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焰
(旅美評論家)
方焰
(旅美評論家)
保衛釣魚島出現從未有過的新局面,大陸方面與台灣民間的各自行動,表現出事實上的互相配合與呼應。馬英九政府「親美、友日、和中」(即與大陸、美、日保持等距離平衡)的政策,不再適合形勢發展,島內綠營依靠「美日保護傘」謀求台灣獨立的夢想更加離譜。台灣到了需要重新調整對大陸、美、日政策的時候。
一 陸、台、美、日「四邊」關係演變軌跡
海峽兩岸對立半個多世紀,大陸、台灣、美、日四方關係的變化,可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國民黨退守台灣初期,海峽兩岸以兩種社會制度和意識型態的對立劃線。
台灣在美國保護下生存,充當「自由世界」反共的「橋頭堡」。大陸在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和社會主義建設。兩岸處於敵對狀態,金門還在打炮,「熱戰」仍在繼續。
第二階段,中國與美、日恢復邦交,雙方既友好交往、又明暗較量,既不是敵人、也不是盟友,關係複雜微妙。台灣夾在中間,繼續背靠美、日,與大陸對峙,充當美國圍堵和顛覆大陸紅色政權的基地,兩岸處於「冷」戰狀態。
第三階段,大陸改革開放,實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台灣解除老兵回大陸探親禁令;汪、辜舉行兩次會談。兩岸之間兩種社會制度與意識型態的對立曲折解凍,開始出現民族和解氣氛。
第四階段,胡錦濤與連戰會晤,達成「五項遠景」。國、共兩黨之間,民族大義超越意識型態分歧,結束敵對狀態,實現第三次合作。但是兩岸當局之間,仍處於對峙狀態。民進黨掌權,台獨意識作怪,仍視大陸為「敵國」,「逢中必反」。
第五階段,馬英九上台執政,兩岸陸續簽訂18項協議,走上共同和平發展大道。就台灣當局和島內藍營而言,民族大義超越意識型態分歧,但是綠營抱住「台獨」意識型態不放,並且仍對美日充滿幻想。
回顧曲折歷程,可以看出,不論中國與美、日的三邊關係,還是海峽兩岸的雙邊關係,兩種社會制度與意識型態的對抗都在逐步消弱。不同的是,中國與美日之間,意識型態抗爭越來越被實際利益和綜合國力考量所代替;而在兩岸之間,意識型態抗爭(包括「反共」、「台獨」),日益被兩岸實際的共同利益和中華民族和解、復興的願望與精神所代替。
二 亞太局勢新變化逼迫兩岸靠攏
阿富汗、伊拉克兩場戰爭加上2008年席捲全球的金融風暴,可以說是當前世界格局大變動的轉折點。就亞太局勢而言,出現三大變化:
第一、中國迅速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亞太地區經濟發展「引擎」,綜合國力顯著增長,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大幅度提升。但是,「樹大招風」,易遭嫉恨,也有不利的一面。
第二、美國經濟復甦緩慢,綜合實力下降,戰略重心東移,推行「重返亞洲」和「再平衡」戰略,加緊對華包圍阻遏,並且利用中國與日、菲、越海上邊界矛盾,謀取「漁翁之利」。
第三、日本經濟長期停滯,又遭遇地震海嘯與核輻射事件的沉重打擊,人民生活困難、國內矛盾重重,日本失去亞洲「老大」地位,焦慮情緒在民眾中蔓延,右翼勢力乘機膨脹,軍國主義有復活趨勢。日本與中、韓、俄三國同時爆發島嶼之爭,與此相關連。
這三大變化對台灣關係重大,必須嚴肅認真地考慮如何因應。
當前台灣最大的問題在經濟。受世界經濟拖累,台灣出口下降,經濟停滯,失業率增長,民眾生活窘迫。台灣是出口導向型經濟,主要依靠大陸和美、日、歐。現在美日兩國自顧不暇,歐債危機持續,其他國家更指望不上。大陸經濟雖然也在減速,但仍保持平穩增長。台灣要想走出經濟困境,必須進一步向大陸傾斜,兩岸加強合作,渡過難關,共求發展繁榮。
