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放是台灣經濟的唯一出路

大陸南韓自貿協定對台灣經貿的影響
魏艾
(兩岸發展研究基金會執行長)


今(2014)年7月3至4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赴韓國進行國事訪問,習近平和韓國總統樸槿惠發表「聯合聲明」,總結兩國關係發展經驗,規劃新形勢下兩國合作,達成許多新的共識。兩國一致決定加快大陸—南韓自由貿易區談判,並預訂在今年年底前結束談判,為2015年雙邊貿易額達到3,000億美元的目標創造條件。在習近平訪問之後,大陸與南韓隨即於7月14至18日在南韓展開兩國間自由貿易協定(FTA)第12輪談判,雙方在服務貿易、投資領域的自由化方式已達成共識,並進入擬訂文本,而第13輪談判已決定9月在大陸舉行,使年底達成兩國FTA的目標極可能如期實現。此一形勢的發展,將對亞太經濟格局帶來深遠影響,並對一直無法融入亞太區域經濟整合發展趨勢的台灣經濟帶來重大衝擊。

一、經貿自由化下的亞太區域經濟整合

1990年代中期以來,隨著WTO的成立,經濟全球化已成為世界經濟的潮流,但是由於WTO多邊談判延宕,世界各國一方面積極致力於經濟結構的調整,健全經濟體制,以面對開放市場的壓力;另一方面,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推動區域經濟整合,進行廣泛的經濟合作,以提升經濟競爭力,以致形成各類型區域經濟合作組織和自由貿易區協定的發展,改變了國際產業分工格局,對地區的經濟發展造成嚴重衝擊。

基於此,自1990年代中期以來,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全球各地區區域經濟整合迅速發展,其中最引人注意且是區域經濟整合的核心,就屬歐盟(EU)、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南方共同市場(MERCOSUR)、東協自由貿易區(AFTA)。在亞太地區,東協分別與大陸、日本、韓國三個「10+1」、東協與中日韓「10+3」、東協與中日韓紐澳印「10+6」等區域貿易協定(RTAs)呈現出其進程並行、交叉推進的格局。

國際經貿的另一發展趨勢,則是隨著社會變遷、產業轉型,服務業重要性逐漸增加。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服務業生產佔全球GDP產值的平均水平為70%,其中高所得國家74.5%,中等所得國家54.5%,低所得國家49.3%。2012年台灣服務業占國內生產總值(GDP)72.23%,而大陸只佔44.6%。從服務業的產業結構看來,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服務型經濟社會形成過程中,服務業中具有高技術含量的現代服務業比重逐步提高。目前西方已開發國家現代服務業占服務業的比重高達70%左右。

服務貿易的發展水準基本上取決於一國的經濟發展階段、資源稟賦差異、貿易模式變化和政府政策支持等四個面向,而經濟發展階段是最根本的決定因素。從發展階段和產業結構方面來看,國際分工產業鏈上,憑藉其在後工業化經濟發展階段所累積的服務業競爭優勢,已開發國家把持現代化服務產業鏈高端,制約開發中國家只能處於製造業產業鏈低端。換言之,一個國家的長期經濟增長,最主要靠的是技術進步與管理模式的不斷創新和產業的不斷升級,進而佔據國際分工產業鏈的高端,以致不論商品貿易抑或是服務貿易,均存在國際分工不均衡狀態,並且是長期以來貿易協商和談判關注的重要議題,這是世界各國均需面對的問題。

二、大陸和南韓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情況

對東亞地區而言,過去亞洲地區的區域經濟整合進展有限,惟自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發生,亞洲意識提升,亞洲各國開始積極推動區域經濟整合,特別是2008年以來國際金融危機及隨後的歐債危機對全球經濟帶來鉅大衝擊,更增強亞洲國家期望推動經濟合作的要求,再加上近年來美國推動「軸心轉向亞洲」帶動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以致形成東協與其他國家數個「10+1」自由貿易區,東協和中、日、韓「10+3」自由貿易區、中日韓FTA,以及近年來廣受矚目的泛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的發展。在此一發展趨勢下,亞太地區的區域經濟整合呈現出區域內各種FTA交叉重疊、經濟整合的政治目的明顯,大國間的主導之爭加劇,而經濟合作以功能性為主,制度性合作發展緩慢的現象。

