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新安保法就是要和美國綁在一起

日本的「體貼」嘆為觀止

李中邦
(台灣日本綜合研究所總編輯)


在民眾激烈抗議、反對黨全力阻擋的情況下,日本參議院執政聯盟的自民黨、公明黨和數個右派小黨,憑著絕對多數的議席,9月19日強行通過安倍政府當成「使命」的11個安保法案,今後日本自衛隊將跟美軍連成一體,施展軍力的舞台一下子巨幅擴張——後方支援美軍,以前限定在日本周邊,現在沒有地理制約了,可「全球趴趴走」,不單是美軍,澳洲軍等日本認定是「友軍」的也都可支援;參加聯合國維持和平活動,武器使用權限增大,……。保守右翼勢力吹擂的防止戰爭法制,居然是以更貼近戰爭的法案來實踐?

用日助美拗換美助日

為什麼安倍如此堅持要這些安保法?說穿了,就是為了美國、為了和美國綁在一起。法案生效後,自衛隊在與美軍共同訓練、警戒監視時可互相以武器保護對方,……。首相安倍就曾對身邊的親信說,安保法的意義就是「海上自衛隊和(美國)第七艦隊藉此可以一起運作」。今年7月中旬眾議院快要通過安保法的時候,自衛隊頭頭統合幕僚長河野克俊(參謀總長)訪問華府,美國副總統拜登出迎且與之長談,拜登接見外國軍方頭頭已屬特例,何況是細膩長談,日本的解讀是,美國重視美、日同盟。海上自衛隊出身的前統合幕僚長齋藤隆說得最中肯,「美國協助日本離島防衛,我們以集體自衛權協助美國,是恰到好處的平衡」。美國既要削減軍費,又想維持一定的份量,因此希望日本提高嚇阻力、分擔部分任務。某防衛省官員講得更露骨:「美國總算開始要認真面對尖閣(釣魚台)了」。

日本「體貼」美國自有其背後欲換得美國軍事「助拳」的目的,但有時候的作法真的教人嘆為觀止。

「維基解密」今年7月31日公布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竊聽日本政府、企業,至少有35支「優先」得竊聽的電話,並公布了電話號碼,有(幾任)經濟產業相個人、日銀官員、財務省、內閣府等政府機構,三菱、三井企業集團的能源部門。所披露的監聽文件,是第一次安倍內閣時代進行的,主要是關於日本政府的氣候變遷對策、商貿談判之類的情報蒐集。部分文件,與美國共享情報的英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大概也都有拿到。起初,日本媒體還一度質疑「美國竊聽日本?」

美監視日三領域

8月3日,財務副大臣宮下一郎在記者會上,對「維基解密」公布NSA竊聽日本政府的文件,竟表示「對來路不明的文件不予置評」。像鴕鳥將頭塞入沙裡一樣。日本外務省官員居然也緩頰說,美國的諜報活動,1980年代關於汽車出口等的美日談判就在進行了,這次的嫌疑「幾乎沒有實質的傷害」。NSA的實際作業狀態,前中情局僱員史諾登(Edward Snowden)從2013年6月起陸續讓資料曝光。英國《衛報》、德國《鏡報》等歐洲報紙及《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等美國報紙,接連披露竊聽外國元首、重要人士的檔案文件,演變成嚴重的外交問題。

