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加坡獨立模式不適用台灣

石文傑


台獨人士每每舉美國和新加坡獨立建國模式,說美國、新加坡能,台灣為何不能?殊不知兩者完全不能類比,否則就是××比雞腿、比喻不倫。美國,新加坡能,台灣就是不能,縱使「捏卵包自殺」亦然,奉勸獨派朋友,別再虛耗光陰、浪費時間,自我陶醉、自欺欺人,醒醒吧!不要再做白日夢了,搞啥撈子「入聯公投」。

台獨朋友最常舉的例子是,與英國同文同種的美國獨立,以為有為者亦若是。實際上,凡是瞭解美國歷史的人都知道,1776年美國獨立是趕鴨子上架、走一步算一步,那些開國元勳心知肚明,要從當時世界最強的英國脫離,獨立建國,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因此個個都寫好一遺囑,交代後事,要知道獨立初期,美國第一面國旗(應是十三州的共同旗幟)左上角還保留大英帝國的米字旗呢,質言之,個個都沒有把握十三州(應是十三國)能否獨立成功?果然獨立戰爭橫梗在眼前,面臨嚴重考驗,而獨立軍的領袖華盛頓,在戰爭初期還打敗仗,有幾次還鬧自殺。要不是偶爾打了幾場小勝仗,法國、西班牙恐怕還不敢攖其鋒,介入英、美之間的內戰呢,若沒有法、西等國的協助,十三州的烏合之眾,恐怕只有功虧一簣,換言之,這場戰爭可是多國打一國呢!

僥倖的打贏獨立戰爭,依《邦聯條例》建立了十三國(州),各州各自獨立,各有各自的鈔票、郵票、印花、軍隊,關稅……,沒有首都,也沒有總統,也沒有中央政府(聯邦政府),當然也不再有英國總督,只有十三州聯誼會(所謂的國會)。到1787年,美國人嘗到了分崩離析、各自為政的苦果,獨立反成夢魘,以至於再度派代表到費城召開第三次大陸會議,最後通過《美利堅合眾國憲法》(第二部憲法),決定成立聯邦政府,選舉總統,興建首都,獨立軍領袖華盛頓當選為第一任總統(任期1789-1797)。但因首都尚未完竣,只得借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宣誓就職,華盛頓終其一生,都沒有在華盛頓市上過一天班,直到首都建成之後,他已經去世,後來為了紀念他,就以他的名字做為新建首都的地名(只是加D.C.以與華盛頓州有所區隔)。質言之,美國經驗就是:鐵錚錚的打贏獨立戰爭,以及由邦聯走向聯邦(由十三國走向一國,由分裂走向統一),這豈是台獨人士所樂見的模式?

至於新加坡獨立則恰恰相反,新加坡自始至終,並不希望脫離馬來西亞聯邦獨立,它是被迫、甚至可說是被開除、被趕出馬來西亞聯邦,獨立絕非新加坡人的心願,連新加坡總理李光耀都在《回憶錄》中提到,當時是含淚獨立的,被趕出馬來西亞聯邦的當天晚上,他徹夜未眠,憂心新加坡能否存活到天亮?

事實經過是這樣:1963年新加坡與馬來西亞、沙撈越、北婆羅州共組馬來西亞聯邦,然而這種合併是短暫的、是各懷鬼胎、貌合神離的,其主要分歧是種族問題。因為整個馬來西亞巫族(馬來人)佔多數,雖然經濟一直控制在華人手中,但政治卻由巫族掌控,一向經濟實力雄厚又佔新加坡人口多數的華人,一旦加入馬來西亞聯邦後,將產生量變質變,嚴重威脅馬來人的政治和經濟地位,因此掀起了一股排華反華的力量,最終終於在1965年把新加坡趕出馬來西亞聯邦。

為了新加坡的發展前途,李光耀始終認為新、馬最終還是需要合併的。最近(9月27日)李光耀在應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洲媒體機構、南加州大學內安堡傳播學學院專訪時表示,只要馬來西亞能公平對待華裔和印度裔人民,給予公平的教育機會,新加坡可能考慮重新加入馬來西亞聯邦;實際上在1996年6月李光耀也曾提出重新加入馬來西亞聯邦,遭到當時的馬國總理馬哈蒂的拒絕,認為時機還未成熟。

基此,台灣若想被中國趕出,除非(一)台灣的政治民主和經濟實力、國民所得,遠遠超過中國大陸,讓他望塵莫及;(二)再發生一次大地震,把台灣島向東南移到與南太平洋島國為鄰,台灣不再具有戰略價值,不影響中國進出太平洋,否則恐怕只能癡心妄想、太不現實了。

唯一還有一絲希望的就是瑞士模式,也是台獨朋友朝思暮想的方式,瑞士當年能在歐洲列強夾縫中,獨立建國,成為唯一永久中立國,其實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1815年拿破侖垮台,為重建歐洲新秩序,歐洲各國召開維也納會議。位於歐洲心臟的瑞士,人人都想據為己有,結果因為擺不平,只得讓瑞士獨立建國,並且相約保證瑞士永久中立。台灣目前也是列強環伺,如何從列強中殺出一條血泊,建立一個永保中立的獨立國,嚴重考驗台灣人的智慧。只是從美、日等國與中國的建交公報中,都以各種形式承認(或認知、或瞭解到)台灣海峽兩岸只有一個中國,台灣與大陸都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與大陸的主權(治權可分治,主權不能分割)共同屬海峽兩岸所有的中國人,對此舉世幾無異議(包括聯合國2758號決議文)。基此,要循瑞士模式建立「台灣中立國」,恐怕機會十分渺茫!

至於東帝汶獨立模式完全不足取,東帝汶與印尼政府軍打了十年獨立戰爭,犧牲了四分之一人口,也導至民窮財盡、民不聊生,竟連獨立晚會的煙火,都要靠台灣捐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