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連任後中美兩國間競爭猜忌日增

趙國材
(政治大學外交系兼任教授)


歐巴馬總統連任為亞洲帶來穩定。

美國歐巴馬總統連任有助於維持美國全球戰略與外交政策的穩定,對國際社會認識及理解美國未來四年內政、外交的政策走向提供了一定程度的可預見性。

美國「重亞輕歐」聚焦亞太地區

因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歐洲各國紛紛削減國防經費,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已無力資助美軍駐歐洲之開支,美國從「重歐輕亞」轉變到「重亞輕歐」,從「大西洋同盟」到「太平洋世紀」,全球力量重心轉移,蓋亞太地區由於多年來中國大陸對東南亞實施睦鄰友好政策,使南海地區成為世界上經濟發展最蓬勃的地區。

歐巴馬總統的連任讓亞太地區領袖們確認美國將繼續推進其將外交、軍事及經濟重心轉向亞洲的策略。

美國重返亞太地區的再平衡戰略,包括政治、外交、軍事及經濟,多管齊下,齊頭並進。2011年11月,當美國國防部長潘尼達(Leon E. Panetta)訪問亞洲時,他也持續推動五角大廈所稱的亞洲再平衡戰略(strategic rebalancing)中的幾個主要政策。在政治、外交上,美國加強與日本、澳大利亞、菲律賓、南韓、泰國等亞太傳統盟友的關係,同時積極拓展新加坡、印尼、印度、越南等新盟友的關係。在亞太地區的多邊關係上,積極參與東協論壇以及東亞峰會等區域性多邊組織。軍事上,美軍重返亞太也是藉其亞太盟邦解決其養兵之財務開支。美國與傳統盟國加強合作,調整其在關島的軍事部署,而日本尋求更緊密的美日安保來應對中國,希望日美重新修改美日安保的《防禦合作指南》,更強調中國對日本東南島嶼的威脅。美國駐軍澳大利亞強化第二島鏈防線,在澳洲擴大軍力部署計畫,美國陸戰隊將在此訓練和舉行美澳聯合演習。達爾文港是通往東南亞的門戶,美艦經常進出,增加在澳洲駐軍,從澳洲達爾文港進入南海,比從駐日本和南韓的美軍基地要近,且在中國中短程導彈射程之外。2012年11月15日,美國國務卿希拉蕊.柯林頓結束對重要亞太夥伴澳洲的訪問,向澳洲表示,澳洲不需要在最重要安全盟友美國及最大貿易夥伴中國之間做選擇。美國將在澳洲西北部小鎮埃斯茅斯(Exmouth)近郊,部署一套空軍C波段的地面雷達系統及太空監測望遠鏡(SST),使美軍得以更有效地監控和追蹤外太空中高度約三萬五千公里的小型物體,包括中國火箭及飛彈試射等太空活動。

美國的再平衡戰略主要還是著眼於經濟,保障並鞏固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既得利益,牽制並圍堵中國大陸,目的在於繼續掌握其在亞太區域的主控權。

美國霸權的核心支柱是其優勢的軍力

縱觀全球海上力量近年來的發展,美國霸權的核心支柱是其佔據優勢的軍事力量,而在軍事力量中,海權的優勢又是核心中的核心。此前,美國軍政領導人都已反覆表明,美國不會從亞太撤退,不會允許新崛起的權力將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支配地位降至其次的位置。美國介入東海和南海使東亞海域情勢變得錯綜複雜,問題背後的美國因素至關重要。

美國視南海為國際水域,國際商船應當自由通過,每個國家都有權在這一地區活動,中國可以在中國近海活動。美國擔心中國崛起而高調表態,認為南海爭端的解決事關美國的國家利益。美軍希望繼續維持美國的海洋霸主地位以及在太平洋地區的主導權。中國為維護南海島嶼主權,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緊張博弈。隨著中美兩國尋求在南海海域的海洋資源引發爭議日深的地區施展影響力,島嶼爭端緊張籠罩並蔓延。

2012年11月20日在柬埔寨召開的東南亞峰會,這是美中兩國領導人換屆後,首次在外交場合會晤,歐巴馬不顧北京反對,主動提及南海主權爭端,這與他曾重申美國在主權與島嶼爭端上保持中立大相逕庭。此前地主國柬埔寨傾向不把南海爭議國際化的主張,引起美國親密盟國菲律賓強烈不滿,已使東協內部再出現分裂。目前中國航母服役引發美國及其盟國的辯論,中國在東亞海域的反介入/區域阻絕(anti-access/area denial)戰略很快將修正,而中國極可能將宣佈一個「禁入區」。

