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一個即將崛起的大國?

湯紹成
(國關中心)


今年二月中旬,俄羅斯總統普丁在德國參加一次安全政策論壇時,大肆批評了美國政府的各項外交政策,這是他執政七年以來對美國最為嚴厲的指控,讓人感到冷戰時期東西對立的情勢再現,普丁總統為何要如此抨擊美國?俄羅斯真的崛起了?

普丁對美國的批評主要集中在所謂單邊主義與布希政府的一意孤行方面。他認為美國近年來的政策已逾越經濟、政治與人權方面的分際,美國不斷輸出民主,自己卻不民主,將其意志強加於人,單邊主義不但無法解決衝突,反而會讓衝突惡化,造成許多悲劇與緊張的情勢。他批評美國肆無忌憚地到處使用武力製造紛亂,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國家,美國已毀棄國際公法的規範。他雖未指明,但強烈影射攻打伊拉克事件就屬非法,因為美國迴避了聯合國的機制。

此外,美國還要在捷克與波蘭部署反飛彈防禦系統,表面上是針對伊朗,實際上是針對俄國,將逼使俄羅斯駐紮可閃避的攔截彈道飛彈,引發進一步的軍備競賽。加上美國攻伊的戰爭,更使得中東地區的情勢加速動盪。聯合國才是賦予會員國合法使用武力的國際組織,而聯合國則不可被北約或歐盟所取代。雖然如此,美俄以及相關國家,還都應該在防止核武擴散以及歐安組織(OSCE)方面進一步合作。綜觀普丁總統這些強烈的叫板,則可分為以下幾方面來分析。

背 景

首先,回顧已往冷戰時期蘇聯的強勢地位與作風。當時藉由東歐華沙公約組織的功能,蘇聯的勢力最遠涵蓋當時的東德,對於陣營內的動亂,不時以軍事鎮壓。1991年蘇聯瓦解,俄羅斯重建,而新成立的獨聯體則只能鬆散地維繫原蘇聯的規模。不久,原華沙公約國家紛紛加入北約與歐盟,甚至還包含獨聯體的波海三小國,目前連烏克蘭與喬治亞也都要爭取加入北約。尤有進者,包括俄羅斯內部周邊的地區,分離主義的意識也都高漲起來。

在九○年代,由於俄羅斯內部的改革而國力耗損,面對原本的勢力範圍被西方國家鯨吞與蠶食,也只能望洋興歎,無能為力。但是近年來,在普丁總統的領導下,再加上石油與天然氣的收入增加,俄國國庫充裕,外債償清,莫斯科政府的腳步已經站穩,因而發出獅吼。

此外,在俄羅斯內部,普丁總統則實施鐵腕政策,對於異議份子的殘害不遺餘力,其中包括記者與退休情報人員被謀殺的事件。對外,則以石油為武器,逼迫周邊國家就範,並反對這些國家的民主化進程。此外,莫斯科政府還積極反對科索夫獨立,同時在伊朗、北韓以及中東問題方面的立場,都與美歐國家有相當的歧見。

科索夫問題

科索夫乃塞爾維亞的一個自治省,但是其人口95%都屬阿爾巴尼亞裔。1999年,因南斯拉夫總統米洛塞維奇在當地執行種族清洗政策,導致當時北約的轟炸。之後,該地區就成為聯合國的保護區,聯合國並指派前芬蘭總統MattiAhtisaari為調人,且提出讓科索夫獨立的計畫。

可是,這遭到塞爾維亞與俄羅斯的強力反對,前者的新國會在今年2月15日集會第一天的第一個議案,就以絕大多數表決反對科索夫獨立,而只願意提高該地區的自治程度,因為他們擔心這將導致科索夫以及其鄰近地區的民族主義高漲,甚至還危及俄羅斯周邊的安寧,其中包括喬治亞的Abkhazia與南Ossetia以及墨達瓦(Moldova)的Transdnestr等,都也將尋求獨立。況且,若科索夫獨立,西方的勢力必定大舉滲入,俄國在巴爾幹地區的傳統影響力也必將遭到衝擊,這將與其長久的盟友塞國一樣,自然難以同意。但是,面對科索夫當地人民強烈獨立的意願,這個問題的解決還是十分棘手。

伊朗問題

基於歷史與地緣的關係,俄羅斯與伊朗的關係十分密切。雖然美歐國家呼籲伊朗放棄濃縮鈾的核子計畫,自2006年初以來並施於相當的壓力,美國甚至準備對於伊朗採取武力攻擊,因為他們懷疑俄羅斯暗地支持伊朗建立核子設施,而且還有計畫繼續增建。

但是,俄羅斯在聯合國多次支持伊朗,並反對施壓。普丁總統則堅持並未向伊朗提供飛彈技術,而只有飛彈防禦系統,況且伊朗也沒有可以威脅歐洲的飛彈,同時反指歐美國家是作賊的喊捉賊,最後導致去年12月安理會作出對伊朗較為輕微的懲治決議,其緩衝期已在今年二月下旬結束,由於伊朗政府的態度強硬,情勢可能再度惡化。

可是,問題在於,目前伊朗雖然還沒有長程飛彈,但在未來幾年內則有可能自行生產,屆時射程六千公里的飛彈再加上核子彈頭,其所構成的威脅則無法預測。相對的,美國為何不在距離伊朗最近的北約盟國土耳其建立反飛彈系統?則也是讓普丁政府難以釋懷,因而認定北約最終的對象還是俄羅斯。

