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力」與和平發展

在上海世博與胡錦濤會見的觀察
紀欣
(中國統一聯盟主席)


4月29日,胡錦濤在上海西郊賓館會見了出席世博會開幕式的台灣各界人士四十餘人。該場會見在時間及出席人選上均經過精心巧思安排,而胡錦濤當天發表的「四力」,更值得吾人關注。

在時間方面,當天是2005年4月29日「胡連會」,胡錦濤與連戰舉行了六十年來國共兩黨領導人首次會談,並共同發佈「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屆滿五週年的日子。胡錦濤藉此機會回顧五年來兩岸關係走過的歷程,並強調事實證明,在兩岸關係發展的關鍵時刻,國共兩黨共同做出正確選擇,當前兩岸關係才會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連戰隨後回應,上述「共同願景」已納入國民黨黨綱,現任黨主席馬英九也多次對於胡總書記在兩岸關係上的善意引導做法給予正面肯定。

在出席人選方面,除國民黨兩位榮譽主席連戰、吳伯雄,親民黨主席宋楚瑜,新黨主席郁慕明,無黨聯盟主席林炳坤,國親兩黨副主席(林豐正、章孝嚴、張昭雄),縣市長、立委(周錫瑋、黃敏惠、高金素梅、張顯耀等)外,出席者還有台灣宗教界代表(惟覺法師等)、教育界代表(張鏡湖、成嘉玲等)、商會、農會、漁會、觀光旅行公會、演藝公會理事長,民間統派團體負責人(筆者代表中國統一聯盟,郭俊次代表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具民進黨背景的許信良、許榮淑。儘管台灣媒體把會見焦點放在連吳宋身上,但接待方則始終把此次會見定位為台灣各界人士,顯示大陸涉台工作已從藍營政黨及政治人物,擴大至台灣社會各界。接待方又安排了每位出席者與胡錦濤一一單獨照相,而非所有與會者合照,也凸顯了台灣每位出席會見者均有其獨立代表性。

胡錦濤在會見最後發表了四點看法:要繼續增進兩岸政治互信,不斷增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推動力;要繼續擴大兩岸各界交流,不斷激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生命力;要繼續深化經濟合作,不斷提高兩岸經濟的競爭力;要繼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對此四點,筆者有以下幾點觀察:

第一、四點包含四種不同的「力」,其中除第三點「兩岸經濟的競爭力」攸關經濟合作及ECFA外,其他「三力」都扣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顯示「四力」是繼2008年12月31日「胡六點」後,針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另一次重要講話。筆者此一觀察,也已從4月30日國台辦王毅主任與宋楚瑜見面時表示「我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加以貫徹落實」,以及5月7日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會見連戰一行時指出:「這四點意見意涵豐富,是我們當前要緊緊抓住、著力推動的四件大事」,得到印證。

第二、「四力」之前,均加有「繼續」、「不斷」,顯示大陸當局體認兩岸關係雖有一定進展,但應總結經驗,進一步做出積極努力,認真思考和務實解決兩岸關係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問題。

王毅今年以來數度表示「要考慮到兩岸關係的複雜性」,「穩步推動兩岸和平發展,妥善處理面臨的多種困難和問題,我們有著足夠的耐心」。勇於承認困難與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依筆者之見,兩岸關係如何在現有的基礎上,穩步推進,把握好節奏,保持好勢頭,堅持正確方向,其實不僅考驗著大陸對台工作,也是馬政府施政的最重要課題。既然民調一再顯示,兩岸政策是馬政府最受到民眾肯定的政績,馬英九就應在未來兩年把握時機,大刀闊斧,為所當為。

第三、在論述第一點「和平發展的推動力」時,胡錦濤表示:「保持兩岸關係發展勢頭,乃至今後破解政治難題,需要在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上不斷增強兩岸政治互信。」「反對『台獨』,意味雙方都反對分裂國家;堅持『九二共識』,意味雙方可以在一個中國的基礎上求同存異。」胡錦濤還特別提到「在不斷增強兩岸政治互信的過程中,兩岸之間存在的各種問題都可以通過協商尋求妥善解決。兩岸中國人之間,什麼事情都好商量。」此話除表明將繼續貫徹「寄希望於台灣當局」方針,也在提醒馬英九政府,政治互信是兩岸關係發展的核心;兩岸中國人有能力解決自己的事,不需要亦不應該靠外力。

依筆者之見,馬英九4月30日在接受CNN訪問時所言「永遠不會要求美國人民為台灣而戰」,是對上述第一點善意的回應,可惜馬英九隨後澄清,他是為「展現身為一個主權國家應有的自我防衛決心」,又表示將繼續向美國採購防衛性武器。另外,馬英九於5月初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語出驚人,「大陸在口頭上擱置對統一的要求,台灣淡化獨立主張,彼此致力於維護和平」,遭到國台辦發言人楊毅的駁斥。馬英九應知,儘管和平發展是兩岸關係的主軸,但「爭取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是大陸一貫的立場和明確的目標;而「求同存異」指的是擱置爭議,決非擱置統一。筆者建議,為維護兩岸好不容易累積的政治互信,馬英九今後不應有太多不必要的政治語言。

第四、胡錦濤論及第二點「和平發展的生命力」時強調:「希望台灣各界同胞以更高的熱情和更積極的作為,最廣泛地參與到兩岸交流合作中來,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注入蓬勃生機,把兩岸關係前途真正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這顯示大陸當局除將繼續落實「寄希望於台灣人民」方針,也深刻認識到,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必須著眼於台灣民眾更廣泛的參與。

各方數據顯示,過去兩年來兩岸關係的改善,確實使台灣經濟重現生機,也為台灣民眾帶來諸多便利與龐大利益,但因受到台灣自身經濟結構所限,部分基層民眾尚未親身享受到和平發展的成果,又受到綠營政治人物的政治操弄與媒體的挑撥離間影響,兩岸關係的改善並未使民眾的政治認同產生重大轉折。依筆者之見,要想讓台灣民眾感受到和平發展完全符合自己的利益,也為兩岸關係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兩岸當局應努力使兩岸的交流合作惠及更多台灣基層民眾,並早日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使兩岸經濟合作早日走上正常化、法制化、機制化的軌道。其次,捍衛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人人有責,島內統一運動亦應把教育群眾,激發民眾的熱情和積極作為,開闢民間支持和平發展的輿論陣地,作為今後運動的方向。

第五、「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同樣展現在第四點「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上。胡錦濤強調「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兩岸中國人不僅有責任共同終結兩岸敵對的歷史,撫平歷史創傷,更應當增強休戚與共的民族認同,共同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

筆者一向認為,唯有當台灣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兩岸同胞共為中華兒女,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才能持續與深化,並且走向和平統一。要達此目標,兩岸當局應加強文化教育交流合作,台灣統派亦應把重建、恢復與增強台灣同胞的愛國主義傳統,作為今後的重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