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梅克爾訪問大陸評析

湯紹成
(政大國關中心美歐所所長)


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今年7月上旬訪問中國大陸,系她2005年就任以來第七次往訪,這也是今年3月習近平訪德後雙方領導人的再度會面。加上德國外長史坦麥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在4月中,以及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加布裡爾(Sigmar Gabriel)4月底到訪,如此頻繁的互訪,說明雙方之間關係緊密的程度。

德國是歐盟實力最強大的成員國,過去歐債危機期間,柏林政府對其他困難國家做出相當貢獻,助其度過難關。依照德國「德國經濟信息研究所註冊協會」(Ifo)統計,2013年德國的外貿順差2,600億美元,居世界第一,大陸以650億美元居次。最近,德國還常以5P+1形式參與國際事務(P指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如對於伊朗的核武問題,更增加德國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梅克爾此行是為德國企業在大陸開拓更多的機會。梅克爾訪華首日,大陸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批准德國大眾汽車在天津與青島開設兩家新工廠;次日,陸方簽訂購買空中巴士公司100架直升機的出售協議。此外,大陸將提供德國800億人民幣的「人民幣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ROFII)額度,以便德國投資者在大陸購買債券,此乃繼香港、法國、英國、新加坡與南韓之後第五個國家。雙邊貿易方面,陸德貿易約佔大陸整體貿易5%,大陸是德國全球第三大貿易夥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國,德國則是大陸在歐洲最大貿易夥伴,全球也只排在美、日、韓後,位居第四。

中德貿易約佔大陸整體貿易5%,大陸是德國全球第三大貿易夥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國,德國則是大陸在歐洲最大貿易夥伴,在全球也只排在美、日、韓之後,位居第四。德國在汽車與工具機等方面領先法國甚多,進入大陸市場的時間又早,在大陸市場佔有率高達5.33%。去年,中德貿易額1,616億美元(中方出超60億美元),此貿易額度,幾乎等於中英(700億美元)、中法(522.7億美元)、中義(433.3億美元)三國的總和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梅克爾訪問的第一站是成都,主要系應陸方邀請,參加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成都之行意義重大,對德國而言,連結大陸(亞太經濟圈)、中亞與歐洲的此一宏大計畫,必定可以帶來極大商機,強化德國在此地區的戰略地位。就以連雲港到阿姆斯特丹的運輸而言,陸運要比海運縮短9,000公里,時間縮短一個月,費用減少25%。2011年,重慶、新疆到歐洲的鐵路開始運行,重慶到歐洲需時16天,比海運少20天,價格是空運的20%。

去(2013)年11月中共舉辦十八屆三中全會的結果,為中德關係的長足進展加了把勁。中共計畫以市場為導向逕行經濟改革,深化內部整合,走向後工業社會,將以消費為主導來刺激經濟增長,符合歐洲的利益。

全會還討論有關市場、政府和企業的改革,目標是減少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八個核心部門改革還包括財政、稅務、國有資產、社會福利、土地、外商投資、創新和良好治理。此外,三個改革方案旨在放鬆市場准入,啟動社會保障和農村集體土地的銷售。二、三線城市更容易獲得城市戶口,戶口遷移將更簡化。

其中還包括有關市場、政府和企業的改革,其目標是減少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所有這些改革,將對歐洲的跨國公司提供新機遇。總體而言,上述的改革也符合大多數歐洲政府和跨國公司的願望。因為大陸以消費為主導的增長模式,會吸引歐洲的行業巨頭。

北京同時尋求人民幣完全兌換,10年內人民幣將成為一個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在能源、資源和氣候變化的挑戰方面,中歐雙方都支持綠色能源和可持續技術的研發。在這些領域,中歐雙方合作的潛力巨大。

巧合的是,梅克爾7月7日先後與李克強及習近平會面。這或系北京刻意安排,期拉德制日,不過梅克爾避重就輕,以免開罪日本。但梅克爾卻在與李克強會面時,強力批判美國在德國的雙面間諜案,引起相當的關注,這是否意味德國有意藉此強化與中國的關係,值得進一步觀察。

訪問期間,梅克爾在清華大學發表演講,談及人權與法治等問題,這也與英、法等國領導人避而不談的作風不同。但是,大陸媒體隻字未提。當然,北京也理解梅克爾國內的需求與壓力,況且,演講是以德語進行,影響力到底有限。

由於德國媒體向來對中國大陸批評有加,主要集中在人權方面,因而在會見時,習近平曾強調,中德雙方應該引導媒體,全面而客觀地報導對方,以便兩國民眾可以正確相互認識,進而透過共同編寫教材,推廣文藝,增進兩國青年間的相互理解與友誼。

上述作法中國對大陸方面尤其重要。當前中國與美、日間因東海與南海等問題產生齟齬,除與俄羅斯可做到上述相互的緊密連結外,德國必定就是西方國家中的首選。這正如早期孫中山所指出,德國是列強中對中國損害最小的國家,但又如此強大,因而成蘇聯之外最佳的合作對象。若此,這將可以成為新興大國關係中的一種典範,這對大陸的外交政策必定有所助益。

這可說是中方主張多極體制與德方主張多邊主義間的差別。中共這種聯合歐洲抵抗強權的策略,早在冷戰時期就十分積極,只是效果甚為有限。

相對的,當前歐盟國家雖然也有些對美國政策的不滿,比如無人機攻擊巴基斯坦無辜百姓等,但整體共識仍遠超過歧見,因而對北京這種聯歐抗美、日的策略反應冷淡,也限縮了北京的發揮空間。相反的,歐盟反倒期盼中國能在全球化議題上做出更多貢獻,比如氣候變遷與反恐等,這是多邊主義的特色。

在中歐雙邊關係中,大陸是以強化多極體制為主調,以便與大國抗衡,此可由中共對歐的文件以及其領導人的發言看出,再加上中國與俄羅斯的各項聲明文件中,大多數都提及多極體制,也是一項極佳的佐證。只有在強化聯合國的效用方面支持多邊主義,其實這也有對抗美國單邊主義的意圖。進而在當前重要的南海問題上,北京反對多邊主義並強化多極體制,以便減輕壓力。

歐盟本身是基於多邊主義成立,在中歐關係上也主張將大陸融入多邊主義機制,以謀取在國際事務上的利益,這同樣可由歐盟對大陸的文件以及其領導人發言看出。至於在多極體制方面,因懼於開罪美國,歐方總是低調應對。

中德雙方沒有歷史遺留的問題,也沒有相互威脅的理由。雖然在意識型態方面,如人權問題,在一些國際事務方面,如烏克蘭、伊朗與蘇丹問題,雙方仍有相當差距,但兩國已達成諒解,因而也不產生問題。

相對的,當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後,大陸對外資與技術的需求大增,這方面美日可能會採取比較保守態度,因而給予歐洲較大空間。

德國因其地緣地位以及強大經濟實力,對上述中國開放商機的合作,甚至是新絲綢之陸濟帶開發,當有相當大的發揮空間。

歐盟理事會主席范龍佩(Herman Van Rompuy)曾言,歐盟與大陸已經不只是貿易夥伴,而是共同的發展夥伴。德國是歐盟的領頭羊,意即雙方要共同的成長與發展,由此可見雙方之間關係和諧與緊密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