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兩件大事對國際關係的影響

張麟徵
(台灣大學政治系名譽教授)


最近伊斯蘭世界發生了兩件大事,一件是美國終於成功的狙殺了賓拉登。第二件就是自突尼西亞發軔,一路蔓延,席捲整個北非中東與阿拉伯半島國家,方興未艾的民眾反政府的抗議風潮。這兩件事性質雖然完全不一樣,但是都發生在伊斯蘭世界,都對國際社會有深遠影響。

壹 賓拉登之死的影響

賓拉登之死至少有兩方面影響,一是在恐怖主義活動方面,一是在南亞與亞西地區國際關係方面。

一、基地組織受挫,但恐怖活動不會減少

在狙擊賓拉登事件中,受傷最大的當屬基地組織與巴基斯坦政府。對基地組織而言,賓拉登雖然蟄伏五、六年未現身,但仍是他們極具魅力與號召力的領導者。他的死亡對基地組織而言當然是很大的打擊。不過近十年來,基地組織與賓拉登受到美國的追擊圍剿,早已開枝散葉,從亞西、中東到北非都有他們的分支組織。即使賓拉登之後,不容易出像他一樣機智又富財力的領導人,但可以斷言的是,只要巴勒斯坦問題一日得不到公正的解決,只要美歐等國覬覦阿拉伯地區石油的野心一日不斷,恐怖組織的活動就不會銷聲匿跡。

只是當下美國風聲鶴唳,對恐怖分子百般防範,基地組織一時還不容易直接報復美國,於是巴基斯坦就成了最容易的洩憤對象。賓拉登死後,一連串發生在巴基斯坦的恐怖攻擊,如5月13日早晨巴國西北部賈爾瑟達地區,一處准軍事員警訓練中心附近,發生兩起由巴國塔利班組織指揮的自殺式炸彈襲擊,造成至少80人死亡,100多人受傷。同月20日美國駐巴基斯坦白沙瓦領事館兩輛汽車遭炸彈襲擊,造成1人死亡,11人受傷,其中包括兩名美國人,都是這一趨勢的體現。可以預見,往後的恐怖攻擊只會更多,不會減少。

二、牽動中美巴在南亞與亞西之關係

巴基斯坦所受影響更是不利。第一、如上所述,巴國直接遭受到恐怖攻擊已如上述。在恐怖組織眼中,巴國與美國沆瀣一氣,自然應該報復。第二、對美國言,巴國對匿居在離首都伊斯蘭堡六十餘公里軍事重鎮的賓拉登,居然毫無情報,其誰能信?自然對巴國批評有加。第三、巴國軍方認為美國一不分享情報,二不通報採取行動,直接派海豹部隊飛入巴國境內,獵殺賓拉登,簡直視巴國主權為無物,是可忍,孰不可忍!軍方認為政府太無能軟弱。第四、巴國政府放棄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從緊張的印巴邊境抽調了十萬大軍駐防巴阿邊境,觸怒了自己國內的東北部落,只是因為在美國的強大壓力下,不能不與美國合作。巴國這十年花在反恐上的費用高達千億美元,又豈是區區200億美國的援助可以彌補?如今落得裡外不是人,巴基斯坦政府豈能無怨?第五、美國對印度與巴基斯坦的立場並不公允。無論在核能或區域政策上,美國始終是向印度傾斜,令巴基斯坦政府很不是滋味。

在這種情況下,巴基斯坦另謀外援也就不足為奇。賓拉登事件之後,中國大陸是首先,也是唯一一個站出來挺巴的國家,稱讚巴國在反恐政策上的立場與作為都不能置疑。空谷足音,令巴基斯坦感受點滴在心頭。對中國大陸而言,巴基斯坦無論在反恐政策上或地緣政治上都非常重要,如果巴基斯坦立場不穩,將影響到中國大陸對疆獨、藏獨的控制。而削弱巴基斯坦,也就是強化印度,將更有助於美國拉印製中的戰略。

