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0之後北京對台邦交國的「建交政策」

薛中鼎(交通大學教授)


蔡英文就職後的對外邦交

很多人預期,蔡英文在5月20日就任總統之後,會有一連串的國家與台灣斷交。

目前台灣有22個邦交國,其中的梵諦岡,所謂的教廷,面積只有0.44平方公里,人口不到一千,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但是梵諦岡是羅馬天主教教宗的駐地,有其政治與宗教的象徵性意義。

除了梵諦岡之外,台灣還有21個邦交國。這21個邦交國的總體人口與總經濟力量,加起來還比不上一個越南。

在這21個邦交國中,有六個是位於南太平洋的小島國,每個小島國的規模,都比不上台灣的金門島。簡單來說,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國家。另外,有三個是非洲國家,有12個是中南美洲的國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12個中南美邦交國中,除了巴拉圭是南美國家之外,其他的11個,都是美國的近鄰。美國的南邊是墨西哥。墨西哥國境之南,有七個中美洲國家,形成一個狹長的陸地走廊,一直向南連結到南美洲大陸。這七個中美洲陸地走廊的國家,分別是貝利斯、瓜地馬拉、薩爾瓦多、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與巴拿馬。

這狹長走廊的七國,除了哥斯達黎加之外,其他的六個國家,目前都是台灣的邦交國。這七國扼守住北美通往南美的咽喉要道。重要的是,中國大陸正在與其中的尼加拉瓜合作開發「尼加拉瓜大運河」。尼加拉瓜大運河將連通太平洋與大西洋,經濟地位十分重要,將成為另一個巴拿馬運河。

北京不再自縛手腳

在5月20日蔡英文就任總統之後,面對一向對中國不友好的民進黨政府,中國大陸的對台外交策略,已經沒有必要以「外交休兵」來自縛手腳。中國大陸第一優先選擇的建交對象,應是梵諦岡教廷。

中國大陸與梵諦岡教廷,多年來未曾建交的最大障礙,是在於中國地區「主教任命」的問題。梵諦岡認為「主教任命」是梵諦岡的天職,但是這個「天職」,與中國對於宗教的「三自政策」不符。中國的「三自政策」,指的是自養(self-supporting)、自治(self-governing)、自傳(self-propagating)。也就是說,國內宗教不接受外國勢力的支配。中共建政以來,中國天主教會是自行產生主教的。

為了化解這個問題,中國與梵諦岡已經有了共識,將來可以根據協商,中國同意將主教候選人名單交給梵諦岡,由梵諦岡選擇,此後再經過中國政府確認,最終由教皇正式宣佈「主教任命」。

梵諦岡教宗方濟各在2015年,即已致電習近平,表示願意在2016年訪問中國。

我認為,中國大陸第一優先選擇的建交對象,應是梵諦岡教廷,原因有三:

1.梵諦岡教廷有世界性政治與宗教的象徵意義。

2.台灣在中南美還有12個邦交國。這些邦交國,都是天主教國家。中國與梵諦岡建交,對於這些天主教國家,有標竿性的作用。 3.梵諦岡作為天主教廷,怎麼可能不承認這個治理13億人口,已近70年之久的中國大陸政權?現在雙方已經排除了建交的最大障礙,只要擇定日期,就可以舉行建交儀式了。

中尼合建「尼加拉瓜運河」

中國大陸第二優先選擇的建交對象,應是尼加拉瓜。中國與尼加拉瓜已經在合作開發「尼加拉瓜運河」。尼加拉瓜運河於2014年12月開始興建,預定2019年完成。運河計畫全長近300公里,預計投資400億美元。完工之後,中資的尼加拉瓜運河開發投資公司,將獲得運河正式運營後50年的特許經營權。

尼加拉瓜運河連通了太平洋與大西洋,經濟影響力很大。對於中國來說,能夠在中美洲擁有運河的特許經營權,有極其重大的地理與經濟戰略意義。中國大陸與尼加拉瓜在蔡英文就職之後快速建交,應是合乎天時、地利、人和的外交決策。

中國與梵諦岡完成建交,取得天主教教宗的認同;再與尼加拉瓜完成建交,名正言順的朝著共同經營尼加拉瓜運河的方向去發展。然後,我們再來看一下中美洲的地圖,中國在中美洲的整個建交發展局勢,就非常的明朗了。

中美洲走廊七國的經濟依存度很高。尼加拉瓜往南是巴拿馬;往北是宏都拉斯、薩爾瓦多、瓜地馬拉、貝利斯,這些國家很容易形成「骨牌效應」。中國與尼加拉瓜一旦建交,其他的五個台灣邦交國,就會像是推倒而下的「骨牌」一樣,很快的與中國大陸次第完成建交工作。

近年來,美國在南海不斷對中國挑釁。加勒比海在美國的後院,中國也應會與位於加勒比海東北外圍的海地與多明尼加,建立友好的外交關係。海地與多明尼加,都是位於古巴東邊的鄰國,而古巴是美洲最具有代表性意義的社會主義國家。將來,伴隨著尼加拉瓜運河的開通,中國的政治與經濟影響力,將得以活躍於整個加勒比海地區。

你到我家來,我到你家去

中國在中美洲七國走廊,與加勒比海地區,政治與經濟力量的增強,可以作為對於美國在東海與南海挑釁的回報。

台灣目前的22個邦交國中,中國在2016年民進黨執政之後,可能快速與梵諦岡、中美走廊六國,加上加勒比海的海地與多明尼加,這九國建立了外交關係。果其如此,台灣就只剩下了13個邦交國。

台灣這13個邦交國,包含了南太平洋的六個小小島國,加勒比海的三個小小島國,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與聖文森。這九個小小島國的規模,約類似於台灣的金門,或是馬祖,都是無足輕重的國家。

台灣另外四個邦交國,有三個非洲國家,以及南美的巴拉圭。這四個國家的人口總數,約略等於台灣;四個國家的總體經濟力量,可能不到台灣的二十分之一。這些國家,對於中國大陸來說,都不具備什麼特殊的地理與經濟戰略意義。

今年5月20日之後,因為台灣換了政府,中國大陸無需顧慮到與台灣政府的「情面」問題。中國新一輪的「建交政策」,不會是刻意的「外交休兵」,也不是故意要給蔡英文政府難堪,而會是基於自身外交發展的需要,「直其道而行之」。

我認為,中國很有可能在一年之內,就與我上述的九個國家建立外交關係。這九個國家包含了梵諦岡、中美洲走廊六國,以及加勒比海的海地與多明尼加。這九個國家,對於中國來說,有一定程度的外交戰略意義。

當中國與這九國建交之後,其他的13個台灣的邦交國,對於中國大陸來說,應是可有可無。中國大陸不會為了爭取與這些國家的外交關係,而努力付出多餘的代價,或是採取「凱子外交」的政策。

守住幾國,粉飾門面

相反的,這些國家很有可能因為各種考慮,而努力爭取與中國大陸建立外交關係。

因此,我推測,台灣最終還是能在這13個國家中,守住幾個國家的外交關係。中國大陸政權,畢竟不會拔光台灣所有的邦交國。蔡英文政府至少可以保有幾個小小島國,或是一、兩個非洲國家,用來粉飾外交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