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共十八大報告談台灣的對策
從中共十八大報告談台灣的對策
十八大政治報告雖由卸任的胡錦濤提出,卻是由習近平帶領撰寫,是中共下一個五年的施政總綱領。其中關於對台政策,如重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反台獨,政黨交流必須基於反台獨、認同一個中國原則(個人條件相對寬鬆)等,台灣都已耳熟能詳。真正吸引台灣注意的,是報告中提出探討「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兩岸可就政治關係做出合情合理的安排」等。對此一新的提議,台灣兩大政黨的反應為何?政策趨向又為何?頗值探討。
一、國民黨淡化大陸政治促談
對大陸的政治促談,國民黨的態度是盡量淡化。馬英九在接受《亞洲週刊》訪問時說:「看不出即使換了領導班底,大政方針有甚麼差別」。又說,和平協議雖然也是他的政見,但目前台灣對此還有許多疑慮;而兩岸已簽署18項協議,每一項的基礎都是和平,所以是否需要「和平協議」這樣的形式,還有商榷的餘地。並以未來台灣政府將持續擴大並深化兩岸交流,全面檢討修正《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並與對岸協商互設辦事機構等語應付。陸委會也跳出來說,政府堅持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台海現狀,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協商仍然依循「先急後緩、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原則進行。
顯然的,儘管大陸新人新政出台,馬英九仍然從容不變。事實上,從第一任以來,馬英九的大陸政策就只鎖定在為台灣爭取經濟利益,以提升自己的民意支持度上。由於大陸的高度配合,所以政策頗受好評,也成為他所有政策中唯一獲得超過50%支持度的項目。馬英九並沒有積極解決兩岸政治分歧,逐步實現憲法與國民黨黨綱追求國家統一的意願,也沒有這種魄力與能力。相反的,執政以來,他的立場不斷退縮修正:從追求國家終極統一,到只求維持「不統、不獨、不武」的海峽現狀;從主動提出協商兩岸「和平協議」,到被動拒絕此一協商;從堅持一中是中華民國,到避談一中,主張「中華民國是台灣」等,不勝枚舉。
馬英九的大陸政策為何如此畫地自限?原因很多。一是來自本身外省原罪的束縛,害怕積極的兩岸政策更會遭致民進黨攻擊其賣台。二是權力的考量導致馬英九的台灣認同遞升,中國情則遞減,三是政績拙劣,眼前各種內政上的政策爭議已應付不暇,不敢在大陸政策上添薪加火。四是民進黨的「中國政策」並無鬆動跡象,國民黨在兩岸政策上的獨佔話語權不受威脅,政策並無積極調整必要。五是黨內大老對馬的大陸政策雖不以為然,但在顧全大局的考慮下,不能扯其後腿,造成對馬的落井下石。六是大陸在台灣沒有更好的選擇,縱然對馬有所不滿,還是得避免呷緊弄破碗,所以馬感覺不到壓力。七是美國因素的考慮。美國基於自身利益,不願見到兩岸在政治關係上有所突破,馬英九親美,倒向美國,自然不會回應大陸呼籲。
二、民進黨以不變應萬變
至於民進黨,從今年一月大選敗選之後,就醞釀要修正其原有的「中國政策」。蘇貞昌競選黨主席時拋出要成立「中國事務委員會」,當時不少人還對此委員會名稱提出較具善意的調整意見。同時傳出蘇貞昌與謝長廷合作之訊息,緊接著是謝長廷10月初的「調酒行」,在大陸提出「憲法各表」、「憲法共識」等說法,會見了涉台事務重量級官員與學者。一時,各方對民進黨的路線修正都抱著高度期待。但是11月21日,蘇貞昌宣佈民進黨「中國事務委員會」正式成立,並兼任此委員會的召集人,謝長廷出局,基本教義派大獲全勝。另外又削減此一委員會的功能,將其局限於僅為整合黨內對「中國政策」不同意見的平台,而非同時肩負推動民、共交流的平台。民進黨內對此結論雖有不同意見,但撼動不了既成事實,民進黨的路線之爭又返回原點。
