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七大」總觀察

楊開煌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


一、「十七大」黨大會之特點:

在改革開放之前,中共的黨大會通常表現為黨內鬥爭結果的工具性意義之驗收,尤其是在毛的時代此一特徵的表現更為清楚,所以鬥爭未見有決定性的結果之前,就可以不召開「黨大會」,黨章的規定,形同具文,因此在毛時代的「黨大會」召開與否均無「合法性」可言。「改革開放」之後黨大會的最大特點是完全按章行事,每五年一次的「黨大會」才有了「合法性」的意義,特別是在本屆的黨大會代表是透過黨內民主的過程所選出的,因此,從黨章的規定來看,此次的「黨大會」應是中共黨成立以來,合法性最高的一次。

其次,由於此次「黨大會」是中共實施政權「和平轉移」以來的的第一次黨大會,由於胡基本上不是鬥爭獲得的權位,所以胡也不會有明顯的派系或敵對,也就是一般所謂的「非強人」,非強人代表對大會的主導性弱化;因此,其結果就有可能和強人時代不同,也就是說此次「黨大會」和以往的大會是否有所不同,便是外界觀察的第二個重點。

其三,從人事接班的角度來看,黨大會一直扮演不可獲缺的角色,而胡是在強人鄧小平指定之下,可以有十年的時間來培育,但江沒有能力作「隔代接班」的指定;所以此次的「黨大會」便成為觀察中共在新世紀20年代領導接班安排的重要大會,這樣的關心,除了人選,也關心其接班制度,因為中國已經是個大國,他的人事變化也必然影響到大陸的國家政策,也必然影響到周邊甚至影響到全世界。

當然,除了上述的重點之外,黨大會的「政治報告」代表中共在後五年的政策路線,以及中共的黨組織是否調整,黨章是否修改,也都是外界觀察中共「黨大會」十分關注的重點。

二、「十七大」政治報告之分析:

中共終於揭幕了,它的第一個焦點就是總書記的「政治報告」,全文近三萬字,讀起十分冗長,不容易把握住要點,其實,胡錦濤「政治報告」的架構邏輯十分清楚,先是提出掌權五年的政績,在政績之後,就務實地承認缺點,因為有缺點當然意味著原本的指導思想無法解決新問題,因此需要新的指導思想,胡總結前人的經驗智慧,提出「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思想,有了思想方法那麼今後五年的總目標為何?於是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國防、兩岸和外交各各面向說明其目標和作法;有了目標和作法,那麼由誰來執行呢?所以最後談黨的建設,亦即中共所說的組織路線,包括組織的強化和幹部的調整。由於共黨沒有失去權力的壓力,而在改革開放之後,中共黨內對國家的發展路線不存在根本的分歧,所以每屆「政治報告」的調整幅度,都不會很大,但是往往是那些不明顯的差異,才是新的領導人在其任期內最要注意的地方,這就是既有繼承又有發展的中共政治傳統。

依上述的邏輯,胡的「報告」從內容來看,所給的答案是在成績方面表現為「經濟實力大幅提升,農村改革重大突破,人民生活顯著改善,民主法制穩步發展,文化建設紮實推進,社會建設全面展開,國防建設攀上新高,港台工作取得進展,外交工作成就非凡,黨的建設穩步推動」,以上胡的自我評價基本客觀,在缺失部份包括環境污染,高耗低產,貧富日懸,發展失衡,群眾不滿,黨建脫節,幹部貪腐等,所以胡提出的指導思想是「科學發展觀」,以便在未來達成協調發展,擴大民主,提高文明,改善社會,生態文明的和諧社會的目標;為了達成目標必須深化黨內民主,大力反腐肅貪。

