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後大陸經濟政策走向及其意涵

魏艾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一年一度的「兩會」已正式閉幕,今年「兩會」特別引人注目,因為這是在一個不尋常年份召開的會議,主要原因在於:第一、這次「兩會」是中共「十八大」後召開的第一次「兩會」,將把中國共產黨的決策透過法定程序轉化為國家意志。第二、這次「兩會」是中共政權機關和全國政協組織換屆的「兩會」,人事的更迭勢將影響政策的方向和執行。第三、大陸經濟發展正面臨轉型的關鍵時刻,社會經濟問題能否妥善解決,必將影響大陸經濟的永續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根據溫家寶在「兩會」中所提出的政府工作報告,2013年大陸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目標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5%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低於4.6%,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實際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為實現上述目標,今年仍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此一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兼顧長期經濟發展策略調整和短期經濟情勢的因應,其政策走向及可能的影響值得關注。

一、「中等收入陷阱」可能引發的社會經濟矛盾

從經濟發展理論而論,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可能需要經歷三個「發展陷阱」,亦即︰發展的貧困陷阱、經濟增長的人口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是指發展經歷了中等收入水平和階段,特別是人均收入達到中等水平後,導致新的增長動力不足,出現經濟停滯徘徊的現象。伴隨著經濟快速增長,有關大陸經濟是否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便成為近年來普遍討論的熱門議題。

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實施30餘年來,大陸經濟年均增長超過9%,按市場匯率計算,人均GDP從1995年的600美元,到2011年已達約5,432美元,已從低收入國家進入到中等偏上收入國家的行列,出現了若干發展中國家在人均收入進入中等偏上水平過程中曾經出現過的諸多社會經濟失衡現象,包括城鄉收入差距擴大、產業結構升級停滯、勞動報酬偏低、內需特別是消費不足等問題制約了經濟的持續發展。

從經濟的視角來看,近年來支撐大陸經濟高速增長的勞動力供給和儲蓄率都已發生重大轉變。一方面,勞動力成本的提高將逐漸弱化大陸在勞動密集型製造業上的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大陸要在技術和資本密集型產業中獲得全面的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仍有相當長的路。

除產業結構所存在的問題外,收入分配的差距也突顯「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目前大陸「中等收入陷阱」的風險因素不僅存在,近年來風險更不斷顯現。主要表現於:收入分配差距、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例如大陸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已達到3.33:1;公共產品短缺、公共服務不到位的矛盾仍然突出。這些問題如果無法獲得解決,都有可能成為「中等收入陷阱」風險加大的誘因。

很顯然的,當前大陸經濟發展正面臨經濟增長付出過大資源的代價;城鄉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仍然不平衡;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困難;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衛生、居民住房等民眾所關切的問題仍待解決的發展情勢。

一般認為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在於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同時亦應注重社會的公平分配。換言之,大陸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應採取三方面的對策:一是透過科技創新實現產業升級,推動知識型經濟發展;二是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三是保持良好的經濟與社會環境。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已是大陸經濟政策主軸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楬櫫大陸社會經濟發展總體目標是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在經濟領域方面,則繼續強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長期發展目標,而經濟政策的特點則強調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發展的道路,以及強調生態文明,並將社會創新管理與改善民生相結合,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事實上,在過去30餘年來改革開放政策推展過程中,大陸在促進產業結構優化、提升經濟效益方面,已反映在其經濟發展政策上。

1982年,中共首次提出「把經濟增長轉變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素質上來」,「八五期間」(1990-1995年),提出了「轉換經濟增長方式」;「九五期間」(1996-2000年),更提出「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的目標。「十五期間」(2001-2005年)基本上維持同一基調,但「十一五期間」(2006-2010年)則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因此宏觀經濟調控、產業結構調整、節能降耗等方面均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十二五」規劃﹙2011-2015年﹚經濟發展方式的調整主要是要化解經濟體制和結構上的主要矛盾,而其基本任務則是:其一、提高最終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其二、提升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同時,大陸經濟結構轉型主要是要解決三個方面的問題,亦即:第一、經濟結構調整,尤其是需求層面的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的調整;第二、要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改變投資和出口的依賴、改變對低成本資源和要素投入的過度依賴;第三、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和突破,為經濟增長方式的轉移和經濟結構的調整鋪陳有利的制度條件。

基於長期以來大陸經濟發展的體驗和「十八大」所揭示的發展目標,2013年大陸主要經濟工作任務便在於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強化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以及深入推進改革開放等四個領域的發展。

三、民生問題已是近年來大陸主要經濟工作

在「兩會」召開前夕,人民網和《人民日報》的聯合調查顯示,收入分配、房價、養老保險、反腐、物價、教育公平、醫政、新型城鎮化、機構改革、就業、霧霾、交通治理等是今年「兩會」大陸民眾最關注的12個熱門話題。事實上,檢視近年來大陸社會經濟所發生的事件和各項民意調查顯示,上述各項問題已與大陸民眾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並對其解決有極高的期望。這些問題的發生,有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資源利用和分配關係的因素所造成,也有政策執行偏差所導致。正如溫家寶在此次「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所指出的,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社會矛盾明顯增多,教育、就業、社會保障、醫療、住房、生態環境、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關係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不少,部份群眾生活困難;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較多;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一些領域腐敗現象易發多發」。溫家寶強調,「這些問題,有些是長期積累的,有些是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有些是政府工作中的缺點和不足造成的」。

經濟高速發展所帶來社會經濟急劇變遷,以致政策的制定和解決方案趕不上情勢的變化。這些民眾關切的問題,引發眾多民怨,甚至導致政治不信任,已受到高度的關注。因此,長期以來,重視和解決這些民生問題,已是大陸各級政府的重大民心工程。

