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琉球人抗議日本篡改歷史教科書的感想

王仲孚
(文大史學系教授)


琉球人的抗議震驚全球

今年(2007)九月二十九日,琉球11萬人聚集在「宜野灣市海濱公園」,抗議日本政府篡改中學歷史教科書,這次抗議的人數是從1960年美國把琉球交還日本統治後最多的一次。

日本軍國主義右派為了模糊日軍的戰爭罪行,千方百計想從歷史教科書中刪去,1982年日本文部省曾經把日本歷史教科書記載的琉球居民被迫「集體自殺」的慘劇刪除過一次,經過琉球居民抗議之後,於次年又恢復了原來的記載。

關於日軍在琉球戰役中命令琉球居民「集體自殺」事件,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其所著《沖繩筆記》一書中記載甚詳,近年日本右派使人控告大江健三郎之書不實,纏訟多時,尚未定讞,日本文部省即迫不及待,以《沖繩筆記》記載不實為藉口,要求編輯歷史教科書的書局將這一段史實刪除或修改。今年六月,琉球居民已經有過一次抗議,6月9日,琉球縣近千名教職員在那霸市集會,要求日本文部省收回「審訂意見」,集會者高呼:「不許歪曲沖繩戰役真相」、「不許篡改事實」的口號,文部省不理不睬,終於引發了這次的超級大規模抗議。

二戰期間,日軍逼迫琉球人民「集體自殺」的悲劇,為琉球人留下了慘痛的「歷史記憶」,為了保留這慘痛的「集體記憶」,作為歷史教訓,所以他們勇敢的站出來,反對日本政府以政治手段來消滅史實。琉球人這次集會時,從琉球縣知事(琉球縣長)、議會議員、婦女到高中學生,都登台大聲向日本政府抗議,展示了琉球人對待歷史悲劇的嚴肅態度,琉球人這次大規模的抗議行動震驚了世界輿論,作了大幅度的報導,他們的行動贏得世人的尊敬。

琉球人的表現的確令人刮目相看。與此同時,作為一個「台灣居民」,對於日本篡改教科書的反應,也就不禁感到汗顏。

成功改變日本青少年歷史記憶

近二、三十年來,日本政府在軍國主義右派勢力的主導下,進行篡改歷史教科書的工作,以推卸日本侵略戰爭的責任,模糊日軍在侵略戰爭中所犯的滔天罪行。就侵華戰爭而言,日本於二戰結束以來,利用國共內戰的矛盾以及國際社會兩極對抗的微妙關係,從未為侵華戰爭加害中國的罪行道歉,反而在篡改歷史教科書的工作中,將「侵略」中國改為「進出」中國,對於「南京大屠殺」這種血跡斑斑的罪行全盤否定,至於戰爭期間「七三一」部隊以中國人作活體實驗,在中國境內大量製造及使用毒氣(直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在中國某些地區仍然發生日軍遺留的毒氣為害居民的事件),更是隻字不提。

對於琉球人強烈抗議日本政府篡改教科書的行動,我們除了應該感到汗顏之外,更是值得深思和警惕。因為日本數十年來鍥而不捨的努力之下,篡改侵華史實、推卸戰爭責任、改變日本青少年歷史記憶等各項目標,已經逐步達成。檢討日本篡改歷史教科書的經過,是一個長期進行的改造工程,每次遇到受害各國政府抗議之時,日本政府皆采低調因應,甚至令一、二大臣因發言不當而去職,以平息眾怒,但事件過後,仍然我行我素,依照自己的意思篡改,日本以這種「拉長戰線」、「曲線迂迴」、「匍匐前進」的政策來篡改歷史,基本上是成功的。他們大概事先已經料定,對於日本的作為,讓抗議者叫嚷一陣過後,日本歷史教科書怎樣寫,也就沒人繼續盯著注意了,況且教科書一旦篡改完成,分到學生手中,則改變歷史教育的作用已經發生,已不是那一國的外交聲明或是集會抗議所能變更的了。

所以二、三十年來,日本就是用這樣「低姿態」的方式,在各國斷斷續續地抗議聲中,斷斷續續地完成了篡改教科書的目標,沒想到在既定目標即將達成之時,惹起了琉球人的大抗爭,也重新喚起了世人再度對日本篡改教科書的關注。

