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和伊朗在二戰之後結怨的源頭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1951年4月,伊朗民族陣線領導人默哈米德.莫薩德(Mohammed Mossadegh)被任命為首相。他是當時伊朗政界少見的清廉人士。莫薩德決定將英伊石油公司收回伊朗國營,於是英國的石油利益集團感到大為不滿。英國情報部門1952年11月向美國提議,英、美聯合在伊朗發動政變。美國方面擔憂莫薩德與秉持社會主義的伊朗人民黨接近,所以艾森豪(Dwight D Eisenhower)總統1953年1月入主白宮之後,美國開始採取在伊朗製造政變的政策路線。1953年5月,美國中央情報局人員在伊朗首都德黑蘭街頭散發反對莫薩德的傳單和漫畫。6月,英、美敲定政變行動代號為Ajax。稍後,美國中情局中東行動處處長克米特.羅斯福(Kermit Roosevelt老羅斯福總統席奧多.羅斯福的孫子)秘密抵達德黑蘭。7月21日,艾森豪批准政變計畫。美國催促伊朗國王巴勒維下令免除莫薩德職務,但是巴勒維沒勇氣那樣做。8月15日23:30時,國王衛隊隊長率兵闖入莫薩德官邸,企圖捉住莫薩德,但反而被埋伏在官邸的親莫薩德部隊扣押。巴勒維聞訊驚恐之餘逃往義大利。美國力圖扭轉事態。8月17日,克米特動用5萬美元收買暴民偽裝成人民黨黨員發動暴亂,攻擊伊朗老王陵墓與宗教場所,誘使伊朗人民厭惡人民黨。美國中情局此時已由策動政變,轉為直接進行政變。8月19日,更多被收買的暴民走上街頭,同時,窩藏在美國大使館的叛軍將領指揮坦克佔領伊朗國家廣播電台,為親美的政變進行宣傳。8月22日,巴勒維返回德黑蘭重登王位。巴勒維投桃報李讓美國獲得伊朗石油40%的開採權。率先倡議政變的英國獲得的反而不如美國。英國實力不足,卻又不能克制做壞事的念頭,徒然為人作嫁,英伊石油公司風光不再。
美國頗為厚愛巴勒維的腐敗政權。在政治方面,美國中情局為巴勒維組織特務機構、訓練秘密警察,以便巴勒維鎮壓、驅逐、殺害要求民主改革的學生等各界人士。巴勒維政權消滅了溫和反對的空間,於是只留下宗教激進反對之路。在軍事方面,伊朗甚至比美國海軍更先獲得後來長期居於美國海軍主力戰鬥機寶座的F-14戰鬥機。美國還專門為巴勒維政權設計適合在波斯灣海域發揮戰力的4艘驅逐艦〔註1〕。雖然有美國的軍事與政治支持,腐敗的政權總是會被推翻的。巴勒維1979年1月16日最後一次出亡。美國1979年9月接受巴勒維入境就醫,伊朗隨之出現反美示威。1979年11月4日,伊朗學生佔據美國駐德黑蘭大使館,並扣押大約90名人質,此即美國所稱「伊朗危機」的開頭。1980年4月24日,美軍出動特戰部隊企圖奇襲救出人質。但是8架直升機中的3架遭沙塵暴損傷,任務被迫中止,在撤出時有8名美軍喪生。伊朗人質危機持續到1981年1月20日,雷根總統就職當天,美國交出大約80億美元的伊朗資產,最後的52名人質因而獲釋。人質危機雖然結束,美國和伊朗的基本教義派穆斯林卻繼續對立到2007年,而且還看不到盡頭。美國1953年利用宗教情緒等因素推動伊朗政變,美國今天也因為遭到宗教情緒支撐的武裝反美運動而兵困伊拉克與阿富汗。蓋達組織的創立人奧薩瑪不愧是受過美國中情局訓練的好學生。
