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的兩大政策主張
鄧小平的兩大政策主張
1983年6月,筆者應中國社會科學院之邀訪問北京,與大陸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後,鄧小平會見我,長談兩小時,在座的還有楊尚昆、鄧力群等中共高層人士。談話內容非常廣泛,包括兩岸統一、中國的現代化、改革開放、香港回歸及中美關係等議題,但重點為兩岸統一問題。鄧小平對我的談話經過官方整理後於1983年6月26日在《人民日報》發表,稍後又收入《鄧小平文選》第三卷,現已成為中共對台政策的重要指導文件之一。
在談話中,筆者首先發言。我坦率批評中共對台的武力威脅及外交孤立兩大政策。鄧小平仔細聆聽我的論述,雖不完全同意,但未曾一次打斷我的說明,風度甚佳。筆者的意見完整申述後,鄧小平作出全面性的回應,並回答我提出的問題。鄧小平思路清晰,講話鏗鏘有力,非常完整。鄧小平於1997年逝世,轉瞬已近20年,但他對我的談話至今記憶猶新。
和平統一 一國兩制
針對統一後的台灣,鄧小平以濃厚的四川鄉音向我指出:「你搞你的,我搞我的,各搞各;你不吃掉我,我不吃掉你。」鄧小平強調尊重台灣的政治現實,無意予以改變。他提出六點構想(即所謂「鄧六點」),並說明在統一後台灣可以保留其現有的制度、軍隊、官員、獨立的立法權和司法權、某些外事權,甚至可以向外國購買武器,但不能因此威脅大陸。
鄧小平明確主張「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他會見筆者後,中國官方即開始使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一詞。此後,「一國兩制」即成為中共對台灣及港澳的統一模式。在談話中,鄧小平沒有一次提到毛澤東,他似乎認定毛的封閉及武力解放台灣等偏激政策不可行,因而提出比較溫和的「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主張。
針對筆者對中共在國際社會孤立台灣的批評,鄧小平立刻指出,北京同意台灣保留其在亞洲開發銀行的席位 (亞銀為台灣在國際官方組織中的最後也是唯一的席位),但台灣必須改名為「中國台北」或「中華台北」,此即所謂「亞銀模式」。時至今日,台灣參與奧運、世貿組織、亞太經合會議等國際組織及國際會議仍然沿用此一模式。「中華台北」現已成為雙方均可接受的名稱。 海內外某些人士認為,和平統一應是兩岸的最終目標;武力統一實不可行。
「鄧六點」的具體內涵
在與筆者談話時,鄧小平具體說明他的六點和平統一主張:
一、台灣問題的核心是祖國統一,和平統一已成為國、共兩黨的共同語言。
二、制度可以不同,但在國際上代表中國的,只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
三、不贊成台灣「完全自治」的提法,「完全自治」就是「兩個中國」,而不是一個中國。自治不能沒有限度,不能損害統一的國家利益。
四、中國統一後,台灣可以實行與大陸不同的制度,可以具有其他省、市、自治區所沒有而為台灣所獨有的某些權力。司法獨立、終審權不須到北京;台灣還可以擁有自己的軍隊,但不能構成對大陸的威脅。大陸不派人駐台,不僅軍隊不去,行政人員也不去;台灣的黨、政、軍等系統均由台灣自己的官員來負責,大陸政府還要為台灣留出名額。
五、和平統一不是大陸把台灣吃掉,當然也不能是台灣把大陸吃掉,所謂「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很不現實。
六、要實現統一,就要有個適當方式,大陸建議舉行兩黨平等會談,推動國共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與地方談判。雙方達成協議後可以正式宣佈,但千萬不可讓外國插手,那樣只能意味著中國還未獨立,後患無窮。
針對「鄧六點」,鄧小平於1997年逝世後,中共領導人(包括江澤民)已有所修正,不再堅持國、共兩黨談判,改由兩岸各方(包括各黨派及團體與具有代表性的人士)參與。
雖然甚多海內外人士認為和統遠勝武統,但在今日台灣,中華意識低沉,本土意識高漲,台獨與獨台主張氾濫。統一在台的支持者十分有限。最近20、30年來的「去中國化」運動及教科書的錯誤論述實是主要原因。根據台灣《聯合報》最近三年的民調,支持統一者約一成左右,贊成獨立者約一成五,近五成台灣民眾主張維持現狀(其實就是「獨台」),維持現狀實是今日台灣的主流民意。