美國擬以TPP取代東協「十加六」

美國的再平衡戰略主要還是著眼於經濟,美國擬以「跨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P),建立以美國為中心的泛太平洋經濟區,達成包括所有商品和服務在內的綜合性自由貿易協定。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將突破傳統的「自由貿易協定」(FTA)模式,對亞太經濟一體化進程產生重要影響,可能將整合亞太的兩大經濟區域合作組織,亦即亞洲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和東南亞國家聯盟重疊的主要成員國,將發展成為涵蓋「亞太經濟合作組織」(APEC)大多數成員在內的亞太自由貿易區,成為亞太區域內的小型世界貿易組織(WTO),取代東協「十加一」(中),「十加三」(中、日、韓)或「十加六」(印、澳、紐) ,「十加六」將於2013年啟動,預定於2015年底完成。日韓獨島爭端及中日釣魚台爭端都會延緩「十加三」之進程,美國伺機引發並介入南海與東海地區爭端,從中圖利,防止亞太經濟和政治重心向中國傾斜。2011年11月10日,日本正式決定加入TPP談判,而中國沒有被邀請參與TPP談判。此次在柬埔寨召開的的東協高峰會中,東協十國與中國大陸、日本、韓國、印度、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16國,決定正式啟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的談判,這將是一個超過30億人口,GDP達16億美元的自由貿易協定。RCEP進入談判階段,中國無疑扮演重要推手,中國對於美國「軸心轉向亞洲」政策,介入亞太事務的動作非常憂心。促使中國全力推動RCEP,企圖結合東亞的力量與美國抗衡。

選後歐巴馬總統首度海外亞洲行中訪問緬甸

衡量2012年歐巴馬總統外交成功的一項標準是他能否推動一個明確的議程來顯示美國對於亞洲制度建立的承諾,並推進美國利益。為表明歐巴馬是美國第一位太平洋總統,歐巴馬已經強化其對亞洲的注意,連任後,歐巴馬首度出訪行將訪問柬埔寨、緬甸和泰國,此行的主要目的是說服亞洲國家加入美國主導的TPP,為替東協國家參與TPP鋪路,歐巴馬也藉參與東亞高峰會的機會,和東協領袖聯合發起「美國東協經濟交往」(US-ASEAN Expended Economic Engagement)倡議,企圖擴大美國和東協10國的貿易與投資關係,以確保美國參與亞太地區複雜的貿易與經濟聯盟,以免落後正在成形的RCEP。白宮19日發表聲明,歐巴馬將力促美國與東協擴大經濟交往,同時也避免美國被排除在中國倡議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外,並列出多項具體行動,包括談判簡化海關程序等,這個新機制為東協加入TPP鋪路,同時也避免美國落後於中國倡議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之外。此一聲明突顯白宮未來四年外交政策的重心,此行是歐巴馬政府期望透過與中國鄰國的交往來反制中國日益上升的獨斷的大地緣政治賽局中的一著棋。歐巴馬歷史性地訪問緬甸,標誌緬甸脫離長期的孤立,也意在鼓勵緬甸由中國的軌道移向更親近西方的民主未來,表達美國促進民主政治改革願景,說服美國國民接觸亞太的新路線有助於經濟復興。

美中兩國間競爭猜忌日增

美國衰落、中國是一個崛起的區域強權,兩國間競爭猜忌日增,戰略夥伴關係瀕臨解體,中國是區域大國,而美國是全球霸權。在軍力上中國尚無與美國抗衡的實力,而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克林頓及其亞太助卿坎貝爾將離開公職。彼等認為強化美國與盟邦的關係有助於制約中國,希圖糾合東協各國制定南海行為準則來遏制中國的政治經濟影響力,往後新的國務卿是否會蕭規曹隨卻引起海峽兩岸的不安與疑慮,更為亞太各國所關切。

美國想繼續與中國交往,也擔心必須為最壞情況打算以免中國的崛起轉成威脅。但最重要的是,美國想延緩中國的崛起,要中國遵循由美國所領導但廣為亞太國家接受的現行規則,從而試圖影響於大陸地緣政治關係的東南亞國家。

在北京更替其領導人之後,美國歐巴馬總統需要小心管理其與中國的雙邊關係的政策。中美兩國領導人已定,但各自負責國際經濟的官員仍未就位,而新的爭議持續浮現,使得雙邊關係仍未底定。對此歐巴馬明確表示要與中國合作,他認為作為全球二大經濟體,美國與中國對亞洲及全球經濟有特殊責任,應建立明確貿易規則。

美國必須認識到無法有效圍堵中國的事實,北京及華府的政策制訂者應該牢記,「互信」是長期合作的結果而非前提,雙方應該拋棄追求「互信」的空想,致力於建立一個由雙方共同利益所構築的實際關係才是。

美國的外交困境與難題

面臨的全球性與區域性的外交重點來看,從美國面對利比亞、伊朗、恐怖主義、中國的崛起、阿富汗戰爭、敘利亞內戰、北韓、伊朗核子試驗、中東困擾不斷、以巴問題、印巴問題、巴基斯坦與阿富汗問題、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問題未了的複雜國際情勢,大選後,選民以及國際社會當關注這些議題在歐巴馬連任後美國外交政策上的後續發展。然而,美國國內,國會兩黨對峙,經濟財政窘迫,國防預算大幅度刪減的現實情況下,其綜合國力相對下降,欲作出正確的戰略回應,顯得力不從心,要施行其有效的對應政策難度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