護」,除非陳水扁真願意透過政黨協商,王金平上勾的機率應該不大。

扁呂交惡在呂秀蓮不參選黨主席後暫時落幕,但民進黨近期的黨主席之爭及未來的接班人戰爭,都將使該黨未來兩年暗潮洶湧,派系鬥爭不斷。而原本被視為綠營第三代強棒的羅文嘉、林佳龍、邱太三在此次選戰中,全都鎩羽而歸,民進黨的世代交替速度也將出現延滯。

二、馬英九現象及國民黨重新執政之路

8月才接下國民黨主席棒子的馬英九,在此次選戰中,吸納了中間選票及對民進黨不滿的淺綠票,選前又喊出「未過半就請辭」,成功激化了泛藍選民的凝聚力,果然讓國民黨創下近年來難見的佳績。勝選之夜,馬英九說「是民進黨自己打敗自己」,「不是國民黨勝利,是人民的勝利」,也表示國民黨會立刻成立廉能委員會,充分展現其政治智慧及改革決心。

國民黨勝選後,「馬英九現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馬英九能成為一種「現象」,其背後意義,當然不只「泛藍選民大團結」。馬英九不但終結了民進黨的清廉改革形象,也可望能以「優質政治」,取代近十餘年紛擾台灣的「族群政治」。如果說,「李登輝現象」代表著「本土化」的崛起及壯大,成為新世代象徵的「馬英九現象」,起碼代表「本土化」對台灣人而言已不再是重要考量。這雖歸功於馬英九刻意讓國民黨與台灣本土、歷史連結,但主要還是形勢比人強。兩岸的經濟實力明顯此消彼長,台灣人要想有出路,就得面對現實。

或許正因勇於面對現實,愈來愈多台灣人認為「統一是大勢所趨」,而馬英九的立場也愈來愈清晰。他在接受美國《新聞週刊》國際版訪問(刊登於2005/12/26—2006/1/2期)時說,「我們黨的終極目標是統一」。當記者問到「你認為統一會在你有生之年發生嗎?」時,馬英九回答:「如果你十年前問我,我會說不。但大陸事情變化那麼快,我們不知道他們的民主化會走多遠。」當然,他也表示「統一沒有時間表,條件尚未成熟」、「不相信任何一方準備要統一」、「如果認為大陸在不久的未來會像台灣一樣民主,那就太過天真」。但他至少有勇氣承認統一是國民黨的目標,也就代表他有自信、有決心走出一條與民進黨不同,卻能證明他更「愛台灣」的路。歷史證明,唯有能扭轉、引導民意者,才是開創歷史的政治家。

當然,馬英九在2008年前不可能一路順暢。例如剛選完,就得處理陳水扁有意延攬王金平組閣來「裂解泛藍」的難題;至於泛藍選民最關心的國親合併問題,千呼萬喚始出來的「馬宋會」(205/12/12),二人足足談了四個小時,卻只換得「合併破局」四字。既然宋楚瑜還不想放棄他的黨主席夢,就表示泛藍整合及北高兩市、立委選舉,將繼續考驗馬英九的智慧。另外,馬英九在選後第一時間要求黨內不要驕矜,但基隆市長許財利卻硬要秋後算帳,台北縣長周錫瑋也傳出以百萬裝潢新辦公室。馬英九是否能徹底改革國民黨,以及國民黨公職是否能帶給民眾耳目一新的「廉能政治」,都關係著國民黨是否能奪回台灣的執政權。

再者,泛藍雖已於12月23日將軍購案退回程委會,但藍軍是否能堅持下去,也是對馬英九的考驗。或有人說,讓軍購案在院會討論無妨,馬英九也贊成台灣「維持適當防衛能力」。或有人說,在國民黨四席立委將轉任地方首長,藍軍呈現脆弱過半之際,馬英九不必因此而得罪美國。或有人說,軍購案不過,民進黨政府也可以改列年度預算,提高軍購在一般預算所佔比例。但馬英九在接受美國《新聞週刊》訪問時坦承,「想要與大陸有穩定的關係,軍購是我們應該關注的事項之一。」這表明馬英九知道,人民反軍購,不僅僅是因為價格不合理,而是買武器的邏輯不通。軍方說:「美方的戰略構想,是由台灣先承受共軍第一擊,才會急切希望台灣提升自我防衛力量」。專程回台遊說軍購案的駐美代表李大維說:「如果台灣變成一片廢墟,美軍就不會來了。」任何願意面對現實的台灣人都應該承認,台灣根本不堪一擊,願意勒緊褲帶買軍備,就是希望美國保護,但如果付了保護費,還得忍受第一擊,那就大可不必了。

三、兩岸關係終於成為台灣核心議題

選前幾天,陳水扁及馬英九不約而同鎖定兩岸議題。馬英九說,「國民黨大贏,民進黨政府和陳水扁會大幅調整、鬆綁兩岸政策。」陳水扁則立即回應說,「如果泛藍贏,兩岸政策一定只會緊縮,不會更開放。」他更要大家用選票「反共保台」,「要捍衛台灣做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但同一時間,謝長廷公開說,「在經濟上,我贊成兩岸直航,也希望開放大陸觀光客來台。」他又指出,明年初的經發會,可將放寬赴大陸投資比重淨值40%上限,及兩岸三通等一些敏感議題納入議程討論。