5月17日巴國總理吉拉尼展開為期4日的訪華行程。表面上,是慶祝雙方建交六十週年,實際上,除了加強雙方在經貿農業上的合作之外,當然也會強化雙邊的戰略關係。不過在美巴關係出現裂痕,美國對中巴關係密切關注之時,中巴不會傻到作出突兀的行為。一則雙方仍要維持與美國的平穩關係,另則在反恐政策上,各方利益還是有所交集。不過,南亞地緣政治在無聲中的改變,仍顯而易見。

儘管美國對巴不假辭色,在賓拉登事件上,不論是拒絕情報分享,或擅闖巴國領空,都不道歉,但也不能完全不顧巴國感受。在結束阿富汗戰爭,遏制恐怖活動,維持區域既有影響力等政策上,巴基斯坦的重要性仍無可取代,因此改善現行關係有其必要。

事實上,巴基斯坦政府不僅在外交上決定由總統與總理分訪俄國與中國,尋求支持。在國會、軍方、輿論的龐大壓力下,5月14日總理吉拉尼在議會也強硬表示:「如果美國再次在巴基斯坦領土上採取軍事行動,我們將採取相應措施。巴基斯坦有權採取軍事行動報復侵犯主權的行為,任何人都不能低估這種權利。」巴國群情激憤,美國不能聽任發展,所以美國參議院外委會主席參議員約翰‧克裡已於5月15日訪問巴基斯坦,尋求修補,在會見吉拉裡時,雙方也同意盡量讓兩國關係回復正常。據說希拉蕊‧克林頓隨後也將造訪。

擊斃賓拉登,讓美國找到一個憤怒的宣洩口,但其實無助於美國解決根本的困境。恐怖活動不會因此絕跡,南亞與亞西地緣政治反因此進入重新洗牌的調整期。

貳 阿拉伯政治風潮對世局的考驗

阿拉伯世界從去年底爆發,到現在還無法塵埃落定的政治狂飆,頗出美歐等國的預料。它與阿拉伯世界關注的三大議題,即石油、以巴、恐怖主義,無一相關。出人意表的,這一波反政府抗議動亂,起因一是民生問題,一是腐敗問題,都是針對各國政府本身。

民生問題源出於高失業率、高物價、低收入。放眼看去,這些國家,如突尼西亞與埃及,失業率動輒幾十個百分點。至於政府腐敗,則源出於政權長期由強人把持,這些國家的領導人掌權少說二十幾年,三、四十年也是常見。死水生蚊蚋,長期掌權,又無監督,自然貪腐無度。這樣的反差,本來就容易激起民怨,只要有一個小小的火種,如突尼西亞一名警察對無照攤販的失當處置,造成該攤販自焚,就引出燎原野火。

其實目前的美國,內有金融、債務、天災問題,外有恐怖威脅、阿富汗撤軍,朝核、伊核等問題,焦頭爛額,分身乏術,並不樂見北非中東出事。但是既然問題發生了,那也就只能因應,順勢利導。

一、美國中東政策受到考驗

這波政治狂飆影響最深的是美國與以色列在中東的地位。

暫且撇下突尼西亞不表,因為其總統本‧阿里已經下台,局面已經稍為平靜。其他各地情勢發展都還方興未艾,前景不明。就算政府已經更迭,如埃及,但塵埃依然未定。埃及的情況最讓美國擔心,雖然穆巴拉克已經下台,政權已經轉移給親美的埃及軍人,但騷動仍然持續,政情混亂,社會動盪,哪天能恢復秩序還不知道。美國中東政策的兩大支柱,一是埃及,一是沙烏地阿拉伯。埃及一向是美國盟友,脆弱的以巴和平就建立在埃及的力挺上。埃及這張骨牌若倒,以色列在中東的處境就十分為難。美國之所以最後決定放棄三十年以上交情的穆巴拉克,主要是有鑒於埃及情勢面臨失控,不如施壓讓親美的軍方接管政權,對美國利益還較有保障。如果聽任情勢自然發展,一旦反對勢力上台,走上反美的路,將更為得不償失。

