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與台灣戰略地位一升一降

譚中
(旅美退休教授)


「盈」與「虛」、「消」與「長」

《易經》的「天地盈虛,與時消息」就像時鐘的嘀嗒聲一樣,每時每刻對我們發送信號,告訴我們「盈」與「虛」、「消」與「長」的宇宙動態不但永恆,而且一刻也不停頓。我們觀察中美台三角,更是有感於此。具體地說,美國和台灣之間半個世紀以來的「戰略夥伴」關係已經由白熱化轉到低溫境界,北京和華盛頓之間,卻從一九五○年代的「箭在弦上」的敵對狀況發展到今天的「化戾氣為祥和」與「和意」超過「敵意」了。如果從宏觀歷史發展來看清這一「消」一「長」的大勢,可以有助於台灣人民與知識菁英選擇行動的指南。

先談美國和台灣。冷戰時期兩場熱戰打響——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台灣處於美國「反共」戰鬥的前哨,扮演了三大角色:(一)變成中國和越南家門前的美國「不沉航空母艦」,成為美軍在朝鮮和越南戰場上的後援基地;(二)幫助美國對大陸進行騷擾、破壞、顛覆、情報刺探;(三)充當美國在西藏策劃叛亂的急先鋒。我記得一九七○年代初突然有消息說中國向印度邊境散發傳單。那時我是德裡大學中國研究系主任,印度政府把拾到的傳單給我驗證,那實際上是台灣印的、向西藏地區散發的煽動人民反叛中共政權的傳單飄到印度領土上去,一定是美國或台灣侵入大陸高空飛機散下的。西藏與印度邊境從一九五○年代起成為中國「反共」或「異議」人士偷渡出境的通道一直沒有關閉過(「六四」事件後很多「民運」分子就是從這條通道逃出來的),台灣當局對這條通道是直接參與的。這段歷史可以說是美台戰略合作的「蜜月」時期。

美國有沒有玩弄「以(中)共製蘇(聯)」和「以台制中」的兩面手法呢?可以從理論上泛泛而談對它肯定。可是戰略問題是「敵」與「友」必須明確界定的,北京同時是華盛頓的「敵」和「友」的邏輯不能成立。一九七○年代,美國推行「尼辛格主義」廢止美中對抗戰略以後,一九八○年代更發展成雷根總統聯合中共「包圍」蘇聯的戰略,中共在美國戰略螢光屏上明顯化「敵」為「友」,這樣就使台灣在美國全球戰略的地位一落千丈。更具體地說,從美國軍事安全的角度來看,台灣「馬前卒」的作用已經完結(包括中央情報局終止支持藏獨武裝叛亂使台灣「英雄無用武之地」)。

蘇聯解體以後,美國又必須全面調整全球戰略。中國不再是美國「以共製蘇」之王牌,但是否又在美國戰略螢光屏上明顯化「友」為「敵」了呢?我們按照「科學發展觀」就不能作出過分簡單化的結論。在後冷戰時期,中美關係有三大特點:(一)中美經濟貿易關係發展到共生、雙贏階段;(二)「六四」以後,中國實行鄧小平的「韜光養晦」,在國際上盡量低調、容忍;(三)中國經濟建設進入高速道,年增長率達兩位數的百分比。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對華「敵」意並不會自然增長。當然,有一部分美國人按照現實主義的邏輯,認為經濟超級大國必然會發展成軍事超級大國,這就使華盛頓不得不有新的戰略思考,台灣的「命運」也在這新思考中佔有一席之地。

