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的人禍與草芥

西方的人道主義與難民潮

孫若怡
(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學術副校長)


自去年以來迄今年8月底,北非洲、中東和西亞地區已有約52萬難民和移民,冒險經由海上和陸路前往歐洲;其中近兩年來累計已有6,000多人命喪地中海及歐陸各地。據聯合國難民署9月5日公布的最新數字,今年已有超過36萬難民和非法移民冒死橫渡地中海或爬越鐵絲網進入歐洲,途中意外死亡和失蹤人數達2,800人。

這個自二戰之後第三次,也被視為最大規模、最為難解的難民移民潮,除了為歐洲諸國帶來極大的困窘外,又給生活在地球村的人們帶來怎樣的啟示?

人潮洶湧入歐的原由

據歐盟邊境管理局及外電綜合報導,為數龐大的難民移民潮自去年開始,自敘利亞、伊拉克、利比亞、阿富汗和部分北非國家,分別從三個方面洶湧入歐。1.南歐線又可稱為地中海線:由利比亞、突尼西亞或北非海岸,乘船到義大利或希臘進入歐洲。2.東南歐線:由西亞或中東,沿陸路經土耳其、馬其頓、塞爾維亞及匈牙利,轉赴奧地利、德國與法國。3.西北歐線:經西班牙、穿越英吉利海峽隧道,遠赴英國;今年夏季,這一條路線的非法移民數量達到了一個高峰。

二次大戰後,大規模移入歐洲的難民先後有三次。自1830年起,法國逐漸侵併阿爾及利亞沿海與大陸地區,並將之納為殖民地;二戰期間,阿爾及利亞支持同盟國並支援自由法國對德軍的武裝戰鬥。1945年大戰結束同盟國獲勝,但戴高樂領導下的法國政府,開始鎮壓阿爾及利亞獨立的反抗運動,隨後並發生多起的殘酷大屠殺。1954年,阿爾及利亞民族解放陣線發起爭取獨立的游擊戰爭,並於1962年獲得獨立;從而引發近代歷史上第一次非洲人大量移民法國與歐洲的浪潮。越戰(1964-1975年)結束後,隨著越南的統一與中南半島的赤化,大批越、柬、寮難民亦被安置或遷居歐洲,其中又以去法國的人數最多,構成第二次移民湧入歐洲的現象。上世紀90年代的波斯尼亞危機,造成當時有近200萬人逃往西方,構成第三次也是最大規模的難民潮。

基本上這三次的移民人數雖然眾多,但移民者大多有配額的限制,且經由美、法、英諸國的保護安排成行,因此,事件的本身並未造成當事國太多困擾。唯此次的入歐人潮,與其說他們是移民,倒不如說是難民,是甚麼因素促使來自利比亞、敘利亞與阿富汗等地,大部分具有一技之長且受過較好教育的中產階級,毅然決然攜家帶眷遠走他鄉?一言以蔽之,就是近十餘年來上述地區不停的外戰與內戰。

1.出兵伊拉克

2003年,美、英兩國越過聯合國安理會,以伊拉克藏有大規模殺傷武器並暗中支持恐怖分子為由,單方面對伊出兵趁機清除反美的海珊(Saddam Hussein)總統。歷經七年多的駐軍,美國在伊拉克除扶植一個以少數什葉派為主的親美政權外,根本沒有找出任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相關設備。然而,這場戰爭卻導致16.2萬伊拉克人喪生,其中近80%是平民,數百萬平民淪為難民,大多逃至鄰國約旦和敘利亞;而所謂自殺炸彈的報復事件,更是無日無之,人民陷入貧窮與恐懼的深淵。