馬英九選後第二天又呼籲,為了台灣的未來,政府應該逐漸放寬兩岸政策,三通不但有迫切性、還有必要性;畫地自限、鎖國政策會害死台灣。王金平也主動向媒體爆料,選前他曾兩度向陳水扁提出建言,希望促成海基、海協兩會復談,讓兩岸關係趨向和緩,否則台灣很快就將被邊緣化。他也表示,「如果國家有需要,願意全力以赴」,促成兩岸三通。王金平的表態,當然是在推銷自己格局高、視野廣、關係良好,以便有機會再創新局,但也凸顯改善兩岸關係是台灣當前第一急務。

媒體及學者也紛紛為文批評,獨派反對直航及取消企業投資大陸40%上限的立論,根本與事實不符。東協高峰會12月14日落幕後,媒體直稱台灣已變成「亞細亞新經濟孤兒」,而曾預言「2010大陸東協貿易區啟動,台灣邊緣化的開始」的政大經濟系教授林祖嘉說,今年有16個國家參與東協高峰會,而台灣和東協加三各國貿易關係都非常密切,根本丟不起。至於台灣要如何突破這個困局?林祖嘉解釋,「無論名詞叫大中華經濟圈或兩岸共同市場,概念就是台灣必須直接和大陸談經濟合作,成為共同市場,和東亞峰會其他會員國的貿易也就享有同樣權利。」

儘管如此,陳水扁12月14日在選後首度談到三通議題時還是強調,「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絕不可被去政府化、去公權力化」。他也表示,「假若兩岸政府與政府對話、協商無法推動,中國要跳過台灣政府,執意與台灣在野黨打交道,期待未來兩岸會有何改變與進展,將是件非常困難的事。」陳水扁的態度很強硬,但聽得出來,他在意的是不希望在兩岸事務上喪失主導權。其實沒有任何人否認,陳水扁是台灣的掌權者,大陸也不可能刻意「跳過」他。只是,正如前外交部長田弘茂日前的公開建議,民進黨政府要想辦法在兩岸政治協商和談判上,取得啟動權或是主導權,就必須要認真思考「是否應該回歸到九二共識的基礎」。

四、兩岸關係可望局部改善

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上的失策,早已使台灣快速步入邊緣化。陳水扁明知勢不可逆,卻不斷炒作「只利選舉」的兩岸政治議題,來升高兩岸敵意,只是兩岸議題在此次選舉中明顯失效,選後不但股市連漲一周,民進黨內部也開始有人主張兩岸應該開放、本土概念應多樣化。儘管陳水扁態度依然強硬,但從各種跡象看來,改善兩岸關係已勢在必行。其理由至少有三。

其一,綠營有人說,綠軍此次敗選非關「大陸熱」,亦非大陸對台優惠政策奏效。但連戰「破冰之旅」後,國民黨的支援率大幅度回升,「要和平、不要戰爭,求穩定、反對台獨」逐漸成為主流民意,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未來的北高兩市市長選戰、立委選舉,以至於總統大選,都是政黨對決的一對一情況。藍綠二軍,除堅守原本板塊之外,如何爭取中間選民,就是勝負關鍵!面對馬英九這樣的吸票機,民進黨還能只顧深綠那一塊嗎?

其二,馬英九一再宣示,如果執政,一定在兩年內開放三通。台商猜測陳水扁為搶在馬英九前面,很可能在二次經發會直接宣佈三通等政策。筆者認為台商的推測太過樂觀,上述田弘茂的建議阿扁也不可能接受。但陳水扁為轉移敗選,回應台商及國際企業的強烈要求,很可能在明年初的經發會上,做成放寬大陸投資淨值40%上限、有條件開放大陸觀光客、增加直航包機來往次數等結論。這雖與三通,承認「九二共識」有一大段距離,但總也是改善兩岸關係的重要開始。吾人應樂見兩黨在兩岸事務上相互競爭,使兩岸議題水漲船高,也從而加速主流民意進一步轉為「反獨趨統」。

其三,陳水扁即使不為台灣想,為其個人「名留青史」,都應該把握最後兩年的任期,好好改善兩岸關係。平實而論,陳水扁若不想被歷史記載,他是先靠著李登輝催生的「本土化」當上總統,後靠著兩顆子彈得以連任,而其任內政績是搞垮台灣經濟、破壞台海安全,就應該識時務,回頭是岸。但若陳水扁執意孤行,不想改善兩岸關係,亦有可能利用憲改,確立政府體制、建立三權分立、改採募兵制,來換取「名留青史」。雖然立院發動修憲門檻極高,又須得到半數以上公民支援,但如陳水扁提議把減半的國會席次,從113席增為150席左右,在野黨立委可能因自身利益而加以支援(過去七次修憲,就是朝野政黨利益交換的惡果)。至於公投部分,陳水扁早已利用公器,在全島大力推動「全民制憲運動」。究竟陳水扁及民進黨總統候選人是否會為繼續執政,不顧一切,放手一博,企圖以「公投制憲」直接衝撞「反分裂國家法」底線,值得吾人密切注意。

結 語

相信任何一個關心台灣及全中國前途的人,在2005年終回顧這一年的兩岸關係,都會感觸良多。儘管兩岸復談尚無眉目,但大陸的和平發展及對台政策的靈活調整,加上台灣自身在經濟上的困境,總算讓台灣民意有所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