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黨的空間在哪裡?

略論新黨與國民、民進兩黨的區隔

狂狷


李登輝主政五年,他依賴國民黨體制所付予的大權,改變國民黨的政治理念;由追求中國統一轉向所謂「獨台」路線,引發黨內一連串的政治爭議。歷經多次重大爭議之後,各方預判國民黨分裂是遲早的事;新國民黨連線宣佈組新黨,不過是國民黨政治理念分歧的具體呈現。

新黨未來能否生存發展,取決於選舉;由選舉獲得足夠國會席次,影響政策。新黨能否通過選舉的考驗,取得發言地位,進而影響政策,則取決於新黨和國民黨、民進黨在政治理念、政策主張上清楚的區隔,以及它們對選民的吸引力。因為,台灣內、外情勢的發展,已到了各政黨都必須拿得出政治理念、政策主張的階段;過去激情式的統、獨口號,省籍訴求,無法具體解決問題,且熱情消退,對選民的吸引力日益降低。

未來三年,影響台灣前途的對內、對外重大決策都將形成;也是各種主張競逐意見市場的時期。三年內台灣會有總統直選以及立委大選,這兩項大選,對各政黨的決策權力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新黨是否有獨特而吸引選民的政治理念和政策主張,能夠在選舉中得到選票,不但決定新黨的前途;也決定未來台灣的政治面貌。

台灣不論外交、經濟,都受大陸極深的影響。政黨在大陸政策方面,統、獨取向的選擇,以及因而制定的政策,目前國民黨和民進黨差異不大,而新黨則有自己的看法。民進黨和國民黨都傾向於台灣國際化,以向國際開放取代向大陸開放,並尋求台灣的安全保障。因此,兩黨對尋求加入聯合國、限制對大陸的經貿交流等政策,有相當的共識。民進黨公開主張台獨,國民黨則以曖昧的言詞,刻意避開在統、獨問題上表態。近來國民黨、民進黨在重返聯合國一事上十分熱衷,將話題炒得火熱,但同時不斷放出「這個問題要慢慢來」的說法,顯然是預留此政策無成果時向選民交代的後路。

新黨思考的方向,則是正面面對大陸市場對台灣經貿發展日益重要,以及台灣、大陸間經貿優勢隨著台灣對大陸市場依賴提高而轉換的事實,以兩岸加強經貿交往尋求台海安全,並因兩岸的和解及談判,創造台灣尋求國際空間的有利條件。未來,新黨主張追求民族的統一。所以,新黨的立場,可說是「緩統」的立場。

台灣的選民,是否真如國民黨、民進黨目前主政者所判斷的,大多數都是獨派傾向的選民?新黨的緩統立場是否沒有市場?依歷次各種民意調查所顯示的情況看來,台灣選民在這個問題上並沒有一面倒向獨派;而隨著兩岸經貿擴大,重視兩岸經貿問題具體解決方案的選民為數日益增加。所以,強調獨立政治立場的民進黨人士,最近也不得不頻頻表示重視大陸政策,並赴大陸「瞭解」狀況。

在對內的政策、經策方面,國民黨強調經濟發展、扶持大企業並維持國營事業的立場,有強烈的國家資本主義色彩;而且,由於金權政治的發展,國民黨領導階層已逐漸與財團同質化。民進黨內則有兩種看法,一派傾向放任的典型資本主義,攻擊國民黨的國營事業,但也反對工運、環保;一派則偏好福利國家式的資本主義,重視農、工、環保、社會福利政策。

新黨宣言顯示的對內政、經政策立場,顯然是民進黨兩派的綜合,但與國民黨對立。新黨反對國民黨的金權化,強調租稅公平,和國民黨政權的基礎─大財團,有根本的對立。而民進黨內部有不同立場,但在爭取政權的階段,民進黨不敢冒險表露出和國民黨相同的傾向。立法院上會期陽光法案的審議情況即是一例,民進黨內部即使有人強烈反對,但在黨團壓力下,仍然支持法案,並與新黨(時為新連線)合作。

未來三年內,由於95年香港航權屆期、97年香港回歸大陸等重大變化陸續到來,兩岸經貿交往日益擴大,相關政策必然要走向立法的階段。其次,台灣民眾反金權、要求社會正義的呼聲日益高漲,如成套的陽光法案、租稅改革等也將提出立法。從而,三黨不同的政治理念,就將利用這些機會,向民眾廣為宣傳,以爭取三年內陸續登場的選舉勝利。在此階段,立法院的生態仍將是國民黨、民進黨合作主導大陸政策;但新黨將和民進黨主導對內政、經政策的局面。

未來三年雖有縣市長、縣市議員、省市長(可能登場)、總統、立委等各種選舉,但重心顯然是總統和立委兩項。因為現階段國民黨掌握國大的多數,國民黨的權力集中於李登輝一人,加上國大已成既得利益集團,憲政體制不變,只改為總統直選的情況下,決定國政的大權唯有總統和立法院,行政院長已形同「總統秘書長」。重大的國家決策,尤其是兩岸方面的決策,也有待這兩項選舉結果完成民意的認可。至於其他選舉,只有各黨動員、整合各自支持力量的作用。

新黨不論是要在總統選舉中發揮籌碼的功能,或者在立委選舉中爭取更多的席位,以取得影響政策的有利地位,就必須開發出支持的票源。這可以由幾方面來分析:

一、支持「新國民黨連線」時期的國民黨死忠派,會因不理解新黨的做法而脫離。而且,所謂黃復興黨部的鐵票,許多人已沒有理解政治變化的能力,投票是聽命於國民黨的黨機器。即使沒有新黨,他們的選票也不會給新連線,而將選票投給黨部指示的人選。

二、省籍意識特強的選民,政治立場固定難改,對新黨又有既定印象,難成新黨的政治基礎。

三、習於支持國民黨、民進黨的選民,由於人際關係、投票習慣等因素,短時期內也難改變,非新黨政治基礎。

四、中層、年輕、智識層的選民,較無省籍成見,也有兩岸、國際的宏觀想法,他們才是新黨想要爭取的對象。根據新黨調查,即使南部對新黨持極端反對立場人士不少的地區,新黨也有近15%的支持力量,可以選出立委。在大台北地區,支持率更高達40%以上。

新黨的問題是檯面政治人物較少,且相當集中於大台北地區。如何尋找適當人選,在其他地區參選,除了爭取席位,也有選票吸塵器的作用,是新黨的重要課題。人選難尋,一方面在於必須配合新黨整體形象,一方面必須耐得住可能的打擊。例如,在高雄參選的新黨人士,要能抗得住可能的激烈反對行動。

未來政治地位靠選舉,新黨打不開政治基礎,勢將隨目前幾位檯面政治人物消退而消失;反之,新黨打開了政治基礎,那就未必永遠是「有力的少數」,「執政黨」也就不是那一黨的專門稱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