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兩岸與太平洋兩岸

論影響兩岸政治協商的內外因素


兩岸的政治接觸,我們或可分為三種,一是政治對話,二是政治協商,三是政治協定。政治對話應屬廣泛性質而無目的性,可以透過官方或官方代表,智庫學者或民間人士,用公開或不公開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和主張讓對方瞭解。這種政治對話,六十年來一直在斷斷續續的持續中,從兩岸政治領袖的公開喊話,到兩岸密使的穿梭往來。至九○年代,大陸每年都有好幾個兩岸關係學術研討會的召開,集中兩岸有關學者智囊齊聚一堂,「曷各言爾志」。兩岸政府當局也經常發表文章和談話,各說各話或針鋒相對。

反對台灣獨立就是我們共同的立場

政治協商則是有一定的主題,為要解決一定的政治問題,由雙方官方代表面對面協商,根據自己的立場提出自己的主張,有妥協、有讓步,能達成共識最好,不能達成共識,則「買賣不成仁義在」或拔刀相向你死我活。

有了雙方的共識後,各自帶回由雙方當局認可,能核可,再由雙方官方代表簽署文件,是謂「政治協定」。不能核可,或重新協商。至今,兩岸的海基海協兩會,不能說沒有協商,不但有協商,而且還有十二項協定,但那不是政治性的,只是經濟性和事務性的,兩岸的協商還停留在「先經後政」的「先經」階段。

兩岸的政治問題本是中國的內政問題,任何外國不得干涉中國內政。但是,兩岸問題,尤其是政治問題,在現實上,一開始就被國際化了。所以,影響兩岸政治協商的因素,除了兩岸雙方外,事實上又不能沒有國際因素。故考慮兩岸政治協商,除了兩岸雙方的因素外,也不得不要考慮影響兩岸問題的國際因素。

「四人幫」瓦解後,首先提出要兩岸「商談」的當是大陸的《告台灣同胞書》(1979-01-01)所說的:「中國政府已經命令人民解放軍從今天起停止對金門等島嶼的炮擊。台灣海峽目前仍存在著雙方的軍事對峙,這只能製造人為的緊張。我們認為,先應當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台灣當局之間的商談結束這種軍事對峙狀態,以便為雙方任何一種範圍的交往接觸創造必要的前提和安定的環境。」

從此,大陸的對台政策由「解放台灣」轉向了「和平統一祖國」。如何和平統一祖國?《告台灣同胞書》說:「一定要考慮現實情況,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在解決統一問題時尊重台灣現狀和台灣各界人士的意見,採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辦法,不使台灣人民蒙受損失。」而兩岸商談合作的基礎則是「台灣當局一貫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反對台灣獨立。就是我們共同的立場、合作的基礎。」

為了「考慮現實情況」和「不使台灣人民蒙受損失」,大陸方面還先後由葉劍英提出「葉九條」和鄧小平的「一國兩制」。

「一國兩制」正是「考慮現實情況」下的思維,自1949年以來,兩岸主權並未分裂,仍然是為「一國」,所以兩岸分別才有「解放台灣」和「反攻大陸」;此外,兩岸的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制度也從未統一,實然為「兩制」。故錢其琛曾言:「一國兩制是維持現狀的最好辦法。」其實,「一國兩制」本來就是「現狀」。

蔣經國的回應,首先是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繼之以密使往來,而終於在1987年,宣佈終止戒嚴,開放大陸探親,但1988年1月,蔣經國猝逝而沒有了下一章。

李登輝繼任中華民國總統,1991年頒訂《國家統一綱領》,在前言中說:「中國的統一在謀求國家的富強與民族長遠的發展,也是海內外中國人共同的願望,海峽兩岸應在理性、和平對等、互惠的前提下,經過適當時期的坦誠交流、合作、協商,建立民主、自由、均富的共識,共同重建一個統一的中國。」《國統綱領》把國家和平統一分三階段進程,均涉及政治協商。

有《國統綱領》,而有「九二共識」,而有1993年的「辜汪會談」。「自由、民主、均富」或陳義過高,1995年1月30日,江澤民發表「江八點」。

「一個中國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

江澤民說:「我們所說的『在一個中國的前提下,什麼問題都可以談』,當然也包括台灣當局關心的各種問題,我們曾很多次建議雙方就『正式結束敵對狀態,逐步實現和平統一』進行談判,在此,我再次鄭重建議舉行這項談判,並且提議,作為第一步,雙方可先在『一個中國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並達成協議。在此基礎上,共同負擔義務,維護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並對今後兩岸關係的發展進行規劃」。