「遠慮」、「近憂」、「矛盾」

當前美國全球戰略對中國的新思考有三大特點,可以用「遠慮」、「近憂」、「矛盾」六個字來概括。所謂「遠慮」就是美國實事求是地看到:中國要變成能夠威脅美國安全的強國,至少得在二十年以後。美國暫時不必驚慌失措,但也不會掉以輕心。所謂「近憂」指的就是台灣的前途。無論是通過「武力」或是「和平」方式,一旦台灣變成中國的一部分,美國在東亞的戰略優勢就會大大下降。所謂「矛盾」,就是美國對台灣正存在患得患失的心情,像美國俗話所說,你想吃蛋糕就莫想保留蛋糕了(You can't have the cake and eat it.)。美國公開和台灣政權斷絕外交關係,又公開和台灣保持官方的交往(只不過在交往官員的級別上、身份上作些掩蓋而已),有點像大陸上「包二奶」的現象。美國既然原則上同意「一個中國」就等於承認台灣的領土主權屬於中國,但是美國官方從來沒有在這「主權」問題上明確地表過態。美國在中美台三角上的這種矛盾主要體現在《台灣關係法》上。

《台灣關係法》可被看作當代國際關係中兩面手法的「傑作」,同時也是「強權即公理」的國際機制的「敗筆」與「破產」。它既是鄧小平訪美取得重大外交勝利後美國共和黨親台勢力狗急跳牆(因為民主黨卡特總統大筆一揮,把一九五四年的《中美協防條約》廢除了,還有人到最高法院去上訴)製造出來的花招,又是美國人被台灣國民黨政權咒罵以後以「此地無銀三百兩」的傻氣做出華盛頓並不「出賣」盟友、並不忘恩負義的表白。

《台灣關係法》本身有三大特點。第一,美國以別國領土的名義來制定自己的法令是很不尋常的,是對別國——中國——內政粗暴干涉的一大例證。第二,從它的具體內容來看主要是亡羊補牢(以《台灣關係法》取代《中美協防條約》)的措施,就是說,要保證在中美正式建交以後,除了取消美國和台灣的正式外交關係以外,其他已經建立起來的美台關係不受損害。第三,它的細節多半是牽涉到美國內政措施而不是去指導美國的對華政策,它並沒有明確宣佈,如果中國以武力解放台灣就是美國所不能容忍的「侵略」行為,也沒有說美國會不惜一切代價保衛台灣的安全。

「乞丐沒有選擇」

再以「科學發展觀」來分析,《台灣關係法》和《中美協防條約》實際上是兩碼事,不能同日而語。第一,台灣在後者中作為美國盟國的地位已經在前者中消失,換句話說,有了《台灣關係法》,台灣就正式在美國法律中失去「國格」。那麼,可不可以說《台灣關係法》仍然為台灣獨立「保留後步」了呢?這個答案在《台灣關係法》中是找不到的,《台灣關係法》既不鼓勵、也不保證美國支持台灣獨立。如果今後任何美國總統採取中立態度,讓大陸「併吞」台灣,反對黨根本不能援引《台灣關係法》譴責他/她「失職」。第二,《台灣關係法》壓根兒不像《中美協防條約》那樣,它既不是條約,也沒有具體「協防」的規定。它只提過一次「台灣政府」,卻沒形容美國和這個「政府」是什麼關係。再有,《台灣關係法》宣告美國「政策」的第一點是:「保持並發展美國人民和台灣(島)上的人民以及中國大陸上的人民和所有西太平洋區域的其他人民之間的廣泛、緊密與友好的貿易、文化和其他關係」,它的焦點根本不在軍事方面(這兒和其他好幾處的「people on Taiwan/台灣〔島〕上的人民」的提法而不用「people of Taiwan/台灣人民」是很明顯地想避開台灣「國」的問題)。第三,可以說,《台灣關係法》的全部內容都是著眼於過去,而不是著眼於未來。它動不動就提到美國「承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以後不應該在台灣問題上改變「承認」以前的狀況,根本沒有涉及美國和中國、美國和台灣將來如何具體地和平共處以及如果不能和平共處的話美國將會採取什麼措施等問題。如果台灣有人認為《台灣關係法》是防止大陸「解放」台灣的護身符,那就是陰差陽錯了。