2.出兵利比亞

自上世紀70年代初期,由於新上任的埃及總統沙達特(Anwar Sadat),驅離蘇聯顧問與技術人員,改採「親美、和以」的外交政策,使利比亞總統格達費(Muammar Al-Qadhafi)認為,他的作法無異於拱手把埃及交給美國帝國主義,美、以兩國的軍隊日後也有可能進駐埃及,從而為自己的國家帶來極大威脅。這樣的想法不但使利、埃的外交關係出現危機,也促成利、蘇間外交關係的改善。同年,格達費廢除前王朝與美國簽訂的所有合作協定,這使利、美關係自雷根1981年上任總統之初就陷入劍拔弩張的局面。自此,格達費在西方主流媒體的形象,一下子由好友變為長期掌握政權、獨裁專制且血腥屠殺平民的恐怖分子,並且還是會使用生化武器--芥氣對付自己人民的劊子手。

1988年12月21日,泛美航空103號班機在蘇格蘭洛克比上空爆炸,機上259人喪生,其中包括189位美國人及數十位英國人;案發後經過兩年訪查,美國認為這是格達費經三年詳細策劃的結果。1993年,格達費對前來訪問的《國際前鋒論壇報》記者表示:「如果要追究洛克比空難的責任歸屬,那麼,巴勒斯坦、波斯灣戰爭、黎巴嫩人質等問題,都與雷根有關係,唯有追根究底,才能理出空難發生的真實原因。」

2011年3月8日起,美軍與北約軍隊開始對利比亞轟炸,除摧毀防空設施、政府機構、軍事重地、電視台與村莊外,也造成成千上萬平民的傷亡,至於為逃避戰禍而流離失所的海上難民更與日俱增,並為義大利造成極大的壓力。17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1973號決議案,同意在利比亞設立禁航區。19日,法、英、美三國的軍隊就擅自空中、海上,分別襲擊利比亞;此舉不但嚴重違反了決議案旨在保護當地平民的精神,更溢出了決議案授權範圍外的行動。21日英、美兩國更對利比亞發射了110枚飛彈,法國也落井下石,出動20架戰機空襲摧毀了四輛坦克,連挪威、丹麥都爭相跟進。西方媒體進而聲稱:「當格達費逃走,整個阿拉伯世界很快的會邁向自由與和平。」

3.入侵阿富汗

二次大戰結束後迄今,阿富汗一直是俄、美兩國爭霸之地。冷戰期間該地始終為親蘇政權掌握,直到1979年9月14日,奉行獨立民族主義路線的哈菲祖拉.阿明(Hafizullah Amin),推翻親蘇聯的塔拉基(Nour Mohammad Taraki)政權。此舉不但引發蘇聯出兵,也招致阿富汗反抗軍長達近10年的抗爭,並得到美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與巴基斯坦等國的金錢、武器支援。美國總統卡特(Jimmy Carter)指責蘇軍侵阿,是「二次世界大戰後對和平最大的威脅」,他還進一步聲稱:「任何努力欲控制波斯灣的意圖,都將被視為對美國重大利益的侵犯,必然會遭到包括軍事力量在內的一切必要的回擊,使侵略者為其侵略付出昂貴的代價。」

在那場戰爭中,阿富汗300多萬人逃離家園,100萬以上平民死於炮火之中,數十萬戰士命喪沙場;然而,蘇聯的敗退卻又為美國進駐西亞地區開啟了大門。1992年,原阿富汗反抗軍建立「阿富汗伊斯蘭國」(1992-1996年),短暫的全面統治了阿富汗地區。1994年,發源於坎大哈地區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運動組織之一的塔利班(Taliban),逐漸發展成政教合一的武裝團體,1996年攻陷喀布爾,建立「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又稱神學士或塔利班政權。

2001年911事件發生,美國認為藏匿在阿富汗並受到塔利班政權庇護的基地組織領導人奧薩瑪.賓拉登(Osama bin Laden),是恐怖襲擊的主謀。10月,美國派遣第一批海軍陸戰隊自巴基斯坦秘密潛入阿富汗;2001年,在美國支持下,「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成立,以北部為主要統治區。2009年1月,歐巴馬當選美國總統後宣佈對阿新戰略,進一步向阿富汗增派三萬名軍人。隨後,義大利、英國、波蘭和格魯吉亞政府,也承諾向阿富汗增派軍隊。2014年,北約駐阿的國際安全援助部隊,已由原先的6,500人增達13萬士兵,其中美軍約佔九萬名。由於長年戰爭,阿富汗境內大量基礎設施被破壞,軍閥割據極為嚴重,不同派系的聖戰者彼此殺戮不已;地震與人禍紛至沓來,使阿富汗陷入極度貧窮的境地,成為產生難民的溫床。

