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的兩岸關係政策走向

黃清賢(國立成功大學兩岸統合研究中心執行長)


一、兩岸關係的重要

民進黨在2016年的總統與立法委員選舉中,一如預期的獲勝,這是民進黨第二次拿下總統大位,更是第一次在立法院取得過半席次,可謂是完全執政。但勝選後的執政,才正要開始考驗解決問題的能力,已經不能如在野時以批判問題見長即可;尤其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更是民進黨一直被外界質疑是否有能力處理的議題。

對台灣的執政黨而言,兩岸關係絕對是重要議題之一,因為基於地緣政治、經濟發展、社會交流、文化變遷等角度,不論內政、外交、軍事、經貿等各層面,皆是直接、間接與兩岸關係有關,所以民進黨不能也不應迴避處理好與中國大陸的互動關係。

如果兩岸關係繼續卡在九二共識的爭議,無法延續國民黨執政的和平穩定發展,則兩岸領導人自1949年以來的會面、兩岸事務首長四次會議、兩岸兩會高層11次會談、兩岸23項協議簽署等成果,可能不再,更遑論進一步簽署新的協議。至於互設兩會辦事機構、簽署貨物貿易、參與國際空間、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加入亞投行等,應該也不再。

倘若如此,則不但原本兩岸發展下,政黨輪替以改善台灣經濟的希望可能落空,甚至2008年迄今習以為常的兩岸和平都可能出現變數;因此民進黨執政的第一里路繞不開處理好兩岸關係,尤其兩岸歷經和平發展期以來的積極互動,以及中國大陸政經實力提升後的現在,再度執政的民進黨勢必要更務實的面臨兩岸關係考驗。

二、兩岸黨綱的傳統

回顧1986年創立的民進黨,歷史傳統是對於中國大陸採取「國與國關係」的兩岸定位。不論是1988年417決議文的「台灣國際主權獨立,不屬於以北京為首都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者是1990年1007決議文的「我國事實主權不及於中國大陸及外蒙古」,皆是類似思維。

在1991年修正的黨綱中,增列「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台灣共和國」,主張「依照台灣主權現實獨立建國,制定新憲,使法政體系符合台灣社會現實,並依據國際法之原則重返國際社會」,界定的兩岸關係就是「台灣主權獨立,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且台灣主權不及於中國大陸」。

1999年制定了「台灣前途決議文」,主張「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明確界定兩岸關係是「台灣是一主權獨立國家,其主權領域僅及於台澎金馬與其附屬島嶼,以及符合國際法規定之領海與鄰接水域。台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

2004年制定的「族群多元國家一體決議文」,則延續上述概念並加以內化,主張「中華民國主權既屬於全體台灣人民,而非其他政權,則台灣認同與中華民國認同,都是對國家認同的表達方式」,認為「經由民主化建立國家主權後,台灣已無外來統治問題,只有如何共同抵抗外來併吞的挑戰」,將中國大陸排拒在外。

2007年更制定「正常國家決議文」,界定的兩岸關係是「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與中國互不隸屬,互不治理」,主張「體認『中華民國』這個國號已很難在國際社會使用,因此應以『台灣』的名義申請加入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等國際組織,且早日完成台灣正名,制定新憲法,在適當時機舉行公民投票,以彰顯台灣為主權獨立的國家」。

三、兩岸政見的調整

但民進黨為了要2016年勝選執政,符合多數選民對兩岸穩定的要求,不再重蹈2012年大選覆轍,被質疑無法處理好兩岸關係,因此刻意模糊甚至掩飾傳統的爭議性立場;2015年開始可以一再看到強調處理兩岸關係的能力,也出現了對於兩岸政見的調整。

蔡英文於2014年5月回任黨主席後,在2015年1月重新啟動的中國事務委員會表示,民進黨認為兩岸交流互動無可迴避,也有能力穩健推動兩岸關係;回顧2000至2008年執政時期,致力維持台海和平及和中國的穩定關係,同時更從前瞻觀點,完成了兩岸經貿關係的結構性調整,大幅修正兩岸關係法制,也為後來的直航、陸客來台等奠定堅實的基礎。

她提出「三個有利」、「三個堅持」,亦即未來推動兩岸關係,必須「有利」於國家自由民主發展,「有利」於區域和平安全穩定,「有利」於兩岸互惠互利交往;「堅持」政府決策須充分民主和透明化,「堅持」交流過程須多元參與和機會平等,「堅持」交流成果須維護公益和社會共享。

上述兩岸關係處理原則,可謂是蔡英文面對2012年競選總統提出的「台灣共識」被批判空心後,試圖在2016年總統大選提出較為清楚勾勒的原則。但平心而論,「三個有利」類似一般性的對外交往原則,「三個堅持」好像是一般性的對內施政原則,似乎無法有效解決錯綜複雜,涉及內政外交的兩岸關係問題。

因此,蔡英文在2015年4月的中國事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中指出,處理兩岸關係的基本原則,就是「維持兩岸現狀」,也就是維繫台海和平及持續兩岸關係穩定發展的現狀;這是兩岸關係的核心,也是民進黨重返執政後將致力的目標。