台灣當局在美國人勢利眼中「失寵」,變成英語俗話說的「乞丐沒有選擇」,也就只能以「阿Q精神」拿《台灣關係法》自我陶醉一番。北京當局在國際複雜鉤心鬥角場合缺乏經驗,對於美國與中國和好以後走出這樣一著「馬後炮」不知怎麼對付是好。這《台灣關係法》就變成貌似厲害的達摩克利斯劍掛在台灣海峽上空了。當然,隨著中國軍事實力的增強以及北京外交戰略老練性的加大,這《台灣關係法》的紙老虎實質就會越來越暴露。陳水扁大搞「入聯公投」運動以後布希政權停止向台灣出售新式武器就證明《台灣關係法》漸剩空架,無法威懾任何人了。

利用「社會主義」實現「強國夢」

現在轉過來探討中美關係的「長」,前面實際上已經涉及一些。布希政權中,包括鷹派,對中美關係發展的兩點基本評價是:(一)從尼克森總統開始至今,美國對中國發展友好關係的總方針從未改變過;(二)當前中美關係是有史以來最好的。我認為無論怎麼挑剔,這兩點結論都是正確的。

回顧半個多世紀的發展,也不知有多少河水從長江與密西西比流掉了。過去華盛頓不但以原子彈威脅北京,而且在台灣政權的協助下極盡對大陸騷擾、破壞、顛覆的能事。不信邪的毛澤東政權也發出「深挖洞、廣儲糧」的號召,搞「三線建設」,是準備和美國大打一場的。美國從來是吃硬不吃軟的(在這一點上,的確是毛澤東說的「紙老虎」),你越敢和它拚,它就越不敢抬起手來。結果發生一九七一年七月基辛格在巴基斯坦首都「失蹤」又在北京中南海「亮相」的驚險外交表演,當時台灣上層一片混亂,好像天塌地陷。這是台灣當權者不自量力、狐假虎威、甘心充當超級大國「寄生蟲」的巨大教訓。那時迷信「反共復國」的蔣介石還健在,台灣遭此重大打擊以後也開始調整政策、搞自力更生、要在國際形勢的「夾縫」中爭取生存與發展。

我記得當時那二十級政治颱風發生之時,一位德國的資深外交家到印度講演,分析美國怎麼會來這麼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他認為都是十九世紀以來美國訪華傳教士和他們的後人(像賽珍珠、費正清等人)的功勞——一直歌頌「那些良好的中國人」(中國人既然那麼「好」當然不應繼續「反華」了)。基辛格是哈佛大學出身,和費正清曾經共事,一定受到影響的。台灣到美國留學的人很多,他們多半對中國大陸的發展抱比較客觀的認識,對美國上層精英也起了作用。

中國崛起已經不是新聞

從宏觀整體來看,中國進行翻天覆地的變化是代表時代進步的潮流,雖然有些矯枉過正,但人類五分之一徹底翻身、萬眾一心、欣欣向榮,這是歷史前進的步伐,誰也阻擋不住的。美國人雖然主觀、霸道,對這世界大潮流也是看得清楚的。再有,雖然中共口口聲聲效忠於「社會主義」目標免不了被人說成蘇聯的「徒弟」(中共剛開始也隨蘇聯走了很長一段路),但是對中國來說這「社會主義」更是「手段」而並非真正「目的」——是毛澤東等人利用來實現中國「強國夢」的手段,是孫中山所沒有走出的「捷徑」被中共走出來了。

不禁想起留美歷史學界前輩、前紐約州立大學東亞系主任唐德剛教授一九六五年親口對我說的故事。中國核爆以後,他走在紐約公園中受到一群美國人侮辱(叫他「Johnnie」),他壯著膽回答說:「Johnnie有原子彈了!」。他說,那時他對中共的政策並不贊同,但是中國在世界上能夠揚眉吐氣使他特別高興。現在中國人——無論你來自大陸或台灣——走在美國公園內再也聽不到「Johnnie」的侮辱了。許多年前,我在海外和中國碰到許多台灣人也都有同感。如今,中國崛起已經不是新聞,海峽兩岸好像倒把這一重大歷史轉折淡忘了。

