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勢」,會被「勢」所誤:民進黨的如意算盤可能會不如意

楊志誠
(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


掌握政權是民進黨的總體目標

從人類社會的歷史進化來看,權力鬥爭乃是政治的本質,這是相對於人類對權力的迷惑和慾望,權力資源形成高度有限性及制約性的必然結果。如果為了滿足大多數人對權力的追逐,而不斷擴大政治權力的資源,或是開放縱容權力追逐的遊戲規則,社會必將呈現動亂或共窮的現象。就以菲律賓為例,三、四十年前,人們只要提到菲律賓,無不認為是亞洲最有錢的國家之一,真正導致菲律賓經濟困窘的轉捩點就在柯拉蓉執政時的政治解放;在政治解放的情境下,當人民感受到政治權力可以讓人們在不付勞動力的境域中創造經濟利益,誰還會願意從事辛苦的經濟活動呢?經濟不崩解也難!這是台灣朝野各黨不能不共同警惕的基本要點,將來不管誰執政,如果不能跳出這一個發展的窠臼,台灣人民的苦就是你們這些政治人物的罪!

也就因為政治權力無法無限制的擴張,所以透過權力鬥爭以決定輸贏,似乎有其必要性;同時,權力鬥爭也有其場域範圍及其產生的功能。關於鬥爭所產生的功能及其影響,談判學及兵法都說:「內鬥內行,外斗必然外行,故挑撥離間可為攻心伐謀之策也」;然而,馬克思及毛澤東卻認為:「鬥爭乃是人類社會進化的動力」,到底兩者差別在那裡?又是誰比較正確呢?

事實上,這也就是過去國民黨內鬥與民進黨內鬥的差別;國民黨是越鬥越弱,而民進黨是越鬥越勇。對於一個組織而言,到底權力鬥爭是越鬥越勇呢?還是越鬥越弱呢?其關鍵點就在於鬥爭本身對組織的目標而言是目的(end) 還是手段 (means)?如果是目的,組織的成員就會為自己的權力鬥爭而鬥爭,擊敗別人就為了奪取組織內的權力資源,排擠別人的相對機會,至於下一輪對外的鬥爭並不會在這一輪的鬥爭場域中來考量。而如果把鬥爭當成是達成組織目標的手段,也就是毛澤東所說的「路線之爭」,組織成員會把著眼點擺在下一輪鬥爭場域的組織競爭力,有時候,這一輪的鬥爭景象也是為了解除下一輪外在競爭對手的戒心而鋪陳。

上世紀的國共鬥爭就是明顯的例子,國民黨與共產黨一樣都是在持續不斷的內鬥中打內戰。首先是國民黨把大好江山斗沒了,接著到了台灣又把「中國國民黨」鬥到快變成「台灣國民黨」;而共產黨卻從「共匪」鬥到「新中國的建立」,又從「窮困的舊中國」鬥到「中國的崛起」。其次,再從民進黨與國民黨的鬥爭史來看,革命起家的民進黨先進們,包括邱義仁、吳乃仁、許信良、黃信介等人,毫無疑義地,幾乎都是學了中共那一套,否則那能越鬥越勇。至於許多前民進黨主席被棄的現象,就有如中共十大元帥被斗一樣,沒什麼稀奇,換言之,民進黨這些元老只看到共產黨的「起來謀略」,卻沒注意到「退位哲學」。

從台灣的競選場域來看,民進黨歷來的鬥爭概都屬於「路線之爭」。一般而言,這種鬥爭模式能夠順利成型大都是處在面對「共同威脅」的情境下,譬如被迫害的革命團體、被取締的非法政團、長期在野的政黨等等。照理,民進黨已經執政了七年,維持這種理想型鬥爭模式的念力應該鬆弛了才對,為何還能凝聚?其動力從何而來呢?當然,民進黨從事政治運動的理想性是逐漸消退了,所以才會有沈富雄出走事件的發生,但繼之而起的仍有現實性的目標。具體一點的說,過去民進黨是為了台灣的民主、挺身代表台灣人的利益和尊嚴向威權統治鬥爭,基於這樣的理想,向國民黨奪取執政權當然是必要的目標;執政之後的民進黨,浸淫了過去從不敢想像的權力迷惑,因而,如何持續掌握執政權成了全黨共識的現實性目標。總而言之,不管是理想還是現實,掌握執政權都是民進黨的總體目標;這也就造成了民進黨只在乎怎麼拿到和維持執政權,而不在乎、也不知怎麼執政的現象。