江澤民這番話至關重要,那也就是說,兩岸的「政治協商」,可以不必一開始即進入「統一談判」,而可以商談「台灣當局關心的各種問題」。這完全是配合台灣的《國統綱領》,這也是繼鄧小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後,而有的「一個中國,和平統一,先和平再統一,統一沒有時間表」。並在兩岸對峙的「一國兩制」現狀,和統一後的「一國兩制」之間,出現了一個統一前而不對峙的「一國兩制」。

但在「千島湖事件」(1994年)後,李登輝的立場已經丕變,而有1995年的訪美之舉,公然主張「兩個中國」,於是大陸軍演,「辜汪會談」終止;好容易,1998年,辜振甫訪問大陸,而有「辜汪會晤」,並邀請汪道涵來台舉行第二次「辜汪會談」,不意,李登輝為阻止汪道涵來台,1999年又拋出「兩國論」,「辜汪會談」遂成絕唱。

2000年,陳水扁上台,先還有「四不一沒有」,但即否認有「九二共識」,接著又拋出「一邊一國」和終止《國統綱領》,又有「正名制憲」,並不斷推動公投來衝擊「一中原則」,大陸當局則以通過《反分裂國家法》(2005年)回應之。

同時,胡錦濤發表「胡四點」講話說:「1949年以來,儘管兩岸尚未統一,但大陸與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這就是兩岸關係的現狀。這不僅是我們的立場,也見之於台灣現有的規定和文件。既然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就不存在所謂大陸和台灣誰併吞誰的問題。」(2005-03-04)換言之,只要台灣方面遵守「台灣現有的規定和文件」,就不存在「分裂國家」的問題。

《反分裂國家法》的「分裂」顯然不是指兩岸現狀的分裂,而是指法理主權的分裂,是指「法理台獨」,而有第八條「台獨分裂勢力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事實,或產生將會導致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重大事變,或者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國家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直到2008年,馬英九上台,才恢復了海基、海協兩會的運作,至今,已有四次「江陳會」,簽訂了十二項協議,且兩岸經貿協議(ECFA)簽訂在即。

「以史為鑒」,回顧這段歷史,自1979年《告台灣同胞書》以來,兩岸協商,包括「政治協商」都是大陸當局首先提出來的,在「九二共識」下,也曾有過一次「辜汪會談」的協商,並簽訂出協議來。但是,一碰到「一個中國原則」的底線,兩會的兩岸協商也就中止了,而且去衝撞「一中原則」的都是台灣方面。其實,衝撞「一中原則」,站在中華民國的立場,也是違憲的。因此,會影響未來兩岸政治協商的因素不在大陸而在台灣。

以獨制蔣、以蔣制共、以共製蘇

在台灣,馬英九自宣佈參選總統以來,即主張恢復「九二共識」和「一個中國,各自表述」或謂「一中各表」。大陸表大陸的「一中」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表台灣的「一中」為中華民國,兩岸交流上則訂下「互不承認、互不否認」的原則。在國際上,則「外交休兵」和不追求「雙重承認」或「兩個中國」、「法理台獨」,但要求參與國際組織和活動。並提出兩岸應「不統、不獨、不武」和「維持現狀」,兩岸談判不要國際介入,也不必美國介入,他還曾提過國民黨的終極目標是國家統一。今年四月七日,在「哈佛視訊」中,他還說明中華民國憲法是「一中憲法」。

4月30日,總統府公佈CNN訪問馬英九的紀錄中,又提到:「我們將會維持現狀——也就是在1946年制訂的中華民國憲法框架下,『不統、不獨、不武』。」1946年制訂的中華民國憲法就是「一中憲法」,也是「統一憲法」。

這些立場和主張均未脫離中華民國憲法和增修條款「一國兩區」的兩岸定位,也就是未脫離「一中原則」和終極統一。其實「遵守憲法」就必須遵守「一中原則」,也就是遵守了「台灣現有的規定和文件」。並且,馬英九還提出了兩岸「和平協議」的主張,「和平協議」不需「政治協商」嗎?

