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應改變目前的對華政策

托馬斯.基恩
(德魯大學校長)


本文原載7月30日美國《商業日報》,原題《改變美國目前的對華政策》,作者托馬斯.基恩曾任新澤西州州長(1982-990年),現任該州麥迪遜市德魯大學校長及全國民主基金會董事。文章中指出美國將因壓制同中國的貿易而失去17萬份工作,中國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第三大經濟強國,美國不應以阻止兩國關係發展的方式來施加經濟影響。茲摘要報導如下。─編者

美國應該把人權問題作為同中國進行貿易的條件嗎﹖在這場辯論中,除了關稅,貿易和中國對待其公民的做法等問題之外,還有更多的問題處在危險之中。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是否應該像我們對待其他大多數國家那樣來對待中國──同時,目前的政治和道義上的考慮是是應該影響可能會確定下一個世紀歷史的至關重要的國際關係。

我們如何解決貿易問題將決定美國能不能制定一種同世界上人口最多和充滿活力的國家打交道的長期戰略。同時,它將表明我們是否懂得,一種外交政策不只是意味著從一種全球對抗突然轉向另一種全球對抗,而沒有一個主要目標。同時又忽視其他國家的歷史和文化。誰也不會否認中國有人權問題──我們也不應當否認。但是,讓這情況決定我們同中國的未來關係是鼠目寸光和不明智的。在天安門廣場事件後的這段時期裡,我們往往忽視了中國過去十年來所取得的深刻的社會變化:從驚人的現代化到由更加面向市場的經濟而產生新的開放和機動性。

中國是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第三大經濟強國。在短短十年的時間裡,中國12億人口的人均財富增加了一倍多。經濟增長率達到兩位數,預計仍將保持高增長率。

中國也在審視自己在全球的作用。中國已經是一個重要的軍事強國和武器出口國。隨著1997年收復香港,精力充沛的中國可能會顯示她在這個地區的實力,將設法對亞洲繁榮的經濟造成更大的影響。

現在尚不清楚,實行制裁是否是幫助中國推動民主進程的最好辦法。中國的許多新財富依靠對美國的出口這一事實並不意味著北京將會接受一些美國人想附加的貿易條件。在過去一些年裡,並不僅僅是對其他國家的制裁最後證明是無效的。作為一個很少屈服於外部壓力的高傲國家,中國可能會為了符合自己的利益而寧願承受經濟和社會的混亂──而且,不會輕易放掉。

結果可能不會改善人權狀況,相反還會給美國和世界造成嚴重的政治和經濟後果。我們將因壓制了同中國的貿易而失去了17萬份工作,我們的消費品價格將會提高。由於中國將轉向別處──歐洲和日本──購買她所需要的大量的電信和運輸設備,美國公司將失去數十億美元的生意,我們也為此而感到擔心。

美國人現在必定會提出的問題是,我們是否願意付出我們當前的政策可能造成的不信任和猜疑的長期代價。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越來越強大,部份原因是不受任何約束地進入歐洲市場,21世紀的中國將使20世紀的歐洲相形見絀。那些可以進入中國市場的國家將隨之而壯大並具有影響力──但只有中國才有力量來決定它們是哪些國家。

除了軍事問題或者核武器問題──在這種問題上,由於中國是最大的貿易夥伴,我們應該使用我們的影響──之外,我們不應該以阻止兩國關係發展的方式來施加我們的經濟影響。

歷史已經表明,更加自由的經濟市場、越來越多地信息以及同外界的更多接觸,將帶來一個國家政治文化的自由化。這只需要時間。中國人有的是時間,我們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