謝長廷為何出局?民進黨路線為何退回原點?這是因為謝長廷一向權變,風評並不好,他的兩岸政策論述在民進黨內一向屬非主流,絕大多數民進黨人並不支持。謝長廷2000年時提出「一國兩市」、「憲法一中」等主張,但因黨內支持者少,從2006年以後就放棄了這些論述。2011年初正式以「憲法各表」與「憲法共識」取代,努力貼近民進黨主流立場,盡量賦予其新意,期能以「憲法各表」拉近民、共兩黨距離,以「憲法共識」拉近國、民兩黨距離,塑造民進黨理性務實形象,為民進黨重返中央執政鋪路。但是黨內仍有人批評「憲法各表」就是「憲法一中」,本質上與國民黨的「一中各表」相同,不可能成為黨的主張。同時多數民進黨人也無意接受「中華民國憲法」,放棄「制憲建國」目標。因此,雖然大陸對謝長廷訪陸頗為重視,媒體高度捧場,台灣民調也相當支持,但是民進黨的反應卻異常冷淡。
民進黨在路線之爭中最後退回台獨老路,還有許多其他的原因。其一、選票考慮。民進黨內部許多人都以為在2014年七合一地方選舉前,應避免去捅「中國政策」這個馬蜂窩,以免引起內哄。雖然今年初蔡英文在大選中敗北,引起黨內跨越「最後一哩路」的檢討,使調整路線之說甚囂塵上,但是熱頭一過,又遇上黨內眾聲紛紜,調整之說就煙消雲散了。悲觀地看,可能在2016年總統候選人塵埃落定前,民進黨都不會積極面對此一議題。
其二、扭轉支持者的意識型態不容易。要改變支持者的立場需要時間與手段,而這兩個條件目前民進黨都不具備。在幾乎年年都是選舉年的情況下,哪來的時間去扭轉支持者的意識型態?再說,民進黨所有的政治人物,包括蘇、蔡二人,為追求自己在各類選舉中取得代表民進黨參選的候選人資格,沒有誰會願意去得罪支持者,更沒有人有說理的能力去說服他們。
其三、沒有來自國民黨的壓力。由馬英九最近對海陸兩會的人事任命,以及對中共十八大報告涉台部分的回應看來,國民黨的大陸政策已經從第一任內的積極進取,走向第二任內的維持鞏固。如果國民黨的大陸政策就停在這兒,民進黨在政策上仍舊不會有太大的壓力。馬英九在內政議題上已經搞得焦頭爛額,支持度跌到只剩13%,民進黨在未來的選舉中只要用內政問題絆住馬就綽綽有餘了,何須調整「中國政策」?
三、國、民兩黨相互觀望牽制,以拖避變
台灣兩大政黨的大陸政策雖然看起來迥然不同,卻相互牽制。如果民進黨鬆動了「一邊一國」的「中國政策」,甚至於只是有可能鬆動的跡象,都會對國民黨構成壓力。因為屆時國民黨就不能獨佔兩岸關係的話語權,就會失去部分選票,也就可能失去政權。換言之,民進黨的政策更動,會帶來國民黨的政策連動,反之亦然。
不過,從民進黨中多數人對謝長廷「憲法各表」與「憲法共識」的反對來看,在可預見的將來,民進黨改變政策的機會不大。其實謝長廷的這些主張只是新瓶陳酒,並沒有悖離民進黨「一邊一國」與「台獨」的主張。關於這一點,全程陪同謝長廷訪陸的民進黨高雄市議員康裕成知之最深,所以他為謝長廷辯解說:「憲法各表」並不是一中架構,而是承認兩岸各有其憲法,各自用其憲法來維持自己的憲法秩序。簡單的說,這是以「兩憲論」來取代「一邊一國」的「兩國論」,只是用語不同。至於「憲法共識」,被民進黨人質疑,中華民國憲法就是「一中憲法」,民進黨無法接受。謝長廷回應,中華民國憲法有一中的看法與架構,但這些都只是語言、概念與框框,不必看到「一中」就抓狂。謝長廷認為,在人民民主的信仰下,這部憲法既然已經修過七次,就難保沒有第八次,將「一中」色彩完全抹去。而且當前「一憲各表」在台灣內部不也是常態嗎?