可見影響兩岸「政治協商」的因素雖在台灣,但不在馬英九,而在台灣的民進黨台獨勢力和對台灣有重大影響力的美國。

美國的對台政策是其來有自的。1854年美國遠東艦隊司令培裡(Matthew C. Perry)就曾登陸台灣考察後,給華盛頓當局的備忘錄中主張,美國應佔領台灣,以便控制東南亞海運樞紐,和控制中國沿海港口以控制中國。

1871年,在天津的中日條約續約談判中,有准軍事同盟條款,消息洩漏,時任美國駐日公使迪龍(Charles Delong)和國務卿費雪(Fish)即主張拉攏日本抑制中國,並利用台灣原住民和琉球人的牡丹社事件,慫恿並支持日本佔領台灣,而有1874年西鄉從道率軍攻台。

1894年,中國甲午戰敗,而有美國公使田貝(Charles Denby)和前國務卿福士德(John W. Foster)聯手日本壓迫中國割讓台灣。

1942年,美國成立遠東戰略小組,即根據培裡的戰略構想建議美國當局戰後佔領台灣。

1948年,淮海戰役,國民黨兵敗如山倒,1949年1月14日,美國代理國務卿羅威特(Robert A. Lovett)建議杜魯門總統,當一切可以阻止中共武力犯台的措施均不能作用時,美國必要時當以武力干預,但為避免國際上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當全面發動「台灣自主運動」。同年1月9日,美國國家安全會議還提出過對台立場報告草案,共分十項,可再歸結為三點,即地位未定論、台灣獨立論、兩岸隔絕論。同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宣佈成立,在國務卿艾奇遜主持的遠東戰略會議中,為等待中蘇共因中國北方領土的衝突,以便「以共製蘇」,故放棄了以武力實現台灣獨立。

1950年,韓戰爆發,杜魯門片面宣佈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1951年舊金山和會,而有所謂「台灣地位未定論」的《舊金山和約》;1954年有《中美協防條約》,羅威特的台灣獨立論暫息,但並未放棄,斯時美國的對台政策,我們曾以「以獨制蔣、以蔣制共、以共製蘇」概括之。

後雖歷經中美三公報,但此項「以獨制蔣、以蔣制共、以共製蘇」的戰略從來沒有改變。直到1988年蔣經國逝世和1991年蘇聯瓦解後,蔣沒了、蘇也沒了,只剩下「以獨制共」,而中共絕不接受台獨。又經過1995年和96年兩次對台的飛彈演習,證明了中共反台獨的決心和能力。且在國際上,雖沒了蘇,但美國仍須中共支持,故美國的對台政策漸漸轉向「不統不獨、不戰不和、以台制中」。

「不統、不獨、不武」,但獨缺了「不和」

在「不統不獨、不戰不和、以台制中」的戰略下,美國需要的台灣政權當是「不台獨的台獨」政權。「不台獨」指不宣佈法理台獨,就能「不戰」;「台獨」是指主張台獨,就能「不統」及「不和」,美國才能從中操弄「以台制中」,但一旦「法理台獨」就不能「不戰」了。故美國前國務卿鮑爾就曾說,宣佈台獨就意味著要流美國子弟的血,而極力阻止陳水扁向「法理台獨」衝撞。

馬英九提出「不統、不獨、不武」,但獨缺「不和」,還主張簽訂「和平協定」,兩岸一「和」,美國如何「以台制中」,所以,美國政府雖表示歡迎,但智庫學者卻屢屢指責馬英九「傾中」。

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發表「胡六點」說:「1949年以來,大陸和台灣儘管尚未統一,但不是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分裂,而是上世紀四○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延續的政治對立,這沒有改變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兩岸復歸於統一,不是主權和領土的再造,而是結束政治對立。」「結束政治對立」即「就地和平化」,「復歸統一」也沒有損及中華民國主權的一分一毫,反而是恢復了台灣人民也擁有的大陸領土和主權。

兩岸「政治協商」是不是要協商兩岸和平與「和平協定」?兩岸一旦簽訂「和平協定」是不是「結束政治對立」?按照胡錦濤的說法,是不是就是「兩岸復歸統一」?不論任何形式的「和平協議」、「結束政治對立」和「兩岸復歸統一」,美國還能「以台制中」嗎?

