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於「中國統一聯盟」
講於「中國統一聯盟」
今天要向各位報告的是一個很重大的主題,因為身為一個中國人都會有本能的想去瞭解中國將來的前途。我是在台灣出生的閩南人,是道道地地的台灣人,在美國留學期間,接觸了一些大陸的中文書報,因此對簡體字及大陸的特殊用語,有一些瞭解;另外對西方學者所寫關於中國歷史的著作,我大部分都有看過,知道他們眼中的中國是怎麼樣的情形。以前常覺得台灣書籍中所寫中國如何的歷史悠久,如何的偉大,好像有點自吹自擂,但在比較西方學者所認知的中國後,才知道中國的確是很偉大的。
中國崛起才會促成歐洲統一
美國耶魯大學歷史學教授保羅.甘迺迪,最近寫一本書叫《強權興衰史》,書中提到明朝時的中國文明,比當時的西方還要進步,例如鄭和下西洋所使用的航海技術,比之日後哥倫布所使用的航海技術要勝過很多,這是許多中外歷史學家所承認,但明朝的海禁政策,使得航海技術沒有再進一步的發展,西方卻在啟蒙運動後產生了近代科技文明,使其他文明相對地落後,也使西方主宰了這個世界。
中國在鴉片戰爭戰敗後,被西方的強權所侵略淪落為次殖民地,中國當時的國際地位可說是非常低落,沒有一個國家看得起中國,因此恢復鴉片戰爭以前的光榮地位,便成為中國近代史的主流。法國人對當時落後中國的發展卻持比較審慎的態度;拿破侖就曾說「中國是一隻睡覺的獅子,就讓它睡吧!一旦它醒來了,會震驚全世界。」他認為中國雖是落後不振的,但它的文明中有著適應惡劣情勢的韌性,它持續地帶動進步,有一天中國會再活躍在世界的舞台上。而一些西方歷史學家們也指出中國歷史有二個重要的特徵:中國是世界上最長而且連續不斷的文明古國;再者中國是世界上最大且單一民族的國家。這樣的文化特徵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同時古典中國所產生的如官僚體系和行政制度是很了不起的;在古代沒有像現在進步的科學技術和交通工具,統治者要統治像中國如此廣大的國家是必須有一套獨特的管理制度及官僚體系。所以中國因近代西方強權的入侵而出現的積弱下振,很多人覺得中國沒有希望,實際上背後卻有很多勝過其它國家的地方。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在臨終前,對美國記者說「歐洲的統一是不容易的,唯有中國的崛起會促成歐洲統一,中國若掌握了近代的科技是很可怕的力量,歐洲不統一不足以與之對抗。」這是有點種族主義的味道,以為中國強大了會像西方強盛時一樣的霸道,歐洲不統一不行。但至少戴高樂以及其他西方政治人物,已經感受到中國將強大的契機已經來了。近代西方政治領袖如西德總理史密特、美國前總統尼克森,都預測到中國的崛起是時勢所趨,這一天很快就會來到。
蘇聯垮台是「利多」
大陸改革與開放的努力是倍極艱辛的,因為史達林式共產主義的經濟體制已成形,要改之以市場經濟的運作模式是不容易的;推動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本都必須從外面引進,而且世界各國包括台灣對大陸都持觀望態度,甚或予以譏笑,認為是不可能的。當1979年鄧小平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構想時,台灣的一位留美的經濟學者就說「中國大陸沒有人才,缺乏資本,怎麼可能有『四化』的成果呢?」經過十多年的改變後,這位學者再不用此立場去批評大陸的經濟市場甚或抹黑它了。又當大陸剛開放觀光客進大陸時,美國《時代》雜誌也曾嘲笑地說「大陸經濟落後,沒有現代化旅館,交通運輸又不便,怎麼可能吸引習慣於高生活水準的觀光客。」時至今日世界各國觀光客大量湧向大陸、或以參加國際會議,或以尋幽訪勝,或以憑弔古跡持續地成長,而大陸各大都市都有五星級的飯店,國際國內航線密密麻麻,外國的媒體不再以偏頗的立場來評述中國崛起的事實。
