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柯會談」與台灣問題的觀察

社論


11月12日,江澤民與柯林頓在西雅圖亞太經合會(APEC)舉行了90分鐘的高峰會談,咸認為是中美關係的一件大事而備受國際矚目。

自「六四事件」以來,尤其是蘇聯瓦解之後,70年代「聯華制蘇」的對華政策頓失戰略目標,美國的對華政策顯然需要變化。美國情報部門和主流媒體,挾冷戰勝利之餘威,開始出現「頭號敵人」、「拆散中國」的叫囂,而斯時正值中國處於「六四」後的政治社會最脆弱的時候。但中國並未因「六四」而瓦解,也未因美國率西方國家制裁而崩潰,反而因開放改革而經濟蓬勃發展。

美國是一個霸權主義的國家,對外的耀武揚威是為獲得國內民眾支持的途徑。布希對伊拉克用武獲得了美國民眾空前的擁護;柯林頓痛斥「從巴格達到北京的暴君」,也讓美國選民著實「爽」了一陣子,而其上任以來最高的聲望則是今年六月底再度轟炸伊拉克。

柯林頓上任後的對華措施也是充滿挑釁性的,而出乎北京的意料之外,直到巴基斯坦軍售案的制裁,「銀河號事件」和以政治干涉體育阻撓北京申辦二千年奧運,致使中美關係跌到谷底。

但是,柯林頓的對華措施引起了企業界的惶恐,無端招惹吸引全球資金和國際影響力不斷上揚的中國,是無助於美國經濟恢復的。並且,由柯林頓主導的亞太經合會非正式領導人會議,已有馬來西亞的馬哈迪抵制在前,一旦再遭江澤民抵制,必引起亞洲國家跟進,而影響美國的領導地位。

所以,舉行「江柯會談」並不是美國改變其霸權主義性質,而是基於國際政治的現實考慮。

果不出所料,「江柯會談」仍不超出人權、軍售、貿易的範圍,並且也是各說各話「了無新意」。不過,在「了無新意」中卻包含了幾點意義。

一、在美國無法壓制中國的經濟崛起之後,不得不承認中國是目前世界經濟成長最高的地區,國際金融組織甚至認為,中國很快將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除了軍事和經濟外,美國也不能不承認,中國在國際政治上的影響力,不得不視中國為「潛在的超強」,而希望多方面與中國重新建立新的夥伴關係。

二、「江柯會談」意味著「六四」以來對中國制裁的結束,並承認中美兩國有著「積極的關係」,而不僅是「頭號敵人」的對抗關係。這項「積極關係」雖不再是以往對付蘇聯的「共同戰略利益」,但卻是共同的經濟利益。

三、柯林頓上台以來,亟思對華政策有所突破,甚至一度傳出有意改變「一個中國」政策,並暗示支持台灣進入聯合國。但由「江柯會談」承諾,美國不改變「一個中國」政策。所以,台灣的參加聯合國運動勢必落空。雖然江丙坤力言兩岸是「兩個主權不相隸屬的國家」,但是台灣以Chinese Taipei參與亞太經合會,就已表示了台灣代表接受了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的地區經濟體的事實,又怎能是「兩個主權不相隸屬的國家」。所以,台灣當局又被美國空耍了一記,並將受到中共更多的疑慮和國際封殺。

四、中共以美國對台軍售來對抗美國所提中共對外軍售,這是第一次。由此可見,未來若中美關係能有改善,美國對台軍售必有所節制,否則,台灣將成為兩國軍售競賽的焦點之一。

兩岸關係如果不能由兩岸中國人自行解決,台灣問題勢必成為中共與美國繼續爭議的焦點。基於美國對華政策的現實需要,可以打台灣牌,也可以不打台灣牌。亞太經合會非正式領導人會議,是柯林頓把美國經濟的未來放在亞洲和中國經濟力的上揚這邊,那麼只要中國經濟力的不斷上揚,和美國跟中國貿易不斷的擴大,台灣牌的重要性,對美國就必然不斷降低。

在這「了無新意」的意義下,台灣當局應該如何處理台灣前途和兩岸關係,難道一定要成為一張被美國打爛了而拋棄的「牌」而後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