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鋪天蓋地的動用公家資源搞入聯公投宣傳,其實凡是稍具常識和理性的人都知道,這是一種假議題,根本就是以公投裹脅大選,以瞞天大謊,欺騙選民、騙取選票。阿扁總統在參加台灣(獨)教師聯盟的活動時說,「國民黨推動以中華民國重返聯合國,都是說假的,都是在麻醉國人,別再騙自己」;呂秀蓮副總統卻建議推動以「我國」加入聯合國,以避開統獨爭議,雖然稍具理性和彈性,但說穿了,正、副總統還不都是在自欺欺人,欺騙國人?其實民進黨提出「牽手護台灣、加入聯合國」,和國民黨提出「以務實、有彈性的策略,重返聯合國」,何嘗不是半斤八兩、「龜笑鱉無尾」?今年台灣才第14度向聯合國叩關,鎩羽而歸,阿扁總統顯然想藉此假議題轉移全家貪腐的焦點,並騙取選票,其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知是愚蠢無知,還是奸巧耍詐?只是不知是否也要花費21年(中共花了21年才進入聯合國)?拿納稅人的鉅款去收買邦交國,以國家有限的財力,進行無望的追逐,是否過度耗損國力?主其事者應算算機會成本。依筆者之愚見,若不改弦易轍,台灣無論以甚麼名義,要想進入聯合國,機會都十分渺茫,可說「不可能的任務」。然而死裡求生,屈指算起來,台灣要想加入聯合國,似乎還有兩個可行管道(但前提是一定要與中共協商):
一、依海峽兩岸共屬一個中國的舉世共識,台灣屬中國的一部分,當然有權爭取參加聯合國「中國代表團」,與中共代表平起平坐,共用中國(CHINA)席位,沒有誰被矮化問題,畢竟聯合國「中國代表席」有5張座椅,沒有理由讓大陸獨享,也別忘了中華民國也是CHINA,依據《聯合國憲章》,「中華民國」一名仍然留在聯合國,只是改由北京派代表出席罷了,當然有權出席聯合國,雖然2758號決議要驅逐「蔣介石的代表」,如今時空環境已經改變,已經政黨輪替。只是真正代表「中華民國」的我們,反而應該表現泱泱大度,「讓」兩個席位給北京、港澳,兩岸三地共同出席代表「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
二、仿當年蘇聯模式--一國三席,要求聯合國基於普遍參與原則,要認真考慮2300萬人與生俱有的權利(參與國際社會),在聯合國要有台灣的聲音,應賦予台灣一定的國際地位,爭取依奧會模式,讓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台北、中國港澳,並列出席聯合國(當年蘇聯就采一國三席:蘇聯、白俄羅斯、烏克蘭)。表示蘇聯能,中國也能!
以上方案其實難度也很高,絕不能一廂情願,其先決條件是兩岸必須坐下來談判。
如果不採上述三種途徑,要想硬闖,恐怕門都沒有,因為若要采藍軍主張,以「中華民國」名義「重返」(亦即取代中華人民共和國)聯合國,恐怕必須獲得過半數會員國贊成通過,而目前聯合國有192個會員國,台灣只有24個邦交國,要成功可是高難度的問題,更別提若有人提議這是「重要議案」,依憲章必須三分之二才能通過,過去14次的失敗就是一大教訓。
若依綠軍的主張,以「台灣」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則屬新會員加入,依《聯合國憲章》必須先交由安全理事會討論表決。吾人都知道,中共是常任理事國,握有否決權,只要一票就可封殺台灣入會案,此一方案一樣不可行,甚至徒然引起緊張,雙方劍拔弩張,兵戎相見。准此而言,這兩條路完全行不通,國、民兩黨搞「入聯公投」或「返聯公投」,顯然都在自欺欺人,欺騙選民,騙取選票!
另據九月十六日《自由時報》自由廣場刊出沈建德教授「七個尚未入聯的國家」一文,據所知,除沈教授所指的七國以外,目前世界上尚有三個未參加聯合國的「國家」:教廷(梵諦岡)、台灣以及巴勒斯坦等三國,換言之,目前共十個國家未參加聯合國。
從「沈」文來看,除教廷外,其中9個「國家」未加入聯合國,其共同原因是產權糾紛(領土爭執),而不克獲准加入聯合國,與目前台灣、大陸的關係十分類似,仍有主權、治權,糾纏不清的情形,譬如金門、馬祖的地緣關係和行政區劃,明明應屬中國福建省,卻被台灣政府統治管轄;以及台灣仍掌有中國歷代的皇家珍藏--故宮博物院珍寶,致使台灣看似具有完全獨立國家的條件(領土、主權、人口和經濟實力,超過世界上四分之三以上的國家),卻連續14年向聯合國叩關,不得其門。
至於教廷,它本身即是全世界天主教徒心中的聯合國(宗教聯合國),又何必再參加另一個聯合國(政治聯合國)?巴勒斯坦因建國尚未完成,以、阿問題盤根錯節,剪不斷理還亂,因此尚未能加入。台灣則因尚未「脫胎換骨」,尚未「正名」成功(亦即由地理名詞,改為國家名號),還沒有向世人發佈《「台灣國」獨立宣言》,還沒有打完和打贏獨立戰爭。質言之,充其量只是實質獨立,尚未法理獨立。加上與中國「連體嬰」切割手術還未完全成功,因此究竟應先「入聯」?還是先「建國」(正名)?顯然民進黨沒有交代清楚,意圖渾水摸魚、矇混過關。想夾帶「入聯公投」,矇混「台灣國」獨立的障眼法術。職是之故,無論「入聯」或「返聯」,恐怕都是緣木求魚,白忙一場!◆
社論
南京大屠殺70週年
中國經濟與嫦娥一號
中美關係與中共十七大
台灣經濟與物價
台灣選情
統獨動態
保釣與統運
海峽短評
編後
台灣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