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前顧後

J. K Galbraith原著
福蜀濤 節譯


編按:約翰.肯尼斯.蓋博瑞斯是當代美國經濟學界泰斗,曾任美國經濟學會會長,哈佛大學名譽教授,以《富裕社會》、《新工業國》、《經濟學與公共目的》三書見重一時,著述甚勤。並且,不時對美國的經濟發展和富裕社會提出警告。本文題為Back to The Future,載今年元月號《觀察家》(Observer)雜誌,文長,節譯如次。

美國變成全球最大的債務國

一年前東歐的巨變,蘇聯出現嚴重而持續至今的無能為力局面,恐怕是那些花了一輩子研究並講授共產主義本質,講授共產主義致命危機的人想也想不到的,這無異是對所有想預言未來的學者專家提出預警。

不過也有比較保險的辦法,讓我們得以指出將來可能發生什麼事,那即是在相當程度上,將來種種早已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時候,而這正是英語系國家的情況,她們的情況,尤其是美國,也大大影響到其他工業世界國家。

在美國有10年,在英國有11年多,經濟和政治生活與兩個名人雷根、柴契爾夫人的經濟學政治學脫不了關係。

在美國,整個80年代,政府在二個主要國家帳戶累積了龐大債務:聯邦預算帳,以及與此帳戶密切相關並由此引起的國際收支帳。總之一句話,結果令人相當愉快--不斷成長的個人高所得;減輕後比其他工業國要低的稅賦;以及因此得到的較廉價進口消費品如汽車、電視機及其他電子產品與紡織品等等,這些全靠不斷累積的債務支付。這樣一來,美國由全球最大債權國搖身一變而成了全球最大債務國,當時即有人指出,越來越多預算花在利息和供養游手好閒的食利階級去了。

這時,央行聯邦準備理事會透過空前的高利率抑制住通貨膨脹,高利率則限制了生產性的和住宅方面的投資,這類貨幣政策就是如此對付通貨膨脹的。這種高利率有利於食利階級,一般而言,食利者多是社會上最富裕的人。

這些話當時已有人提出,甚至也受到注目,但政府卻未針對這些問題採取任何行動,因為一採取行動,恐怕驚動當時大家的好夢。

這種不干預的態度,受到根本上是一派神學的思想所滋養和支持。它主張:政府,尤其是干預或管制經濟的政府,除了在經濟上所講的是不正當政府外,它在道德上都有問的。

惡果還要禍延海外

這些年由於信奉自由放任主義和市場,要求解除管制的聲浪越來越高,已經到了反對政府採取任何新管制措施的程度。結果證券市場上的投機,兼併,收購和完全為增長勢力的收購(leveraged buyout)非但未加處理,甚至還受到大眾公認。

雷根時代和布希主政早期崇奉的信條不光是自由放任主義和市場,他們還大量提供金錢上的獎勵,對窮人富人一體適用。如果要富人或準富人全力從事經濟活動,那就得提供他們更多金錢為報償。為了達成這一目標,絕不能在稅賦上給他們沉重的負擔,打擊他們士氣。

因此在雷根主政早期,稅賦大幅降低了,當時甚至還有人提出那種臆想中的教條:削減稅賦可增加總稅收,人們會更積極,生產量會更高,個人收入會更多,因此在低稅率提高的收入基礎上,政府的總稅收會增加。同樣的,削減對窮人的各項福利支出,可以刺激他們奮發向上,提高他們的生產,增加他們的收入。

英國在柴契爾夫人主政下,也不願驚動大家的好夢,結果引進人頭稅取代房屋稅,做為地方政府的財源,這再加上她對新的,對她而言完全不可確定的統一歐洲的排斥,終於導致她的去職。留下的是高通貨膨脹率,高失業率和憤怒的工人階級。不過相形之下,美國要為過去的錯誤付出更高的代價,而此一惡果還要禍延到海外。

在高利率抑制通貨膨脹下長期出現的預算赤字,為美國帶來沉重的債務負擔,工業方面必須的新投資卻因借貸成本高而大量縮水。有段時期,在高利率吸引大量海外資金的遮蓋下,一些惡果隱而未現,但引進的資金中,大部份卻沒用到生產性投資上去,而是拿去購買既有證券和不動產了,紐約洛克斐勒大廈的出售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

經由這類收購,美元給人為的抬到相當高的價位,結果出口成本大增,進口價格大降,留下大筆現在必須正視的貿易赤字和外債。

前面提到的,只是在雷根規避現實那段年歲中為我們帶來的明顯結果。除了那些仍沉醉在好夢中(不在少數)的人以外,這些結果已為人們所承認。這幾個月來,布希總統已放棄那些沉酣好夢中人明白聽到的不加稅承諾,要稍許提高點稅賦,降低預算赤字了。這使布希在支持者中的聲望大受影響,而從他提出這樣一種經濟措施的時機來看,在近代史上恐怕也沒有一種政策比它更生不逢時的了。

