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和『中』愛台」觀盤點馬總統的大陸政策

楊開煌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


國、共的第七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於日前結束,胡錦濤依往例和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見面,此次見面的不同之處在於吳伯雄行前,馬總統專門會見了吳伯雄,並委託他向胡錦濤轉告自己的口信。這是馬總統很少有的公開作為,特別是在臨近台灣大選的敏感時刻,再從吳帶去的口信內容來看,馬表達了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基本立場,並表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走在歷史正確的道路上,不應該受到阻礙,更不能倒退。我們要珍惜已有的成就,克服存在的困難,繼續奮勇前行。」這也不尋常。因為這很容易成為綠營人士攻擊馬總統「親中賣台」的口實。馬總統為何變了,我們以為馬總統覺察到真相,覺察到立場不同的人,是不可能在短短的三年就能改變,覺察到台灣的選舉不是在選政見,而是選「國家」。這種政治生態,迫使馬總統不得不提前就選舉的戰鬥位置,才可能為台灣再贏得四年的戰略機遇。

馬總統大概已經準備打一場以「四年政績」,對蔡英文的「空談口號」的選戰。毫無疑問,馬總統自2008年就職以來,不論從台海,從台灣來看其最顯著的政績,就是在處理兩岸關係,維護地區和平,從而促進台灣的經濟發展。因此,自然而然地,兩岸關係為2012年決戰點,但是如果以條目方式來列舉馬總統的政績,不但反對人士不理會,即使同一陣營者也提不起興趣去理解。因此,從選舉文宣的角度,馬總統必須以挑戰反對者方式自我宣傳,甚至以攻擊污名化的惡質來宣傳自己在兩岸關係方面的政績,才能達到宣傳效果。馬總統就任以來,在兩岸關係總的來說,有四大成就:

第一、樹立「和『中』愛台」的基本理念:馬總統上台之後,放棄了以往的「仇中誤台」的兩岸政策,使兩岸關係得以在「正視現實」的基礎上逐步和解,在和解中建立自己的主體性;由於以往的「愛台論」,都是建立在「仇中」「反中」的基礎上,所以,馬總統的「和『中』愛台」論,一時可能不易被人民理解,所以馬總統必須大力宣傳和強調台灣在與中國大陸和解之後,台灣的「主體性」才真正得到確立,例如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的簽訂,以及在所有兩岸兩會的協議,也明書「業務主管部門」,這都說明代表大陸當局不僅是口頭上,而且是文件上對中華民國的台北統治權「不否認」式的尊重,在APEC經濟體的非正式高峰會上,中華民國政府也可以突破代表層級,這正是北京採取了「不否認」式的尊重,才得以突破;特別是因為此一改變,因而台灣得以在2009年7月加入被稱為第二個WTO的《政府採購協定》,換言之,中華民國政府已經為國際認可;這是以往「仇中誤台」的兩岸政策,決不可能得到的尊嚴,至於新近爆發的WHO的「內部文件」,正說明了世衛組織對中華民國的尊重,否則何以是「內部文件」,而非公開稱謂;當然我們仍應爭取,但這絕非賣台;其實兩岸有了治權的尊重,才能對自己認定的「主權」作出最有效的保障,否則就是空談,就只是口號而已,總之,能和「中」才能愛台,否則必然陷台灣於不安和衝突之中。

第二、從「麻煩製造者」到「和平締造者」的角色轉換:在兩岸高度衝突,不斷製造話題的時期,台灣不但未能擴大自己的生存空間,反而被國際霸權--美國總統斥為麻煩製造者,當其時台灣的地位、面子一無是處,他人避之唯恐不及。而今兩岸和解,兩岸關係穩定發展,中華民國政府為國人爭取到100個國家的免簽證,這些國家視我們為友好、和平的國民,給我們方便,歡迎我們造訪,台灣也從「麻煩製造者」成了「和平締造者」的角色轉換,這些沒有我們在兩岸和解上的表現,這樣人民的尊嚴的獲得是不可想像的。台灣能不能小而美,繼續發光發熱,成為和平的捍衛者,關鍵就在我們延續「和『中』愛台」的政策,或是「仇中誤台」的政策。顯然地假如我們積極作出正確的選擇,我們不僅僅是對台灣的子孫負責,我們告訴了世界,台灣希望在此一地區扮演的是理性、健康而且充滿自信角色。