她表示,北京當局若能夠突破國共框架,共同維護兩岸和平發展及協商交流的現狀,則兩岸關係必能峰迴路轉、波平浪靜;民進黨會鞏固和美國之間的互信,並讓這份互信,成為確保兩岸關係和平及穩定發展的正面因素;充分認知台灣民主的可貴,在於體現主權在民的精神,而人民對兩岸政策展現的集體意志,是執政者必須依循的準繩。

這是首次提出「維持現狀」的兩岸關係基本原則,喊話對象除了中國大陸之外,更有爭取美國支持的強烈意味;還由於大選需要尋求台灣人民的選票,因此重申依循人民集體意志的重點,同時告知大陸與美國,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正當性。

四、兩岸政見的型塑

不過,如何維持兩岸現狀,民進黨還是需提出較為具體的內容,所以蔡英文於2016年6月訪問美國時,在華盛頓智庫的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演說時,承諾建立具一致性、可預測且可持續的兩岸關係,將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下,依循普遍民意,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

她認為,兩岸之間應該珍惜並維護20多年來協商和交流互動所累積的成果,將在這個堅實基礎上,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她還將推動完成「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立法,為兩岸持續交流協商,建立周全規範;仍在進行協商或審議的兩岸協議,也將依監督條例逐案檢視,繼續協商。

至於被問到什麼是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時,蔡英文回答以教授身分提供定義,包括憲法的內文、增修條例、相關憲政釋文、法官判決,以及政府與人民的相關運用,只要是跟憲法、釋憲、運用有關,都含在她所謂的現行憲政體制。不過,面對被三度提問關於九二共識、維持現狀、台獨黨綱等問題時,蔡英文以「請回去好好讀我的演講稿」、「我要說的都在演講稿中」迴避。

但由於各界仍不斷質疑沒有「九二共識」,如何「維持現狀」?因此蔡英文終於在2015年12月的選前政見發表會強調,民進黨沒有否認一九九二年兩岸會談的歷史事實,也認同當年雙方都秉持相互諒解精神,求同存異,希望兩岸關係往前推進的這一段協商溝通的經過和事實,這也是兩岸交流累積成果的一部分。

綜上所述,民進黨為了2016年的勝選,傳統在黨綱、決議文出現的「國與國關係」兩岸定位被模糊甚至掩飾;取而代之的是兩岸關係「維持現狀」,雖只承認「九二會談」而不接受「九二共識」,但主張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下,依循普遍民意,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穩定發展。

五、兩岸關係的未來

2016年1月16日勝選晚上,蔡英文在當選總統的國際記者會中再度重申,將以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兩岸協商交流互動的成果、以及民主原則與普遍民意,作為推動兩岸關係的基礎;也會秉持超越黨派的立場,遵循台灣最新的民意和最大的共識,致力確保海峽兩岸關係維持和平穩定的現狀,以創造台灣人民的最大利益和福祉。

可是她也同時強調,兩岸都有責任盡最大努力,尋求一個對等尊嚴、彼此都能夠接受的互動之道,確保沒有挑釁,也沒有意外;選舉的結果,是台灣民意的展現,中華民國做為一個民主國家,是2,300萬台灣人民的共同堅持,台灣的民主制度、國家認同、與國際空間,必須被充分尊重,任何的打壓,都會破壞兩岸關係的穩定。

所以由此看出,勝選後的民進黨,一方面想要維持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的現狀;因為這是選前政見調整與型塑時,一再揭示以爭取選民支持。但另一方面,傳統兩岸黨綱強調台灣主權的鮮明立場,在其認為挾最新民意勝選的當下又被提起;使得其與中國大陸強調的「九二共識」核心意涵,亦即「兩岸同屬一中」,難以形成對話。

如此弔詭的結果是民進黨既想要維持兩岸現狀,卻否定兩岸現狀政治基礎的「九二共識」,至少是對該詞彙的否定;目前只願承認「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認為當年雙方都秉持相互諒解精神,求同存異。這樣的結果不意外,因為民進黨傳統對於兩岸關係的主客觀積極性不強,寧願兩岸的政治主權意識凌駕經濟發展需求,使得2008年以來的和平發展可能遲滯不前,甚至於倒退。

但情勢也非絕對悲觀,畢竟民進黨執政後,將更能感受到兩岸關係對執政能否有成果的重要性,也體會到中國大陸政經實力提升後對於台灣的影響力,所以兩岸和平發展還是有轉寰餘地。例如蔡英文選前表示,將會推動完成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立法,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就已指出,監督條例將會回到現行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上來談,名稱不會沿用1993年提出的「台灣與中國締約處理條例」版本名稱。

不過,如果兩岸關係真要有樂觀走向,還是有賴於民進黨能真心善用「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尤其是中華民國憲法第四條「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疆域」、增修條文前言「為因應國家統一前之需要」,以及增修條文第11條的兩岸關係法律特別規定等,則與中國大陸的「兩岸同屬一中」才有對話機會,也才能實踐民進黨對選民的承諾,確保海峽兩岸關係維持和平穩定的現狀,創造台灣人民的最大利益和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