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挺馬、藍軍尚有其他選擇?
除了挺馬、藍軍尚有其他選擇?
國民黨中常會十一月初,意外上演一場在黨的中心任務文件中,刪除「國統綱領與九二共識」文字的風波,令藍營支持者暴跳如雷,連戰前主席甚至發表聲明表達「深感錯愕,直覺荒謬、不解」。於是泛藍陣營中有若干團體主張發起「拒領公投票」運動,也有學界人士動員成立反公投隊伍,要求和藍綠兩黨進行公開辯論;以王文洋為首的所謂第一勢力也在招兵買馬,揚言參選;另一股由民進黨出走的新世代發起的第三勢力也要擂鼓出征,當台聯與民進黨鬥爭檯面化後,剎那間各路英雄蠢蠢欲動;反正在「藍不藍、綠不綠」的年代──革命無罪、造反有理;台灣的政黨政治版圖似乎應該要理直氣壯的進行大洗盤了。
然而,這些林林總總、在藍、綠陣營外統稱第三勢力的各路英雄,在號召起義的各種冠冕堂皇的口號背後,真的沒有半點隱藏的私慾?甚至可能不慎被有心人士利用而反而成為敵營的馬前卒?
不容否認的是,自從馬英九宣佈參選以來,馬團隊中似乎總有部份核心人士認為,馬在選戰策略上必須暫時與統一劃清界線,向本土靠攏,如此馬英九才能當選。因而不但在十七全會中修改黨綱惹出「去統加台灣」的爭議,最終連無足輕重的官樣文件──黨中心任務,也拿來玩花樣。馬團隊拚命想證明馬英九不是「馬統一」,希望掙脫民進黨扣出的紅帽,爭取中間選民甚至淡綠選民的支持。馬前主席在黨綱中去掉國統綱領,由於這個綱領年代久遠,且時勢變遷如依照國統綱領規劃,兩岸尚未到達中程交流階段,將無法進行三通的談判,國統綱領明顯有修正必要,拿掉本無可厚非。因而若只以馬英九在黨綱中去掉國統綱領就大作文章,指馬英九要背棄統一,這樣的指控,言者既草率亦不負責任。
從選戰策略而言,擺在眼前的事實是,隨著台灣政權本土化發展的不可逆轉,民進黨搶佔本土版塊,取得發言優勢後,從2000年總統選舉39.3%的得票率,在2004年時一躍跨過五成選票。雖然其中有「319槍擊事件」的影響,但不容否認的是,民進黨即使在陳水扁交不出執政成績的困境下,得票竟然仍大幅成長,2000年連戰、加上宋楚瑜59.99%、近760萬張的選票,到2004年竟然大幅流失。雖然國民黨的改革總是令民眾失望、至今仍是令藍營支持者「恨鐵不成鋼」,然而,李登輝發起百萬人「牽手護台灣」,陳水扁「公投綁大選」對選情造成根本的衝擊,是不容迴避的台灣現勢。國民黨以往軍、公、教鐵票部隊,早已因外省同胞的出洋與老兵的凋謝,急速縮減;從新黨與親民黨的發展困境足以印證,在本土化當道、動輒祭起賣台紅帽、如《血滴子》般取人首級的台灣政壇,馬英九就算想扭轉歪風,又豈能一蹴可及?
民進黨從陳水扁復出黨政權力一把抓後,再度丟出入聯公投的把戲,替謝長廷2008年大選護航。此時,如果國民黨在此一議題上不作回應,則整個選戰主軸又被民進黨搶奪,國民黨等著挨打。論者或許主張,國民黨可以打經濟牌啊!何必跟著民進黨拿香跟拜?問題是,連、蕭配2000年不就是打經濟牌嗎?2004年連宋配不也是打經濟牌嗎?結果在民進黨操弄出統獨戰火,煽動起省籍情結,再以公投綁大選後,經濟牌不是被吹得東倒西歪嗎?
