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林頓總統之內政與外交動向

熊玠
(紐約大學教授)


克林頓為何當選?

自艾森豪第一任競選(1952)到1992年大選以前40年中,美國經過九次總統選舉,除了甘迺迪(1960)及卡特(1976)以外,每次都是共和黨候選人當選,其真正原因,很多專門研究美國政治的學者,都不願直說;僅含混其詞地說是美國選民要達到兩黨均衡,所以選共和黨的總統,再選民主黨佔多數的國會,其不願說真話的原因,是牽涉到種族問題,故各人避免麻煩,三緘其口。

其實,選民投票的數字,表現的很清楚,本人作學問,歷來講就「實然」與求真,所以,下面要用1980年及1988年兩次總統大選的投票統計來作實例分析,以作依據。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點:美國選舉,僅有總統是由全國選出;故僅有總統大選才需要注意所謂的aggregate data(意即全國選民分佈狀況之數據),發現在全美國有三種選民群,由於他們總人數之浩大,故他們的票源實在舉足輕重。這三種選民群分別為(1)白人(佔全美國人口80%);(2)「非窮人」(1980年以年薪不低於五千計算;1988年薪不低於七千者;這類人佔全國的80%以上);(3)大城市、大州以外的區域(這佔了全國人口的75%),其實,這三種舉足輕重的選民群,匯合到最後,總數中幾乎還都是白人。第二點:這三種選民群中,在兩次大選投到共和黨候選人的票,分別為:99%;99%;與97%(1980大選;雷根當選);及97%;97%與95%(1988大選;布希當選)。講穿了,白人既然在全國人數上佔絕大多數;而絕大多數的白人又都支持共和黨(很多南方的民主黨員,均因雷根不以黑人為號召的保守主義,而開始投向共和黨)。所以在以前九次大選中,共和黨佔了極大便宜,其原因是民主黨已被絕大多數白人認為它太偏依大城市的貧窮少數族裔(即指黑人、西班牙人)。

再看民主黨候選人克林頓競選策略。首先,他以一個「新民主黨」為號召,再強調「南方」格調(其本人及副總統候選人高爾均為南方人;而南方的白人是不會太偏依黑人的)。在民主黨即將於1992年7月12-13日在紐約召開提名大會的前一個星期,候選人克林頓還藉故與黑人激進派領袖Jesse Jackson公開衝突一番。這一切,都在明確暗示給全美國佔有人口80%的白人看:克林頓決定不是偏依大城市貧窮少數族裔(黑人及西班牙人)的材料。自己也向白人表示他是「溫和」派,而他所選的副總統候選人高爾,在國會多年的投票紀錄也確實顯示是「溫和」派,另外,在其政見上,頻頻向以下數種人送秋波:a.婦女(答應當選後將選用婦女入閣;並贊成墮胎,與布希總統正好立場相反);b.同性戀者(答應當選後將取消歷史悠久的同性戀不得參軍之禁令);c.失業者與鰥寡孤獨、退休老人(答應他們要改善經濟、建立更完整之醫藥保險制等);d.「嬰兒潮」的一代(他自己46歲,跟高爾44歲,均出自該一代),連老天也幫克林頓大忙;美國經濟正陷在蕭條衰落、無以自拔狀態,他則高聲疾呼「窮則變」,必須大大整頓經濟,發憤以圖強,取得了普遍的認同。

難怪一般人咸以為克林頓當選,是因為他倡導經濟改革,當然這點有幫助,不過,別忘了在此以前的六次大選,民主黨不同的候選人,儘管同樣地提倡政府要主導經濟,卻五次均敗於共和黨,這一次,民主黨卻贏了。跟以前失敗的五次來比,主要的是這次的民主黨候選人(克林頓),一反以前候選人之作風:他僅主張經濟發展與「公平」一樣重要;並不主張後者更重要(意即不像以前的民主黨候選人那樣過分強調要特別照顧黑人、西班牙人)。所以,克林頓得到了全國白人多數的認同,這樣,再以整頓經濟、力挽狂瀾為號召,才能在經過12年共和黨主宰白宮之後幸運地作起白宮主人。

現在,我們再將克林頓之得票分析如下(要與布希得票相比),因這與我們要瞭解克林頓總統內政之路線有關。第一,家庭收入微薄(在一萬五千元以下),教育水準低微(高中未畢業)、失業者、及出自工會家庭者,投給克林頓、及布希的選票百分比,分別是59:23;56:24;55:28;及55:24(這些對比數字中,前面的是投給克林頓,後者是投給布希)。第二,各少數族裔中,亞裔與其他族裔投票狀況有很大區別。(1)黑人中(其有資格投票者佔全國總選民8%)有82%是選克林頓(11%選布希);(2)西班牙人中(佔全部選民3%),有62%選克林頓(25%選布希);(3)猶太人中(佔全部選民4%),有78%選克林頓(12%選布希);(4)亞裔(佔全部選民1%),僅有29%選克林頓(另有55%選布希)。這樣高的亞裔投選布希的數字,比佔全國48%的有錢人(即年薪在七萬五千元以上)投選布希的還高出七個百分點!

