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債務危機的成因及影響

鄭竹園
(美國印第安那博爾大學經濟系榮休教授 )


一 前 言

舉世矚目的美國國家債務危機,由於民主及共和兩黨,對於如何削減財政赤字,爭論不決,未能達成協議。美國國會無法提高舉債上限。如不能在八月前解決問題,美國聯邦政府將被迫停擺。不但嚴重挫損美元的國際地位。對持有大量美國國債的國家及地區,包括中國大陸、台灣及香港,均將遭受沉重的損失。對美國國債危機的成因及影響,值得深入的探討。

二 美國國債攀升的歷史背景

美國國債的不斷攀升,可以說其源有自,1930年美國經濟大恐慌發生後,傳統經濟理論已無法指導經濟政策,英國大經濟學家凱因斯摒棄傳統市場經濟法則,否定充分就業的必然性,建議以政府干預及大量消費,作為治資本主義生產過剩消費不足的良方。在新理論的影響下,西方國家運用財政政策及貨幣政策,來提高社會總需求。近50年來,美國即採用分期付款及發信用卡等方式來刺激消費。結果是公私債務大幅提升。1929年大恐慌前夕,美國消費者負債總額只有64億美元,到1954年已高達325億美元。1974年更激增到1,900億美元。這一年,美國公私債務高達28,000億美元,為當年GDP的兩倍半。

聯邦政府在過去40年間,除克林頓總統任內,由於冷戰結束,國防費銳減,有兩年出現盈餘外,每年都出現赤字。主要的根源有三。一是先後出兵參與韓戰、越戰及近十年來的進攻伊拉克及阿富汗。伊拉克十年戰費,即高達一兆美元。二是詹森總統推行「大社會」的各種福利措施,包括醫療保險、失業救濟等,每年高達9,000億美元,三是布希總統任內大幅度減稅。特別是富裕階級的所得稅與遺產稅。支出激增而收入銳減,財政赤字全靠發行公債來彌補。近年聯邦政府每100美元收入中有42美元系來自公債。債務危機已成一觸即發之勢。

三 美國國債危機的觸發

2008年秋,由於華爾街大銀行經營不良相繼倒閉,引發自1930年大恐慌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GDP下降2.44%,失業率高達9.7%。為挽救經濟,2009年3月,聯儲會以1.7兆美元注入市場,這一年聯邦財政赤字高達1.6兆美元,終於穩定局勢。但復甦步伐遲滯,失業率居高不下。去年11月聯儲會重啟寬鬆貨幣政策,決定在八個月內增發貨幣6,000億美元,購買美國長期公債。這一新措施,不但引起美國財經界的爭議,也引發國際間的強烈反響。美國前聯儲會主席格林斯潘,即指出美元的大量增發,必導致貶值,引發通貨膨脹。國際間的反應更為強烈,認為將引起各國貨幣競相貶值,挑起全球貨幣戰爭。

與貨幣發行同時成長的,是聯邦政府預算赤字。近三年中每年赤字都達1.6兆美元。根據預算法規,一旦聯邦赤字累積總額抵達GDP總值,即不能再增加。除非國會提高舉債上限。今年年初,美財政部即指出聯邦政府債務總額已接近GDP14.29兆美元的法定舉債上限。國會必須在5月16日以前修法提高預算上限,否則將有嚴重後果。期限巳屆,但民主、共和兩黨對如何削減赤字始終未達成協議。為避免聯邦政府停擺,財政部以四月稅收成長為由,將期限展延到八月二日。但迄今為止。國會兩大黨,對如何平衡預算仍南轅北轍。奧巴馬政府提出12年內削減4.4兆美元赤字的長期計劃,主要是提高富裕階級的所得稅和遺產稅,但將保持現行的社會福利。共和黨則提出10年內削減4.4兆美元赤字計劃,反對增稅和奧巴馬的健保方案。由於各守立場,能否在八月前達成共識,尚屬未定之天。

根據過去的經驗,大多數觀察家認為兩黨議員,都不願見政府因預算問題而關門,何況過去50年間,國會曾提高上限達74次。但即使舉債上限再度提升。美國政府如不改變政策,繼續大量舉債,遲旱必陷入類似希臘及葡萄牙等國的困境。據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盧谷夫(Kenneth Rogoff)的研究。當一國的債務達到GDP的90%時,經濟成長率即會降低1%。目前美國債務已高達GDP96%,經濟前景不容樂觀。

四 美國債務危機的影響

過去60年間,美國一直是世畀經濟的中流砥柱。除擁有堅實的現代化工業基礎外。美元在國際經濟中佔有絕對優勢。1939年二次大戰後,各國在布列敦森林會議協定中,建構一個以美元為主軸的國際貨幣制度。規定各國貨幣均釘住美元。對以黃金為基礎的美元建立固定的匯率。在這一制度下,美元不僅成為國際貿易共同貨幣,同時也是各國的儲備貨幣。在1971年前,美元與黃金有固定的價格。美元公債成為全球爭持的投資工具。但自1971年尼克森總統宣佈美元與黃金脫鉤後,美元公債已缺乏保障。但因各國習慣用美元為儲備工具,造成近二十年美元氾濫不加監控的現象。

過去三年。美國為救市而濫發通貨。美元對主要貨幣不斷貶值。凡握有美元債券的個人和國家,無不遭受重大損失。中國是美國國債最大的持有者。據大陸官方發表的統計,到2010年底,因持有美國國債即使扣除利息收入仍損失2,711億美元。如果人民幣升值到6兌一美元,中方損失將達5,786億美元。美國以美元貶值來削減債務,雖坐收漁利,但其經濟霸主的地位已迅速消失。上月金磚五國高峰會議中,不但建議IMF發行新貨幣成為國際儲備貨幣,而且計劃在會員國中的相互貿易推行用本幣結算。美國財經當局如不懸崖勒馬繼續以濫增美元來支持龐大赤字並藉此削減外債,美元作為國際通貨的地位恐將一去不復返。

五 美國債務危機的啟示

美國以世界經濟霸主地位,尚以債務纏身而難以自拔。這一事態的發展對其他國家有重要的啟示。

當一個國家債務高出其GDP時,每年必須支付龐大的國債利息,只好增發新債,形成惡性循環。美國2011年前七個月的預算收入,為13,110億美元,支出為21,800億美元,赤字8,699億美元。其中支付國債利息即達1,390億美元,成長率高達13.1%,比赤字成長率還高。可見債務負擔的沉重。

西歐的希臘,國債達GDP的150%,已面臨破產。其他如葡萄牙,西班牙,冰島等國,也皆處於破產邊緣。國債危機已蔓延整個歐洲。

台灣經濟遠較上舉各國為佳。但近十年,國債也急劇上升。據財政部四月發表的數字,台灣每人負擔國債已高達21萬台幣,且每月增加2,000美元。政府赤字正在加速攀升中。雖未至惡化階段,仍應以美國及西歐為殷鑒,避免走上他們的覆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