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慶平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安全組顧問)
李慶平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安全組顧問)
台灣太陽花反服貿學運之後,馬英九總統對於今年11月是否仍能參加在北京召開的APEC會議,仍有四次在談話中表明,這是最恰當時機參加APEC會議並舉行馬習會,即因此時是以台、澎、金、馬經濟體領袖的身份,參加APEC會議,這是馬英九總統的期待,也有多數台灣老百姓及國際社會的支持,台灣的反對黨,也不會有太大的雜音。
北京的反應是台灣領導人不宜參加國際會議,間接的說明在APEC會議上舉行馬習會是不可能的。
馬習會若能舉行,將是兩岸的重大事件,是兩岸關係昇華到另一高度的里程碑。北京基本上是不會反對馬習會,但認為這是兩岸之間的事,甚至在第三地舉行也可以。
問題是台灣內部的複雜性,馬英九若不能以中華民國總統的身份和習近平主席會談,反對黨會全力反對,國民黨也認為不宜以其他身份參加。北京也無法接受馬英九以中華民國總統身份會談,結果是無解。而此次北京舉行APEC會談,馬英九是以經濟體領袖身份參加,名正言順,不涉及主權,這就是馬英九總統認為是恰當的時機和身份的原因。
保持意識型態的硬度或彈性一直是大陸黨、國處理改革開放中最重要的核心課題。20世紀90年代初期,大陸涉台部門以外交部長期堅持的「一個中國原則」來硬性處理兩岸關係,使得當時的台灣非常為難。因為大陸外交部對「一個中國」有一定的涵義,「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的領土不可分割,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唯一合法的政府」,當時的台灣執政者,很有雅量和耐心,用國統綱領及「一個中國」解釋文來彈性處理這一問題,最後在1992年11月雙方「以口頭聲明的方式,來表達一個中國的原則」,同時海基、海協兩會在協商時,不涉及「一個中國政治內涵」,這就是以後所稱的「九二共識」。現在台灣領導人是否能參加APEC會議,又成了一種意識型態。權衡馬習會的舉行與否,關鍵在會議的內容和結果會是什麼?
試想馬習會若能在APEC會議前一天,在北京舉行,並有雙方認同的內容,及會後各自發表的新聞公報的成果,大陸方面是否可同意予以考慮?從這方面思考,王、張會就很重要了,8月到10月應該還有兩次王、張會,要解決這方面的問題。
方案其實不必複雜,但結果是深遠的。試擬如下:
在APEC會議舉行前兩天,馬英九上午抵南京,晉謁中山陵,下午召開大陸各地台商協會會長會議,發表對台商的政策及說明現階段兩岸關係的發展及政策。
APEC前一天,上午抵北京,下午兩點在北京大學演說,用宏觀角度探索兩岸關係的發展及中華民族未來的前途。
下午五時馬習會,討論兩岸重要問題,並交換意見,六點半餐會,九時雙方各自發表馬習會的「新聞公報」。
雙方的新聞公報有兩個重要共同點:
一、兩岸領導人正式宣佈從1949年以來的敵對狀態正式結束。
二、兩岸領導人正式宣佈,兩岸在「九二共識」及「一個中國架構」下,進入和平發展期。
在兩岸領導人各自發表「一個中國架構」新聞公報下,第二天共同參加APEC會議,其意義是非凡的,會帶來兩岸和平及無限想像前景。大陸政協俞政聲主席認為馬習共同參加APEC會議有兩個中國的顧慮,也因兩岸領導人有「一個中國架構」的共識,也就迎刃而解了。
至於如何充實「一個中國架構」的內容,這是王、張會的職責。馬英九參加APEC會議是符合台灣老百姓的期望,而大陸方面也有雙方達到「一個中國架構」共識的馬習會成果。
馬英九是支持「一個中國架構」的政策,但是如果與大陸領導人會談而達成「一個中國架構」的共識,並發表新聞公報,他要承擔巨大的風險和責任。但是若抓住了機遇,可謀求兩岸關係的穩定發展,為何不為呢?但他有信心參加馬習會和APEC會議,台灣內部的困難,他可以克服的。
有人或提出疑問,如果台灣由民進黨執政,大陸還會讓台灣領導人參加APEC會議嗎?那要看民進黨是否接受「一個中國架構」共識。如果民進黨不接受,大陸方面對台灣領導人是否能再參加,有收放的空間。
機遇稍縱即逝,兩岸和平發展的前途更上一層樓,主要在雙方領導人一念之間。◆
社論
甲午戰爭雙甲子
面對國際
日本與解禁集體自衛權
兩岸關係與台灣問題
民主與中國
短評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