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論「九二共識」
湯紹成
再論「九二共識」
湯紹成
最近,由於「九二共識」屆滿20週年,兩岸四地紛紛舉行相關活動予以強調,確實可以理解「九二共識」對於兩岸和平發展的重要性。早在2008年4月1日,陳水扁總統與總統當選人馬英九先生在選後首度會面時,再度對於九二共識的存否產生爭議,雖然雙方毫無交集,但也都言之成理。2012年大選前,蔡英文主席也否認九二共識的存在,再度引起各方熱烈的反應,並導致綠營輸掉大選,其影響不可謂不大,到底應該如何理解此共識?
其實,國民黨主張的「九二共識」就是「一中各表」,此乃1992年海基會與海協會在香港談判時,雙方所達成對於「一個中國」歧見的妥協,兩會都認為只有一個中國,只是其內涵各異。所謂「九二共識」與「一中各表」,前者是表象,乃蘇起於2000年所創;後者是本質,「一中」就是中華民國。而民進黨則否定「九二一中」,因為在過去兩岸交往的文件中,「九二共識」這四個字確實不存在,「一中原則」更是無法接受。中共則主張「九二共識」等同「一中不表或各表一中」,其表象與國民黨相同,但本質不同,「一中」乃「中華人民共和國」,但在操作上內外有別,虛實互用,目前已產生變化。
在1992年時,海基與海協兩會曾達成「一中各表」的默契。其實,當時「一中各表」的核心問題就是不要把對方視為外國人,否則雙方無法交往,在這方面北京尤為擔心台灣分離意識的傾向。但是,這又要如何表達?因而必須設定一個「神主牌」(一中原則),以便雙方各自表態。這就有如宗教信仰,若你信上帝我也信上帝,大家都是自己人,什麼都好談;反之,若我信上帝(統)而你信阿拉(獨),那雙方就談不下去了。至於說「不是外國人」或「自己人」又是啥內涵,可以慢慢協商與探討。
之後,由於1999年李登輝提出「兩國論」,中共視之為「一中亂表」,會出問題,因而改為「一中不表」,以確認其一中立場。但「一中不表」可能還是比較尖銳,沒有正式提出,才又回到「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立場(孫亞夫2005年清大演講,以及胡錦濤2008年的英文版本)。
質言之,兩岸的差異乃在於對「一中」的「表與不表」,兩岸緊張時,北京實不願表,兩岸和緩時,台北表也無妨,反正「一中」仍存。現在的問題是,「一中各表」與「一中不表」有無交集?若分開處理,兩者的交集在一中;若整體觀之,兩者無交集可言,也都說得過去,但看雙方是否求同存異,擱置爭議,是否與如何積極開啟兩岸良性互動的進程,存乎一心。
自2008年勝選以來,馬先生已經表示一個中國原則不是問題,兩岸可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展開談判,亦即明確表達「一中各表」的立場。同時也積極為熊貓來台做準備,再加上2008年7月1日就已啟動的週末包機與觀光客來台的政策,可說是已經充分向對岸傳達了善意。
而北京方面,好似也有善意的回應。至今,北京在外交上的三段論法是: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而北京對於兩岸關係的立場則為:
「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
以此觀之,兩岸的地位現已由隸屬性(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轉為並列性(大陸與台灣同屬一中)。此乃因為中共在國際上已站穩腳步,不必擔心台灣去挖牆腳,同時還可強化兩岸對等的地位。因此,一中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變成為北京可以想但不必說的一種策略,這也提供了台北一些較大的戰略空間,因為你不說明白,那台北自可擴大解釋,「一個中國」可以是中華民國,但也可以是中華民族(一中屋頂說)。
2008年3月26日,在胡錦濤主席與布希總統的通話中,前者明確表示兩岸可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展開談判。此乃其對於國際上一種善意的表達,尤其當北京當時正面臨西藏與奧運的強大國際壓力,適當的緩和政策必定可以疏壓,亦有助於其國際形象的改善。
可是,在中共官方新華社的中文網站上,卻只提及九二共識與一中原則。其實,這就是北京一貫所謂「一中不表」的政策,而只在英文網站中闡明是「一中各表」,這也就是中共歷來所謂的內外有別策略,但至少在對外方面,北京的態度已經有所鬆動,並降低了兩岸進一步良性互動的難度。
再者,在2008年4月博鰲的胡蕭會中,胡錦濤始終未談一中原則與九二共識。雖然在最後一天中共商務部的新聞稿中仍然提及一中原則,但在三小時之後立即被取消,可見北京方面已經心裡有數,因而雙方可以心照不宣。這正如商務部長陳德銘所說,我們都是一家人,什麼都好談!這種新的立場與態度,正符合雙方擱置爭議與共創雙贏的共識,但這是否意味著已經取代了一中原則?