台灣過去一直把大陸視為「危險來源」,依靠美日保護傘與大陸對峙。現在,大陸與台灣雖然尚未簽訂和平協議,但是交往熱絡,合作密切,對台灣不僅不是「威脅」,而且實實在在地「讓利」,熱情誠懇地支援,表現出「手足之情」。與此相對照,作為「靠山」之一的日本,不僅不給台灣提供保護,而且背後捅刀子,玩弄「購島」鬧劇,企圖霸佔釣魚島及其海域。作為另一個「靠山」的美國,也靠不住,口稱不介入島嶼主權爭端,背後卻支持日本的侵略行為,在日、中(大陸和台灣)之間玩弄兩面手法從中「漁利」。台灣應當清醒地認識到,在美國的天平上,日本與台灣份量輕重懸殊,當日、台爭執不下時,美國將站在哪一邊,不言而喻。
三 台灣需要重新考量和調整與大陸、美、日的關係
民族是一種人類生命共同體,由血緣、語言文字、鄉土地緣、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文化傳承、心理素質等眾多因素構成,世代繁衍,同興衰、共命運。而政治理論、理想和主張都建築於經濟、社會基礎之上,依社會群體(階級階層、利益群體、政黨團體等)區分,隨著時代發展、形勢演變不斷發展變化。因此民族大義理所當然高於不同政黨、派別的紛爭。《詩經》曰:「兄弟鬩於牆,外御其務(亦作『侮』)」。兩岸同胞(不論紅藍綠)是血濃於水的兄弟姐妹,不論政治歧見、紛爭如何,遇到外侮,必須放下「鬩牆之爭」一致對外。
依據「九二共識」,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領土與海疆的邊界線是同一的。台灣的防務實際有兩種:大陸與台灣之間的防線是國共內戰的遺留問題,是「兄弟鬩牆」性質;日本、菲律賓、越南等國侵犯中國東海、南海的釣魚島、黃巖島等島嶼,則是另一種性質——地地道道的「外侮」。孰輕孰重、孰緩孰急?應當分清楚。
多年來台灣與美國、日本已經形成千絲萬縷的聯繫,保持和發展友好合作也是必要的,但是總該有個底線。不能容忍任何國家入侵大陸和台灣共有的中國的領土與海疆。日本右翼勢力對中國從不服輸,仍懷覬覦中國領土、海疆的野心,不能不防,遇到日方進犯,台灣應寸土必爭,決不退讓。美國在中日之間、台日之間一貫採取利用矛盾、兩面「漁利」的手法。台灣與美國友好合作的同時,也要防備被美國玩弄於股掌之上。
目前兩岸尚未統一,和平協議還沒有簽訂,官方聯合保衛海疆不現實。原因來自三方面:其一、來自島外日本特別是美國的壓力和束縛。多年來,台灣依靠美日「保護傘」生存。這把「傘」起雙重作用,既支援、幫助台灣對抗大陸,又是「繩索」,捆綁住台灣手腳,不得不仰仗美國鼻息,看美、日臉色行事。美國反對,日本阻撓、破壞,台灣就不敢與大陸聯合。其二、來自島內的兩種阻力。台獨勢力把「台灣獨立」的希望寄托在美、日身上,「逢中必反」,是兩岸聯合最大的阻力;同時,「獨台」勢力為「兩個中國」並存,只願與大陸經濟合作,阻擋政治、軍事協商談判,也是兩岸聯合的阻力。其三、來自馬英九及其團隊的政治理念和施政方針。筆者認為,馬英九最近在保釣方面的表現應當肯定。他把民族大義放在第一位,堅決守土,保護漁民出海保釣。但是,馬英九是西方民主自由主義者,對大陸心存在意識型態陰影,對美、日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在兩岸和平統一的道路上進進退退、動搖不定,對台獨勢力軟弱乏力、妥協退讓。因此,目前兩岸官方聯合保衛海疆難實現。
但是,「事在人為」。當前的保釣運動創造了一種新模式:「兄弟登山,各自努力」,民間帶頭合作,官方互通消息,互不排斥、不阻礙、不干擾,達到保衛中華民族疆域的共同目的。這也為兩岸增強政治互信,結束敵對狀態,打開政治、軍事協商之門提供新的契機。馬英九當局應當順應形勢發展,看到民氣所向,抓住時機,先就如何協調、配合保衛海疆問題與大陸開始協商談判。
(2012-10-6於紐約)◆
社論
外交與國防
釣魚颱風雲
諾貝爾獎爭議
兩岸關係
歷史教科書
悼念林書揚
連載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