輸的很慘的是台灣不是陳水扁

既然總體目標還在,那麼民進黨就不怕搞內部鬥爭,透過多元的路線之爭,剛好可以對台灣多元立場的政治社會發揮「統戰」的效果。換句話說,表面上看起來,阿扁好像不顧民進黨的選情在亂搞;事實上,阿扁的目的是一方面鞏固基本教義派的票源、穩住廣大具台灣人意識或本土情感的中間偏綠的民進黨支持者,另一方面又可以讓謝長廷在「適當、必要」的時機提出「和解共生」的具體政見,以吸納中間選民及中間偏藍的選民,擴大選民支持區。從這個角度來看,其間的關鍵點是扁長之間的關係是否存在互信的問題。如果有,這種策略性的路線之爭固可以有正面效應;如果沒有,一路走下去,很可能翻船。目前一般的看法傾向於懷疑者多,總認為長扁之爭有其歷史的淵源。猶如前面的論述,對阿扁及整個民進黨來說,就算存有再大的心結,絕對沒有比「持續執政權」來得重要。阿扁如果真的在意心結,絕對不可能在謝長廷幾乎底定「謝葉配」的情勢下還極盡所能促成「謝蘇配」,讓民進黨有再度整合的形勢;這一點也促使謝長廷對阿扁增加了許多信任。

至於「公投入聯」的問題,兩岸的學者幾乎都判定這次阿扁的豪賭必定輸得很慘。其實,這次阿扁如火如荼地推動「公投入聯」,輸得很慘的可能是「台灣」,絕對不會是阿扁。一般都太低估阿扁的智商了,阿扁那會不知道在當前的國際情勢下台灣再怎麼投也入不了聯。既然如此,那麼阿扁懷的是什麼鬼胎呢?對民進黨來說,「公投」是真,「入聯」是假,這當中關係著選舉的技術問題,此處不便說明,但是對民進黨的選舉有利應是毫無疑義的。對阿扁來說,「公投」是假,「入聯」也是假,阿扁不是說了嗎?「到了明年三月,一切都會回到原點,就像什麼也沒發生過」;阿扁的目的是要爭取成為台獨基本教義派的精神領袖,這也是阿扁的無奈,這種情境就有如李登輝卸任後的無奈一樣。本來,在弊案爆發之前,阿扁也曾試圖想快步改善兩岸關係,說不定在卸任前訪問大陸,進而拿個諾貝爾和平獎,不然,宋楚瑜的搭橋之旅是從何而來?不料,事與願違,弊案爆發,情勢的發展逼得阿扁不得不立即轉向,必須依賴於激進的台獨挺身來為他守護安全。「公投入聯」就成了阿扁還能以總統的身份表態並交換其未來安全的籌碼,但是,基本教義派也不是省油的燈,當然會看阿扁是玩真的還是玩假的;顯然,在形勢上阿扁已無退路,非咬死玩到底不可了。

沒料到,這當中卻跑出來一個程咬金,也想爭取同樣的政治板塊,那就是游錫坤提出的「正常國家決議文」。不管是怎麼樣的親信,孰可讓孰不可讓,這事關係到未來卸任後的安全,阿扁怎麼可能讓。而且游錫坤根本沒搞清楚,日本正常國家議案的爭取對象是美國,實質上是反對美國的托管(在當前國際體系的運作下,已逐漸失去正當性);而台灣正常國家決議文所針對的實質對像則是中國,目前還是違反聯合國攸關中國主權的決議,完全是兩回事,那能依樣畫葫蘆?

