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總統就職兩週年政績評估問題
吳瓊恩
(中國文化大學行政管理系教授)
馬英九總統就職兩週年政績評估問題
吳瓊恩
(中國文化大學行政管理系教授)
一、楔 子
520這一天,正好是馬英九總統就職兩週年,上午馬英九總統偕同蕭萬長副總統在總統府舉行就職兩週年記者會,揭示六大主張:創新強國、文化興國、環保救國、憲政固國、福利安國、和平護國等六國論」,以打造未來黃金十年。
晚上看完這篇就職兩週年的記者會全文,通篇看來,馬英九的眼界和胸襟,不像總統的高度,倒像是行政院長或總統秘書長的工作報告,屬於策略執行層面,而非策略規畫層面。從策略管理的角度看,策略執行要比策略規畫重要,好比擅長策略規畫的毛澤東,如果沒有擅長策略執行的周恩來,共產黨在1949年也不可能取得天下。
所以,總統作了策略執行的工作報告與評估,行政院長也就無話可說,因為沒有未來願景的陳述與策略的規畫,這代表了兩年來工作成果的政績宣傳,沒有鼓舞民眾的情緒,和凝聚民心的動力,內容平鋪直敘,理性陳述卻乏文學筆調的感人,文如其人,信哉!
二、理性治國中仍未甩脫民粹政治因素
從馬英九的工作報告,我們應就表面文字的說明中,抽像地看出它背後的預設,並瞭解其治國的謀略,這其中有下列幾個抽像概念來說明並分析之。
1)和諧的策略:馬英九並非為了配合胡錦濤「和諧世界、和諧國家、和諧社會」的最高指導原則,而采和諧的策略。自李登輝執政12年,加上陳水扁的8年,台灣浪費了20年的寶貴光陰,以「衝突策略」,挑撥省籍情結,以所謂的「愛台灣」和「賣台灣」分化兩岸關係,更以虛假的「台獨」作為「台灣人出頭天」的符咒,形成整個台灣的社會資本流失,影響經濟成長與繁榮至深且鉅。馬英九審時度勢,扭轉乾坤,以和諧策略取代衝突策略,終於得到朝野包容對話、兩岸直航三通、外交休兵的善果。這種和諧的策略比起衝突的策略,終究棋高一著,有如胡錦濤的和諧治國終究勝於毛澤東的鬥爭哲學,搞鬥爭根本不是治國,充其量不過是滿足自己權力飢渴的保衛戰而已。
2)堅守中華民國憲法的策略:遵守中華民國憲法原是新任總統就職時的誓言,何以說堅守中華民國憲法,反而成為一種策略?這是鑒於李登輝和陳水扁兩人有口無心宣誓遵守憲法,卻違背諾言,釀成「兩國論」(1999年)和「一中一台」(2003年)兩岸關係的危機。證明了只有堅守中華民國憲法才是當前兩岸關係的護身符,而中華民國憲法徹頭徹尾就是「一個中國」的憲法,可見馬英九所謂「憲政固國」,很明顯固的就是這「一個中國」的憲法,他不必常把「一個中國」掛在嘴上,但道理卻是十分明顯的。你可以罵馬英九口才不好,人很老實,很沒人情味,但不能不承認他「憲政固國」的誠意,罵他獨台或許太沉重了一點,還需要給他一點點時間吧!
3)兩岸關係「以和為貴」的策略:台灣自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台灣以後,日本就想把在台灣的中國人改造為日本人,在皇民化政策下,出現李登輝貌似中國人,心中卻與日本人一鼻孔出氣,仇視/鄙視中國人。1995年牟宗三臨終時,告訴李登輝派來的代表:「李登輝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不要做假日本人。」1949年國民黨退守台灣,初期兩蔣還有中國民族主義的精神,無奈依賴美國生存保護,在思想文化上不敵美國文化的侵襲,60年來造就了許多吃洋飯,靠美國獎學金混得名利者,處處以西方或美式思維來詮釋意義者,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即是顯著一例,她最近還耽心美國被邊緣化,所以反對兩岸簽ECFA。全國朝野去中國化者有之,卻又是半調子西化派;誰還有一絲絲尊重中國文化精神,真正理解中國文化者?在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的口號下,在「科學與人生觀論戰」中,面對中國古代開創人類文化發展方向的聖賢大師們,我們應慚愧自歎不如,竟然還要自我作賤,糟蹋之、揚棄之,何其可悲?