改革開放 推動現代化
如何促使台灣各方認識、暸解「鄧六點」實是一項非常艱難無比的任務。但中共如對「鄧六點」作一些務實的修正,應可促使更多台灣民眾暸解及考慮鄧的統一方案。
在談到現代化時,鄧小平展現強烈的民族意識,希望通過現代化構建一個強大、統一的中國。鄧雖然堅持「四項原則」,但在1980年代初並未排斥政治改革。全力推動經濟現代化的他,其政治改革的要點為廢除毛式個人崇拜及領導人終身制等政策,並提出集體領導新政。
鄧小平看出了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種種問題。他強力引導大陸走向全面經改及對外開放,逐步邁向市場經濟的大道。他曾是社會主義的堅定支持者,但他在獲得清晰的認識後,卻勇於自我否定。然而,當中共開始推動改革開放時,鄧小平其實並沒有一套完整的計劃,他只是「摸著石頭過河」,逐步走出一條經改及經濟現代化的道路。他堅持經改與經濟建設應是中國的政策核心,而政治改革必然影響大陸的穩定及經濟發展,故真正的政治改革必須在經改取得重大成就後再逐步推動;但他並未否定未來推動政改的可能性與必要性。
鄧小平力主對外開放,認為孤立政策只會延續大陸的貧窮落後;他認為中國需要面對世界,特別是西方國家,因大陸需要西方的資本、科技、管理技術及發展經驗。鄧小平甚少探討理論與哲學,他有意超越意識型態的束縛。他重視實際效果,他為一高度務實也頗有遠見的領袖,他的「白貓黑貓論」即為明證。
鄧小平具有強烈的「國家重於個人」觀念;他認為,為了達到國家的重大目標,個人的犧牲是必要的。在談話中,鄧小平展現無比的自信、果斷;他具有所有強人領袖的特質。
他曾三次被打倒,但卻三次再起。他無懼改革開放及自我否定可能對中國帶來的衝擊;他勇於往前衝刺,甚至不計後果。在必要時,他會採取必有嚴重後果的政策。
鄧小平確曾對中國作出歷史性的貢獻。他採行新經濟政策,推動大陸的經濟改革、對外開放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政方針,促使大陸經濟逐步走上全面發展之途,並改善人民的生活。他拋棄毛澤東的階段鬥爭、人民公社、個人崇拜等惡政,採行比較溫和理性的政策,包括取消領導人終身制及實行和平轉移權力等。
鄧小平重建中國的對外關係,結束其孤立狀態,與西方國家建立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同時強化中國的國際地位,並完成與美國、蘇聯等國的關係正常化。他的改革開放新政奠定了中國於21世紀崛起的基礎。他重視科技及教育,全面推動科技之研發,並在國際社會取得重要的地位。他對台灣採行務實政策及完成港澳的回歸。雖然台灣至今仍然抗拒一國兩制,但在鄧推動下,兩岸開始展開各種交流。他的經濟改革開放新政改變了中國的貧窮落後面貌。
鄧小平的歷史功過
然而,鄧小平終究是「人」而非「神」,其思想與政策當然有其局限性;他比較開明,亦無毛澤東的殘暴、恐怖、集權及緊握權力至死不放的個性,其遠見遠勝於毛澤東的偏激之見。
鄧小平無疑是20世紀的巨人,對中國、對國際社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在後鄧時代,習近平及其他中共領袖仍然奉行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全面發展經濟,大陸經濟現已達到前所未有的繁榮。在十年內,中國應可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中國現已是全球最大的工廠,也是全球最大的市場,其國際影響力大幅上升,並與俄羅斯建立戰略夥伴關係,對抗美、日軍事同盟。
改革開放與和平統一為鄧小平生前的兩大政策主張。在他的主導下,大陸的改革開放政策已取得巨大的成果。對中國的現代化,鄧小平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至於和平統一,兩岸各方人士尚需繼續努力,積極推動。
鄧小平曾指出,在評價歷史功過上,毛澤東是「七三開」,而他本人則是「五五開」。鄧小平的自我評價是相當公正的,但頗多西方學者專家認為,鄧小平生前除推動經濟改革開放外,也同時推動廣泛的政治改革開放,他的歷史地位應更為崇高。◆
社論
國際視窗
南海風雲
「一帶一路」與中國崛起
民進黨與兩岸關係
和平統一與一國兩制
海峽短評
編後
轉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