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中學歷史教科書的性質與編審

王仲孚(文化大學史學系兼任教授)


2月21日《聯合報》刊出前行政院院長郝柏村先生投書,質疑中學歷史教科書,不用中華民國國號,代以「台灣地區」,而「台灣地區」又包含金門、馬祖和南海諸島。因而懷疑中學史地課本暗示「台灣、中國、一邊一國」,誤導學生國家認同。郝曾問她的外孫女是哪一國人?答曰:不知道。郝是以覺得問題嚴重。

郝文發表後,引起廣大讀者的重視。有的學者認為,國中歷史教學使青少年不認同自己的國家和歷史文化,其嚴重性已到了危及國家安全的層次。

但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今日這種現象,乃是「有心人」將近20年的默默耕耘,所獲致的「成果」。

自從民國83年(1994)李登輝發表《與司馬遼太郎談話》,宣示「大中國思想」歷史教育的不當,接著以加強「台灣鄉土教育」為名,於民國86年(1997)在國中實施「認識台灣」課程,把台灣歷史與中國歷史切開,目的就是要改變青少年的歷史認同與民族文化的認同,在潛移默化中讓青少年認為台灣史是「我們的」歷史,相對的,中國史當然是「中國人」的歷史,不是我們的歷史。

民國91年(2002)全面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把國中歷史課程融入「社會科」,強調「合科教學」,模糊了國中歷史教學的目標。

在「去中國化」、改變青少年國史認同的政策已在國中全面實現後,又把這一套策略,延伸到高中,此即高中歷史「九五暫綱」的實施,在這一課綱中,主要是把高中歷史的台灣史與中國史切開,與已切開的國中歷史連成一氣,達成了「一貫」的目標。本擬於「98課綱」深化實施,並擴大及於國文教學(取消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減少文言文,增加台灣文學)。不料遇到政黨輪替,中國國民黨重新執政,馬總統指示「98課綱」歷史國文二科暫緩公佈,經過鄭瑞成、吳清基二位教育部長任內努力修訂,這兩科的新課綱雖略有所改善,但課程的基本的結構並無改變。因為課綱委員仍為綠委操控。

目前青少年不認同中國歷史是「我國」歷史,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的,已甚為普遍,問題嚴重而複雜。

馬英九總統競選連任後,宣佈在第二任內要大刀闊斧的撥亂反正。國家大事,千頭萬緒,就當前中學歷史教育而言,獨派20年刻意經營的「偏差」結果,要「撥亂反正」恐非一朝一夕能竟其功。目前正本清源之道,在重新擬定課綱,於12年國教時實施,但恐緩不濟急,建議馬政府的教育部,對於中學歷史教科書的編審工作,只有立即先作出以下幾項措施加以校正:

1.教育部應明示中學歷史教科書具備國家立場,教材內容之編審,必須依據憲法,不得違背。因此,課文的內容固不能違背史實,但對於史實的敘述與詮釋,必須以中華民國為主體,以憲法為依歸。另外,中學歷史教科書不屬學術著作,不能采中性的立場、特殊觀點或模糊的文句。例如:應採用「武昌起義」、不用「武昌起事」;採用「抗戰勝利」「日本無條件投降」「台灣光復」不用「戰後」,歷代王朝都是我國歷史,不必一律要求改為「中國歷史」以與「我國」作微妙的區隔;採用國父,或「國父孫中山先生」,不用孫文,以示尊敬,以上所列,舉例而已。總之,由教育部負責監督之中學歷史教科書,不能背離國家立場與憲法之規範。

2.要達到上述要求,教育部聘請的「課綱委員」與「審查委員」具有關鍵性的作用。部聘「課綱委員」是為政府擬定課程綱要,供民間編輯教科書有所依據;部聘「審查委員」是代表政府審查教科書的內容,其應遵守憲法及國家立場,乃是天經地義的事。豈能容許聘以綠委偷渡違反憲法之教育政策?

3.教育部與所聘委員應該知道如何為自己擔任的「委員」與教科書定位。中學教科書不屬於學術著作的領域,委員與自由學者不同。所以部聘委員不能以自由學者的態度,任意發揮自己的學術主張,或藉口「多元」的政治立場,要求教課書編者必須依照自己的意願更改課文。

2008年國民黨雖然重新執政,但教育部留下了許多高階及中階綠色官員,盤據在部內,而且受到國民黨政府任命的新部長的重用,所聘歷史課綱委員、審查委員,仍以綠色委員為多數,操控運作與表決,是以能繼續推動李、扁、杜之「去中國化」教育政策。本來政府擬定的「課程綱要」,是為了供民間編輯教科書有所依據,如今居然成為推動「去中國化」的「法輪」。

所以,如有「撥亂反正」的決心,必須立即改組現正在執行任務的「高中教科書審查委員」,因為就以往經驗,「審查委員」權力很大,常要求教課書編者修改不是「課綱」規定的文字,如不准用「武昌起義」、不准用國父,不准用光復、日據,不准這樣,不准那樣,甚至不准用秦「統一」六國,罄竹難書。許多「不准」都不是「課綱」的規定,而是某些「綠委」依其個人意識型態做出的審查,這簡直就是思想審查,政治任務的審查,而非教材的審查。(國文科也一樣)

2007年更以教育部名義發行《海洋教育白皮書-教科書不當用詞檢核》,把國小國中語文、社會科,做了一次地毯式的全面的「搜查」,凡教科書內之「我國」、「中共」等字樣,必須改為中國,不經過「教科書審查委員會」,直接發給編輯教科書的出版社,令遵照辦理。雖於次年政黨輪替後廢去,但所有規定都已實現在現行中學歷史教科書中。

目前正在執行審查任務的「高中教科書審查委員」之中,有幾位「深綠」的,原來也是「課綱委員」,筆者所知,這起作用的少數幾人,素無有關歷史教育方面的論著,也無編輯教科書的經驗,更非歷史教學名師,竟連續兩屆獲聘「課綱委員」又獲聘「審查委員」,顯然是有心人特意安排。「課綱委員」兼「審查委員」,豈不是如同立法委員兼監察委員,烏乎可?按:在戒嚴時期,中學歷史教科書只有政府發行一種版本,僅有「編審委員」,但擬定課綱、撰寫課本的委員,還不能審查自己撰寫的書稿。如今似比戒嚴時期,猶有過之。

教育問題影響國本,撥亂反正,貴在決心,以上兩項建言如能達成,則教科書之改革,邁前一大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