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箍咒下的「電火球」

評蘇貞昌內閣的局限與困境

耿榮水
(長城基金會執行長)


蘇貞昌在去年十二月三日「三合一」選舉後辭民進黨主席,不到兩個月竟又被陳水扁提名出任行政院長,其中角色變換之快與敗選責任之有無歸屬,均令國人感到迷惑,或許這正如卸任院長謝長廷所寓言,民進黨內只要跑得比別人快,就能免於為虎所噬的求生法則,已無何是非功過標準,或者可理解為陳水扁用人隨興,並無定律可循,只著眼於形勢需要之權謀術數,則蘇貞昌之出線也就不足為奇了。

歷來筆者均不願多費唇舌去評論陳水扁所提閣揆之作為,蓋在目前體制之下,行政院長几已淪為總統的執行長,並無多大自主性,曰旦閣揆政績如何,並不公允。此番破例來評論蘇貞昌內閣,不外以下三點原因:

一是陳水扁任期只剩兩年,蘇內閣很可能是最後一任內閣。

二是蘇為目前民進黨內最孚聲望,也最具實力之政治人物,足以牽制阿扁,不必事事逢迎。

三是未來兩年如政績突出,蘇極可能成為民進黨二○○八年總統候選人,代表執政黨角逐大位。

基於以上三點認知,則未來蘇貞昌內閣施政之利弊得失,仍有一論之價值。

陳水扁暫渡「跛腳」危機

在此須先談談民進黨敗選後的權力佈局。

原先各界均懷疑敗選後陳水扁將面臨內部權力的挑戰,成為「跛腳」總統。但畢竟阿扁是鬥爭的好手,他在敗選後採取兩項措施,暫時穩住了他的領導地位:

一是推出溫弱的游錫坤競選黨主席,逐退虎視耽耽的呂秀蓮和謝長廷聯軍,並成功打破林義雄的神主牌位,取得了黨機器的控制權,這是鞏固權力極其重要的一步,如黨主席一職由其他派系所奪,則未來黨政不同步,勢必加速其「跛腳」的速度。

二是在元旦文告中設下「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之藩籬,藉緊縮兩岸政策來爭取基本教義派的支持,避免敗選後的眾叛親離,至少可減緩來自激進派壓力,有效化解兩面夾擊的危機。外界期待敗選後民進黨勢必要走的前瞻開放路線,在阿扁眼中,等於是向對岸低頭,或者是承認過去路線的錯誤,故仍執意一路走到黑。

蘇貞昌在此形勢下接掌行政院,應該是利弊參半。有利的是府院黨已連成一線,任何一方都不會故意在背後扯後腿,不論是政策的延續性或是實際政務的推行,都可收手指臂使的效果,這和過去民進黨中央常給謝內閣穿小鞋的作法相較,已不可同日而語,可以說,以目前民進黨內的政治生態言,這樣的權力佈局是相對穩定的,也是敗選後較佳的人事安排。

然而,蘇貞昌的局限性也在這裡。由於阿扁已訂下「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最高戰略指導原則,甚至明言必須認同這項原則的才能入閣,顯然蘇貞昌內閣已接受了這項原則,至少蘇貞昌本人不反對,即使內心反對,表現出來的仍須是奉行不渝,可以說,蘇基本上已與阿扁達成妥協,否則斷無可能出線之理。

蘇向阿扁妥協的另一個明證是:在新的內閣成員中,有關軍事、外交與兩岸的人事,率由阿扁主導,如李傑留任國防部長,吳釗燮留任陸委會主委,以及由原任總統府副秘書長的黃志芳接掌外交部,都可看出總統府完全掌控國防、外交與兩岸政策,這是阿扁行使總統職權的權力禁區,特別是大陸政策,蘇貞昌幾乎碰都不敢碰,因此當春節期間阿扁又拋出考慮廢除國統綱領的驚人之語時,蘇只能裝聾作啞,這是蘇的油滑,也是蘇的無奈。

蘇貞昌只能當「小院長」?

從這個角度看,筆者很擔心未來這兩年蘇內閣會有什麼作為?本來蘇貞昌過去能累積較高的人氣與聲望,主要是靠他在台北縣長兩屆任期(實際只干六年)內的清廉、勤政與魄力而形成的,這是他的強項所在。但畢竟台北縣只是地方首長,即使幹得再好,也不能保證到中央也能幹得好,謝長廷就是一個活生生例子,輿論嘲諷他當高雄市長是個「大市長」,到了中央卻耍不開,只能當個「小院長」,而且短短一年就下台了,准此以觀,則蘇貞昌是否重蹈謝長廷的覆轍,也由「大縣長」淪為「小院長」呢?

筆者這樣的質疑是有根據的。阿扁的兩岸緊縮政策,表面上看只是大陸政策而已,實則影響是多方面、多層次的。錢復曾有名言:「大陸政策的位階高於外交政策」,亦即兩岸關係如果搞不好,台灣的外交關係也一定搞不好。同理,大陸政策的位階也一定高於國防、經貿、教育、交通等相關部門的政策,至少是影響深遠。如果台灣采積極開放的大陸政策,兩岸關係緩和,則不難想像將會出現以下的願景:

──軍事上,調整國防戰略,大幅減縮軍費,兩岸停止軍備競賽,台海緊張局勢趨緩,世代和平可期;

──經貿上,兩岸經貿直接往來,台灣對大陸投資正常化,大陸成為台灣最大的市場與腹地,台灣融入大中華經濟圈,避免被邊緣化;

──教育上,承認大陸學歷,兩岸學生自由往來就讀,學術文化廣泛交流,不致因去中國化而形成意識型態對立與隔閡;