第三、回歸市場經濟,帶動台灣經濟復甦:馬總統上台之後,在兩岸經貿方面最主要的協議,就是「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此一協議的主要精神,就在立足WTO的規範下,推動兩岸經濟發展,使台灣的產品未來才可以與亞洲其他國家立足在同一起點上競爭,在此情況下,台灣才不會輸,其他如「海峽兩岸智慧財產權保護合作協議」、「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海峽兩岸保險業監督管理合作瞭解備忘錄」、「海峽兩岸銀行業監督管理合作瞭解備忘錄」、「海峽兩岸證券及期貨監督管理合作瞭解備忘錄」、「海基會與海協會就『陸資赴台投資』事宜達成共識」等無一不是為了營造台灣的經濟復甦的努力。因此,台灣去(2010)年才能有10.82%的經濟成長率,今年的經濟成長率目前預估為5.03%,國民所得應該可以破2萬美元;有人擔心台灣經濟是否因此依賴大陸,甚至會遭到大陸的經濟勒索,那是故意忽視市場經濟帶動的全球化的力量,只要台灣在大陸經營成功,其擴張成長的腳步就不可能停止,因而從大陸走向世界,作大台灣也就是必然的趨勢,那麼我們是繼續回到過去,在世界經濟榮景中,台灣獨自衰退,還是在正常的市場經濟中,力爭上游,台灣人民豈能沒有自己的選擇權。

第四、服從地緣政治的「直航」,開創台灣更高的競爭力:台灣與大陸一水之隔,地理上與大陸最繁榮富庶的東岸沿海,都只在一小時左右的飛航範圍內,以往沒有「直航」,增加了額外成本,貶低了台灣經營大陸的價值,也耽誤了台灣經略世界的時機,馬總統上台「海峽兩岸海運協議」、「海峽兩岸空運協議」、「海峽兩岸空運補充協議的簽定」、「海峽兩岸郵政協議」不僅僅彰顯了台灣的公權力,最重要的是使台灣可以立足在自己原本的地緣優勢上,一展台灣地緣政治的戰略優勢;雖然今日開放的兩岸「三通」在時間上,已經被居心叵測的政客延誤了十餘年,但只要台灣以現在開始,不受政治內鬥的「折騰」,腳踏實地的一步一步地,利用好自己的優勢,擴大自己,壯大台灣,還是可以期待的願景,換言之,兩岸「三通」正是為台灣的「黃金十年」所規劃的戰略措施。

第五、化解誤判之兩岸觀光及其他交流協議:國、共兩黨是中國現代史上反目成仇,相互敵對的兩個政黨,1949年兩岸分治之後,更是大肆醜化對方,以致使兩岸人民相互生活在仇恨之中,把正常的差異視為我優你劣的對比,把部份人的劣績擴大為全部人的表現,雙方以情緒相撻伐,以偏見互攻擊,至使兩岸之間相互猜忌,缺乏互信,無法理性對話,而「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海峽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協議」、「海峽兩岸漁船船員勞務合作協議」的簽訂,代表了兩岸當局為了人民的共同福祉,完全可以就事論事、理性溝通、公平協議。特別是近十餘年來,「去中」「反中」的教育,挑撥離間,散播謊言,造謠生事的媒體,誇大兩岸的矛盾,藉機升高兩岸的仇恨,以致兩岸之間誤判連連,任何小糾紛,都可能上綱上線,變成打壓,變成欺侮,以致有極端份子,視兩岸和解為投降,將歧視他人曲解為愛台,把台灣悲情化,日本地震時台灣人民熱心捐助(全球最多),而日本在登報道謝,獨漏台灣而台灣無人抗議,台灣人的集體人格的扭曲,可見一斑。台灣不能只有悲情看兩岸,必須恢復自己的自信和理性。「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協議」以及今年再開放大陸部份省市民眾的「自由行」,則是進一步提供兩岸民眾的直接接觸的機會,促使台灣民眾從感性認識大陸人民的可能,創造兩岸社會撇開政治教條重新相互理解的機會,長期而言,可以使台灣人民對兩岸不再誤解,進而理性選擇,如果我們真對台灣有信心,則這樣的交流,就提供台灣安全,最有力的社會保障。

總之,「和『中』愛台」的理念,看來應該是馬總統在此一任期的大陸政策中心思想,但是馬總統並沒有將之形成一套有機的政策論述,以便串聯其他大陸政策的作為,發展出系統而邏輯的,用以文宣論戰,爭取民心的有力口號;這是令人扼腕,令人遺憾的,我們希望馬總統能盡快就選舉的戰鬥位置,願意為台灣再贏得四年的戰略機遇,這是一種承擔,一種勇氣,但是在兩岸政策的論述上也必須配合。大力出擊,擇定戰場,主動出題,才能利用機會,教育民眾,贏得勝選,才是對得起台灣,對得起中華民國的作為。

(2011-0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