那麼胡的政策和江有何差異呢?任何人只要粗略地閱讀過中共「十六大」的報告的話,立刻可以發現有兩大項是新增的內容:「科學發展觀」「社會建設」。

「科學發展觀」是胡錦濤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提出的新的指導思想,此一理論的是針對中國大陸在快速經濟發展的道路上,所出現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而提出的解決方法,此一方法的內容有三:核心是以人為本、要求是協調持續、方法是統籌兼顧;此一指導思想的根本作用在於改變大陸經濟發展的取向和本質,以便化解眼前的危機和未來的困難,此一理論和江澤民的「三個代表」,根本不同之點在於江想到的是黨的政權,企圖拉企業主入黨,以擴大執政基礎來鞏固黨的權力基礎;而胡的理論是從新民本主義出發,以科學為手段追求和諧社會,來化解當前大陸矛盾為共黨執政尋找新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社會建設」胡錦濤除了是將江澤民建設國家「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的思考模式,加入「社會建設」成為四位一體的思考模式;江的時代將社會問題置於經濟範疇,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江澤民固守鄧小平以發展來解決社會問題的思想模式,因此迷信發展是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法,從而將社會問題單一化,經濟化,以為「餅」作大了一切的矛盾就緩和了,因而無法區別因社會快速發展而出現的失序問題,以及因社會主義制度去實行市場經濟的失衡問題;如今將「社會建設」單獨列出,不但是承認大陸存在著嚴重和複雜社會問題,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不公和不均,存在著欠缺社會正義的問題,而且也認識到必須以國家與社會對話的方法來解決社會問題,以社會學的方法來解決社會問題。

除此而外,從外界特別從新聞媒體的角度來看,難免覺得是「老話複製,新意有限」;然而大陸的專家則立即可以從許多相似的論述中,讀出不同的信息,聽到不同的樂章,他們注意到以下七點的不同:

首先是「報告」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提法「從『建設』到『發展』」,這一詞之變代表中共對以往所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選擇,以及迄今所獲成就的充分肯定,但又不自滿,所以以往是摸索、試探地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如今已經可以總結經驗進一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故而共黨將從「十七大」之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開啟新的歷史起點。

其次是五條具體的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就是:「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中國特色新興工業化道路」、「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中國特色政治發展道路」。此一具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涵,也是以往所未見的,而其中既有已經開始的具體政策,也有今後才要努力的工作方向。

其三是完善了社會主義民主的具體內容,以往所談包括了:「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此次「報告」正式將「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也納入社會主義民主的具體內容之中,使得社會主義民主的具體內容明確地涵蓋了「第一是要發揚和發展基層的人民民主,第二是發展黨內民主,建立執政黨的民主體系,第三是建設現代政府。對於實現現代政府的決策機制、監督機制、透明機制等,報告都指出了很具體的方向。」

其四是在經濟發展上由總量而轉向人均:報告將提出:「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二○二○年比二○○○年翻兩番。」這一目標一方面對大陸的經濟社會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另一方面也代表了胡錦濤決心將經濟發展的成果,體現到每一個中國人的身上。因此,評論者也認為這是一份重視「民生」議題的報告。

其五「報告」在提出「必須堅持統籌兼顧」的論述中,除了闡述「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五個統籌』」之外,又特別加上「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論者認為這是中共在全面對外開放,加入WTO的調適期已過,此後五年是大陸經濟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關鍵數年,在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依存度日益加深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新的統籌理念。這也代表了中國在崛起的過程中是依靠世界和融入世界的得利者,而非破壞者,故而中國的崛起是和平的。

其六「生態文明」乙詞也是首次被放在「報告」中,該詞最先是在1999年由時任副總理的溫家寶提出,之後在「十一五規劃」中又有「綠色GDP」的提法,但是當中共將之作為政績考核時,在各地都出現滯礙難行的狀況,因此,去年之後,環保的議題在大陸基本上只是空議而難落實,自然讓人懷疑大陸改善環保的誠意,如今在「報告」中,證明了中共的領導階層對環保的議題,仍然關心和重視,加上「生態文明」的社會,和原本提出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構成和諧社會的全部完整內容。

其七在「報告」中,首次使用「經濟發展」取代經濟增長:以往是提出「加快經濟增長」,這代表了首重「量」的加快,而今轉變「加快經濟發展方式是關係國民經濟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代表今後五年中共在經濟上更重視全面的發展。

