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近代史,從明治維新到1945年戰敗,貫穿著準備戰爭、從事戰爭、戰勝掠奪財物,再準備戰爭、再發動戰爭、再戰勝掠奪財物,所以是一部戰爭掠奪史。中國的近代,則是貫穿著國家建設,遭遇外侵的戰爭破壞,再行建設,再遭遇外侵的戰爭破壞,再行建設,所以是一部建設和戰爭破壞重複的歷史。
在近代東亞,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就爭論「征韓」,1874年發動「征台」戰爭,獲得50萬兩補償的賠款。其後經過20年的準備戰爭,1894-95年發動第一次中日戰爭,獲得賠款2億3000萬兩和台灣割地。此後再經過10年的準備戰爭,在1904-05年發動日俄戰爭,經美國從中斡旋,雖未獲得割地賠款,但也奪得俄國在中國東北的利權。在此之前,日本也參加1900年的八國聯軍攻打義和團,日本雖出動最多兵力,但在列強之中分得較少的賠款。此後日本參加1914-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奪得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利權以及太平洋的德國領地島嶼。日本一直不能忘懷戰爭利益,1927年日本出兵山東,1928年造成濟南慘案,又炸殺張作霖,1931年發動瀋陽事變、1937年盧溝橋事變,而進入第二次中日全面戰爭。
中日戰爭是日本出兵到中國領土侵略,不是中國軍到日本領土打仗。日本發動侵略戰爭,中國是抵抗日本侵略的戰爭,稱為「抗戰」或「抗日」。
1945年日本第一次戰敗無條件投降,但是中國放棄賠款要求,讓日本失去對戰爭反省的機會。在盟軍美國的壓力下,日本不得已制訂「和平憲法」規定「放棄戰爭」,但是1950年韓戰爆發,美國又要求日本重整軍備,建立所謂「自衛隊」的軍隊,日本更是失去反省戰爭的機會。
戰敗以後,日本改採「老二哲學」,禮讓美國稱霸為世界第一,日本寧願居為「老二」,默默追隨美國操縱世界政治的冷戰戰略,但在亞洲的熱戰──如韓戰或越戰,支援美國的「戰爭特需」(special procurement of war)坐享經濟利益。這種方式,讓全世界反對戰爭的輿論,都集中在指責美國的霸權,日本就可以免於責難,「老二哲學」算是最聰明的「戰爭獲利者」(war profiteer)。
但是冷戰結束之後,「戰爭特需」的利益似乎盡失,日本經濟從1990年前後陷入停滯不前的狀態。雖然在美國進攻阿富汗或進攻伊拉克的戰爭,日本也扮演跟隨者(follower)的角色,但是因為日本的地理位置遠離中東等因素,日本出動軍隊並不能得到「戰爭特需」的經濟利益。但是日本出兵海外不但違憲,更促使日本右翼抬頭,讚揚二次大戰期間的日本皇軍是高貴的亞洲解放軍,不僅否定一切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指控,還反控亞洲國家捏造南京大屠殺、強征慰安婦等暴行,對以前從事侵略戰爭更沒有反思的念頭。
從台灣的立場來看戰爭,日本佔據台灣是到台灣侵略,把台灣視為戰利品的殖民地。1895年馬關條約的「台灣割讓」,完全是日本以戰爭逼迫,中國的當局不願意割讓,台灣的居民也不願意臣服日本統治。日本是以戰爭的暴力強制佔據,這等於是強盜行為。強盜以暴力分離台灣與中國的關係,等於是強盜以暴力分離母親與孩子的關係,母親被強索2億3000萬兩的銀子,孩子被迫寄人籬下受奴役。當時中國的歲入約一億兩,等於是中國兩年多的歲入被日本搶奪,銀2億3000萬兩合於日幣3億6000萬日圓,開戰的1894年日本國家預算是9000萬日圓,也就是說,日本在甲午戰爭奪得四年份的國家預算,從此開始日本的資本主義化。
其實,中國大陸的甲午戰爭,遠不如台灣的殖民地戰爭劇烈。甲午戰爭只打了8個月,台灣的殖民地戰爭則打了20年(1895-1915),至噍吧哖抗日事件後全島武器被沒收,台灣的武裝抗日才停止,改為非武裝的「抗日」民族運動。日軍在甲午戰爭戰死的人數為1161人,在台灣的殖民戰爭戰死1988人。可見台灣人民的抗日,的確比中國大陸的抗日,時間長而又激烈。
其中以台灣原住民的抗日最為激烈,日本在平地奪取米、糖單一作物的利益之後,再往山地掠奪樟腦以及其他森林的利益,而與台灣山地「森林的守護者」原住民,發生無數次的激烈戰爭。而且,1930年台灣原住民的霧社武裝抗日事變,成為中國大陸1931年瀋陽事變、1937年盧溝橋事變抗日的先聲。台灣殖民地的抗日,引導中國大陸興起抗日運動,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為止。
戰後中國最高領導人蔣介石,一方面宣佈對日的「以德報怨」政策,另一方面借用曾經侵略中國的日軍將領岡村寧次等來協助與共軍作戰,讓日本人懷抱對戰爭的優越意識,認定世界上最壞的是共產黨,日軍不壞,應該與國民黨政府合作,共同對共產黨作戰。日本因參與反共戰爭的合作協定,對戰爭哪來反省機會?
蔣介石對共軍的戰爭,雖然兵敗如山倒,但是將大陸的中華民國政府機構,以及全中國搬得動的資產,包括故宮博物院價值連城的國寶,搬運到台灣來準備反攻大陸,並請日軍顧問潛稱「白團」來對抗「紅軍」。蔣介石的反攻大陸夢未能實現,繼承者蔣經國、李登輝、陳水扁,依照蔣介石所設計的國家體制,宣稱台灣擁有「國家主權」,繼續在美國領導下推行反共產中國的政策。這樣對台灣當局來說,中國大陸變成「敵國」,而美日同盟的日本變成「友邦」了。
日本和台灣的戰後經濟復甦與成長,都是依附美國的一種「反共賺錢術」。美國從事戰爭,日本和台灣聽命於美國的反共十字軍,但不直接參與戰爭,而獲得「美援」和「戰爭特需」等經濟利益。但是冷戰終結之後,反共十字軍逐漸改編為「反恐十字軍」,以對付伊斯蘭教徒的恐怖攻擊,日本和台灣已經很難從戰爭牟利了。現在面對著中國大陸的和平崛起,不論日本的小泉政府或台灣的阿扁政府,都拿不出什麼應付的對策。胡錦濤有明確的台灣政策,而陳水扁沒有明確的大陸政策,日本的分離兩岸以及分裂南北韓的政策,恐怕不容易一直奏功。◆
社論
「廢統論」與蘇內閣
特載
馬英九與「台獨選項」
日本問題
龍應台與「價值認同」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