嚴格說起來,這一輪阿扁與游錫坤之間的鬥爭,應該算是為鬥爭而鬥爭的屬性,而不是路線之爭,對民進黨而言,確實有一定的損傷。所幸者,游錫坤本為阿扁的親信,只是在揣摩上意時,忽略了事情的「美角」,差點釀成大錯。終究,游錫坤爭取台獨派教主的地位根本沒什麼意義;他應該追求的是未來在民進黨內的政治影響力及在台灣政壇內的政治前途。如果從游錫坤的政治前途來看,台獨的主張只會縮小他的支持群,事實上是有害而無利;台獨派教主對李登輝和阿扁而言,才有利用的價值。游錫坤終究會體會阿扁的用心,更何況阿扁也必然會做補償以及留後路的安排,他儘管含淚,必然還是會盡全力輔選。

以「台獨基教派」為核心的民進黨

再從較大的層面來看,也因為民進黨的執政政績確實不佳,再加上弊案連連,民心向背(但不一定會民心思變);這也是大部分民進黨黨員都會認知到的事實。然而,民進黨整體和它的支持者並沒有甘心想就此放棄繼續執政的機會。也正因為如此,政績不佳、民心向背及本土政權岌岌可危就成了他們的「共同威脅」,如此一來,「全黨一致」將會被期盼及殷殷待發;民進黨目前的考量只是何時能「一鼓作氣」、奇兵致勝的時機問題而已。至於沈富雄的出走,所影響的只會在立法委員的選局;而且,對民進黨的政治人物而言,沈富雄的不出走反而不利於他們的競選過程。至於對總統大選的態度,沈富雄不僅不會含淚不投票,可能還會含淚投給謝長廷,說不定,謝沈兩人早已有了默契。另外,關於十一寇的問題,隨著謝蘇配的成型及謝長廷「和解共生」的身段,大致也可解決;君不見「中國琴」已經轉變成「台灣琴」了嗎?

如此一來,難道民進黨維護執政權之戰就能有所「靠」了嗎?民進黨的如意算盤真能如意?民進黨從打選戰到執政,一向的敗筆就是格局太小,說好聽一點是「太台灣」了,說難聽是太自我中心,忽視了大環境的變遷及競爭對手的成長;地方性選舉或許還可以,國家格局的選舉就容易產生變卦,於是就常常需要以人為的變卦來扭轉自然的變卦,民進黨的菁英們真應該謹慎並小心「逆道而亡」的力道。

首先,阿扁忽略了美國的對外政策一向是採取理想性(不變性)和現實性(變動性)交互辯證的思維以作為決策準則的。沒錯,基本原則上,實質獨立(非形式獨立或法理獨立)於中國的台灣,對美國具有持續的戰略利益;所以,美國在骨子裡應該會傾向支持民進黨的執政,至少在最近的將來,民進黨的執政對美國在政治上制衡中國能夠提供比較多的籌碼。事實上,阿扁當然也知道;但是阿扁卻不知道,法理台獨與實質台獨之間的模糊空間是維護美國戰略利益的最敏感地帶,尤其在當前的國際情勢下是一碰就痛的紅腫地帶,就算夫妻也不好碰,一碰就「痛不堪言」,何況只是朋友而已。

另外,從現實面來看,目前美國已經在伊拉克和伊朗的事件處理上搞得焦頭爛額,如果再扯上東亞的問題,美國的處境必然更為艱難。好不容易,北朝鮮核武的問題才漸露和解的曙光,又碰上兩韓高峰會議,整個朝鮮半島的發展已顯現出非美國獨力可以掌握的態勢,要好或要轉壞正處於關鍵時刻;中國在當中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舉足輕重。根據「打不贏則入伙」的政治文化,美國非常清楚:目前與其為了台灣問題,多中國一個敵人,不如拉攏中國,增加一個有力的夥伴,同時可掌握二大糾纏地區的情勢,何樂而不為呢?中國在朝鮮半島情勢上幫了美國,美國又怎能不在台灣問題上幫中國呢?萬一,美國真的幫不了中國,至少可以兩手一攤,表示不介入的態度;此時,台灣的內外情勢必然大震動。台灣的選民再怎麼無知,總可以很清楚的認知,美國的態度是台灣安全的保障。因此,激怒中共,將有利於民進黨激發台灣意識,炒熱選情;可是得罪美國,將害得台灣人民的安全無所靠,必然怪罪民進黨,再加上執政政績乏善可陳,加乘效果,民進黨的選戰足可休矣!

華府禮遇蕭萬長用心何在?