在經濟層面上,TPP作為自由貿易協定可以給美國帶來擴展貿易的利益,但是美國加入TPP絕不僅是經濟方面的考量,更重要的是,這將是美國在亞太地區重新戰略佈局的重要步驟。其戰略意圖主要有三:

1.直接參與並主導亞太地區貿易合作機制,繼續引領制定亞太地區乃至世界自由貿易的新標準。

2.積極配合美國重返亞太的戰略,作為其重返亞太的重要手段。

3.制衡中國大陸在東亞地區逐步增強的影響力。

RCEP自2011年提出後,正式談判已經開啟,預計2015年年底完成全部談判。RCEP的發展有其主客觀背景,亦即:

1.全球區域經濟整合方興未艾,而成員國間地緣關係和經濟互補性,是推動RCEP發展的內在動力。

2.歐美已開發國家經濟體低迷的經濟迫使RCEP各經濟體加強合作。

3.RCEP主要經濟體受到TPP擴充的刺激。

在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趨勢下,大陸和南韓亦積極推動其參與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策略,並獲得相當成效。

一、目前中國大陸對外簽訂自由貿易區協定(FTA)的情況:

已生效:香港、澳門、亞太貿易協定(APTA)、ASEAN、巴基斯坦、智利、紐西蘭、新加坡、秘魯、哥斯大黎加、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冰島、瑞士。

談判中:澳洲、海灣合作理事會(GCC)、挪威、南部非洲關稅同盟(SACU)、南韓、中日韓FTA。

研議中:印度、哥倫比亞、RCEP。

二、南韓對外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的情況:

已生效:智利、新加坡、歐洲自由貿易協會(EFTA)、亞太貿易協定(APTA)、ASEAN、印度、秘魯、美國、歐盟、土耳其。

已簽署、尚未生效:哥倫比亞、澳洲。

談判中:日本(現已中斷)、加拿大、墨西哥、海灣合作理事會(GCC)、紐西蘭、中國大陸、印尼、越南、中日韓FTA,RCEP。

研議中:ASEAN3、南方共同市場、以色列、中美洲(目前韓國—巴拿馬—哥斯大黎加FTA已完成共同研究,預定2013年初正式展開談判,未來亦將邀請中美洲其他國家如宏都拉斯、瓜地馬拉加入談判)、蒙古、馬來西亞、RCEP。

三、大陸與南韓經貿關係的發展

自1992年大陸與南韓建交以來,兩國的經貿關係迅速發展。據大陸方面的統計資料,2013年雙邊貿易額達2,742.5億美元,年均增幅超過20%;截至2013年9月,韓國企業在大陸投資累計達578億美元,目前,中國大陸是韓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最大的出口對像國、最大的進口來源國、最大投資目的地、最大的海外遊客來源國和最大的海外留學生來源國,而韓國則是中國大陸第三大貿易夥伴、第三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國。短短20多年,兩國經貿關係的發展,一方面得利於兩國地理相近、文化相通所形成的天然優勢,另一方面得利於兩國產業結構和資源要素互補所帶來的持續動力。

但是近年來,大陸與南韓經濟都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的考驗。在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猶存、全球經濟復甦仍不穩定的情況下,特別是在已開發國家推行再工業化的政策下,以製造業為支撐的大陸與韓國經濟如何實現產業升級轉型,並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是兩國政府和企業界面臨的新挑戰。

