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日台灣」是日本牽制兩岸關係的利器

從蔡英文參選到馬英九紀念八田及演講
李中邦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總編輯)


近來日本的焦點在震災、賑災,世界的焦點在中東、北非,然而,一旦台灣進入選舉季,日本馬上回神注視著台灣的動向,尤其是政治氣候。

「一中原則」、省籍區分馬、蔡

3月份的東日本大地震,據5月上旬的統計,台灣捐款逾57億台幣,全球第一多。有日本媒體解讀,人口2,300萬、平均所得2萬美元的台灣,捐款金額居然超過偌大的美國,可證明「台灣社會有根深柢固的親日感情」。由於台灣外交部表示捐款以「民間、小額為主」,日方更是信心滿滿地認定並伺機分化評論:會有這麼多的捐款,是台灣本省人有半個世紀「親日感情與紐帶的產物」。日媒引用台灣某前外交高官的話「就如同戰後本省人苦於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和橫暴,於是想到『日本時代很好』那樣,現今蜂擁而至的大陸觀光客禮貌態度很差,加速使市民階層回歸親日」(依口吻可斷定此為民進黨陳水扁時代的外交高官)。台灣社會大眾熱情助日賑災,無意間給了日本和綠營裡應外合運作「親日台灣」的契機。

4月27日民進黨確定推蔡英文參選2012年的總統選舉,同一天國民黨也通過由馬英九競選連任,形成馬英九和蔡英文對決。日媒翌日立刻指稱2012年的選戰是2008年以來馬英九推動兩岸和解交流合作政策的「審判」。

馬政府去年與大陸簽訂ECFA,隨即締造了過去20年最高10.8%的經濟成長。中國大陸是經濟成長的關鍵,已成為整體台灣的共識,即使是民進黨地盤的台灣南部,也對兩岸經濟密切合作有很高的期待。對馬英九以經濟成績訴求的兩岸和解,連當初強烈反對ECFA的蔡英文也不得不改口「ECFA並非壞事」。不過,日媒分析的重點在點出兩人的不同:撇開經濟,馬英九、蔡英文「對中國的看法」立場迥異。馬承認「一個中國」原則,不排除將來統一、與(中國)領導階層對話,但現在為時尚早。對此,蔡主張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不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拒絕有關統一的政治對話。選取哪個(馬或蔡)政權,對「中台」(兩岸)關係的走向確實會有很大的不同。

然後,稱讚蔡英文(馬英九上任後民進黨)立法委員補選等四連勝,止住了民進黨的衰退,有「選舉將軍」之稱。

而此報導少不了對馬英九、蔡英文的出身、經歷簡介一番,強調馬英九是「大陸出身的外省人」,蔡英文是「台灣出生的本省人」。在2008年之前,馬英九要出來競選,「糾彈」馬英九是外省人就成了日媒必定不會少的基本動作和戲碼,不厭其煩,反覆再三搬出來講,如今也是咬定馬英九、國民黨「親中」,蔡英文、民進黨「親日」。

可知,「外省人」、「承認一個中國原則」是日本打從心底討厭、敵視馬英九的因素,猶如一種「宿命」,儘管馬英九一再說「友日」、東日本大地震在馬英九盡心募款、呼籲下,台灣捐款57億台幣也不會改變,而蔡英文為「本省人」,政治上堅拒中國,日本「天生」就是會挺她。

反覆熱炒中國支持馬

在馬、蔡對決的報導旁,附一則發自北京的消息「中國支持馬總統競選連任」:中國在台灣總統選舉上,側面支持馬英九總統,導引擴大「與中國融和路線」。--選戰尚未開打,就先「定調」。中國希望國家主席胡錦濤能與馬英九舉行中台(兩岸)歷史性的會談,馬英九連任的話,就可以構建邁向和平統一政治協議的環境。胡錦濤政府自馬英九就任總統以來,陸續派出地方都市、業界的訪問團到台灣,去(2010)年(兩岸)談出208億美元的商約。來台灣旅遊的大陸觀光客,今年可能創下歷史新高,超過200萬人,不惜推出支持馬的「經濟牌」。

大陸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3月14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幕的記者會上表示,大陸與台灣的ECFA協議今年1月1日生效,首先是早收清單。2月份,兩岸有關方面進行了一次評估,總的認為開局良好,進展順利,效果初顯。去年大陸與台灣的貿易額超過1,400億美元,台灣的順差達到860億美元。今年1月份,兩岸貿易額成長了30%。凡此,日本看在眼裡是很不舒服的。日本吝於給台灣經濟利益--不派採購團、不談FTA、不推來台旅遊,只巴望、引導台灣民眾乖乖「親日反中」。