4.基地組織與伊斯蘭國的崛起

「蓋達」(al-Qaeda)組織是伊斯蘭教的一個軍事組織,阿拉伯語的蓋達意為「基地」,故又稱為基地組織。賓拉登與基地組織的行動與發展,都要拜阿富汗戰爭的經驗與第一次波斯灣戰爭所帶來的刺激。該組織成立於蘇聯攻打阿富汗期間的1989年,初期是為抵抗入侵阿富汗的蘇聯軍隊。1991年,在蘇聯軍力撤出阿富汗後,隨著海灣戰爭爆發,其宗旨轉而為針對反西方的全球戰爭,並為要建立一個純正的伊斯蘭國家而奮鬥。而「伊斯蘭國」的建立,則直接源於美國出兵伊拉克。

海珊被殺後許多遜尼派部落和反抗團體,紛紛發起針對美國的聖戰;伊拉克的「基地」組織,原本是由一個盤踞在安巴爾省地方的遜尼派叛亂組織,趁亂勢發展轉變而成。之後,他們宣布效忠賓拉登並將名稱改為「兩河國家之聖戰組織」,一般又稱其為「伊拉克蓋達」,正式成為基地組織的一個分支。

2006年10月13日,當賓拉登與該組織的實際領導人扎卡維(Abu Musab -Zarqawi)先後被美國人刺殺,原本互相不隸屬的多個反抗團體和一些伊拉克部落的代表,共同舉行了一項儀式,誓言將從什葉派穆斯林和外國勢力的壓迫下,解放伊拉克的遜尼派;並以真主的名義恢復伊斯蘭的榮耀。14日,正式成立「伊拉克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 of Iraq,ISI)。

2013年,「伊拉克伊斯蘭國」在領袖巴格達迪(Abu Bakr al-Baghdadi)主導下合併了伊拉克境內多個伊斯蘭組織,成立「伊拉克與大敘利亞伊斯蘭國」。2014年6月29日,他宣布脫離基地組織,同時將「伊拉克和大敘利亞」等字樣除去,改稱「伊斯蘭國」(The Islamic State,IS)。在短短的時間裡該國快速擴張,領有敘利亞北部到伊拉克迪亞拉省(Diyala)的遼闊地域,面積至少20萬平方公里的大片土地。由於「伊斯蘭國」斬首西方人質影像的影響,全世界都把他定位為「異常極端残酷的恐怖組織」。為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已持續對之轟炸達一年之久,然而卻收效甚微。

5.敘利亞的變亂

相較於利比亞與蘇丹的戰亂,西方國家覬覦石油利益是重要因素,敘利亞則是典型「阿拉伯之春」--顏色革命的受害者。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為民主自由在伊斯蘭國家內推動革命,因此,2010年以降,自北非突尼西亞、埃及、利比亞各國,就不斷因外力介入發生了一系列的顏色革命;敘利亞也不例外。

自2011年3月18日,敘利亞的德拉省爆發反獨裁、反專制的遊行示威活動以來,敘利亞境內原本單純籲求政體改革的抗議事件就逐漸走向反抗軍與政府軍間的內戰。戰鬥自中部向北、西北部漫延。英、美、德、法、西班牙、義大利與土耳其諸國,不但提供大量經援與武器給反抗軍,更口徑一致認為,敘利亞政府應為數起屠殺與化武事件負責。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則為確保其中東的絕對戰略優勢,達到徹底掌握該地區的局面,在拔除「邪惡的軸心」海珊和格達費兩人後,一心要去阿賽德總統。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曾迫不及待地聲稱:「阿賽德必須去職,敘利亞政權應該轉移。」