在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趨勢下,近年來兩國自貿協定成為雙邊經貿中最重要的議題。自2012年5月開始推動兩國自貿協定的磋商,迄習近平訪問韓國之前,已進行過11輪,兩國在諸多領域已經達成共識。

習近平訪問韓國時,在與韓國總統樸槿惠發表的「聯合聲明」中,兩國一致同意在2014年年底前結束自由貿易協定談判。南韓宣佈,在南韓開闢韓元對人民幣直接交易,兩國將鼓勵在首爾銷售人民幣債券。中國大陸同意授權南韓800億元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T)額度。兩國央行在首爾簽署了關於在首爾建立人民幣清算安排的備忘錄。

除此之外,習近平出席中韓經貿合作論壇發表題為《攜手合作、共創未來》的講話時,就兩國經貿合作關係提出建議,亦即,第一、立足長遠,盡早建成自由貿易區,把雙邊經貿合作推向更高、更新的階段。第二、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和發展戰略協調,深化財稅、貨幣、產業、貿易政策交流。中方歡迎韓方參與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第三、發展貿易投資和財金合作。雙方應該採取措施,促進貿易和投資便利化。第四、深化國際合作。雙方應該共同反對各種形式的保護主義,兩國企業可以在制定國際標準、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區域一體化進程等方面加強探討和合作,並共同推動地區互聯互通和基礎設施建設。

四、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及因應對策

面對著國際經貿發展趨勢所帶來的壓力,近年來大陸已積極調整其經濟發展策略,並已充分反映在「十八屆三中全會」所審議通過的《決定》。《決定》中有關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主要政策和措施包括:第一、加強服務貿易發展,主要是推進金融、教育、文化、醫療等服務領域有序開放、放開育幼養老、建築設計、會計審計、商貿物流、電子商務等服務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進一步放開一般製造業。第二、建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為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探索新途徑,積累新經驗。在推進現有試點基礎上,選擇若干具備條件地方發展自由貿易園(港)區。第三、積極推動自由貿易區戰略,強調堅持世界貿易體制規則,堅持雙邊、多邊、區域次區域開放合作,擴大同各國各地區利益匯合點,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第四、全方位推進區域經濟合作,主要是要加快沿邊開放步伐,建立開發性金融機構,加快同周邊國家和區域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大陸積極推動與南韓自由貿易協定的進程,固然是其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發展策略的展現,但更重要的是,在美國積極推動TPP,試圖制衡中國大陸在東亞地區日益增強的影響力之際,藉與亞洲第四大經濟體的韓國加快自由貿易協定的簽訂,充分顯現出大陸積極拉攏南韓的意圖。然而,在大陸與南韓自由貿易協定即將在今年底完成談判,而南韓是台灣在大陸市場最大競爭對手,雖然兩岸間已簽署ECFA,但《兩岸服貿協議》和《兩岸貨貿協議》仍因政治因素而延宕,將影響台灣企業在大陸市場的競爭力,影響兩岸經貿關係的發展。

據經濟部估計,2013年台灣對大陸出口工業產品總額1,563億美元,除近七成零關稅及已納入早收清單產品外,共31%、490億美元工業產品仍需課徵關稅,其中和南韓產品重疊,可能會因大陸、南韓FTA簽署而被南韓取代的產品約2-5.4%,相當32億美元—84.2億美元,其中鋼鐵、工具機、汽車、面板、石化、紡織與玻璃可能遭重大衝擊,這將嚴重影響台灣經濟目前已融入全球價值鏈與供應鏈體系,而呈現「斷鏈」危機。

此外,大陸與南韓FTA的簽署,可能促使日本加速中日韓FTA的推動,進而加快美國所主導的TPP和大陸積極推動的RCEP的談判進程,將加深台灣經濟被邊緣化危機。面對此一形勢的可能發展,台灣朝野應建立共識,積極參與區域經濟整合,這是產業鏈發展、分工中不可或缺的環節,畢竟,開放是台灣經濟的唯一出路,這是別無選擇的發展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