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同盟」為制約日本集體自衛權行使的「瓶蓋」?

何思慎
(輔仁大學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安倍晉三首相無視過半民意的反對,在聯合執政的公明黨妥協下,於7月1日的內閣會議中通過變更戰後和平憲法是否能行使「集體自衛權」,放棄行之有年的「專守防衛」政策。

安倍二度執政後,在推動「正常國家」的進程上急行軍,繼2013年12月17日,日本內閣會議通過新的《防衛計畫大綱》、《中期防衛力量整備計畫》和《國家安全保障戰略》三項攸關外交、安保政策之文件及今年4月1日內閣廢除「武器輸出三原則」,改行新的「防衛裝備移轉三原則」之舉,安倍此次以重新提出對「憲法第九條」的政府統一見解方式,解禁「集體自衛權行使」的限制,雖未一步到位,完成「修憲」,但基本上已遂行戰後新憲實施後,歷代首相的不可能任務,突破1954年自衛隊組建以來堅持至今的「專守防衛」桎梏,鬆動戰後日本所堅持的「和平主義」。

今後,「個別自衛權」、「集體自衛權」及「集體安全保障」行使將被允許。此舉遭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批評,指安倍內閣顛覆日本「和平憲法」,大江認為戰後日本憲法所規定的和平主義和民主主義為核心價值,但安倍首相認為戰後為日本不堪的時代,安倍不重視憲法。

誠然,安倍首相解釋,承認「集體自衛權」的行使是有限度的,「不可能讓日本為防衛外國而陷入戰爭」,今後日本自衛隊將不可能參加類似波灣戰爭或伊拉克戰爭般的戰鬥,「一般情況下不允許向海外派兵的一貫原則絲毫未變」。

安倍亦指出,認為「日本可能會為外國而捲入戰爭」,此乃誤解,日本將因保有行使集體自衛權的權利,而成為一股抑制戰爭可能發生的力量,但安倍此般以戰止戰的邏輯難以說服反對「集體自衛權」行使的民意。

日前,東京街頭出現反對的民眾自焚死諫,足證戰後視「和平主義」為信仰的民意將不會輕易妥協。

7月1日,《每日新聞》評論指出,日本社會不會因為首相的思想和信念而允許改變國家根基的事情發生。然而,違逆「國民意志」的「首相意志」仍將改變今後日本的對外行為及東亞的區域安全。

日本社會對於解禁集體自衛權具高度爭議,反對民眾高舉「不能將我兒子送到戰場上去」、「戰場你自己去」的標語,但安倍內閣堅持鬆綁,主要仍為美國的因素,美、日將在今年底前重新修訂《美日防衛合作指針》,在美國要求下,必須先鬆綁集體自衛權。顯然,日本鬆綁「集體自衛權」為在「美日同盟」的架構下進行,換言之,不會讓日本變成脫韁野馬,畢竟美國不可能支持日本的軍國主義復甦,華府僅想強化日本對安全事務的參與及在「美日同盟」的分工中承擔更大的責任。

未來《美日防衛合作指針》的修訂將規範朝鮮半島突發事件等周邊事態發生之際,擴大對美軍的後方支援地域範圍,不再局限於無發生戰爭可能性的地方。此外,日本亦將著手完善國內立法,讓「搭載日本僑民的美軍艦船的護航」等具體事例成為可能。

惟安倍內閣決議解禁「集體自衛權」仍引發中、韓的關切,質疑此舉是否是導致軍國主義復甦。若日本在二戰歷史和慰安婦問題上,繼續挑戰東亞周邊國家的敏感神經,將為行使「集體自衛權」帶來更多障礙與麻煩,並將韓國推向中國大陸。

習近平首開先例,在未走訪北韓前,專程首訪韓國即為明證。對在近代史上,曾藉口保護僑民,進犯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日本,中、韓齊聲反對安倍的解禁「集體自衛權」之舉。中共駐日「大使館」呼籲日本,解禁「集體自衛權」不得損害鄰國利益,而韓國政府亦聲明表示,日本不得對朝鮮半島與韓國國家利益產生負面影響。

為拂去鄰國的不安,6月27日,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召開記者會,就安倍內閣旨在通過修改憲法解釋,解禁「集體自衛權」的舉措表示,此非在考量中共軍事動向的基礎上採取的應對措施。岸田指出,集體自衛權的討論不針對特定國家及事態,與中國大陸無關。

此外,日本駐美大使佐佐江賢一郎指出,除非日本遭遇嚴重威脅,不會輕易派遣軍力,日本相當謹慎,希望外界對詮釋和平憲法不要有錯誤印象。

總的來看,安倍內閣解禁「集體自衛權」雖非意味日本將於東亞挑起戰火,但安倍此舉恐升高存在於日、中之間的「安全困境」,造成雙方的軍備競賽,從而使東亞區域陷入對峙和緊張局面。東亞的衝突在過去歷史上,是屬於海洋的日本夢想成為大陸國家,現在的衝突是原本眷戀陸地的中國大陸,想走向海洋。安倍藉解禁「集體自衛權」,開啟潘朵拉的盒子,美國雖自信滿滿認為這一切皆是在「美日同盟」架構下進行,但日本是否將在東協(ASEAN)拉幫結派,藉口「集體自衛權」行使,介入日本視為「海上生命線」的南海紛爭,而《美日安保條約》能否持續發揮「瓶蓋」(安全閥),制約日本,將決定今後的東亞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