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執政的根本理念

向馬英九當局之建言
史衛
(原紐約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顧問)


馬英九先生及其團隊在台灣執政已三年。客觀地看,雖有曲折,總的來說,政績是不錯的。可是,就其民意認同度言,與其實際政績,尚有一定的落差。馬任期即將屆滿;還有一年,就迎來下一屆大選。因為存在上述落差,選情並不很樂觀。這一點,馬團隊自己似乎也感覺到了。海內外各色人等,都在議論台灣下一屆的大選。馬團隊也在積極商討對策,緊鑼密鼓地做準備。本文謹抒管見,願作引玉之磚,供其參考。

具體地說,我以為,馬先生要贏得連任,似應處理好以下三個關係--

1.「橋」與「岸」的關係

邇來論及馬先生政績,見諸媒體者,常有此言:「(馬)就職以來最大的貢獻是開創兩岸歷史新局。」此言不能說不對,但稍加琢磨,總覺得有點不大對勁。何也?蓋若此「開創兩岸歷史新局」偉業,與芸芸眾生毫不搭界,豈非「陽春白雪,和者蓋寡」?苟以「計利當計天下利」為己任,則一切施政,自當以民生為出發點和歸宿。大陸有「以人為本」之說,確切地說,應以民為本。大陸更有「民生才是硬道理」之說。而「三民主義」,每一項都離不開一個「民」字。「三民主義,吾黨所宗。」值此紀念辛亥革命一百週年之際,重溫此言,更應有所惕勵。是故正確處理好「兩岸關係」,並非「本」,而是達到「本」的必由之路。或者說,改善「兩岸關係」是「橋」;改善台灣的「民生」才是「岸」。似可對這種關係作這樣的描述:改善兩岸關係--營造和平發展、互利雙贏的兩岸關係--有助於台灣經濟的發展--最終導致台灣民生的改善。總之,不是為過「橋」而過「橋」,而是為了勝利地到達「改善民生」之彼「岸」才過「橋」的。這種「橋」和「岸」的關係,不能模糊或顛倒。作為台灣的執政者,「改善兩岸關係」的目的,就是為了改善台灣的民生。再者,若將馬先生之政績,僅僅歸結為「最大的貢獻是開創兩岸歷史新局」,有可能模糊了競選雙方分歧的實質。對方盡可承認馬先生在「兩岸關係」上的一些作為,甚至可以放言,如若上台亦會有選擇地採納,但卻高調聲稱:「不能以『犧牲主權』為『代價』。」苟能以「必由之路」所達致的「民生」實績作為討論問題的基點,則所謂「親中賣台」之說,將不攻自破矣。猶憶當年美國雷根總統在競選連任時對選民說的「名句」:「你們的日子是否比四年前好過些?」似可供借鑒、參考。

2.新舊「對比」關係

據有關資料:「2010年(台灣)經濟成長率10.82%,創下近23年最高。預測2011年今年經濟成長率,仍會坐六、望七、搶八,今年的第一季,『主計處』公佈台灣經濟成長率為6.19%,四月份的出口,達到273億美元的歷史天高紀錄,各方預測以美元計價的海關出口金額將突破3千億美元。而今年開放陸客自由行,預計陸客每天總人數會達5千人,直接貢獻台灣1千億台幣的內需市場。由於經濟情勢看好,民間投資增加,也代表著就業機會增加,失業率下降,將拉動民間消費成長。消費信心也已到10年新高。2011年台灣經濟總量預計將會達4,800億美元以上,而人均GDP也將達到21,000美元,台灣將會是2011年全球經濟中最活蹦亂跳的金兔。」(據中評社5月19日所引台灣競爭力論壇執行長謝明輝文中的數據,下同。 )

據上所述,馬當局的經濟成就是相當亮麗的。馬先生提出的「黃金十年」願景,或已見端倪。首先應該看到,兩岸關係的改善,和平發展、互利雙贏局面之營造,很有利於台灣經濟之發展,已展現出改善民生之若干成果。例如,失業率下降,民間消費成長,自然會使民眾受益;又如,馬當局推動二代健保,健康保險總費率由5.17調降至4.83;台灣民眾83%「人民保費」已經調降,預計共1,850萬人受惠,幫助弱勢族群減輕負擔。再如,開放陸客來台,直接貢獻台灣1千億台幣的內需市場,自會使相關從業人員受益。如此等等。但是,也應看到,兩岸關係的改善,和平發展、互利雙贏局面之營造,其既有成果與完全落實於改善民生之間,還有一定落差。這是馬當局不能不重視的課題。例如,公務員調薪3%,但企業界並未積極響應,致使勞工團體怨聲載道,究其原因,內外勞基本工資未脫鉤,導致島內企業,不願意加薪,加惠外勞,致使勞工一體受累,因此,不少民眾對馬當局主導的經濟復甦,感覺並不那麼強烈。這是台灣經濟體制自身結構性矛盾所致,要解決這類問題,至少使其得到相應的緩解,需要一個過程。但馬當局也非拿出更大的魄力不可,可謂任重道遠。話說回來。「換人做做看」,也未必做得更好--除非他或她能從根本上改變台灣現有的經濟體制。可是,綠營中有這樣的政客麼?反過來再想一想,若陳水扁當局那樣施政,造成經濟了無起色,多業凋敝,哪還有改善民生之基礎?俗話說,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馬當局主導的經濟復甦,連攀新高,與陳水扁當局的上述「政績」,適成非常鮮明的反差和對照。馬當局似應抓住新舊對比這個基本的方法,「喚起民眾」。 不是為了「選票」 ,而是為了讓民眾能夠根據自身 的根本利益,做出正確的選擇。