2008年4月16日,國台辦發言人李唯一在選後第一次記者會上最新的說法則是,兩岸只需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即可復談,乃更進一步演變為「九二各表」,北京方面的談判門檻再度降低,其變化不可謂不快,其幅度不可謂不大。整體而言,上述這些過程雖有一些波折,但仍明顯可以看出北京好似如釋重負,大鬆一口氣,殷切寄望兩岸盡速和解。
如前所述,北京內外有別、外緊內松的政策框架,已經明顯鬆動。蕭萬長在博鰲更表達了「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的策略與立場。而胡錦濤也表示要抓住機會,共創雙贏,以及和平與發展等等,雙方交集不少,甚至直航、觀光、經貿與協商等等更具體的內容,也都獲得共識,立即開創了兩岸的新局。
基於此,兩岸在理念部分已經融冰,但看雙方在執行層面如何安排。因而,北京目前必須對於「中華民國」予以重新界定,因為這不但是大多數台灣人民可以接受的安排,同時這也是北京與國際的共識。易言之,所謂保持兩岸的現狀,就是默認中華民國存在的現實,只是未來兩岸和解之後,台灣在國際上是否還是只能屈就於「中華台北」這個名稱?
在此,冷戰時期西德政府的東德政策值得參考。當時西德不把東德視為外國,故將兩德關係定位為一種介於國內與國際之間的特殊關係,同時完全放棄對東德的國際封鎖,如此內外有別的安排,合情、合理、合憲,雙方和平共存,終至統一。這是否與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中所稱,在統一前兩岸合情合理的安排可以相比較,究值得進一步探討,而這種統一前「合情合理的安排」,是否應當給予「中華民國」一個相當的地位與空間?
設想,若未來兩岸的關係互動和諧,雙方的互信基礎穩固,台灣的政經發展穩定蓬勃,北京的台獨疑慮基本消除,因而封鎖我國國際空間的力道可能降低,待日後我國際人格日趨完整,兩岸在外交上的名與實之間做出最好的安排,各取所需,相互扶持,北京若能確實掌握助台就是自助的原則,台北未嘗不能予以反饋,繼而可以照顧到我們大家的利益,這豈不是一種兩岸雙贏的新思維!?
近來釣魚台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但兩岸的主張相同,理應一致對外。但問題是北京並未言明,只稱「兄弟鬩牆,共禦外侮」,那台人就要產生疑問,若未來將釣魚台收回之後,是否交由宜蘭縣管轄?否則台灣跟著付出極大的代價之後還是一場空,如何激發台人保釣的動力?
再者,「兄弟鬩牆,共禦外侮」,這就牽涉到人民內部矛盾與敵我矛盾的差異。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這說得通,但是若要和平談判,台灣能否上談判桌?這將是北京的困境。以台灣的立場觀之,若連談判桌都上不了,那何必費力保釣?◆
社論
國際政治
中共十八大
釣魚台問題
兩岸關係
台灣事情
海峽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