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長達36年的發展困頓期
在當今世界上,伊朗是僅有的實行「政教合一」制的神權國家;就行政體制而言,總統雖是最高的行政長官,但定期選舉的伊斯蘭議會和專家會議,才是權力運作的重要機構,而宗教領袖哈梅內伊則擁有政治裁量的最高權力。1979年革命之後,由於想建立獨立的核子研發能量,伊朗被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藉「支持恐怖主義」和「違反人權」為名,視為「邪惡軸心」國家之一,對之實施政治孤立、經濟與金融的雙重制裁,致使伊朗陷入長達36年的發展困頓期。
2015年7月,在伊朗核問題協議全面達成和解後,西方國家逐步解除了對伊的制裁,致使其國內外的形勢獲得了顯著改善。今年2月26日,伊朗舉行新一屆議會和專家會議的選舉,以總統哈桑.魯哈尼為首的溫和保守派與改革派,呼應了青年選民改善經濟發展的籲求,贏得了首都德黑蘭地區的全部席次;一時之間,伊朗的政治似乎呈現了不同的面貌,朝向一輪充滿機遇的未來前進。
「改革派」逆襲成功
伊朗伊斯蘭議會採一院制,是最高的國家立法機構,共設290個議席,議員每四年選舉一次;負有審議議案、通過預算,可以對部會首長投不信任票,進而彈劾總統等主要的職責。專家會議又稱最高神職會議,有88個議席,每八年選舉一次,為負責選舉、監督、罷黜伊朗最高領袖的最高權力機構。專家會議成員的選舉是根據各地人口比例,自宗教法學家中選舉產生;本次新選出的專家會議的委員們,由於哈梅內伊已屆76高齡,極有可能於任期內將遴選出新一代的宗教領袖。
2月26日,伊朗舉行新一屆議會和專家會議的選舉。在本次議會的選舉中,共有6,229名正式候選人爭奪290個議會席次;在專家會議選舉中,則有166人爭奪88個席次。29日,選舉初步揭曉。根據半官方的學生通訊社報導,在總共290個議會席次中,改革派獲得83席、保守派獲得78席、宗教少數派5席、獨立人士60席;其餘64席候選人因都未獲得超過25%的選票,故須將進行第二輪投票。其中,由總統魯哈尼的溫和保守派與代表改革派的前總統拉夫桑賈尼,所共同組成的競選聯盟「希望名單」,贏得了首都德黑蘭地區所有的30個議席,標誌了「改革派」逆襲成功,拿下了德黑蘭。以往強硬保守派佔據了議會65%的席次,除去中立與無黨籍派別的席位外,改革派的席位微乎其微。然而,在本次選舉後,改革派與溫和保守派所組成的聯盟,在議會中的席位大大增加。
在同日舉行的專家會議的選舉中,儘管由保守派佔主導局面的態勢,並未出現根本的改變,但是拉夫桑賈尼得票最高,魯哈尼得票第三,均留任於專家會議之中。更值得注意的是,現任專家會議主席穆罕默德.亞茲迪和極端保守派領袖梅斯巴赫.亞茲迪,卻雙雙落選;這不啻象徵著「改革派」力量的增強已是不爭的事實。這些被視為強硬保守派遭遇驚人失利的結果,是否就意味著伊朗未來的發展,將有別於過往且如西方媒體所報導,徹底走向一條所謂全面改革開放的民主道路?