3.「形象」與「本質」的關係

「台獨」勢力及其後台老闆似乎是汲取了陳水扁寡廉鮮恥、貪得無饜、貪贓枉法、喪盡人心的前車之鑒的「慘痛教訓」,推出蔡英文女士作為其代表參加台灣下一次的大選。蔡女士形象清新,而作為「兩國論」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其「台獨」立場之堅定,比陳水扁等有過之而無不及。 作為「台獨」的「形象」代表,她很能起到與人格掃地的陳水扁相「區隔」的作用,頗能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就人品、個人形象等方面言,在台灣,不少人(不僅綠營)認為,蔡、馬二人「同質性」高。加上在刻意扶植下,自其就任民進黨主席後,一連幾場選戰,斬獲頗豐,在其黨內,人氣甚旺。島內不同機構多次民調顯示,蔡馬之間,民眾認同度均在伯仲之間,即使有些落差,也大多在允許的誤差範圍內。這說明,她的「形象」起到頗大的加分作用。面對這種形勢,很有必要弄清楚「形象」與「台獨」的關係,注意把其「形象」與其「台獨」的「本質」區別開來,提醒人們勿為其「形象」所惑,看不清其「台獨」「本質」。

聽說馬先生有言:「以天下之至誠勝天下之至偽;以天下之至拙勝天下之至巧。」因為是聽來的,難以確定,故不敢妄評。但如屬實,則此言很值得加以辨析;否則,很可能選戰尚未開打,就「勝負已定」了。故心所謂危,不敢不告--即使失實,亦務請本著「無則加勉」的精神,予以海涵了。

竊以為,「以天下之至誠勝天下之至偽」,是一胸懷開闊、高瞻遠矚的哲學命題,具君子之風。但「以至拙勝至巧」,就不然了。西諺有云:「你可能欺騙一些人於一時,你不可能欺騙所有人於永遠。」後一句說的是「誠」終必戰勝「偽」。這是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是,也必須承認有「可能欺騙一些人於一時」的現實。故只能以「巧」對「巧」,不能以「拙」對「巧」。如果以「至拙」對「至巧」,等於自廢武功,屈從這種「現實」;而這些被「欺騙於一時」的「一些人」手中的選票,很可能就決定了這場選戰的勝負,就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必須明白,馬的政治對手--「台獨」勢力及其後台中,很有一批非常善於製造偽命題(「台獨無害論「 就是其中之一:既要死死地抱住「台獨」神主牌不肯放,又要「通吃」對方和對岸共同篳路藍縷掙得的各種「和平紅利」--這「夢」未免做得太「美」了,「美」得只能讓有識之士,認為它是一個「忽悠」蒼生的大騙局!)極會抓住這類偽命題肆意加以炒作、極盡「煽情」之能事的「高手」。在此等「高手」面前,奢談「打一場高格調的選戰」,至少是太書生氣了--如果不是現代「宋襄公」的話。

也許,在馬團隊看來,只要緊緊抓住「九二共識」這個對方的「死穴」,逼其「攤牌」、表態,即可穩操勝算。抓住其「死穴」,的確可以使對方陷於某種被動;但如果以為,抓住它一切問題即迎刃而解,--這是把問題看得太簡單了,也是對對手缺乏瞭解的表現。如果形勢迫緊一些,有跡象顯示,對方很可能在口頭上以某種變通方式承認「九二共識」,就像當初陳水扁口頭上承諾「四不一沒有」、然後再翻案、使之變得一錢不值那樣。遇到這種情況,你說該怎麼辦?難道等其上台後再來「聽其言,觀其行」?所以,對這種出爾反爾已經習慣成自然之類,以為只要抓住其某項口頭承諾就能難住它,是一種對其缺乏瞭解的表現。你以為這是一場君子之爭,對方可不這麼想。當然,嘴上說的必是另一套,冠冕堂皇得很。

所以,我建議馬團隊應把對方「可能欺騙一些人於一時」的種種花招一一羅列出來,集思廣益,做出應對方案,進行沙盤推演。只要在大是大非上在理,認真這樣去做,就不僅能在戰略上、也能在戰術上克敵制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