美國放棄了「以台制中」嗎?2009年11月17日,歐巴馬訪華,與胡錦濤發表《中美聯合聲明》說:「雙方重申,互相尊重領土和主權完整這一根本原則是指導中美關係的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的核心,雙方均不支持任何勢力破壞這一原則的任何行動。雙方一致認為,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對確保中美關係穩定發展極端重要。」

《中美聯合聲明》的這番話引起了民進黨的疑慮,美國還為此派遣薄瑞光來台說明,特別向蔡英文解釋。「互相尊重領土主權完整」是指西藏和新疆,但不包括台灣。可見,美國並未放棄支持「不台獨的台獨」,以便「以台制中」的戰略。

另外,美國學者凱普藍在即將出版的《外交事務》期刊發表,《中國國力的地理學》一文指出,「台灣對美國仍有重要的戰略價值,美國不能放棄台灣」,「如果台灣與大陸真的統一,將會享有對於美國的戰略地位優勢」。(《中時電子網》,2010-04-21)

4月25日,「雙英辯論」蔡英文輸了,接著就由CNN藉採訪之名,想替蔡英文扳回一城,不意又踢到馬英九的憲法鐵板,和「我們永遠不會要求美國為台灣而戰」。CNN也只得無功而返。

在馬英九的和解政策下,兩岸和解趨勢勢不可擋,ECFA簽訂後,兩岸協商也必須觸及「政治協商」。一旦兩岸「政治協商」必然至少會達成兩岸「就地和平化」,美國又將以何「以台制中」?

4月22日,前美國在台協會駐台北辦事處處長包道格在華府的一項兩岸關係研討會上發表演講就主張,明年由美國主辦的亞太經合會,就應邀請馬英九出席,讓胡錦濤與馬英九會面,實現中美台三贏的「三方峰會」(「中廣新聞」,2010-04-22)。後又有CNN與《華盛頓郵報》(2010-05-08)採訪逼馬英九表態。這是企圖在國際場合製造「兩個中國」,包道格不會不知道,其居心何在亦明矣。還好馬英九以「條件還不成熟」婉拒之,否則必然帶來兩岸和解形勢的逆轉。

所以,我們可以合理的判斷,基於美國的戰略利益,美國必然要阻止或拖延兩岸「政治協商」,擋不了、拖不了,則美國必然要取得兩岸「政治協商」的主導權。

美國要主導就必須介入,介入有兩種形式。一是直接介入,把兩岸「政治協商」變成美國加入的三邊「政治協商」,甚至拉日本下海而變成四邊。美國介入兩岸「政治協商」,中共絕不會答應,馬英九也曾言「不必美國介入」。即使馬英九擋不住美國壓力而接受,但美國也壓迫不了中共接受,所以美國的直接介入應為不可能。

另外,則是間接介入,表面上是兩岸代表在「政治協商」,但美國則站在台方後面下指導棋。在美國的指導棋下,兩岸「政治協商」永遠達不成「政治協定」,兩岸只有不斷爭議,而以便美國「以台制中」。

準備應付美國在幕後發動的「顏色革命」

如果馬英九不接受美國的指導棋,目前就只有拒絕兩岸「政治協商」一途,以待時機。馬英九不接受美國的指導棋,在台灣,還有巴不得接受指導棋的民進黨和蔡英文。若馬英九不接受指導棋而還要兩岸「政治協商」,美國在全球各地都發動過「顏色革命」,謂之「民主」或「深化民主」,更何況在台灣內部有其包括民進黨在內的強大「第五縱隊」,能不在台灣發動對馬英九的「顏色革命」嗎?2012年的總統大選就是一次絕好的機會。

4月29日,蔡英文與外籍媒體茶敘時就說,馬英九簽訂ECFA,「會使台灣靠中國愈來愈近,中國將可迫使日韓兩國加速與其協商自由貿易協定,進一步改變東亞實力平衡,促使美國實力遭到弱化和邊緣化。」(《自由時報》2010-04-30)原來蔡英文的「愛台灣」是吾愛台灣,吾尤愛美國霸權主義。

所以,馬英九要堅持愛台灣、國家主權獨立和兩岸和解,只能對美國實行拖延戰術,先拒絕兩岸「政治協商」,中立化或緩和化美國在2012年選戰中的立場,待連任後,權力得以鞏固,再進行兩岸「政治協商」,並準備應付美國在幕後所發動的「顏色革命」。

另外,要兩岸「政治協商」無風也無浪,則只有讓美國放棄「以台制中」的戰略,否則,即使馬英九連任後再啟動兩岸「政治協商」,也得有面臨美國「顏色革命」的風險。

要如何讓美國放棄「以台制中」的戰略,或其可能發動的「顏色革命」,而實現兩岸的「政治協商」,這些正考驗著兩岸領導人和學者們的政治智慧、魄力和膽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