當今中美關係發展得很快,使旁觀者難以緊跟。今年我為香港《中國評論》月刊寫了兩篇旨在深刻分析中美關係的拙文,二月號那期我針對論者總是用老一套的眼光強調中美對抗形勢而用了「透明增加、對話頻繁、分門別類、各行其是」十六個字來概括中美關係,認為兩國之間已經形成雙行、並行、不擦邊、不相撞的和平共處良好現象。十一月號的拙文我仍然覺得中美和平共處形勢相當穩定(雖然由於「中國造」的質量引起了美國公眾一些情緒波動卻沒有形成四分之一世紀前那樣的美日「貿易衝突」與反日浪潮),但在新的文章中我把中美形容為兩隻八百磅的大猩猩,磕磕絆絆,但不搏鬥,改用了「軍防經融、合中有離、兩相調整、大勢趨穩」十六個字來形容中美關係。「軍防經融」這四個字是我用來概括中美關係中的陰陽兩面:陰的方面是軍力較量,互相提防;陽的方面是經濟關係,紅火融洽。

國際人士雖然沒有公開肯定中國的「超級大國」地位,實際上許多人(包括美國戰略家)都認為美中兩國已經達到冷戰時期美蘇兩國那種鶴立雞群的形勢,但是有三大不同:(一)在軍事上,過去蘇聯和美國半斤八兩、平起平坐,大搞軍備競賽;今天中美之間的軍事實力卻不在同一水平,是非對稱的,中國也不和美國針鋒相對、搞軍備競賽;(二)在經濟上,過去蘇聯和美國不在同一水平,是非對稱的,美國也在經濟上杯葛蘇聯,不給它「最惠國待遇」,可是今天中國和美國不但半斤八兩、平起平坐,而且相輔相成、取長補短,美國有求於中國的地方越來越多,美國輿論都覺得財政部長鮑爾森動不動就到中國去「求援」(十二月又會去要求中國不排斥美國產品在大陸銷售),差不多像「叩頭」了;(三)過去蘇聯不自量力地想變成資本主義世界的「掘墓人」,美國反其道而行之要搞垮「罪惡王國」,冷戰惡鬥了將近半個世紀而以蘇聯剖腹自殺告終,中國和美國則像兩大巨人雙雙站到高山之巔,那兒「高處不勝寒」(其他人上不去了),但雙雄雖然心裡不踏實,卻不願意惡鬥而兩敗俱傷,這樣的中美互動會延續一百年,甚至更久的。曾幾何時有些異想天開的人說中國會分裂、會崩潰,現在看起來中國前程的穩定並不比四面楚歌的美國差些。可能有人會認為我的這種分析太「超前」、太「理想主義」了,我卻是用「科學發展觀」、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問題的。十年後《海峽評論》可以回顧,看我的結論有沒有現實意義。

歐洲在萎縮,日本在原地踏步,俄國雄心勃勃,但也百孔千瘡,還有個強大的「離心力」在威脅它的團結。現在世界上真正前途無量的大國只剩下中國、美國和印度了。印度也有內外因素牽制的問題,再加政治上逃脫不了「聯合政府」的週期循環,中國最近舉行的「十七大」表明它將繼續擁有強大、效率高、有條不紊一代一代地交班、接班的統治機制,各項工作都順利完成,明年的北京奧運會和三年後的上海世博會圓滿舉行以後,又會「更上一層樓」了。凡是炎黃子孫、無論在港澳台灣還是在海外都會受到這一前景鼓舞的。

現在是台灣的知識菁英徹底拋棄「井蛙」心理,從全球大局來看未來發展,把台灣的一些烏煙瘴氣一掃而光,使台灣參加到「勇敢新世界」中來的時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