克林頓的內政

以下所談的,是根據克林頓總統2月17日向國會提出的整頓美國經濟總體方案,經過本人消化、整理而來,這個總方案,包括三部分:(1)〔短期〕激勵性聯套;(2)投資部分;(3)削減政府赤字部分。但,因第三(削減赤字)部分中,又有增加稅收辦法,故實際上等於有四大部分,茲分別討論之。

(一)刺激性聯套(Stimulus Plan)──四年之內,將動用政府資源製造50萬個就業職位(包括20萬永久性的職位)。首先要撥款163億美元修建公路、營建房屋、發展交通事業(包括擴建大眾捷運,維修飛機場,改良Amtrack火車設備等);再加延長失業救濟之領受期限;增加街坊補助金,增加城市房屋資源,及製造夏日短工機會等措施,另外120億之數,將用於給民間公司擴展廠房免稅的好處,及加設政府貸款措施,據個人所知,在他2月17日向國會的報告後,克林頓政府又透露將再由「交通信賴基金」下加撥32億,用來增加就業機會,與原來163億的計劃加在一起,期望四年總共能開闢一百萬(而不只是50萬)個新的就業機會。

(二)政府對社會之公眾投資──四年之內將動用1,600億(包括免稅部分),用作基層建設(infrastructure);教育/培訓;兒童護養;醫藥保健等,再加工業技術之研究與發展。

(三)削減政府赤字──四年中預期削減開銷4,930億,並期望於1997年時,政府赤字已由目前每年三千億之數,減低到每年二千億美元,1993至1996期間,要削減之4,930億,其中的2,470億將來自緊縮開支;另外2,460億,則來自稅收之增加。以上兩項中,如以淨得之數目來比較,即四年中將因縮減開銷而淨省了1,170億;因加稅而淨得了2,070億,兩者相比,其比值將為1:2,為方便計,對削減政府開銷,及增加稅收,將分開討論。

削減政府開銷

先說削減開銷,有五大部門,需要先開刀。國防:減760億(四年總數,以下同);救濟金(即所謂entitlements,包括社會福利救濟Welfare;老人/窮人醫藥福利 Medicare):減760億;非國防開銷:減500億;社會安全金(Social Security):「減210億」(來自對退休後富人領取社會安全金之稅收增加);另外,有240億之削減,是來自政府因債務減低後其利息之節省部分,以上各部分加起來,總數為2,470億(四年)。

再說節約,一共有七大項:(1)太空署之節目裁減;(2)環保,政府將對人民在聯邦土地上開採礦石、採伐林木、及飼養牲畜者,增加其收費。另外,對於人民取用政府供水,及人民遊玩聯邦公園者,亦將增加收費。(3)能源。先要減低政府歷經冷戰以來維持的石油戰略儲存量;再減少對核武器之研究與發展經費;並要減少鈾元素加濃(Uranium enrichment)之開銷。(4)農業。政府對農民補助金,凡農民家庭得自農業以外之收入超過十萬元者,其補助金將止付。(5)航空。原先擴充聯邦航空總署之計劃,目前取消。(6)政府試辦大學生貸款事宜。(7)削減某些用公款以便利自己選區(「假公濟私」)的項目(所謂「Pork barrel」譬如聯邦房屋及城市發展署〔HUD〕之某些項目,是用公款來造特別之水塔、修建屠雞場、及修復戲院等等),均盡量取消。又譬如聯邦小型企業管理署(SBA)的某些資助項目(譬如1992年即有援助在威斯康辛州一個婦女的某項特別生意活動;在聖路易資助的某生化醫療中心、在賓州的某全球競爭中心等),其宗旨或效果有疑問者,均應撤除。

增加稅收

克林頓總統所提的,是美國有史以來的最大增稅計劃,不過,主要增稅對象,是公司與高薪之個人,未來六年中,將增加稅收3,570億(包括1994至1997之2,670)。

未來六年稅收增加之來源:(1)1,263億將來自增加對高薪收入者(即個人年薪在11.5萬元以上;夫妻年薪在14萬元以上者)的增稅;最高稅率升為36%。(2)對個人每年年薪在25萬元以上者,尚需加征額外稅(SURTAX)。〔註:增加稅收總數中,一半數目將來自個人年薪在20萬以上者的稅收。公司稅率之最高額,將升為36%。很多現有之公司報稅扣除、抵消部部(deductions)將取消。另外,還要增加一項新的「能源消費稅」。一個年薪四萬的家庭,每年平均將攤徵118元之譜。這個,將涉及到所有的中產階級。