這次「改革派」之所以獲得相當不錯的成績,當推總統魯哈尼的施政所致;他積極配合核問題協議,全面達成和解,使伊朗得以掙脫制裁束縛的枷鎖;為解決伊朗困窘的經濟與高失業率,他也極力主張對外開放、吸引外資,並主張對公、私企業提供公平競爭的機會。在政治光譜上魯哈尼屬於溫和保守派,雖然在選舉的過程中,他與改革派的拉夫桑賈尼合作,但選舉的結果卻不能視為狹義的改革派的勝利。其次,除德黑蘭之外的全國其他地區,強硬保守派與改革派、溫和保守派的爭逐十分激烈,選舉的結果也顯示了政壇上的這三大主要力量,誰也無法取得議會的絕對多數。況且,日後議會的議案最後能否通過或成為律令,需要最高領袖任命的憲法監護委員會來決定,這個機構有權否定一切凡是「不符合伊斯蘭教義」的議案。
溫和保守派左右逢源
另一方面,在議會中溫和保守派的席位,要多於強硬保守派和改革派,這就使得他在政治上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最佳境地,既可以與強硬保守派聯手,制約改革派,也可以與改革派結盟,推進開放和改革政策。尤為重要的則是,哈梅內伊與魯哈尼之間,其共識遠大於分歧。更何況魯哈尼也從未想在政治上挑戰最高領袖的權威,只希望能在最高領袖的支持下,使伊朗的經濟復甦,開放步伐更加快一些而已;激進改革路線並不符合伊朗國情。
至於專家會議的成員結構雖然產生了變化,但在該委員會中幾乎不存在改革派的力量。這意味著未來接替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人選,是由溫和保守派和強硬保守派聯合控制的委員共同決定,改革派在會議中並沒有影響力。
伊斯蘭世界的實力派
美國不允許伊朗擁有核子武力,而伊朗則在俄國的協助下,已然成功的掌握了核武器的製作技術,為何美國最後反而停止了制裁,終至在六方協調的努力下,促成伊朗核問題協議的全面和解?伊朗今天之所以得來發展的契機,真可謂敗也美國,成也美國,這裡就要自中東整體局勢的發展、不同民族利益的追求、伊斯蘭世界教派的衝突以及美國戰略「西縮東進」的多維視角,來瞭解何以伊朗具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新月帶的霸主美國進攻伊拉克,剿滅了遜尼派的海珊政權後,許多原屬伊國政府的軍官士兵紛紛加入基地組織,爾後這些具有實戰經驗的散兵游勇,直接間接地促成了「伊斯蘭國」( IS )的興起與坐大。這個以對抗西方與異教派為職志,以強烈回歸先知穆罕默德宗教傳統為訴求的「伊斯蘭國」,矢志向建立一個伊斯蘭酋長國的目標邁進。在意識型態與理想上他們崇古,在組織宣傳上卻又極善於運用現代科技與媒體,遂使成千上萬來自美國、歐洲與其他地方的年輕人,紛紛加入該組織。「伊斯蘭國」建國以來,除不時在電視上公開斬首西方人質的畫面外,還在歐美各國製造恐怖攻擊,故而被視為是目前世上「最殘忍也最強悍」的恐怖組織。然而,雖歷經英、美、法、俄等國的連番轟炸,他卻依然佇立,成為美國芒刺在背的隱患。
由遜尼派所建立的「伊斯蘭國」,趁著敘利亞的亂局火中取栗,這為本已虛弱不堪,以什葉派為首的敘利亞政府,帶來極大的危急;為了保護自身在中東的利益,直接促使了俄國對「伊斯蘭國」的空襲。俄國的介入為中東尤其是敘利亞問題的解決,帶來了實質有效的助益,不但確保了敘利亞阿賽德政府的統治基礎,更確立了自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胡賽因武裝力量到伊朗一線,以什葉派為核心國的新月帶聯盟。這是自以、阿衝突以來,什葉派極欲完成卻不可得的目標,如今則是水到渠成。當然,背後支持的力量是俄國。前蘇聯解體後,俄國對中東事務的影響力,又來到另一個高峰;但地區的霸主則是伊朗。