總統選舉不分藍、綠,必須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而大多數的中間選民都是本省籍的中產階段。因而陳水扁2000年時要靠「新中間路線」來淡化台獨色彩,2004年也要一再重申「四不一沒有」來搶中間選票;現在,謝長廷擺明要在經濟議題上與馬英九趨同,反正馬英九說的經濟政策,謝長廷都不斷然反對,甚至依樣畫葫蘆,如同電視劇水滸傳的主題曲:「你有、我有、全都有」、大夥一起「風風火火闖九州」;到頭來,在經濟議題上,謝長廷擺明要和馬英九打混戰,讓藍軍難以施力;然後,謝長廷回過頭來,在統、獨議題上、在台灣前途問題上出手,最後省籍牌及「選舉奧步」出籠,讓馬英九措手不及,這正是民進黨的如意算盤。
然而,國民黨無端惹出在黨的「中心任務」中刪除九二共識文字的風波,馬團隊被媒體記者牽著走,搞出個天大的烏龍。連黨綱明白載入的九二共識,馬英九到美、日訪問仍信誓旦旦的宣稱要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兩岸談判、推動三通的基本政策;結果,卻被馬團隊幕僚大吹大擂的對媒體放話,要在黨中心任務中,去掉國統綱領與九二共識;這樣的操作明顯過當,馬團隊實在難辭其咎。雖然事後證明是幕僚操作失當,馬英九並未推翻九二共識,黨的中心文件也再次重申國民黨依照黨綱規定推動兩岸政策,而連戰與對岸領導人胡錦濤的連胡會共識早已列入黨綱中,因而沒有所謂馬英九或國民黨要背離一中原則或放棄追求兩岸統一的問題;但是這場烏龍事件卻已經造成泛藍陣營內部不滿情緒上升,甚至準備採取行動反制。
然而,台灣在歷經李登輝與陳水扁將近20年的執政,台灣泛本土化、去中國化的氣焰高漲。如果藍營支持者要求馬英九此時此刻,立即赤裸裸的打出追求兩岸統一的主張,如果不是被民族情感沖昏頭,就是眛於台灣現勢,甚至不能排除若干人是「打著藍旗反藍旗」。誰能否認本省選票高達8成7上下,在民眾對中共仍存在敵意,對統一仍高度不信任的大環境中,國民黨在選戰中,如果不暫時避統,怎能打得贏?國民黨的選戰策略是要先避統,而不是去統;是在選舉中避開被扣上統一的色彩,而不是在黨的政策中去掉追求國家統一的主張;是在矯正國民黨過去迴避台灣本土化的錯誤,適當且正面的迎接本土、回應台灣優先;如果泛藍中有人因此就質疑國民黨去統化,這樣的指責是言過其實的。
從2000年的總統選戰開始,民進黨在南台灣的得票就勝過連蕭配與宋張配;2004年總統選戰中,陳水扁更是依靠南台灣的大贏,才能搶到總統座位。南台灣廣大農業縣人口在戒嚴時期,農戶本來感念國民黨推動耕者有其田政策,多半支持國民黨候選人,是國民黨的鐵票區,被黨外人士稱為「黨外沙漠區」,早期的黨外運動也被迫大多只能選在都市發展。但國民黨卻長期放任地方派系就地分贓,加上不肖黨務工作人員與派係爭權奪利,導致農民民心生變。從黨外人士發起農民權益促進會開始,逐步攻入原本保守的農村;重北輕南的國民黨終於逐步被打出農村,付出慘痛的代價。
如今,南台灣終日都是獨派地下電台的天下,純樸的農民長期受到台獨言論的洗腦,國民黨又提不出像樣的本土論述,等於把整片南台灣割讓給獨派經營。國民黨總結2004年失敗的教訓,緊急補強本土論述,調和統一色彩;就選戰策略而言,是不得不做的調整。但卻也不應操作過當、過急,導致敵營有見縫插針的機會。
不容否認,國民黨的改革仍未讓民眾放心,黨產爭議仍像拖油瓶般糾纏不清;國民黨黨德與黨的理想性令青年世代質疑,也是不爭的事實。馬英九避談統一的態度也成為藍營不滿的主因,但能否因此就主張馬英九當選和民進黨沒什麼不同?國民黨執政和民進黨一樣爛,那一黨執政都一樣?