從「報告」的基本精神來看,胡的「報告」包括三大主軸,一是科學發展,二是和諧民生,三是推動民主。

為因應下一波的經濟發展「十七大」將發展策略調整為「科學發展」,而「科學發展」的精神,具體手段就是「鼓勵創新」是唯一符合科學發展、協調發展的捷徑,所以胡將之列在經濟發展的首要作為,到了文化發展又加強調,同時通篇都以「中國特色」為主要精神,此一精神本身就是一種創新的產物。

為了因應複雜而嚴峻的各類社會問題,「和諧民生」必然是今後五年,胡錦濤政權施政的重中之重,和諧社會是指:「和諧社會」就是說社會系統中的各個部分、各種要素處於一種相互協調的狀態。荀子說:萬物各得其和以生,所以和諧不是大家均富,更不是毛時代的均貧,而是建構社會中的各個部分可以相互協調的法則,從此一角度理解中共的執政方向將從全面控制和供給的角色,逐漸轉向方針引導,規則制定和必要干預者的角色,以便確保發展的和諧性,我們從經濟、文化、社會、外交和兩岸各個段落都可以發現其痕跡。

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此一新的「基礎」,作為「上層建築」的政治自然而然必需調整,中共的媒體指出「市場經濟的基本關係是以市場主體的自主選擇為基礎的平等的契約關係,在這個意義上,市場經濟是一種經濟民主,是經濟活動的民主方式和民主秩序。如果說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那麼,這樣的經濟民主必然會要求政治民主,並且也一定會上升為政治民主。這就是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構成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現實基礎。」似從此一角度來理解中共官方對「社會主義民主」的設計相對是清楚的,黨校的刊物提出「建設民主政治,需要正確堅定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而政治體制改革應當吸收、運用經濟體制改革的基本經驗。這就是要以漸進方式推進改革。」

此一社會主義民主在內容上,包括了基層民主和協商民主,在方法上是以黨內民主去促進人民民主,所有的民主方案和實踐的速度,都和中共所理解的市場經濟和大陸經濟的市場化的速度有關。同時胡錦濤的「報告」也代表中共中央對「十七大」前,大陸的精英不斷爭論的「左、右」路線的問題作了決定性的答覆,即中國要實行的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此一「社會主義」不是毛式的「社會主義」,也不是西方社會的「民主社會主義」。

當然不論我們從什麼立場或是如何評價,如何去實踐?實踐了多少,經濟與社會應該是大陸人民最關心的事,而民主與文化是精英最注意的事,綜合而言,中國將在不斷強大的過程中,扮演何種角色,這是世界關心的事。目前中共給了一個「穩中有變」的答案,實際的運作中將把中國帶往何處,世界都在期待。

三、人事接班制度之嘗試:

從目前的資料來看,胡在接班人的培養上,是從制度入手,而非從人選入手,正因為胡不是強人,所以他無法如同鄧小平一樣以指定接班人的方法來繼承共黨的領導,所以建立接班人的制度,其主要是在條件上「政治堅定,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決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領導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有正確政績觀,工作業績突出,黨員和群眾擁護;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過硬,廉潔自律,在黨內外有良好形象」。在方法上,經過中央委員對政治局的候選人進行預選的投票,得票勝出的為接班人,而且接班人的安排也不是一人,而是集體接班,分工合作的模式;在過程上,採取集體進入常委會,共同磨練兼磨合兩人的默契,待下一屆正式接班,集體合作。這是中共在接班人問題第一次採用「黨內民主」的方式來確定,因此,成敗如何仍待觀察,結果如何也有待評鑒,然而,能采制度建立的方式,總是比個人指定的方式為好,這是可以確定的。

四、歷史如何定位「十七大」:

綜觀中共自改革開放以來,每屆的黨代會都有明確的定位,留給後人鮮明的印象,如「十二大」是確立改革的大會,「十三大」是失敗政改的大會,「十四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大會,「十五大」是經濟起飛的大會,「十六大」則是權力「和平移權」的大會,那麼「十七大」將給何種評價呢「確立制度」?「優質經濟」?「黨內民主」?「反腐肅貪」?或許會是「科學發展」的大會,假如胡錦濤這些新的領導班子真能按報告辦事,將之落實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