穩坐阿拉伯世界大哥地位
經濟發展的潛力歷經八年的兩伊戰爭(1980-1988年)與長期的經濟制裁,伊朗國家整體的發展受到相當大的制約。不過,即使如此,以2009年購買力平價計算,仍位列全球第18位。伊朗約有人口8,000萬人,國土遼闊、天然資源豐富,鐵、銅、鉛、鋅、鉻、重晶石等礦藏不虞匱乏,其中以佔全球10%石油與15%天然氣的儲藏量,最是耀眼;同時他也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第二採油國及第四大產油國。因此,該國也成為石油與天然氣出口的重要國家。一般而言,伊朗人的人口素質極高,國防工業、石化工業與金屬工業的發展,也都極具實力與基礎。早在2007年3月28日,根據高盛公司的研究,伊朗有潛力成為21世紀全球最大經濟體之一。自經濟制裁解除後,美國、日本與歐洲各國,莫不摩肩接踵的前往尋求商機;一旦資金源源不斷的流入,在既有工業的基礎上,伊朗的發展潛力是值得期待的。
伊斯蘭世界的明日之星在納瑟、沙達特主政時期,埃及始終是泛阿拉伯主義與泛伊斯蘭主義運動的領袖;但隨著阿拉伯之春的爆發,社會的失序以及穆巴拉克、穆西爾和穆斯林兄弟會的失勢,埃及在層層內憂的干擾下,已然喪失了他在阿拉伯甚至整個伊斯蘭世界的領導權和話語權。在美國的扶持之下,沙烏地阿拉伯憑藉著石油的財富,自1970年代中期以來,穩坐著阿拉伯世界的大哥地位。
基於「亞太再平衡」戰略的需要,也希望伊朗能協助剿滅「伊斯蘭國」,美國積極而主動的解除了對伊朗的制裁,此舉不但驚駭了以色列,更是重擊了沙烏地阿拉伯。葉門地區什葉派胡賽因武裝力量,長期以來對沙烏地阿拉伯而言猶如芒刺在背,而胡賽因武裝力量背後的靠山正是伊朗。以色列憂懼伊朗的擁核與製核的能力,而沙國則是與伊朗除在教派上對立外,尤其要爭奪伊斯蘭世界的領導權。今年2月,沙烏地阿拉伯處決了什葉派教士奈米爾等47名囚犯,引發伊朗示威者縱火焚燒沙國駐伊大使館;而從「燒館事件」到沙、伊斷交,用了不到一天的時間,可見彼此積怨甚深。
伊斯蘭世界主要涵蓋了三大部族:阿拉伯人的閃米族、伊朗人的波斯族以及土耳其人的突厥族;相對於沙、伊兩國,土耳其似乎也是伊斯蘭世界中的一股要角。土耳其人曾經建立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鄂圖曼帝國,不過時至今日,無論經濟力、軍力、人口以及資源潛力,都無法與前兩個國家相比擬,可以算是一個已經邊緣化了的國家。擁有核子與高端武器研製能力的伊朗,在伊斯蘭世界未來必然具有統整全局的可能。
美國的如意算盤
2016年1月16日,美國宣稱:「由於伊朗在一些領域的行為仍然『不可接受』,例如迄今沒有停止『支持極端組織、侵犯人權』等行為,美國將繼續在相關領域對之進行制裁。」其制裁的對象,主要包括「支持伊朗彈道導彈計劃」的11家企業和數名伊朗公民。美國為何在伊朗核問題協議全面達成和解後,又再補踹一腳呢?主要的理由是認為其彈道導彈發展計劃,會成為中東地區的不穩定因素。美方只是同意在金融、貿易、石油出口等次要方面,對伊朗解除經濟制裁,而對其『支持恐怖主義』和『違反人權』等核心問題,是沒有妥協餘地的。這種處理也在防患於未然,避免伊朗解禁後實力增強,威脅了美國的地區盟友,從而損害自身在中東的戰略利益,真可謂一舉兩得。
如來佛掌的威力雖在,但畢竟開了扇窗,在政治穩定、信仰堅定的基礎上,金潮與技術的滾滾流入,會為伊朗的明天與紛擾動亂的中東,帶來怎樣一個不同的局面?◆
社論
國際視窗
南海風雲
「一帶一路」與中國崛起
民進黨與兩岸關係
和平統一與一國兩制
海峽短評
編後
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