阿扁提出「入聯公投」,滿以為中共必然會忍不住,做出強烈的動作,藉此可以向美國朝野搏取同情,一石兩鳥,將民進黨的選情炒熱,同時鞏固其台獨派教主的地位,使其卸任後還可以在台灣政壇上呼風喚雨。沒想到,中共已能洞察當中的陷阱,做而不說,直接從美國下手,取得美國對中國立場的諒解和認同,逼得阿扁進退失據;慌亂之中,連「明年三月之後,一切都會回到原點」的話都講出來。也因此,阿扁只好不顧美國的反對,一口咬到底了;阿扁的如意算盤顯然不如意,徒然為明年的總統大選種下了敗因,可能必須有待謝長廷對美國和中國的「和解共生」來化解了。

這次國民黨副總統候選人蕭萬長專程訪問美國,受到美國方面很優渥的禮遇;一般認為這是美國對國民黨在2008年執政的表態。其實,與其說是美國的支持,不如說是受到中國的支持、取得美國的認同。中國其實也很清楚,國民黨的執政並無助於「促統」,但卻有助於「反獨」;而這也正是美國所需要的「維持現況」。不管怎麼說,中國總需要在2008年穩穩當當的辦好奧運,這同時也是美國的利益(中國在奧運的舉辦上也會提供美國商人許多利益),儘管阿扁說明年三月後一切都會沒事,問題是誰敢有把握,保證不會「凸槌」呢?阿扁大概怎麼也沒想到,他的「公投入聯」給了國民黨如此好的機會。這是不是就是「靠勢,被勢所誤」啊!所以,謝長廷邀約馬英九辯論公投問題,其目的並不在於辯出誰是誰非,而是要讓美中台三方都認知,國、民兩黨的公投議題都一樣是追求台灣的獨立主權,只是用的名字不一樣而已,要反就應該一起反,不能獨厚國民黨候選人;同時也讓馬英九在激辯時不經意地顯露其「外省人」的特質,適時再激化台灣意識,拉高選情。

政策競逐將超越意識型態

最後,民進黨自從執政之後總是過於自信,同時又抱有機會主義心態,尤其是2004年的勝選給了他們太大的迷惑。就算民進黨可以「全黨團結」,2008年總統選舉能否勝選,還要看民進黨的團結是否可以帶動台灣社會的認同和期望;這就要看雙方提出的願景取得台灣人民認同和信任的程度。當然,歷史傷痕及情結活生生擺在那裡,民進黨不可能不炒作,只是技巧上、空間運用上及時機上必須更為細膩;情結議題的一再炒作必然會產生效能遞減的現象,因此,民進黨可能會把本土政權生命延續的問題與之相互摻雜。然而,台灣民主政治發展到目前的階段,已漸趨成熟,相信不管如何炒作,最後終究會回到真正的政策議題上;民進黨如果還漠視這個事實,一直以為政治意識可以完全操弄選情,那麼他們這個如意算盤肯定要失算了。

其實,在政策議題的競逐上,以當前台灣的困境而言,願景的建構將成為決定優劣勢的關鍵;願景的建構包括有利性、可行性及可成性三大內涵。一般而言,在野黨在願景的創見上(證明有利性)具有優勢,而執政黨在願景的具體化方面(即可行性和可成性)擁有競爭力。民進黨雖然執政了七年,由於太過於「飽暖思淫慾」,根本忽略了政策議題的重要性及關鍵性,執政後只會大肆酬庸,讓打天下者(會打選戰者)來治天下,也才會搞到今天民不聊生的地步。說不定,這次的總統大選剛好反映著台灣走上成熟民主的轉捩點,政策競逐將會超越意識型態;可悲的是,民進黨還不肯認清這個事實,依然深信意識型態可以作為大選的主軸。另外,民進黨根據長期的選戰經驗,顯然有低估對手的輕敵意識。其實,國民黨過去所犯的錯誤,正在成為民進黨今天的寫照;然而,今天的國民黨也正從幾次失敗的經驗中學習過去民進黨的經驗。種種現象看起來,馬英九顯然不再陷入民進黨設定的遊戲規則及議題主軸,已逐漸能跳脫被動的形勢,開始建構其主動的選戰策略。如果民進黨還把馬英九當「肉腳」的話,這種如意算盤將會不如意;最後也要特別提醒民進黨諸公,靠「勢」,必會被「勢」所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