1980年代的另一件大事--兩伊戰爭--也加深了伊朗人對於美國的仇恨。伊拉克在1980年9月22日開始以地面與空中武力入侵伊朗,引起了持續大約8年的兩伊戰爭。美國當然是站在伊拉克這邊。2006年11月下台的美國前國防部長倫斯斐曾在1983年12月20日以雷根總統特使的身份在巴格達與薩達姆握手言歡,恢復並增溫美國與伊拉克中斷多年的邦交〔註2〕。事實上,伊拉克用於攻擊伊朗人與庫德族的化學武器及其研製能力就是來自美國和英國。
蘇聯解體之後,美國有一批人認為美國單極領導世界的時機到了。他們構想的世界秩序可以概括成「美國領導、強國合作、弱國服從、敵國被滅」。建立與維持前述秩序所需要的強迫式手段有賴於動用美國的軍事與經濟優勢,至於誘騙與煽動手段則是有賴於美國的宣傳優勢。建立前述秩序的第一步是控制世界石油資源的開採與運輸。前述控制不只是為了滿足美國的能源需求,同時為了脅迫、利誘其他國家合作、服從美國,或者削弱那些本身能源不足而且尚未服從美國或者未被美國擊敗的強國。
1.)中東和中亞的石油與天然氣。美國推翻阿富汗塔利班政權之後並未投入足夠的資源追捕或擊殺據說的911事件元兇奧薩瑪,反而匆匆調轉資源準備對伊拉克進行軍事入侵。阿富汗本身沒有豐富的油氣資源,但是因為對阿富汗開戰之名,美國得以將軍事勢力伸入富藏油氣的中亞。伊拉克與911事件無關,也沒有大規模毀滅武器,但是有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
美國二戰之後介入中東與伊朗的主因有二:一、支持以色列;二、保障美國獲取中東與伊朗石油。前者除了涉及美國內部政治因素之外,或多或少也與後者有關。美國願意為了獲取或者控制石油而做許多事。事實上,美國曾經協助巴勒維政權發展核能技術,而且伊朗第一座研究用核反應爐就是美國提供的。此中原因是美國那時候認為,伊朗如果使用核能發電,就可以節省伊朗火力發電耗油,於是對美國輸出更多的石油。美國現在有人指稱,伊朗石油蘊藏豐富,不需要核能發電,所以伊朗如果發展核技術,必定是為了製造核武器。前述推論的邏輯謬誤明顯可見。伊朗可稱道的產業很少,其經濟收入主要是石油出口所得,所以伊朗或許想要發展核武,但是它也有合理的經濟動機需要核能發電,以便出口更多的石油或者拖長可開採石油的時間。
近幾年以來,美國藉著新增海外駐軍基地以及「顏色革命」,看來正在建立黑海-裡海-中亞走廊。此一地緣戰略暨能源走廊不僅可以向西輸送中亞的能源,而且可以威脅俄國的南面和中國大陸的西面,這兩個美國海權本來難以有效大量投放的地區。
2.)俄羅斯的能源。對於美國的稱霸戰略而言,俄羅斯的能源是個頭痛的難題。俄羅斯的能源可以經由陸路抵達西歐和中國大陸這兩個大型經濟體。而且美國難以使用較激烈而且大規模軍事衝突手段阻止俄羅斯對前述二者出口能源。美國雖然炒作「中國威脅論」,但是西歐才是比中國大陸更有潛力的美國霸權競爭者或障礙物。西歐擁有較高的科技實力,而且其文化與政治制度基本上和美國相同。經過美國多方運作,西歐出現幾位比他們的前任更親美的國家領導人。但是俄國藉著能源牽制西歐,使其不能過度親美,於是美國大肆抨擊俄國使用能源進行勒索。事實上,能源的政治工具化早已存在。1973年以阿戰爭期間,因為美國大力支持以色列,阿拉伯產油國就藉著能源施壓,造成世界經濟下滑〔註3〕。美國在1980年代也操縱壓低原油價格,以減少蘇聯的外匯收入,對於蘇聯解體起了某種作用。何況俄國從前以低於市場價格對喬治亞等國家提供能源,那本來就不合乎美國叫嚷的「市場經濟」。美國目前對付俄羅斯的手段主要是以軍事實力支撐的政治和軍事進逼包圍,與政治顛覆。
