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五百六十萬人口中,竟然有百分之四十七贊成九七後獨立!
實在是令人驚訝的數字,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系劉兆佳教授,在1988年一項民意調查中獲得這項結果,顯示香港這個小都市贊成獨立的人數,比例上比台灣還要多,或許,這會叫國內的台獨人士拍案叫絕。
不過,眼見香港人總喜歡對中國大陸發生的事件插上一腳,又是集會聲援,又是赴「京」觀察,反而媒體上從來沒有出現要求獨立的言論,似乎又十分矛盾。就像過年前不久才舉辦的「抗議秘密審訊王丹燭光大遊行」中,參與遊行的民眾人人掛著一張嚴肅的臉孔,高喊口號時慷慨激昂,在在表現出他們對同胞遭到不合理待遇的關懷和忿怒,絕對是建於深厚的民族感情,而非只是出於所謂單純的人道關懷。
主持上述調查的劉兆佳教授便解釋說:「支持獨立只是一種情緒宣洩大於實際行動;香港人不喜歡接受中共的統治,但也體認到獨立絕對不可能;而且香港人的內心仍然存有若隱若現的民族主義。」
香港這塊殖民地,百多年來一直是中國大陸人民政治和經濟的避難所;過客的心態,造成了急功近利的特性;而年輕的一代,在英政府只側重灌輸技巧和知識,忽略品德和思考培育的殖民教育下,對於國家民族,更是冷漠而陌生。然而,一水之隔的方便,以及民間文化的傳承,卻使「中國」這兩個字從來沒有離開每一個香港人的心坎;而且離鄉背井,賺錢至上的遊子,也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家鄉和血源,即使是近三十年來逃到香港,最厭倦在共黨統治下生活的人,也一直沒有停止對祖國的關心。
特別在70年代保釣運動之後興起一波波的「認同祖國」運動,更使香港青年學生化潛在的民族主義為行動,國是學會紛紛成立,並一度成為各大專學生領袖的重要出處。他們抱著一鼓熱血沸騰的力量,與香港政府抗衡,終於使中文在這塊殖民地經過一百三十年後,成為英文以外的法定語文。縱然「四人幫」事件曾經使不少青年學生遭受認同上極大的挫折,但是從憧憬而走上現實的新路,卻使香港青年的民族主義更能擺脫對政權依附和混淆,而顯得更單純。1982年日本竄改侵華史,當今天台灣青年已忘記這段故事時,香港青年卻仍然對當時的景象歷歷在目--香港大專學生的聯會成功發動一次空前的三萬人大集會,把集會地點附近的銅鑼灣擠得水洩不通,數家日本百貨公司均在平日最熱鬧的週六放下鐵門;後來還發動了數天的拒買日貨行動。
97的響鐘敲醒了更多包括下層的民眾。面對著中共政權過去的紀錄,很多香港人一方面對自己的將來,特別經濟上感到彷徨,一方面卻也更反省到自己中國人的身份。隨著80年中期政治參與的濫觴,不少因九七問題刺激而組織的團體,不但積極進入香港內部建制,同時也打著關心民族命運的大旗;如一直到現在還最具力量的民主派團體之一「匯點」,即楬櫫「新三民主義」,其中「民族主義」指,香港是中國的一部份,對香港政策及前途的考慮,必須同時考慮中國的環境;而且站在中華民族一體的立場,對中國政權予以適當的褒貶。
正如《星島晚報》前任編輯主任李錦洪所說,在九七問題陰影的籠罩下,「年輕人從來沒有像現在一般愛香港、關心中國」;加上近日「天安門民主運動」的刺激,一種「明顯而立即」的休戚與共的感覺,引起「中國不民主,香港沒前途」的口號,更驅使百多萬港人也化隱藏在體內多年的民族感情為實際行動,所謂因功利,因自己前途而關心大陸事務的思想,經過「六.四」的洗禮,已廣泛地昇華成一深厚血濃於水的民族感情。「六四」鎮壓後,很多人都收斂了,有獨立意向的人數也可能增多了,但是可以斷言的是,民族認同的情緒同時也益加濃厚。
因此,部分港人獨立的意向,與一些台獨人士同樣地只是單純基於不喜歡中共的統治,但卻與另一種抹上了一層意識型態,甚至有拒斥「中國」傾向,如新潮流部分領導人士所說「我寧願當美國人,也不當中國人」的極端台獨思想完全不同。從對話之中可以體會到,國內極少數統派人士對香港這種「寧為瓦存,不作玉碎」的移民、獨立心態,不能完全體諒,但是正如飄泊海外數十年,卻仍心繫家鄉祖國的華僑一樣,香港人上一輩多數曾經歷共黨過去的敗政,下一輩目睹中共官員囂張的沙文嘴臉,和對香港繁榮社會背後施以的小動作,才會泛起這種不得已的思想。但是畢竟仍然有百分之五十三的香港人反對獨立,而且正如一位中文大學學生領袖說:「香港人不喜歡中共統治,但是,我們永遠不會否認,我們是中國人!」◆
社論
英美經濟形勢
彼岸觀點
社會主義與中國改革前途
二二八專輯
青年論壇
連載
通訊
編輯室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