另一方面,「伊拉克伊斯蘭國」組織的武裝分子,2011年經由伊敘邊境進入敘利亞,以遜尼派教徒為核心,組建一支名為「勝利陣線」的激進組織,成為有別於美國與西方陣營所支持、欲推翻什葉派阿薩德政權的另一支力量。敘利亞的內戰不但為「伊斯蘭國」組織提供坐大與操兵的極佳機會;2012年1月「基地」組織也吸收了敘利亞反對派「武裝救國陣線」作為其在敘利亞的分支。經常以政府軍官為標的,進行軍事襲擊或自殺炸彈攻擊。為此,敘利亞政府無形中承受了來自西方、「基地」組織與「伊拉克伊斯蘭國」三方的打擊。美國深入敘利亞境內對「伊斯蘭國」轟炸的同時,當然也會造成無辜貧民傷亡,惡化的局勢促使敘利亞大批難民向外奔逃。

無論海珊、格達費、阿賽德抑或賓拉登,都屬於伊斯蘭世界本土型領袖,對自己所屬的宗教文化與歷史社會有著深刻的認知;在阿拉伯世界也多擁有愛國主義者的美名。然而,卻因對抗西方帝國主義的侵踏,終致國毀人亡。西方國家總是高高舉著自由、民主、人權的大旗,動輒以獨裁、專制為口實,支持不同族群互相對抗,或推翻當權者,卻不屑對不同文化與價值的了解。以利比亞為例,本就是一個部落林立的國家,格達費在努力建設現代化國家之際,亦不忘調和各部落間的衝突,社會結構得以在信仰、權威與利益的平衡下取得穩定。格達費去世後,各部落、派系間相互開戰,繼任者雖有美國支持卻無人望,自難整合,短短不到三年利比亞已成一片廢墟的人間煉獄。隨著社會結構解體,成千上萬無以維生、無可附著的個人,但求冒險渡海,以求生存。

敘利亞阿賽德政府是在「阿拉伯之春」颶風下少有的仍然存活至今的政權,然而卻也未能躲過劫難;2011年以來超過400萬難民逃往國外,國內760萬人流離失所。據聯合國統計,僅2015年就有至少六萬名「地中海難民」加入偷渡者行列,其中除敘利亞外,大多來自非洲國家包括厄立特里亞、索馬利亞、利比亞、岡比亞、尼日利亞等國,原因不外戰亂與貧窮。目前,全球難民總數5,120萬人,除臨近國家為其流亡之地外,大都湧向富裕的歐洲。

接納與人道主義

4月,為解決難民問題,在聯合國、相關的國際組織和歐盟大力推動下,歐盟各國的內政部長會議達成一項共識:一方面確認「歐盟各成員國都有義務分擔難民接納責任」的原則,另一方面強調「所有難民分攤都必須各國自願」。但由於難民數量過於龐大,迫於內外壓力,歐盟的態度很快從「自願分配」變成「強制性分攤」;5月20日出爐「難民配額」原則,27日公布「難民配額清單」。

歐盟欲把四萬名滯留義大利和希臘的難民,按照「配額清單」攤派給28個成員國之際,就遭到到極大的反對。根據「難民配額」的建議,難民接收國將獲得每名難民6,000美元的歐盟一次性安置費用。這些被分攤的難民有至少七成五機會獲得庇護國國籍,接收國不得隨意驅逐或遣返他們;不過,是否給予難民以地位或接受入籍,則由各成員國自行決定。

匈牙利總理直接稱這是一個「白癡計劃」、是一個「瘋狂的想法」。英國政府發言人更表示,他們不相信「難民配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當下就明確表示,不參加也不接受歐盟對難民配額的計劃與攤派。法國總理瓦爾斯更表示,反對在歐盟各國中實行分攤來接收移民和難民。為了初期的四萬名難民,歐洲各國都無法步調一致,並在相關政策上自行其是。僅有德國、奧地利和瑞典等少數國家接受歐委會提出的難民接納數量;西班牙政府同意接收1,300人,卻不到歐盟要求數量的三分之一,波蘭、捷克等中東歐國家則不願再接受新難民。另一方面,法國和奧地利在邊界暫時恢復了入境控制,而匈牙利也正沿著本國與塞爾維亞邊境修建圍欄。德國極右派民粹分子多次襲擊移民避難所,表達他們反對移民的立場。英國《金融時報》則建議,應建立一條聯合邊境防線,以阻擋難民湧入。