杜正勝比日本右派還右

回憶日本在篡改歷史教科書的過程中,海峽兩岸的政府和民間也都曾經提出過「嚴正」的抗議,但是近十年來不但抗議的聲音從微弱而趨消寂。甚者,台灣方面從李登輝執政期間,利用御用文丑逐漸在篡改我們自己的歷史教科書,到了民進黨執政,更利用政府的公權力明火執杖,敲鑼打鼓地大幹起來。先是在國中部分藉實施「九年一貫課程」的機會,將歷史科合併在「社會科」之內,國中生每週只有一節支離破碎的歷史課。繼而制訂「高中九五暫行課綱」以「略古詳今」為名,將中國五千年歷史「濃縮」成一冊,由於中國史篇幅大量縮減,致使現行高中歷史教科書之中,已有版本不再出現「南京大屠殺」之類的課文,就這一點而言,豈非要與日本篡改後的歷史教科書看齊了嗎?

高中歷史「九五暫綱」的重要特色之一,是把台灣史獨立成冊,與中國史分離開,本來就重視鄉土史教學而言,「台灣史」單獨成冊多講授一些也無可厚非,但是重要的是編輯的立場與方向問題。例如獨立成冊後的台灣史,在日據時代(現教科書中已普遍稱為「日治時代」)的部分,肯定日本在台殖民五十年的貢獻,如公共衛生設施、教育普及、交通、水利建設等,都是日本殖民時代的功勞,台灣的近代化是日本殖民時代奠定的基礎,「日治時代」須使用日本天皇紀年,不能使用清代和民國紀元,同時不但選擇了許多日本人物進入教科書,教科書裡的日本人物一律要附上日語拼音,在教學時這些日本人物還得以日語發音,例如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須加(Kabayama Sukenori,1837-1922),興建嘉南大圳的總工程師「八田與一」須加(Yahada Yoiti,1886-1942),但是其他國家的人物如哥倫布、拿破侖、斯大林、希特勒、李承晚等等,則不須使用原來國家的語言發音,相信日本歷史教科書中提到中國的歷史人物時,恐怕還是用日語發音,不會加上漢語發音。此外,為了暗示台灣地位未定,強調開羅會議因出席者未簽字,所以不具「歸還中國」的效力,一九五一年舊金山和會要求日本放棄台灣,但並未規定台灣給予何國?諸如此類課文,不但失去中華民國的主體性,也失去台灣的主體性,倒是完全符合日本右派軍國主義推動的史觀,其躁進推動的情形較日本右派猶有過之。

「台灣居民」對於上述教科書的情形,似已淡然處之、甚或視若無睹了,這與琉球人的器度比較相差何止千里!琉球人本有自己的國家,自被日本兼併後,國家已亡,現在已是「日本國民」了,但人心不死,為維護歷史教育的尊嚴,竟有如此驚動世界輿論的表現,不知還沒成為日本國民的台灣皇民內心作何感想?

對於台灣目前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用詞,教育部「教科書審查委員會」都有明確而嚴格的規定加以約束,例如「光復」要改用「戰後」,「我國」要改為「中國」,「中共」也要改為「中國」,「國父」要改為「孫中山」,武昌「起義」要改為「起事」。教育部並以公文發佈了五千多個詞彙,令歷史教科書的編者寫作時「參考」,名義上說這是「參考」,實際上不遵守者其編輯的教科書就不易通過審查,教科書就賣不出去,書局就要面臨倒閉的危機,這比威權時代警備總部的「查封」動作還要厲害。所以書局為了生存,恐怕沒有一個敢不遵守的,這樣篡改歷史教科書的目的,也就藉編者的手達成了。

關於教育部屬下的「教科書審議委員會」不准在教科書裡使用「國父」與「武昌起義」這兩個「名詞」,在此值得特別一提,就是「國父」是官方的規定,「起義」也是站在中華民國官方立場說的,以顯示推翻滿清的正當性,本來民間學者著書可以不用「國父」或「起義」,但現在民間編者反而使用「國父」、「武昌起義」,而代表官方的教育部卻要求不准使用,豈非咄咄怪事?看到我們的教育部長杜正勝在高中校長集會上公開聲稱「中華民國不存在了」,以及教育部的審查委員對歷史教科書審查的態度和執行方針,不禁使人臆想到是否日本軍國主義右派的勢力已進入中華民國政府的行政體系之內?這不值得警惕和深思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