以部分泛藍團體發起的拒領公投票行動為例,其可能產生的負面效應為:
1、部份藍軍支持者拒領公投票,結果導致入聯公投得票數勝過返聯公投,如此,就算國民黨贏得總統選舉,但在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的議題上,藍軍卻莫名其妙的打了敗仗;即使兩項公投都不過半,但如果民進黨入聯公投壓過國民黨的返聯公投,等於給台獨陣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最好動力。何況萬一泛藍團體抵制公投,結果投票最後是入聯公投在扁政府強力推銷下驚險過關,而國民黨的返聯公投卻因泛藍自家人抵制而失敗,屆時藍軍支持者如何自處?發起這項運動的團體如何善後?馬英九就算當選總統,對具有法律效力的入聯公投案能不執行嗎?如果拒不執行,民進黨不會發動罷免嗎?
2、泛藍陣營發動拒領公投票,民進黨正好以此訴求藍軍拒絕台灣、不愛台灣,抵制公投的力道越大,民進黨借題發揮、借力使力的機會更大。如果還要辦什麼找國民黨辯論返聯公投,就分不清到底是在幫中華民國還是幫台灣共和國派。
3、更嚴重的是,泛藍陣營如果一再散佈對馬英九的不滿言論,等於激化泛藍支持者不投票的情緒,結果,與其拒領公投票乾脆連總統票也不投了;其效應等於是2004年泛紫聯盟發動廢票運動的再版。如此,不等於替泛綠陣營把藍營的得票削弱嗎?
4、民進黨為逃避執政無能、民生困苦的事實,故意搞個入聯公投來轉移話題,國民黨祭出返聯公投,本來就只是一項選戰策略,在公投議題上和民進黨打混戰,在本土化上和民進黨和稀泥,國民黨才能有餘裕主攻民生、經濟。如果泛藍陣營反而自己把公投議題炒熱,不等於正中民進黨的下懷?
5、從民進黨謝長廷一再複製馬英九的經濟政策,放寬兩岸政策,甚至炮打陳水扁,和陳水扁玩兩面手法、分進合擊。結果,只有少數獨派大老在獨派報紙上抱怨兩聲,卻不見獨派南、中、北社,台灣建國組織要發起什麼運動來反制。理由是,大選當頭,他們都知道必須給候選人有選戰策略的操作空間,這個道理淺顯易懂,民進黨乃至深綠的獨派團體都明白,都諒解謝長廷,何以泛藍團體偏要對馬英九以放大鏡檢視?當陳水扁以馬鶴凌的骨灰罈罵馬英九時,泛藍支持者只知責怪馬英九不肯面對統一問題,卻不能體會,面對至親遭受褻瀆,馬英九必須承擔多少忍辱負重的壓力,才能堅持不隨阿扁的魔棒起舞?
其實,不管立委選舉或總統選舉,擺在泛藍支持者眼前的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要不要給中華民國一個機會?給兩岸和平一個機會?不論國民黨有多不爭氣,馬英九有多不討藍軍歡喜;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馬英九執政後,中華民國將繼續在台、澎、金、馬自由地區屹立不搖;兩岸將開啟直航談判的序幕,邁向和平交流的大道,台灣重新取得經濟發展的契機。國民黨政府再怎麼不濟,也不會在文化上推動去中國化,在法律上推動去中華民國化;不會搞台獨、正名去激起兩岸戰爭。只憑這一點,藍軍的支持者就已足夠找到支持馬英九的理由,也找到與綠營支持者不同的大是大非。如果捨此大是大非,偏要計較單一選戰策略的瑕疵,給自己找一個不支持馬英九的理由,不等於重演了前次高雄市長選舉,藍軍支持者誤信陳菊陣營放出來的耳語,質疑黃俊英不夠藍、不敢對台獨反嗆;結果,連藍軍支持者佔多數的左營區,國民黨竟然也開不出票來,造成陳菊險勝。其後果是,無端端在中正文化中心自民國70年落成後就一直端坐守護市民的蔣公銅像,被粗暴的大卸八塊、幾乎凌遲的地步。如果投票前泛藍支持者不上當,堅定支持黃俊英,蔣公銅像會落到這種下場嗎?如果這樣的教訓還不夠,2008年後,是不是還要看著台北中正紀念堂的銅像也被支解丟棄?看著國民黨因敗選而潰解?看著台灣從此除了台獨意識、除了偏激的獨派本土意識外,再也不許有其他思想存在的空間?看著中共因不耐民進黨的台獨挑釁,終於伸出動武的手?看著台灣繼續向下沉淪之後,泛藍支持者才要捶胸頓足,後悔莫及?