8月,由於1,500名難民夜闖法國加萊港歐洲隧道公司營運區,試圖穿越海底隧道前往英國,因車禍造成一人死亡;在義大利外海,兩艘來自利比亞船隻造成近百人死亡的船難,以及奧地利一卡車內發現50具屍體等事件,使得難民移民問題的迫切性再次浮上檯面。面對難民潮,義大利、希臘與奧地利可謂「前線」,實在不堪負荷。為此,奧地利外交部長塞巴斯蒂安.庫爾茨呼籲:「奧地利的移民人數比義大利和希臘的總和還多……;歐盟應採取行動,解決這一危機。」8月27日,歐盟發表聲明:「歐盟需要集體應對這場危機,歐洲各國須確實團結一致,儘快拿出有效措施,從多角度解決難民問題,化解這一人道主義危機。」

看看這些反應與作為,不妨想想歐美人平常動則說人違反人權,自許人道主義者的面目。

9月,一張敘利亞三歲小孩艾蘭.庫爾迪伏趴土耳其海灘遇難的照片震驚了世界,一時間,在難民問題上無所作為的歐洲各國成為媒體撻伐的對象。在輿論的壓力下,鐵齒的英國首相卡麥隆宣布:在未來五年將收容兩萬難民。至於德國截至9月14日止,已經收容45萬人,是展現最大誠意與包容力的國家。最該負責任的始作俑者美國呢?終於在10日由白宮發言人恩尼斯特宣布:「計畫自10月1日起的新會計年度,接收一萬名敘利亞難民」。有記者質疑美國面積比英國大得多,一萬人的數字是根據甚麼而來?他答稱:「美國的安全」、「美國人民的安全」。共和黨初選民調領先的候選人川普更認為,解決難民危機的最好方式,不能光靠美國買單,而是該在敘利亞設置「安全區」。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當初不是號稱要給這些地區和國家帶去民主自由嗎?但他們強加意識型態、強行干預別國內政的結果是甚麼?這些國家無不經歷動盪,人民無不經歷苦痛,進而直接導致大量生活難以為繼的難民。

捷克總統澤曼直言,現今歐洲出現的難民問題,根源來自美國軍事干預伊拉克、利比亞與敘利亞的瘋狂作法,其結果非但無法建立秩序,反而造成區域內的衝突升級與恐怖組織崛起,迫使民眾逃離家園。

對照美國政治人物的無情與托大,真讓人不寒而慄呀,接納了一點難民還搬出國家與人民安全的大帽子,視其他不同文化的人民如草芥,卻不思反省自己國家的不安全,不正是你打家劫舍、到處點火所造的孽嗎?又何來甚麼善心與人道!至於反對難民最力的歐洲國家,如英國、法國、匈牙利及波羅的海三小國等,不都曾是一夥助紂為虐者嗎?屈指算算,幾乎沒有幾個歐洲國家是沒參與過美國出兵伊拉克、利比亞、阿富汗戰爭,或顛覆敘利亞政府的行動的。

佛家說:善因善根善念得善果;儒家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種最起碼的對他人的尊重,在當代的西方文化中幾乎蕩然無存;自由民主只淪為要消滅他人的藉口。在全球化的當下,全世界已天涯若比鄰,儒家「不以鄰為壑」,不僅應是地球村中個人人際關係相處的基礎,也必然是作為崛起大國的中國,與周邊鄰邦交往的準則。中國不稱霸,因為我們承受過被侵略與戰爭的痛苦,中國人是愛好和平的民族,珍惜眼前的和平與機遇,更願意與周邊國家攜手共創繁榮與安定,這是期許也是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