──交通上,全面開放三通直航,允許大陸人士來台觀光,促進台灣觀光產業發展;

──社會上,消除兩岸人民敵意,增進彼此的信任與好感,有效提升社會安全感;

上述的兩岸和平繁榮景像是如何令人嚮往?蘇貞昌如果在開放的大陸政策下施政,以他的能力幹才,確實有機會出現這樣的輝煌政績。或許有人辯稱,即使大陸政策緊縮,蘇也可藉由內政的表現來彌補,諸如:有效打擊罪犯、改善治安、提高行政效率、端正官場習氣、樹立清廉形象等政績來提升施政滿意度,這固然是可能的治術操作,但在兩岸僵局打不開的大環境下,所有內政的表現都勢必破功,蘇的如意算盤也自然落空。

因此,蘇貞昌千萬不能低估阿扁所設藩籬的破壞性,或自以為只要搞好內政就能直通二○○八的總統大位。以筆者觀之,阿扁在兩岸關係的緊縮政策,對蘇內閣而言,恰如孫悟空頭上之緊箍咒,不僅綁住了蘇內閣的手腳,也大大抵消了人民對蘇內閣的期待,未來兩年,蘇貞昌只能服服貼貼為阿扁幹活,幹得好,歸功於阿扁用人得當,幹不好,則蘇的下場不一定會比謝好多少。

中國政策大辯論是轉機?

如此說來,蘇貞昌是否就注定只能當個「小院長」?非也,如果蘇能好好利用機會,乘時造勢,在客觀環境下逼阿扁全面調整緊縮的大陸政策,則蘇或許還有一線生機,以筆者看來,今年三月即將舉辦的「中國政策大辯論」就是一大良機。

民進黨為何要大規模舉辦「中國政策大辯論」?論者多以為主旨是要為阿扁緊縮的大陸政策背書,透過公開的辯論尋求最大公約數,塑造多數共識的假相,藉此取得大陸政策的正當性。這固然言之成理,但蘇貞昌若有擔當與智慧,應該利用此次大辯論的機會,設法遊說阿扁,將主旨調整為緊縮大陸政策的解套大會,將其結論朝積極開放的方向發展,如此既可避免錯誤政策越走越遠,又可讓阿扁有一個台階下,如此兩全其美,豈不妙哉!若擔心引發基本教義派的反彈,則至少要讓正反雙方各抒己見,平衡發言,達成兩面俱陳的公平論述,保留將來調整的空間與機會,這是一著事緩則圓之計,應該是當前政局情勢下的最佳策略,對民進黨本身的傷害最小,卻是進可攻,退可守的妙棋,蘇揆何妨一試?

為何說此為緩兵之計?吾人以為,從阿扁慣用的權術技倆,元旦的緊縮大陸政策談話,或許僅是一時的權宜之計,目的在避免兩面作戰,預防跛腳,一旦政局穩定,恢復自信後,阿扁可能又會鬆綁,這是他變來變去權謀性格作風的最大特徵所在。且若經此大辯論,即全面否定阿扁元旦談話,也未免有傷領導威信,站在元首立場,阿扁自難同意。若是保留彈性空間,待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再伺機調整大陸政策,既保住面子,又留住裡子,朝野兩岸都雙贏,何樂而不為呢?

另一個有利時機是年底的北高市長選舉之後。依目前民意傾向和選民基本結構,如國民黨不犯重大錯誤,台北市長應是囊中之物,高雄市長則在泛藍大團結之下,亦有光復機會,如北高市長均為國民黨所奪,對民進黨而言,不啻又是繼「三合一」敗選之後的一大打擊,勢必在黨內又引起一陣檢討反省聲浪,阿扁緊縮的大陸政策如何能繼續下去呢?蘇貞昌若在此際出手,公開呼籲調整大陸政策的必要性,阿扁勢必很難再堅持下去,黨內批判也會接踵而至,阿扁只能屈服於黨內外強大壓力,捨此亦別無他途。

假如阿扁猶負隅頑抗,則蘇貞昌可以去留相威脅,不惜孤注一擲,逼阿扁非調整大陸政策不可。依常理推測,此時阿扁任期只剩一年,應已無多少籌碼可資討價還價,非得與蘇妥協不可,就算阿扁不妥協,還是要作困獸之鬥,則蘇只好斷然求去,開始著手爭取民進黨二○○八年的總統提名,以當時的民意潮流傾向,筆者幾可斷言,阿扁已成孤家寡人,民進黨有識之士應會全力支持蘇貞昌出線才對。

可為不可為在一念之間

政治是一種可能的藝術,成敗利鈍往往繫於一念之間。蘇貞昌在民進黨重挫之後組閣,可謂是授命於危難之間,其任重道遠自不在話下。以過去蘇的從政記錄,清廉勤政殆無可爭議,是否器識宏偉足堪國家領導人之任,則有待檢驗。目前台灣之生死存亡絕續興廢,全在於是否有一前瞻開放之兩岸政策,阿扁執政近六年來,已證明其為目光如豆、缺乏遠略的短視政客,處於屋簷之下,蘇內閣暫時不得不向權勢低頭,吾人可以理解,但並非全陷於不可為的絕地,仍有其可為之機遇,完全要看蘇貞昌能否好好運用把握,若蘇不敢在大陸政策上有所突破,仍要仰賴阿扁鼻息,則吾人也只好歎曰:「豎子不足與謀!」

蘇貞昌因頂上無毛,曾被電視模仿秀調侃為「衝!衝!衝!」的「電火球」,即使他的人氣和知名度不斷攀升,但在緊箍咒下的「電火球」,能否繼續發光發熱,猶是個未知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