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論中共「鞏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之作為

楊開煌
(銘傳大學教授兼兩岸研究中心主任)


從2012年中共「十八大」的「政治報告」到今年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站在台灣的立場,最先關注的自然是對台政策的部分,在胡錦濤的「政治報告」中分別在第一段的「過去五年的工作和十年的基本總結」部分為69字,及第十部分「豐富『一國兩制』實踐和推進祖國統一」為661字,在溫家寶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對台政策」部份分別在過去工作和未來建議兩部份,而兩部份加總的字數不過154字,在未來建議一段中,只有85字,可以說是90年代以來歷次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著墨最少的一次,但也因為如此,反而突出了中共對當前兩岸關係的基本評價和看法,更昭示了未來對台工作的主要方向和指導思想。

一、「鞏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政治報告」的內容比較長,我們引「政府工作報告」的原文在「過去五年工作回顧」段說:「推動兩岸關係實現重大轉折,兩岸直接雙向『三通』全面實現,簽署實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形成兩岸全方位交往格局,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在「對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議」段說「我們要堅持中央對台工作大政方針,全面貫徹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鞏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在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這兩段文字完全可以濃縮為三句話,即過去五年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今年的對台政策必須鞏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以便在同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從邏輯上說,「和平發展」肯定是合乎人性要求的方向,所以兩岸關係既然邁向「和平發展」,就不大可能再出現轉折,那麼北京方面為何有此憂慮,以至需要「鞏固深化」,其主要的關鍵就在於北京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努力,目標在於「完成兩岸統一,實現民族復興」;然而兩岸關係的客觀現實上,有人不希望兩岸統一,有人不樂見中華民族的復興。他們會想方設法去破壞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前進。因此未來兩岸關係的關鍵在於「鞏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二、為何「鞏固深化」

在中共「十八大」的政治報告和溫家寶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提了「鞏固深化」,顯然有人蓄意破壞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是誰破壞「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呢?在「十八大」的政治報告中說「我們堅決反對『台獨』分裂圖謀。中國人民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勢力以任何方式把台灣從祖國分割出去。『台獨』分裂行徑損害兩岸同胞共同利益,必然走向徹底失敗。」〔注1〕就是其一。

中共外長楊潔篪在2013年的兩會記者會上,答覆路透社記者有關「中美應該如何在亞太互動?」問題時,說到「時代在發展,我們應該超越意識型態的不同,應該摒棄陳舊過時的觀念,切實尊重照顧彼此的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美方尤其應該妥善處理台灣等敏感問題。我們希望美方與中方一道,致力於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注2〕此其二。

其實北京對台獨和美方有著共同的憂慮,就是「分裂」中國,台獨是希望兩岸分治的現狀「法理化」,而美方是希望兩岸分裂「永遠化」。以過去經驗證明「分裂法理化」帶來台海的衝突、緊張,不符各方的利益,所以「分裂法理化」暫時不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威脅,但是「分裂」無法「法理化」,絕不等於兩岸統一的可能性增加,換言之,「未統一」的現狀,仍是一種威脅,與此一「威脅」,又和美方希望兩岸「分裂永遠化」的意圖相呼應的,所以拖延統一,也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潛在「威脅」此其三。

換言之,真正需要「鞏固深化」不是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而是邁向「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的「和平發展」。

三、如何「鞏固深化」

鞏固深化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方法是從兩岸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基礎」,四個方向,強化兩岸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同心,也就是強化兩岸人民的「政治認同」、「經濟認同」、「文化認同」和「社會認同」。

目前「經濟認同」是最容易著力的一個方面,前中共商務部長陳德銘在今年兩會記者會上說:「估計在今年的年底或者明年的年初,如果困難不是很大的話,可以完全談完,這樣兩岸之間就有一個比較高水準的屬於自貿性質的協議,這對兩岸經濟的發展都是很有幫助的。」「大陸和台灣的ECFA商談和其他的自貿不一樣,是在一個中國情況下的兩個世貿組織的單獨關稅成員之間的商談,它既要符合一個中國的原則,又要符合世貿組織的原則——因為最後商談的結果要向世貿組織備案。」〔注3〕「經濟認同」的建立是為了夯實和平發展到和平統一的物質基礎。

北京也希望兩岸在文化、教育的範疇能在民間十分熱絡的交流之上,可以協議出若干規範,而更重要的是兩岸官方是否在認同中華文化,復興中華文化等方面,建立明確的合作項目,完善合作的機制,共同研究探討中華文化因應「全球化」的挑戰等,有了同一中華文化認同,這就強化了和平發展到和平統一的精神基礎和價值紐帶。

在「社會認同」方面,主要而且集中承擔此一任務的就是「海峽論壇」,此外兩岸相互的民間旅遊以及以台灣的「三中」為對象的對台工作,這是長期的工作,細水長流,難望速效,必須持之以恆,滴水穿石,才能見功。下一波可以逐步鼓勵兩岸之間,建立更多、更緊密的姊妹市,以便建構兩岸地方政府之間,定期、長期、有效的交往、合作,進行地方發展的策略聯盟,更進一步有效地整合兩岸的菁英和人民,自然就強化了兩岸民眾的「社會認同」。