若比較過去10年來的「政府工作報告」可以發現,中共在解決民眾所關切的這些社會經濟問題方面已做出相當的工作。以社會保障領域為例,2003年,新農村合作醫療還在試點;2008年,社會保障層面加速擴展;到今年,社會保障的目標已經是要求在全面覆蓋的基礎上「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在「三農」問題方面,2003年農民增收還停留在「減輕農民負擔」的要求上;2008年,農民增收的管道拓寬、生態農業、農業產業化、勞動力轉移等成為農民增收的途徑;而今年,更多強調保障農民的財產權利,調動農民積極性,以期能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

實際上,近年來中共在民生問題方面,從教育到醫療,從收入分配到環境保護,都能看到一些持續性的發展進程。這些工作包括積極推動養老保障網和醫療保障網,致力於打房市和開啟大規模的保障房建設;2012年首次實現財政教育投入占GDP比重4%的目標。此外,在社會經濟政策方面,除消費者物價指數外,還關注恩格爾數係數、吉尼係數、勞動報酬占GDP的比值、最低工資,以及各項社會保障的水平,期能將「包容性增長」的概念蘊含在政策內涵中,使大陸經濟增長能由全民共享,以推進社會公平正義。

根據今年「兩會」期間,大陸所提出有關民生問題的經濟工作初步目標為:

1.收入分配: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四大目標為城鄉居民收入實現倍增、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縮小、收入分配秩序明顯改善、收入分配格局趨於合理。

2.房價調控:提出新「國五條」調控措施、二手房交易的所得稅嚴格按轉讓所得20%計征、城鎮保障性住房達成470萬套、新開工630萬套。

3.養老保險:企業職工基本養老金繼續提高10%,制定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合併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提出城鄉養老保險制度銜接轉換政策。

4.醫療改革:取消以藥補醫試點縣達到50%以上,新農村醫療合作標準由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人民幣)。

5.教育公平:全面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實施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和「綜合實力提升」兩大工程,解決好流動人口子女就學問題。

四、2013年大陸宏觀經濟調控政策展望

除了長期經濟發展方式的調整之外,短期間宏觀經濟調控政策走向勢將影響大陸經濟的運行。2012年大陸在「穩增長」為基調的宏觀經濟調控政策下,經濟運行呈現平穩的增長,至少避開「硬著陸」的風險。然而,由於長期經濟發展所累積的種種影響,大陸經濟正面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能否順利推展的關鍵性時刻,再加上國際經濟和金融環境的急劇變化,大陸經濟依然面對著錯綜複雜的內外在環境的挑戰,必須加以因應。

在國際經濟環境方面,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後續影響,2012年已開發國家與新興市場國家均呈現出增長率下滑的態勢,阻礙了經濟復甦的進程。由於受到已開發國家主權債務危機的困擾,全球經濟復甦乏力的趨勢不會改變。具體而言,主要障礙來自於:1.已開發國家解決主權債務危機尚無明確的出路。表面看來,主權債務危機只是歐元區的問題,實際上美國和日本也面臨主權債務危機,只是暫時被擱置而已。2.已開發國家實施寬鬆貨幣政策有可能會產生長、短期不同的雙重效應。短期看來,此種政策固然有助於促進經濟復甦,但是長此以往,此種將債務轉嫁出去的方式將增添世界經濟的不確定性和風險。3.新興市場國家難以恢復國際金融危機前的高速增長狀態。主要是已開發國家的低速增長將持續一段時期,外需疲弱將制約新興市場國家的出口,影響其經濟增長。換言之,世界經濟復甦疲軟的狀態將長期存在,「低增長」、「低出口」將成為未來經濟的常態,影響全球經濟發展。

在大陸經濟環境方面,儘管推動大陸經濟中長期發展的基本面沒有變化,但有些因素正在發生變化,主要在於:一是勞動力供求格局出現變化;二是單純依賴資源投入的發展模式難以維持;三是資源對經濟發展的制約日益顯現;四是人民對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環境要求更加嚴格。具體的經濟問題面向,則是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大背景下,大陸經濟正面臨外需不足、產能過剩、房地產調控帶來諸如企業經營困難,以及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等問題。

由於世界經濟情勢存在著諸多不確定的變數,以致國際經濟組織對於2013年世界經濟也存在著不同的看法。「國際貨幣基金會」預期2013年全球經濟增長率為3.5%,而「世界銀行」的預期增長率則為2.4%。至於大陸,在考量內外在形勢的可能發展,中國科學院預測科學研究中心預測2013年大陸經濟將回升,GDP增長率為8.4%左右,約較2012年高0.6個百分點。

2012年大陸經濟運行,特別在第四季主要經濟指標似乎顯現明顯好轉,但是2012年12月中旬召開的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2013年大陸宏觀經濟調控政策的主基調,仍是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積極財政政策要結合稅制改革,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主要內容為:1.加快推進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的試點工作;2.落實好支持小微型企業發展的各項財稅;3.穩定出口政策,降低能源、資源、原材料等產品的進口關稅,對先進技術設備和關鍵零部件實施較低的進口暫定關稅;4.落實好其他各項稅費減免政策,減輕企業和社會負擔,推動經濟結構調整。此外,財政支出仍將以擴大內需、收入分配、強農惠農、教育投入、醫療保障、社會保障、保障房建設、厲行節約等領域為重點。

至於穩健的貨幣政策,則要求著力於調控的前瞻性、針對性和靈活性;處理好穩增長、調結構、控物價、防風險的關係,把握好貨幣政策調控的重點和力度。一般預測貨幣供應M2增長目標將控制在14%,與2012年持平,新增貸款九兆元(人民幣),並期望能緩解私人部門融資困難的問題,而「穩增長」和「控物價」仍是今年宏觀經濟調控的主要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