早在2013年11月美國《紐約時報》就根據史諾登提供的文件爆料,美國NSA在科學技術、外交、經濟三個領域,將日本列為重點監視的對象。

如2007年的文件寫著,NSA列了「恐怖主義」、「國土安全」、「大規模破壞性武器、生化、放射性物質、核武計畫與擴散」等16個「最高度優先領域」,而定中國、北韓、伊朗、伊拉克、俄羅斯、委內瑞拉六國為要持續監視的國家。日本被列為重點監視對象的,是16個領域裡的「新興戰略科學技術」、「外交政策」、「經濟的穩定、影響」三個領域。「新興戰略科學技術」監視的目的是「防止技術震驚」,像(戰機)匿蹤與對付匿蹤、雷射、電子戰技術等,這些「威脅」主要來自俄羅斯、中國、印度、日本、德國、法國等。「外交政策」監視主要是「為了保證美國的外交優勢」,日本、中國、俄羅斯、法國、德國、伊朗、北韓、敘利亞、韓國等各國,之外,聯合國亦為重點監視對象。「經濟的穩定、影響」領域則是「財政上的脆弱性」等關係到美國的戰略利益,重點監視對象列有日本、中國、伊拉克、巴西等四個國家。該報寫說NSA「對敵人和朋友都進行日常例行的間諜活動」;NSA在海外主要活動的據點記載著英國、澳洲、韓國、日本四國。然而,日本政府幾年下來都沒吭氣,媒體也只是引述,不敢評論。

之前「維基解密」爆NSA竊聽德國總理梅克爾及其高級顧問、財金等德國許多高官,和巴西總統等南美國家,後來均證實是事實且引起外交軒然大波。例如:2013年10月公布NSA竊聽德國總理梅克爾的手機逾10年,德國檢調單位搜查間諜嫌疑,德美關係冷淡。今年6月,法國發現,過去歷任總統的電話極可能遭到竊聽,法國政府要求駐法美國大使說明。巴西也發覺,總統羅塞芙的電子郵件遭側錄嫌疑浮上檯面,訪美行程延期。 對中美「雙重標準」 這回事情扯到日本身上,媒體相當節制,日本政府依舊很「冷靜」,沒有受到什麼影響。8月3日官房長官菅義偉輕描淡寫,「確信重要機密有萬全的處理,完全沒有洩漏機密」。甚至有官員說,政府高官、負責商貿、外交的談判官員,經常都設想會被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國家的諜報機構竊聽,處理重要事項時,像打電話等都會小心附上防止竊聽機能。

換作是中國竊聽,日本政府、媒體會是什麼景象呢?高官記者會強力抨擊,頭條、連篇累牘的大幅報導並與「中國威脅論」相連結……。這又讓人想到日本慣性的「雙重標準」。向來,中國大陸有什麼地方爭議、維權人士說了什麼或又被怎樣,小部分藏族、維族的激烈行為,日本媒體都會渲染,誇大報導,但對美國如白人警察濫殺黑人、白人濫殺黑人的種族歧視、全美的種族暴動,美軍在中東、南亞誤殺平民,美軍關達那摩監獄虐囚等等,則總是小小、淡淡的描寫。

坦白說,世界各國當然會用盡各種手段蒐集對本國有益的情報,但不會容忍、忽視違法的諜報活動。各國有各自的利益,而有損同盟國之間信賴關係的行為,就必須慎重。美國總統歐巴馬2014年1月曾公布,改革NSA蒐集情報活動的政策,聲明原則上不對同盟、友好國家的領導人進行竊聽。是耶?非耶?

8月5日美國副總統拜登與日本首相安倍電話會談,安倍只是輕輕抗議「是事實的話,由於會動搖同盟的信賴關係,必須表達深刻的憂慮」,要求美國提供調查的結果;拜登回應「給您添麻煩,真是抱歉」,強調「現在沒有進行損及美、日同盟的事」。看得出來,雙方都想讓事情沉靜下來。

接近使用武器與戰爭

日本認為,美國壓倒性優勢的蒐集情報能力,不可否認,就國際反恐等國防、軍事方面,對包括日本在內的同盟國是有利的。日本甚至制定了《特定秘密保護法》,強化跟美國共享情報的體制,希望今後能確實擴充這項努力。也就是說,美國在日本領土主權的範圍內侵門踏戶的竊聽,日本不僅不敢嗆聲,還深怕會影響美日間的信賴、破壞精心建立的情報合作關係!

如果瞭解日本對美國竊聽的反應,大概就不會對安倍政府即使如此違逆民意,還這樣動員、賣力通過安保法感到難以理解了。因為在「聯美制中」的大戰略底下,吃點悶虧算什麼?只是,日本通過了這一堆更接近使用武器的安保法,東亞會更和平還是更緊張?可能的結果是,日本「體貼」美國再進了一步,介入、接觸戰爭也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