5月3日,當媒體普遍大篇幅報導美國特種部隊格殺了賓拉登的消息,《讀賣新聞》在沒有台灣相關新聞的情形下,很突兀地將前述報導「英九-英文戰」的論調又類似的炒作一遍,標題是「台灣總統選舉 中國以經濟交流支持國民黨」,內容說:中國共產黨正在強化跟傾向台獨的在野黨民進黨地盤的台灣南部經濟交流,投入中國錢,支持率領國民黨採取「親中路線」的馬英九競選連任,目標是要推展有利於「中台」(兩岸)統一。根據台灣兩岸交流方面的人士透露,共產黨中央台灣工作辦公室一月下旬決定了「深入南部」的策略,以大陸對台窗口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為開端,包括安徽、遼寧、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領導等六個訪問團首次跑到台灣南部。但對此打破過去的禁忌而重視南部的策略,民進黨南部當地的議員抨擊「想要用錢收買民心是愚蠢的行為」。而民進黨有識之士指出,「南部反中意識不變的話,中國可能會祭出停止經濟往來等強硬政策」。國民黨幹部「基本上歡迎(大陸走向南台灣)」,「內外不必要的臆測,可能會帶來不利」。還上了一張二月陳雲林參訪高雄港的照片。

選戰時間很長,但日媒現在就緊盯,而且技巧、婉轉的干涉台灣政治,助蔡打馬。

衛籐來台拚觀光

5月4~5日,日本眾議院副議長衛籐征士郎來台,就台灣對日本震災捐款致謝。獲馬英九總統、王金平院長接見,雖位階不對等,此間媒體還是大力宣揚衛籐是1972年台日斷交以來,首位訪台的日本國會副議長……。言外之意,這是一項日本對台的突破。事實上,他是來「拚經濟」的,參加台灣觀光局舉行的活動,說明日本賑災和處理核洩漏的進展,籲請台灣人盡快恢復赴日旅遊(目前到日本的外國人驟減、比率一度高達73%)。

而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李登輝政府下的台灣,對日本捐款、救援並沒有突出的表現。1999年台灣「921大地震」,李登輝嚴拒早早準備好的大陸救援隊入境,而讓日本救援隊來一顯身手,透過媒體的報導,給台灣民眾製造「日本助台的印象」,大陸的善意被擋在門外的過程,現在誰會深究其原委呢?

5月8日,馬政府2009年5月決定興建的「八田與一紀念園區」開幕,馬總統率領多名官員與會,日本前首相森喜朗等200多名各界人士組成的參訪團,以及八田與一的長孫八田修一和數名家人也來台參加。

隔了兩天,《讀賣新聞》報導此事說,八田與一(1886~1942年)「將不毛之地的南部嘉南平原,變成豐饒的穀倉地帶」,建了(烏山頭)水壩,迄今仍受敬愛,被尊敬為「台灣的偉人」。

八田是美化日本統治的上選材料

八田與一在日本和台灣原本默默無聞,是1989年日本文部省的海外宣傳員古川勝三出版了一本《愛台灣的日本人》(光看書名即可感受該書對台灣的政治動機與作用),將日據時代總督府的農務課技師八田與一描寫成「嘉南大圳之父」,那時李登輝初當政,台灣開始興起日本流行文化,同時,統獨爭議加溫,獨派常以讚揚日本統治來否定國民黨統治、清代之前的中國統治,八田與一的故事便成了上選材料之一。民進黨奪得政權後,2001年中文譯本出版,台灣更是一窩蜂地歌頌八田,殊不知,總督府建嘉南大圳是為了台灣增產稻米,然後一半以上運往日本,那時眾多植產稻米的台灣百姓則只能吃「蕃薯簽」充飢〔許介鱗著,《日本殖民統治的後遺症——台灣vs.朝鮮》,台北,2011年1月,頁61—62〕。

其實,嘉南地區清代已開發埤、圳193處,只是埤、圳規模不大,現代歷史一筆抹煞台灣先民的墾荒。《讀賣》該文藉由親身認識八田、前嘉南農田水利會顧問徐欣忠之口大大讚揚八田。寫說:日本殖民統治時代,台灣人雖是二等國民,但八田對涉及興建水壩的日台工人平等對待。是真的?還是美化了回憶?就算是真的,那八田的用意、殖民政府的動機就不必追究?大圳工地以外,台灣人遭日本歧視為二等國民的普遍現象豈可忽略?