如果民進黨主流不能接受謝長廷包裝台獨的新理論,當然更不可能真的拋棄台獨。由此看來,民進黨對大陸十八大後的對台政策將處變不驚,不會有所回應,而且將牽制國民黨,使其不敢輕舉妄動。而期盼在黨對黨的基礎上進行民、共交流也絕無可能。
民進黨「中國政策」內涵不變,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有可能峰迴路轉嗎?看來也沒有甚麼可能性。
國、民兩黨的兩岸政策看起來差異甚大,譬如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獨立」、兩岸經貿文化交流等主張上,立場都不同,但兩黨對於台灣前途的看法與政策卻高度一致。譬如兩黨都主張維持現狀(國民黨旨在拒統,民進黨旨在伺機獨立),對於當下中共的政治促談,都採取了以拖避變的策略與作為。其所以如此,是因為兩黨都深知兩岸實力懸殊,國民黨不能主導統一,民進黨也知道法理台獨無望,退而求其次,維持這個小朝廷的現狀就成為兩黨的共同目的。台灣越來越往維持「中華民國式台獨」,或稱「獨台」方向移動,兩黨差異只在國民黨明白用中華民國國號,卻對其內涵因對像不同做差別解釋;民進黨不願公開用中華民國國號,但必要時卻大方剽竊,說「台灣早已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目前的國號叫中華民國」,或者是「台灣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台灣」,且說得毫不心虛氣喘。
對國、民兩黨來說,中共十八大所拋出來的政治促談的球當然不能接,因為這是一個旨在改變台海現狀,逐步引領兩岸關係經由和平發展,走向和平統一的政策。因此,不接球,以拖避變是兩黨的共識。
四、兩岸關係前景蠡測
胡錦濤時代兩岸關係上下起伏,變化多端,最後終朝向正面發展。習近平接班,在兩岸關係上當然想突破現狀,更上層樓。只是探戈要兩個人才能跳,如果台灣就是不接球,大陸剃頭擔子一頭熱,也難以成事。習近平是知台派,未來對台灣會採取甚麼樣的策略手段還要觀察。據說中共最近在釣魚台爭議上所採取積極策略,反制日本,背後都有習近平運籌帷幄的影子。釣魚台事件日本「購島」策略偷雞不著蝕把米,中共則藉此事件翻轉劣勢,由局外而變為形同與日本「共管」釣魚台,棋路高明,令人擊掌。以此類推,習近平未來對台灣會有甚麼新招數,引人關注。
值得大陸深思的是,民進黨的「中國事務委員會」風波,說明了期待民進黨轉型是多麼的不切實際。另方面,從馬英九對十八大報告的回應看來,期待馬英九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恐怕也是幻想。馬英九大陸政策的重心只在經貿利益,從來不曾想過要創造條件,推動兩岸政治協商,即便他曾經提過簽署和平協議。李登輝上台以來就對國民黨進行化統漸獨的策略,終於導致國民黨失去政權。馬英九贏回政權後並未記取父訓,「化獨漸統」,有所作為。因循怠惰的結果,使李登輝遺毒繼續蔓延,致使國、民兩黨對台灣前途的立場越來越接近。
由於對於台海現狀,兩岸立場南轅北轍,一要維持,一要變更,這兩股不同方向的力量相互拉扯下,將使未來的兩岸關係陷入相對不確定。經貿上還會繼續前進,但由於議題難度升高,速度將大幅降低。政治破冰則會繼續膠著。這是大陸在對台積極期待中所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社論
國際政治
中共十八大
釣魚台問題
兩岸關係
台灣事情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