但即使是親美的軍方,它在許多國際問題上,似乎也已經改變了一面倒的唯美是從政策。譬如,允許伊朗軍艦通過蘇彝士運河,並醞釀與伊朗復交,在以巴問題上不再跟隨美以兩國立場,繼續支持法塔的阿巴斯,減損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領導地位。這改變促成了法塔與敵對的哈瑪斯在5月4日簽下和解協議。這一變化,讓美以兩國都大吃一驚。如果巴勒斯坦兩派能夠團結,以色列能運作的籌碼當然大減。

哈瑪斯所以願意和解,當然也和敘利亞情勢不明有關。因為敘利亞、伊朗、黎巴嫩真主黨是哈瑪斯的三大後台,其中又以敘利亞為主。敘利亞跟俄羅斯關係良好,俄羅斯在敘利亞的大型軍事基地將在2012年整修完工,這些都讓美以擔心。眼前美以當然想弄垮敘利亞的阿薩德政權,美國已經承認敘利亞的反對派,並宣佈凍結若干領導人的資產,但是敘利亞情勢還在阿薩德控制中,強行介入不是時候。另外美以還要考慮一、北約成員土耳其期待建立一個由土耳其、敘利亞、黎巴嫩和約旦組成的經濟體,以穩定當地情勢。二、伊朗核問題十分棘手,留著敘利亞,也許可以透過其勸誘伊朗在核問題上讓步,並軟化伊朗對以色列之立場。

二、美國的雙重標準再次讓人看穿

由突尼西亞往外蔓延,要求掌權者下台的這波政治抗議運動,在不同國家有不同的際遇。在突尼西亞,班‧阿里完全沒有抗壓性,兩個星期就自動下台。在埃及,美國因為事發突然,抗議者又聲勢浩大,放棄了它三十年的忠實盟友。在利比亞,儘管格達費從九一一後就改變政策,與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合作,西方還是視其如寇讎。在規模不大的內部衝突暴發時,美歐等國以避免「人道災難」為由,濫用聯合國建立「空中禁航區」的決議,以不間歇的轟炸,直接介入援助叛軍,引發大規模內戰,平民死傷枕藉,難民激增,反而製造了更大的「人道災難」。雖然在軍事介入利比亞的行動中,美國沒有打頭陣,而是由有選舉考量的法國總統薩克吉率先發難,後來又交由北約組織執行,但是美國隱身其後,提供軍援,派出美軍無人機參加軍事行動,出謀劃策,派遣軍事顧問幫助反對派,甚至直接提供利比亞反對派2,500萬美元的軍援。

但是在對待盟友時,美國的標準顯然又是一套。在葉門,執政32年的總統沙雷也遭到群眾抗議,並對人民進行武力鎮壓,3月一次行動中即殺死了54人。即便有沙烏地阿拉伯及海灣國家聯盟的斡旋,葉門強人卻無意接受,美國也未奈其何。同一時間,巴林的動亂甚至要沙烏地阿拉伯派遣千名軍隊進行介入鎮壓,才得平息,美國也全當沒有看見。但對這些發展,美國雖有道德勸說,卻無「人道介入」。所以有兩套標準,只因為葉門、沙烏地阿拉伯、巴林皆是美國重要盟友,前者是運油必經之道,後二者是重要產油國,沙國更是美國中東戰略支柱。