最困難但也最必要的就是「政治認同」:這一部份除了「十八大」的政治報告中所說的:「對台灣任何政黨,只要不主張『台獨』、認同一個中國,我們都願意同他們交往、對話、合作。」此即促進兩岸各種形式的政黨,特別是加強與台灣在野黨之間的交流、交往、對話甚至探索「合作」的可能性,以提升彼此的瞭解,降低彼此的敵意。此外在「十八大」的政治報告中還提出:「希望雙方共同努力,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下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商談建立兩岸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穩定台海局勢;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前景。」之後俞正聲也在對台工作會議上指出,「要著力提高兩岸交流的品質和效益,積極推進制度化建設。要鼓勵兩岸學術界從民間角度就解決兩岸政治問題開展對話。」〔注4〕特別是「要鼓勵兩岸學術界從民間角度就解決兩岸政治問題開展對話。」應被視為日後對台工作的重點之一。

四、重建論述

除了上述面向台灣的作為之外,在大陸內部為了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還必須強化「統一」的論述和「復興」的意義。

第一、以「統一理論」取代民族情感,作為統一政策的行動指南:「統一理論」研究是中國大陸在近一、兩年十分被重視的課題,按大陸學者的歸納其統一理論,從鄧小平「一國兩制」的「國家中心論」到了胡錦濤時代的「社會中心論」,再到「十七大」提出的「兩岸命運共同體」概念,進一步將統一工程從「權力主導」轉入「社會主導」。〔注5〕2013年春《中國評論》也邀請了北京的台灣研究的專家專門地討論「國家統一理論」〔注6〕,然而綜觀大陸學界所討論的「統一理論」感覺更多的是統一政策的事後「論述」,換言之,只是在新政策出台之後,進行單一政策的學理性解釋,也缺少系統性和批判性的政策反省,更不說這些「論述」欠缺對政策本身的預設性的分析,自然也無從成為行動的指南。如果要建構新的統一的理論,此一理論必須回答何謂「統一」,為何「統一」以及如何「統一」三大問題。這才能全面地和當代政治學的國家理論進行對話,進行指導新一時期的對台政策。

第二、以「築夢未來」取代「悲情歷史」,以實現民族的理性復興:習近平於2012年11月29日,在北京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注7〕此後「中國夢」成為習近平治國的標誌性口號,然而我們閱讀大陸的相關輿論,幾無例外,所謂的「復興」都是以歷史的悲情從1840年以來鴉片戰爭的屈辱作為起點,這是一種荒誕而不成熟的悲情,這樣的歷史觀,至多只能在抗拒滿清政府阻礙改革的情況下號召革命時具有正當性,當前的民族復與鴉片戰爭何干?如今的中國大陸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華民族的復興如果還不能從民族悲情斷奶,這樣的復興自然會令亞洲各國不安。所以當今中華民族的復興是民族面向全球的反省過程,再生過程和對話過程。

從「反省過程」來看:民族復興是民族去悲情化的過程,它不是以今日的成就去減少悲情,而是反省到我們的民族在歷史的變遷,只有挫敗沒有悲情,特別是以民族的軟實力與中華文化來看,更沒有悲情的理由,如今我們應該從文化生發的過程中,歸納出中華文化因應時代變化的現代性因素,藉以因應當前西方文明全球化的挑戰,以便完美地發展自我。

從「再生過程」來看:復興是民族相互學習的過程,中華民族在形成的過程是多民族逐步統一的過程,而統一的方式是民族相互交流交往和融合,彼此學習對方的長處,以增加同的部分,減少異的衝突而逐步共享同一文化、同一文明、同一秩序的過程,民族願意融合是因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融合,不是因為被征服而融合,找回多元的中華文化形成彼此學習的動力和誘因,才能使中華文化放發生命。

從「對話過程」來看:「復興」是民族建構中華文化未來話語權的過程,民族復興不是恢復以往的光榮歲月,而是從「復興」中去體現人類未來價值,從而可以引領風潮,主導未來,此一過程,形成和創造中華文化與世界各種文化對話交流和開放合作的可能和機會,透過對話,去呈現未來國際的普世價值,透過對話,體現不同文化間的尊重。

民族的復興不是對歷史傷痕的報復,反而是從理性史觀對歷史的再詮釋。

民族的復興不是重建漢唐的國力,而是找回文化的包容力和創造力。

民族的復興不是中華民族的獨白;而是與其他文化一起在對話中,共建未來。

五、結語

細緻的工作,耐心的營造,渠成而水到;這樣的「統一」論述,這樣的民族復興,自然而然是吸引兩岸菁英齊心戮力的復興之路。有器度、有高度必然興動兩岸,引領天下,「得民心,得天下」古有名訓,而得士心,才得民心,誠不易之理。◆

〔注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1109/c350821-19529916.html,2012/11/8/。

〔注2〕 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13npc/n/2013/0309/c357320-20732362.html,楊潔篪:中美雙方應求同存異 構築新型大國關係,2013年03月09日。

〔注3〕 http://depts.taiwan.cn/yw/201303/t20130308_3877210.htm,2013-03-08,陳德銘談ECFA後續協商:可望是較高水準的自貿協議。

〔注4〕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2/19/c_114729415.htm,俞正聲出席2013年對台工作會議並作重要講話, 2013年02月19日。

〔注5〕徐露萍,http://www.cqvip.com/Read/Read.aspx?id=42055564,論我國國家統一理論的新發展,雞西大學學報第12卷4期2012年4月。

〔注6〕兩岸和平發展需理論創新,2013-02-04,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doc/1024/2/8/2/102428272.html?coluid=93&kindid=3051&docid=102428272&mdate=0204112819。

〔注7〕百年追夢與民族自強,光明日報,2013/01/0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1/04/c_11424548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