前述馬英九總統親自出席,並說應「就事論事,恩怨分明」,但該文記述「戰後國民黨政府破壞日本時代遺物中,……」可是充滿負面語意(但朝鮮總督府遭韓國拆毀,台灣總督府留下來成為當今台灣總統府,日本人竟又對台很得意)。

八田的「功績」、「貢獻」被寫入台灣中學的教科書,放在日本殖民統治的整個歷史裡來看,好像一個人做了99件壞事,只做了一件好事,而後人竟不問動機而讚揚他所做的唯一一件好事,卻刻意略掉他所做的壞事,這對壞事的受害者難道不是一種殘酷?對日本殖民統治下被殺、被欺侮、被不公平待遇、被剝削的台灣先民難道不是一種羞辱?

用「選舉策略」、表演虧馬

5月19日,馬總統於就職三週年前夕,在台南大學以「主權、人權、環境權」為題發表演說。《讀賣新聞》直接挑明那是「選舉策略」,是「與中國保持距離」的表演,但還是很樂,大篇幅報導。

這幾年,馬英九接受「一個中國」的原則,上任以來推動「對中國和睦政策」,「中台」快速親近,馬說「台灣出現了二十多年來最強勁的經濟成長。……我們與大陸改善關係的目的,就是為台灣爭取和平繁榮的環境」,《讀賣》認為,應該會益發積極推動經濟交流。

不過,以「主權、人權、環境權」為題,即是向台灣人民展現與大陸保持一定距離的態勢。和大陸的關係,馬說「過去幾十年,兩岸之間相互衝突對抗,中國大陸不只威脅台灣的安全,也刻意打壓台灣的國際空間」,強調「威脅」面,反覆流露固守台灣「主權與尊嚴」的思維。

關於台美關係,馬說「美國銷售必要的防禦性武器給台灣,包括F16-C/D型戰機、柴電潛艦。……唯有增進台灣的防衛力量,才能維繫台海的均勢,也才會使台灣更有意願及信心與大陸更進一步交往,……。」馬英九也宣示要更強化對日關係;《讀賣》透露外交部的官員對該報說「美日安保體制是區域和平的基礎」。

台灣經濟復甦,馬無意改變與大陸和睦的路線。但是,目前馬英九被批是「親中派」,如果馬英九不經意地加速與中國和睦的路線,恐怕會激起2000年、2004年傾獨、使陳水扁當選的台灣人「民族意識」重新燃起,所以馬英九要競選連任,就得踩煞車。

辛亥革命100週年紀念活動,馬英九也跟大陸劃清界線;行政院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對《讀賣》表示,「沒有跟大陸一起辦的活動」。大陸方面希望開始統一的政治對話,曾提議以「革命100年」來一起辦慶祝活動,可是,台灣要辦「中華民國100年」,而予以拒絕。該篇報導,不光是針對馬英九的演講,是另外採訪了不少部會等政府單位的綜合分析,可知,日本在大地震、復興之餘,仍緊緊看住台灣。

最後目的是牽制兩岸關係

比較日媒對馬英九、蔡英文的評論,細品它們對馬紀念八田、演講的析論,是可以推知日本根本不會買馬英九的帳,但歡迎馬英九多做肯定八田、和大陸保持距離的舉措,因為這既便宜了日本,也可能會招惹大陸,如果大陸當局激烈反應,倒退兩岸關係,那麼日本也算達到目的了。

馬團隊或許以為,說一些偏向日美、跟大陸劃清界線的話,可搏取日本的好感。但瞧瞧日媒將「中國」、「國民黨」負面化,引導台灣人讚揚日本殖民統治,批判國民黨戰後貪污、不民主的部分失政(國民黨經濟建設較有成績的一面則不提),以日本統治打國民黨統治,又要現在的台灣「政經分離」,用盡各種技巧誘使台灣民眾在政治上堅持「親日反中」……等諸多作為,日本會領情?日本保守勢力、媒體在台灣總統大選,應該依舊會偏袒蔡英文,是不是如此?答案慢慢就會揭曉。

日本依恃「親日台灣」否定國民黨、否定馬英九、否定中國,間接肯定綠營、肯定獨派,再利用這兩者的喉舌,讚揚日本殖民統治牽制兩岸關係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