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南中國海政策的美國誘因

趙國材(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兼任教授教授)


美國國防部長阿什頓.卡特(Ashton Carter)2016年4月訪問印度之時,可望簽署一項重要的美、印《軍事後勤保障協定》。 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上任以來處處抗衡中國,日本、越南與中國存在領土主權爭端,莫迪隨即改善了與日、越兩國的關係。

中國和巴基斯坦友好發展亦牽動印度的神經。在援助尼泊爾重建中,印度與中國角力,另外還奪走北京本可輕易得到的孟加拉國帕亞拉港口的一個項目。

印度對中國宣導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戒心,與印度所稱的中國「珍珠鏈」混為一談,認定是北京藉此發展延伸至印度洋的遠海投射能力。

新德里非常擔心北京會在印度洋地區擴大影響力,一直保持高度警惕,與華府加強防務夥伴關係,部分原因也出於此。

印度在美、中之間兩面下注,在「中、俄、印」和「美、日、印」兩個大三角中左右逢源,多方謀利。但值得重視的是印度與美、日、俄三國的合作都包括軍事安全,但與中國則側重於經貿和投資合作。

印度與越南簽防務合作協定

莫迪政府採取雙軌並行的新外交策略:相信能與越南建立合作關係,而無需過度考慮北京的想法。中國與巴基斯坦發展戰略關係時,並未因印度的擔憂而有所顧忌。

越南打算以俄羅斯的基洛級潛艇為骨幹,印度的導彈可助其一臂之力,建立海上震懾力量,牽制中國大陸。

印度出售布拉莫斯超音速巡航導彈給越南的談判一直停滯不前,印度與越南2014年 9月 15日簽訂《防務合作協定》,新德里向河內提供一億美元出口信貸額度,推進兩國防務合作和油氣資源之開發。

2013年印度與越南簽訂的能源合作協定中,國營越南石油天然氣公司提供南中國海油氣區塊供國營的印度石油天然氣公司(ONGC)開採,引起北京不滿。

這次簽訂的協議,包括鞏固越南此前與印度合作開發中國南沙群島的油氣田。

印度、越南兩國認為南中國海的航行自由不應受到「阻礙」,呼籲南海爭議各相關方克制。這是印度向北京發出的含蓄資訊。

美國欲與印度建立戰略夥伴關係

印度的南中國海政策,長期以來就是不與美國聯手向北京施壓。但印度強調航行自由,各方遵守國際法,以和平的方式解決爭端,保障南中國海的商業安全等。

國與國的關係,只有在雙方面臨同一個強大的敵手,才會成為真正的戰略夥伴。印、美兩國關係如果獲得加強,是因為雙方對民主有共同的承諾,對中國有共同的關切,以及貿易和投資的增長並不堅實。印、美兩國關係如果僅是基於共同的價值觀,即美國所謂「天然盟友」之稱,很可能是口惠而實不至;唯有雙方都感到面臨一個「共同敵手」 ,兩國才會成為真正的戰略夥伴。

歐巴馬是首位出席印度共和國日閱兵慶典的美國總統,任內兩次訪印、四次會晤莫迪。他訪印的成果主要有二:

1.確立美、印全球戰略夥伴關係;2.美、印軍備合作由單純貿易轉向聯合生產、共同研發,打破了困擾多年的僵局,在可預見的未來,兩國民用核能合作將迅速發展。

美、印2005年簽訂《防務合作十年框架協定》後,美對印軍售步入快車道。十年來,印度已購進大批美式裝備,包括12架C-130J超級大力神運輸機,10架C-17-III全球霸王運輸機,8架P8I反潛巡邏機,24枚魚叉反艦導彈,以及火控雷達、登陸艦、特種兵裝備等,累計金額超過百億美元。

立足美國主導的一個亞洲秩序

更重要的是,2015年6月,美國國防部長簽署了新的美、印《防務合作十年框架協定》。這既是兩國多年來安全合作不斷密切的結果,也是未來十年雙方進一步加強軍事合作的基礎。這一協定把美、印軍備合作提升到聯合生產、共同研發的新水準,已商定六個合作專案:在印度聯合生產手拋式戰術無人偵察機、C-130J運輸機的情報蒐集系統、移動式電能裝置、防化學戰細菌戰所用之防護軍服,以及聯合研製航母艦載機電磁彈射技術和飛機噴射發動機。

美國高層決策者從遏制新興競爭對手這一大局出發,扶助印度,制衡北京,對美國具有重要戰略價值。

印、美關係立足於美國主導的一個亞洲秩序,是兩國根本利益之需要,這會促使印度淪為霸權的馬前卒。美國支持印度崛起,同時也對中國的周邊鄰國推行相同政策,從而構建一個大範圍的、堅實的制衡機制,以應對新興競爭對手日益增長的實力。

目前美國希望拉攏日本、澳大利亞、印度一起建構安全聯盟,以遏制中國大陸在海洋上的合法維護權利活動,不過,各國利益各不相同,日本有意擴大對亞洲地區的援助,抗衡中國在南海地區的勢力,除非美、中關係產生變化,否則日本與中國關係將不致受到重大影響。澳大利亞、印度兩國整體政策雖與美、日兩國較近,但並不意味在安全與外交上會與其結盟。東協各成員國態度與澳大利亞、印度相近,安全保障靠美國;但基於經濟貿易利益,在政治關係上不願與大陸鬧僵。

當前印度「戰略自主性」下,印、美關係已逐步調整。印度對華外交政策的一個重要新動向,是將其「東向政策」提升為「東向行動政策」,並與美國的「亞洲再平衡戰略」掛鉤,印、美加強對華防範已成為印度的既定方針。但這並不意味著印度將與中國為敵,印度加強與美國發展戰略關係之根本目的,是借助外力保護自己,而非刻意要與中國對抗;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不僅是印度的安全需要,也為印度經濟起飛提供了一個可資利用的強大外部資源。美、日本都在積極加強與印度的雙邊關係。

中國因素被認為是促成美、日、印三國加強關係的一個重要原因。但利害關係頗有差異,各有盤算,美、日為遏制北京,扶印製中,印度則為成為大國而防範北京, 三國地緣政治利益的現實利益大抵一致,合作關係升溫,對中國的意向會逐漸加強,在此新情勢下,聯手包圍大陸的「制中同盟」儼然成形。

中國正面臨美國「亞洲再平衡戰略」與日本安倍所謂「積極和平主義」的挑釁,另外還有印度「東向行動政策」的滋擾。北京要繼續推進與新德里雙邊關係的難度會增加。

在東協多邊對話機制中,北京雖可參與其中,但卻不具「主場優勢」,且在南海爭端中成為事主一造,常陷於孤掌難鳴窘境。為避免美、日、印聯手包抄,北京力促「亞洲相互協助與信任措施會議」(CICA)成為覆蓋全亞洲的安全對話合作平臺,在此基礎上,既可發揮「主場優勢」,亦可探討建立區域安全合作新架構,為達成《亞洲安全行為準則》終極目標的共識。

中國外交正面臨新的考驗,預測在今後5到10年內,北京在其西南方向的戰略目標之一, 宜應把握契機,認真對待印度,避免使自己成為美、日、印三方的共同對手,推動美、日、印關係中的中國因素,朝著有利的方向發揮槓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