還有跟內政有關的是:一般期望在克林頓任內,政府之法規(regulations)將增加,這是因為過去共和黨12年內廢除了很多法規,現在改朝換代又要扭轉回來,也可以說是兩黨在對政府功能上基本哲學不同之點。再者,由克林頓夫人主持的一個委員會,正在研究如何改良美國的醫藥保險制度。這是一個很有爭議性的問題,但因尚在初期研究階段,一切均未定型,所以無法討論。

臆測克林頓外交政策

這裡用「臆測」二字,是因為新總統1月20日上任以來,一切精力都花在如何制定一個整頓經濟的整體計劃,不暇顧及全面外交問題,更未提出任何具體外交方案。所以,以下所說的全是根據本人了解拼湊起來,以期能給一個較為籠統的圖面。這就要抓住幾個大原則,以後具體政策細節萬變不離其宗。

(1)美國既然國內要經濟掛帥,對外也一定需要加強搞經濟外交。譬如對歐洲,一定要解決所謂的CAP問題(即歐市對其自己農業的津貼,對美國農產品輸出造成威脅)。有很多國際貿易問題,又牽涉到關稅總協的「烏拉圭談判系列」(Uruguary Round)。所以,要達成這個談判系列的成功,也是當務之急。這一切也與世界從地緣政治時代走入一個新的「地緣經濟時代」是符合的。

(2)因國內要裁減軍費,所以美國在國外駐軍,恐怕要陸續撤回。這也表示在西歐、東亞的友邦,國防需要更靠自己的資源。

(3)援助俄羅斯,本來是美國對西歐一體化的潛在制衡措施。現在既是美國債台高築,而歐市一體化之進度也較預期為緩,所以美國自己掏腰包援助俄國的數目大概會減低。但如意算盤將是接其他工業國家組織援助俄國聯線。

(4)由於民主黨一貫袒護工會之立場,外交上一定會配合地保護美國工人之就業。所以一定在進口貿易上,會對某些與美國長年維持出超的國家,採取較嚴措施。同時,對於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協定(NAFTA),可能將修訂。以免墨西哥的賤價勞工造成對美國工人的損害。藉諸同樣考慮,美國一定會更積極鼓勵亞太地區參加NAFTA,已造成均勢。

(5)由於冷戰結束,及美國想裁減軍備,美國將更加強調禁止核武器、與其他高度殺傷力之武器之擴散。

對遠東政策:

(a)將不如過去強調美、日聯守關係。以前由於冷戰期間,美國對日本、及亞太地區若干經濟體所作的讓步,今天已是不必要的自我犧牲。故今日美國經濟自顧不暇的局面,一定需要日本與其他亞太地區各國,在對美輸出上大幅度地自我約束,並且更多的對美國進口打開市場。

(b)美國在太平洋海、空軍基地,從菲律賓撤走後,一部分重心將轉移到新加坡。再加東南亞協約國組織(ASEAN)成員,近來經濟逐漸起飛。所以,東協(大陸稱為「東盟」)對美國將更重要。由於越南內部也在轉變,更加市場之考慮,美國對越南政策可能有巨大的轉變。

(c)對北韓之敵視,將有增無已。因為美國對北韓有關私製核武器之警告,很多時候都是指桑罵槐,針對日本的。最近,北韓又出爾反爾地退出才加入不久的反擴散條約(NPT)。所以,美國與北韓間之摩擦,有增無已。

(d)對中國大陸政策。由於人權,對美出超(已達250億美元),及核武擴散等問題,美國與中國大陸關係,短時期(一、兩年)內,恐怕會繼續惡化。但,由於上述「地緣經濟」時代的需要,再加中國大陸內部之大幅轉變(美國估計:大陸不超出公元2010年,將經濟超過日本;可能還會更早),在長期來看,美國對大陸之政策不會是一個靜態不變的政策的。

(e)對台灣政策。由於美國與台灣密切的經濟關係,再加克林頓在其作州長任內四度訪台(1979;1985;1986;1988),所以他上台作總統後,美國與台灣的關係,按理是不會不密切的。但,有兩點需要一提。第一是台灣對美國的出超。第二是克林頓總統反對台獨的立場。在競選期間,有台獨分子,有某張姓教授率領,以欲出資贊助克氏競選之藉口求見。但為克林頓所拒。據個人瞭解,克氏之考慮乃是有關整體美國在亞太之利益。因為在後冷戰期,美國要逐漸由海外撤退。因而考慮到台灣海峽之寧靜,乃戰略之必須。如果台灣真搞台獨,大陸勢必要維持極高的武裝姿態。這樣將影響美國長期不能自遠東退出,與美國急需裁軍之需要違背。這全是極理智之裁決,與個人意願無關。

結束語

以上各點,全是據個人之瞭解寫出,與克林頓總統之內政、外交政策也許稍有出入。但,我可以保證,絕對個人慎思密考所看到的,絕對沒有摻雜個人之私願。有偏差,也非出自故意。所說的、分析的準確性,時間是最好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