中產階級也淪入失業行列

雷根時代經濟生產、就業率和收入還高的時候,大可採取高稅賦、低債務的保守財政政策,不需等到現在經濟明顯衰退時才開始採取一點消除赤字的行動。按照凱因斯的中心理論,政府應在經濟景氣時設法平衡預算,在生產下降,失業人口有增高之虞時,則應容許財政上的赤字。布希政府和他的經濟學家、顧問們剛好反其道而行。

1980年代不光是預算赤字劇增,不光是利率高漲與投資、生產下降的年代,它還是投機行為空前猖獗的年代。

整整三年前,1987年10月股市出現第一次的所謂大幅「校正」(Correction),而全靠借貸資金(包括美其名曰「垃圾債券」的資金)進行的合併和收購雖持續了一段年月,到現在也無聲無息了。投機老手,一度被視為英雄人物的米爾肯(Michael Milken)現在也面臨牢獄之災,雖說聯邦拘禁白領罪犯的監牢相當舒適,但這位一度被視為天才下凡的人物畢竟成了重犯。

投機本身與投機的終止在華爾街和整個金融界造成失業,這還無所謂,反正這些失業人口以前也沒做過什麼正經事,恐怕還專做些不正經的事呢!最糟糕的是那些或被合併,或抵制合併的公司,卻因此背負沉重的債務和利息。為避免破產,它們靠裁員,靠削減在改善工廠與引進新設備方面的投資來應付這些負擔。

經理級職員也在裁員之列。一般人印象中,以前美國失業者都是機器旁邊或生產線上的藍領工人,現在固然還是這樣,但近日住在紐約豪華寓所或宜人的郊區住宅中,穿著入時的男男女女也大量淪入失業人口之列。

過去這些年中,美國東北部像早先德州一樣,大量的住宅、公寓,特別是辦公大樓在建成後都給空在那裡,波士頓、紐約和其他許許多多城市市容為之改觀。建築業者在社會上所受禮遇不下於促銷垃圾債券的人,甚至在全國享有聲名。其中有位以投資紐約摩天大廈、旅館,尤其以投資大西洋城空前受歡迎的賭場而聞名的川普(Donald Trump),他在不動產界的聲名不下於垃圾債券界的米爾肯。川普現在淪入所謂的淨負資產境地。用一般人的說法,他完全破產了。

美國正在經歷一場衰退的局面

不動產業榮景不再的結果,不止是留下一大堆空住宅、公寓和辦公大廈,它同時也打擊到建築公司和工人,更要命的是它嚴重影響到銀行的營運。紐約、波士頓和其他東部城市裡的大銀行目前全在對付大筆呆帳,準備金則遠低於他們自己和管理當局所界定的適當存量。結果它們勢必要縮減其他方面的放款,這麼一來,銀行體系又造就了更深一層的全面經濟衰退。

儲貸業也跟著發生大問題,據估算,聯邦政府和納稅人至少要為此付出五千億美元。

一句話,準確的說。正在經歷一場衰退局面,是眼下任何防止或挽救措施都難以發揮作用的。低稅賦和增加公共支出別提了,看來那只能持續寬鬆的,目前備受譴責的雷根政策。現在海珊硬把能源價格抬高,物價指數跟著全面上揚。對通貨通膨脹的疑懼因而徘徊不去。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放鬆銀根,用低利率刺激投資的政策也甭提了。剩下的只有鼓勵企業界和消費者要有信心的言談,這套在過去也常用,好像從未起過什麼作用!

像我這樣一篇評論照例好像在結束時該有個令人較為愉快,較為樂觀的調子,顯然我沒援例辦事。在相當程度上美國畢竟還是世上最強大的一個經濟實體,我們這個福利國家,有失業救濟,有老年養恤,有公費醫療,還有對農民收入的補貼,像歐洲一樣,我們已具備早期典型資本主義所沒有的韌性。

儘管有人說我們的銀行遠比銀行家多,儘管不無那種認定有錢有智慧的要命傾向,好歹我們還有許多健全又明智的金融機構。要是沒有央行和儲貸存款保險,我們應該已面對1930年代那類銀行界的大恐慌了。現在大家認為政府要加以支援了,在美國社會主義早已存在:當那架公司號噴射客機降落華盛頓國家機場後,旅客紛紛下機奔向政府求援時它就存在了。

儘管如此,於我們結束自由企業在華府重現的十年而即將進入90年代的第二個年頭之際,美國的將來仍說不上光明。而從美國這裡開始,財政不穩,經濟衰退,失業和政府不安定的陰影會向外多多少少蔓延到全世界。在這個原本還算愉快的季節裡,沒有一個人可容他或她自己掉以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