馬英九多少還有一點「中國人」的家教,可惜未能深通中國的「內明」之學,內養不足,怒而不威,缺乏中國歷史文化縱深的透視力,自信不足,妄圖一味討好另500萬左右的綠色選民,也因為如此,他沒有像李登輝那樣要帶領悲情的台灣人「出埃及」記,也沒有像陳水扁那樣敢於煽風點火。馬英九不敢為天下先,祇好順應形勢,以和為貴,所謂不統不獨不武,只能維持現狀拖下去,其實已偷偷地改變現狀,李登輝改變了兩蔣的現狀,陳水扁加強了李登輝的現狀,馬英九也改變了李扁的現狀,大家都說維持現狀,現狀的改變早已經開始。
馬英九的兩岸關係,以和為貴,還有中華民族的一點思想,只是信心不足,沒有中國歷史文化精神的透視力,再加上「識人無眼,用人無膽」,以致拖泥帶水,雖不致惹禍上身,卻難以開創新局。這一類型的領袖最想過一過太平盛世的清福,可一旦突遭變故,勢將措手不及也。
4)文化創新的策略:台灣過去的經濟成就,雖有一些冷戰時期,美國保護的結構因素,主要還是中國人勤勞刻苦的文化因素,發生極大的關鍵。可「富不與侈期而侈自來,貴不與驕期而驕自至」,乃是人性自然而然的現象。台灣富了,奢侈之風瀰漫;民主化以後,驕矜之氣也來了。這可見文化底蘊不夠深厚,有如1980年代以來,美國消費文化帶來的金融海嘯危機。
文化創新務必超越功利主義或效益主義的思維,沒有正義的社會,一時的功利或效益終將難以長久。此所以已故美國哲學家John Rawls在1971年批判Adam Smith以來功利主義的盛行,而撰寫《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的背景。
文化創新必須培養樂在其中,無所為而為的美學精神,若為了功利或賺錢效益,學習或創新只是為了名利而成為工具理性的行動,所追求者為「外在報酬」(extrinsic reward)而非「內在報酬」(intrinsic reward),這是無法激發潛在的創造力。當文化創新變成一種產業時,本來也無可厚非,但功利心態一旦養成習慣,往而不返,也就是專業精神開始下降之時,文化衰退可期也。君不見台灣目前醫師假開刀A健保、教授為名為利拼升等、企業家/政客不擇手段搶錢騙選票,這個社會已成高度異化或疏離的社會,還談什麼可大可久的文化創新。
中國自古以來即有文化創新的能力,中華民族亦有偉大的創新潛能,台灣孤懸外島,亦何其有幸,遭遇歐洲文明、東洋文明、美國文化的匯合,切不可以多元價值自豪,仍應以中華文化為核心,批判的吸收並創造新的文化,以中西印人類的三支主流文化融會貫通,創新人類文化發展的新方向為志向,成為中國大陸迷思GDP之外的文化發展的蘄向,這才是馬英九應有的抱負和志氣。從兩週年的記者會中,我們看不出也體會不出他的心胸氣魄,其歷史功業已在有限的格局中進入有限的框框中。
三、結語:以賢臨人,未有得人者;以賢下人,未有不得人者
以上四個馬英九治國的策略,固然切中時弊,對症下藥,但根本在於他的領導能力有待加強。莊子:「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無器而民滔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田子方篇)又說:「真在內者,神動於外」,馬英九似應加強「內明之學」。
李登輝時代,接見賓客中,大言炎炎。陳水扁時代在辦公室坐不住,必得跑進群眾中,才會取得溫暖,所謂「外重者內拙」,說的就是這一類民粹領袖。寄語馬英九,也應記取教訓,難得會見機會,還要搶什麼發言機會,多聽聽,把講話的機會還是讓給貴賓吧!不要以賢臨人,要以賢下人;更不能飾智以驚愚,修身以明污,明白此理,領導魅力自然出現,民調也自然會上升。◆
社論
上海世博會
馬英九就職二週年
CNN與馬英九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
歷史教科書課綱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