北韓問題

在二月中旬的六邊會談中,俄國增加了談判的人員,使得俄羅斯代表團的陣容乃所有六國中最為堅強者,充分顯示俄國對於北韓問題的重視,及其向外炫耀其實力的意圖。由於俄國擔心在東北亞地區的利益會受到美日等國的侵蝕,因而曾提供北韓核能技術。而最近美國將海基的飛彈防禦雷達,從夏威夷移駐到阿留申群島,距離俄國的堪查加半島不遠,目的雖稱是監控北韓的動靜,但是俄羅斯同樣感受威脅。雖然如此,此次的會談則初露曙光,但後續發展仍值得觀察。

中東問題

為了加強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普丁總統還在慕尼黑會議之後訪問了沙烏地阿拉伯、達卡與約旦等國家,這也是第一位訪問沙烏地的俄國總統。兩國在冷戰期間關係冷淡,直至1990年八月伊拉克進攻科威特時,雙方才再度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由於在九○年代俄羅斯內政重整,對外事務無暇多顧,因而雙方在2003年才進一步改善關係,俄羅斯也是中東問題四國團(Quartet)的成員,此外則還有聯合國、歐盟與美國。普丁總統在沙烏地受到極為熱烈的接待,除了促進雙邊的貿易關係之外,普丁總統還想出售武器給這個在中東極具影響力的大國,而後者也正期盼俄國可以更加積極介入以阿之爭,以牽制與促進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

再者,當2006年元月,巴解哈瑪斯組織勝選之後,美國與以色列都採取杯葛的態度,可是俄羅斯卻主張西方國家應與該組織談判。同年夏天,以色列與駐紮黎巴嫩的巴解聖戰組織真主黨交戰時,後者所使用的武器大都來自俄羅斯,而這些武器也多是由伊朗或敘利亞轉運而來。此外,在北非方面,當美國正擔心北撒哈拉地區國家成為恐怖主義的基地時,俄羅斯卻計畫出售阿爾吉利亞總額75億美元的坦克、戰機與反飛彈系統等武器,由此可見雙方對立的態勢極為明顯。

周邊國家

由於普丁總統與德國前總理施若德關係良好,其中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兩者都反對美國攻打伊拉克。在2005年9月德國國會大選前幾天,普丁總統親赴柏林與施若德總理簽訂東海油氣管合約,這主要就是要繞過波蘭等國而直接提供德國能源,並藉此抬高德國的影響力,因為這些油與氣都還要輸往其他歐洲國家。但是此舉則使得波蘭與德俄兩國產生高度歧見,因為波蘭未被事先知會,同時這也會減少其過路費的收益,二戰中德俄兩國瓜分波蘭的希特勒史達林密約的陰影再現。自2005年11月梅克爾總理上台以來,德國政府積極改善與波蘭的關係,但是俄羅斯政府卻始終保持高姿態。

2006年底,因波蘭的反對,歐盟與俄羅斯的能源合約無法簽訂,這主要是歸因於俄羅斯拒絕輸入波蘭的肉品所致。而在美國攻伊戰爭中,波蘭不顧歐盟國家的反對給於美國積極的支持,並派遣數百名士兵參戰,至今都尚未撤出,獲得布希政府高度的讚揚。因此,當美國提出要在波蘭建立反飛彈系統時,則獲得其新政府的欣然同意。

還有烏克蘭,當該國橘色革命後企圖倒向西方時,俄羅斯則以抬高能源價格相要脅,而這個政策甚至還影響西歐國家,因為俄羅斯輸歐的能源管道都要經過此地。

中俄關係

在俄羅斯內部整頓告一段落之後,於1998年11月,中俄兩國在莫斯科發表了聯合聲明,又在2001年7月,簽署了《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奠定了兩國之間關係的基礎。在2004年10月,普丁總統訪問中國時,中俄發表聯合聲明,並簽署了邊界的補充協定,繼2005年6月底至7月初,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俄羅斯,兩國並再度簽署聯合聲明之後,八月份兩國在渤海地區舉行第一次聯合軍演,由次可見雙方關係的快速發展。其中,由於歐盟有可能解除對中國的武器禁運,促使俄羅斯更加緊與中國合作,以免其武器市場被瓜分。

由此可見,正如普丁總統所言,目前兩國的關係已進入前所未有的佳境。尤其,長久以來困擾雙方的邊界問題已解決,兩國之間已建立最高領導人的戰略對話機制,且在眾多的國際事務中的共識甚高。而在中俄邊界的貿易中,中國人始終佔絕大優勢,俄國甚至擔心中國勢力即將入侵西伯利亞。但是,俄羅斯以其能源的供給為誘餌,這也使得北京政府在邊界問題上作出讓步。2006年是中國的「俄羅斯年」,今年則是俄羅斯的「中國年」,兩國大事舉辦活動,目前雙邊關係堪稱穩定。

結 語

綜觀上述俄美兩國的齟齬可以得知,所謂後冷戰時期,乃因東歐國家的民主化以及俄羅斯的解體所開啟。可是,在過去幾年來,俄羅斯的國力增長,並以能源為武器,面對西方國家的步步逼近,備感威脅,終於引發反彈,雙方之間新的對立態勢日益尖銳化。這個爭議則還表現在科索夫等諸多問題上,幾乎涵蓋了所有重要的國際爭端,而目前俄中關係卻相對穩定,這也讓俄羅斯擁有更多的籌碼來向西方挑戰。

再以這個爭議的整體內涵來看,這不但是俄羅斯與西方之間的權力與利益之爭,同時也是民主與反民主的意識形態之爭,以及人權與主權的價值之爭,這些因素息息相關,環環相扣,在短期間內還不易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