三、阿拉伯世界新動向對美國的考驗

這波阿拉伯民主風潮,由基層民眾發起,一呼百諾,沛然莫之能御。對美國而言,真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民主是硬道理,得到阿拉伯世界普羅大眾的認同,美國的價值輸出成功。憂的是,今日與美國結為盟友的阿拉伯國家,在政體上不是王室掌權,就是獨裁當道。這些政府可以操控民意,與美國交好,同時維持美國與阿拉伯統治者的利益。一旦民主化,美國就要冒這些國家可能再也不會向以前那樣,以美國及以色列利益為考量的危險。因為這些國家可能由激進的反美派當權,或者由中立派執政。

從強人或王室過渡到民主,不會是一個平順的過程。即便在野勢力取得政權,其民粹性質可能大大高過民主性質,期間動盪在所難免,政權更迭更可能成為常態。這一情況可能讓此一地區本來就存在的不同教派、恐怖組織、分離主義得到更大的成長與操作空間。動盪不安的情勢可能推高油價,影響世界經濟復甦,使得國際社會面臨更大的考驗。《國際先鋒論壇報》的特約撰稿者馬曉霖先生在其精闢的分析長文中就表達了這樣的憂慮。

四、中國在這波動亂中應吸取的教訓

在利比亞動亂升高前,我們注意到了中國大陸動用了海陸空所有的交通工具,迅速的從利比亞撤出三萬多僑民與工作人員,其撤僑行動比歐美任何國家都早都快。這說明了中國外交人員對情勢的掌握十分到位,也說明了他們十分清楚中國在這一波動亂中的處境。

曾任雷根政府財政部助理部長的羅伯茨接受伊朗媒體採訪時說,美國之所以主張以軍事和經濟打擊利比亞,就是因為視中國為潛在目標,有意以此行動切斷中國和俄國在利比亞和敘利亞等地中海國家的戰略性經濟投資,甚至想將中國趕出非洲,如在奈及利亞與安哥拉的石油投資。中國的迅速撤僑,以及稍後檢討今後將更加注意對外投資的風險性,說明了中國對美國的陰謀有所洞悉。

不過中國和俄國一樣,還是犯了一個大錯,就是以為聯合國的決議只是在利比亞設立禁航區,所以只投下棄權票就讓它通過了,這真是君子可以欺之以方。美歐等國拿著扭曲了的聯合國尚方寶劍,在利比亞為所欲為,中俄兩國悔之晚矣。美國的如意算盤就是藉著這波阿拉伯動亂,將中國趕出地中海與非洲,將俄國趕出敘利亞,只是未必事事如願。

最新一期的美國《外交政策》有文章分析,利比亞僵局將給美國帶來嚴峻考驗。無論格達費是否被擊斃或下台,利比亞未來的局勢對美國或歐洲國家而言都非常艱困,因為利比亞叛軍只是一群部落形態的烏合之眾,他們沒有能力治理利比亞。如此,利比亞將陷入長期騷動不安狀態,美國能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抽身嗎?顯然,伊拉克的教訓美國並未領受到。

由於網路與電視在這場阿拉伯風暴中發揮了號召群眾,推波助瀾的巨大威力,美國等西方國家也想在中國大陸如法炮製,但顯然難以成功。阿拉伯世界之所以發生風暴,是因為分配不均、失業、高物價、乃至貪腐問題的嚴重性已經到了非常程度。中國大陸雖有問題,但是情況大不相同,而且它的經濟還傲視全球。阿拉伯世界強人與王室把持政權,幾十年不曾更替,大陸即使未實施西方式的民主,但是領導人的按時換屆已成常例,不會因此引發民怨。

這場也被人稱作「阿拉伯之春」的政治風潮,席捲了22個阿拉伯國家,目前還在發展之中。其起因雖然是在爭取民生利益,反對極權腐化,是一種內發的、草根的內部民主運動。但是就像所有延宕難決的政治運動一樣,在滾動中,許多其它的外在因素會一一捲入,發揮影響,左右運動的走向;運動本身也會產生許多因素,牽扯世局的發展。究竟前景如何,且讓我們拭目以待。

2011.05.20 晚脫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