3.)西非的石油與天然氣。美國已決定成立非洲司令部,成為與太平洋司令部、中央司令部等同級的司令部。此一司令部的具體位置還沒決定,但有可能是在西非幾內亞灣的聖多美/普林西比,而且將有美國航母前進佈署到這裡。幾內亞灣海域與其周邊陸地是非洲最大的石油與天然氣生產區,而且非洲已成為美國進口石油的最大來源地。美軍駐在海島上的優點是安全性較高、可以避免捲入傷亡機率較高的地面軍事衝突。如果親美政權不能控制石油開採,美國仍控制海上交通線,可以阻止美國的對手經由海運獲得石油,或者,在最糟的情況,美國的航空武力可以摧毀石油開採設施。
4.)加拿大與墨西哥的能源。如果合計石油與天然氣,加拿大是美國最大的進口能源來源地。加拿大和墨西哥基本上不可能採取不利於美國戰略利益的能源出口政策,所以這一方面不必贅言。
5.)南美洲的石油與天然氣。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不時發出反美言論,而且打算向俄國採購包括Su-30戰機在內的武器。美國固然不願見到後院起火,但是美國也不用擔心任何國家在戰時可以獲得南美石油。
縱觀前述各大能源產區,美國目前有必要而且比較有可行性採取熱戰手段加以控制或者摧毀的地方只剩下伊朗。如果不是伊拉克局勢影響美國人民對於動武的胃口,美國或許已經對伊朗開戰了。伊朗不只是一個美國還沒有控制的能源產區,而且在和平時期能夠對於經濟迅速增長的中國大陸、印度,還有已開發的西歐、日本提供能源。這將會削弱美國藉著控制全球能源生產/運輸來影響或操控其他國家政策的能力。日本被美國警告之後已停止和伊朗商談投資開採能源。但是那個念念不忘控制印度洋以控制世界大部份遠洋海運路線的印度卻繼續和伊朗商談能源合作。歐洲的奧地利與瑞士也在和伊朗商談建立陸上輸送天然氣的管線。
伊朗的地理位置也讓美國的好戰派看著不舒服。美國正在大力建構的黑海-裡海-中亞地緣戰略暨能源走廊的南側面暴露在伊朗北方,走廊的北側面則是暴露於俄羅斯。如果伊朗存在親美政權,前述走廊就有安穩的南側後方來面對俄國在北側的壓力。如果伊朗與俄國合作,二者就有可能夾擊美國的黑海-裡海-中亞地緣戰略暨能源走廊。
歐亞大陸上目前只有俄羅斯和伊朗兩國符合下述諸條件:領土與人口均達可觀的規模、對美國懷有敵意、富藏能源、而且可以或者有可能完全經由陸路輸送能源到歐亞大陸其他地區。此外,中亞地區也富藏油氣能源,而且中國大陸、美國、俄羅斯三者正在中亞地區爭奪影響力,此時,一個敵視美國而且擁有可觀實力的伊朗將會讓美國在中亞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美國雖想控制更多的能源來幫助自己稱霸,可是美國目前不能和俄國輕啟戰端,於是只有把主意動到伊朗頭上。這也是一種「冷水煮青蛙」的戰略,逐步推進剝除俄國、中國大陸原本相對安全的南側與西側周邊陣地,使二者漸漸陷入難以有效反抗的困境,然後迫使它們接受美國霸權支配。
社論
國際與外交
台獨與四要一沒有
兩岸政經
二二八60週年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