或許有學者主張,藍綠兩黨都不行,不妨給第三勢力一個機會。然而,目前所謂的第三勢力,有些根本是新潮流系子弟兵在新潮流於民進黨內,立委初選落敗後才倉促成軍,不但背後影武者新潮流的影像呼之欲出,其成員乃至動員模式與社群關係,都難脫綠營色彩。至於所謂的農民黨,其成員具有濃厚的國民黨立法院院長王金平色彩,雖然打著關懷農民的旗幟,但打算推出的候選人卻看不出與農民有何特殊關係,外界反而視之為是國民黨馬、王斗的續集;除了可能分走國民黨農會系統票外,也看不出具有取代國民黨的半點可能性。再如王文洋這種不知所云的所謂第一勢力,其成員多是政壇上根本早已邊緣化的政黨、團體或個人,外界除了認為這些人是來攪局的之外,如何給民眾號召?更令人不放心的是,這些團體、不論親藍或親綠,都未能對如何扭轉當前政局,掙脫藍綠既成勢力,帶給民眾耳目一新的主張。甚至,對如何終結當前民進黨執政亂象,也無法帶給人民比國民黨更好的選擇。正如泛綠學者陳芳明所言,只要陳水扁下台,台灣就會更好;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謝長廷根本擺脫不了陳水扁的掌控,根本難以抵抗深綠大老的壓力;如果由謝長廷當選下任總統,難保他不會在陳水扁與獨派的壓力下,再度走上台獨、正名的道路,再度在兩岸關係上設置重重關卡,而使台灣喪失生機。獨派現在對謝長廷言論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選後,繼續推動去中國化,去蔣化,追求法理台獨,這些都是由民進黨繼續執政,可以預見的結果。從而如果台灣最大的問題是出在民進黨執政的個人與路線,那麼除了再給現在仍令大家不太放心的國民黨一次機會外,台灣人民還能有什麼選擇?
當前,站在藍軍對面的是早以橫亙出百萬大軍的獨派兵卒與驍勇善戰的綠營戰將,民進黨向來為求勝選欺瞞拐騙,不擇手段;連呂秀蓮都說民進黨的政權是靠一張嘴巴拐來的。現在,謝長廷不也正是靠一張嘴,大談經濟政策、大談兩岸開放?既然深綠都能體諒這是他的選戰策略,未對謝長廷窮追猛打,為何部分藍營支持者獨獨不肯放過馬英九?連民進黨陳水扁都說,入聯公投明年三月後什麼也不會發生,謝長廷也說入聯公投就是到總統選舉為止;連民進黨都知道這些只是選戰策略,不必當真;泛藍支持者實在沒有必要對返聯公投以高標準質疑。就像李登輝說了一百次反台獨沒人相信一樣,馬英九說他不是統派,說一百次有幾個人相信?何必一定要逼他在選民面前表態而失去選票?如果連這點認知都有差距,那所謂泛藍陣營形同是沒有謀略的烏合之眾,被綠軍打敗就是必然的結果,屆時,還能怨天尤人嗎?
因而如果若干泛藍組織必得要發動所謂拒領公投票運動,為免變成變相的廢票運動,不如改為「只領總統票、拒領公投票」;如此既可達到抵制公投的目的,又可以避免造成藍軍支持者不投票,而使馬英九落選的負面效應。
總而言之,就算選舉花招百出,造成國民黨與民進黨「藍不藍、綠不綠」,但綠軍大多知道他們該怎麼做,藍軍實在沒有必要自亂陣腳。擺在藍軍支持者眼前的仍然只有一個問題:要不要給中華民國一個機會?給兩岸和平一個機會?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除了支持馬英九外,還能有什麼選擇?◆
社論
南京大屠殺70週年
中國經濟與嫦娥一號
中美關係與中共十七大
台灣經濟與物價
台灣選情
統獨動態
保釣與統運
海峽短評
編後
台灣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