蘇聯的垮台是震驚世界的大事,共產主義最大的一個政權崩潰了。世界各媒體、戰略家、中國通學者對於蘇聯垮台後世界上目前最大的社會主義的中國前途議論紛紛,有的還指出中國將步入蘇聯後塵,走向覆亡道路。台灣的媒體也同聲呼應,認為由於蘇聯垮台中共在西方「聯中制蘇」的戰略下已沒有利用價值了,西方人不會理會中共了。但是我認為蘇聯的垮台對於中共是再好不過的消息,可以用股市中「利多」的名詞來形容這種情形。因為較之美國等西方強權,蘇聯才是中國的心腹大患,因為中蘇邊境長達六千英里,蘇聯重兵壓境,隨時準備開戰;這對中共是一個很大的壓力。在布裡茲湟夫時代曾佈署一萬輛以上戰車在邊界,準備開戰。要知道,佈署一輛戰車所費的人力財力可以蓋一座工廠,中共當時也部署相當的軍力與蘇聯對峙,在當其國力尚未強大時,可說是無力發展國內經濟。最後在決戰關頭,因為中國具有與蘇聯決一死戰的決心及美國的不支持蘇聯動武,才免於武力對決。
中國的民族結構完整
蘇聯解體了,下一個會是中國嗎?我個人是學統計的,若是以數據的角度來看蘇聯的垮台的原因,與中國來比較,中國並沒有這些危機,以民族的組成來說,蘇聯主要的民族俄羅斯人佔人口的51%,剩下的49%是其它的民族,這樣的結構凝聚力不強,甚至佔大多數的俄羅斯人內部也有不同的派系,想要脫離俄羅斯而獨立。而中國境內是以漢族佔95%為大多數,少數民族只有5%,民族的結構是完整的,不會有所謂的民族分離運動。而「藏獨」卻只是西方強權用來使中共尷尬而已,無法成功的。第二,蘇共取得政權相當容易,布爾什維克黨是發動政變而取得政權的,在短短的幾個月的革命中便推翻沙皇的統治;而中共取得政權沒有蘇共那樣容易;毛澤東在延安的窯洞中住了13年,經過了多年與國民黨內戰才取得政權,過程是很艱辛的。所謂「馬上得天下,馬上失天下。」俄共政權得的容易,失去也快。中共千辛萬苦得來的政權,自然會盡其心力來經營。第三,蘇共史達林時代殺戮成性,崇尚暴力,積怨已深,人民仇恨在心,一旦政權易人共黨解體,沒有人會同情它的;而中共雖也采暴力手段取得政權,但卻不像俄共那樣的慘烈,而且懂得節制,加強思想訓練,鞏固意識型態,給人民休養生息。第四,蘇共積極地欲散佈共產主義於全世界,推動世界革命,這樣的野心讓歐美西方強權感覺到強大的壓力,紛紛將鬥爭矛頭指向蘇聯,並對其經濟、社會發展一一制其肘,在西方國家聯合對抗下,蘇共不但無法達成世界革命的目的,卻造成經濟很大的負擔,後因國內民生經濟不振下為異議人士發動政變,顛覆其政權;而中共從不曾有企圖建立霸權的動作,反而與西方國家修和,同時援助第三世界貧窮弱小國家,足夠武裝保障自身安全,便積極發展經濟建設;如此外無強權之犯邊,內有民生富足;中國國際聲望已有一定的地位。其它如俄共缺乏思想訓練,官僚作風迂腐僵化等因素都是導致蘇聯走向覆亡的重要因素。在此看來蘇聯的國內及國外危機,在中國並不復見,因此預測中共將繼蘇聯走向崩潰的說法,則只是空口妄言。
現在分崩離析的俄羅斯聯邦已經沒有辦法對中國造成威脅了;與中國東北接壤的西伯利亞,莫斯科視之為邊疆地區而不照顧與重視,比東北的生活品質低落了許多,而且它本身內部又有尋求脫離獨立的聲音。因此在中國大陸持續地經濟發展下,俄羅斯不但不會威脅中國,反而因經濟共存互惠的關係而成為很好的合作夥伴。蘇聯的解體正是中國可以免除國防上危機,而盡全力於發展國內經濟,提升國力,創造中國崛起的時代的好機會。
解決了中國人吃的問題
中國大陸在經濟發展上有幾個重要特性,第一是糧食、蛋、肉類的產量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平均每人肉類等消耗量是美國的五分之一,雖然不是非常高,但也有世界中上的水平,中國人過去的生活是很窮苦的,這樣的成就基本上是已經解決了中國人「吃」的問題。第二重工業已奠定了紮實基礎,水泥產量世界第一,鋼鐵產量逼近美國。趙耀東先生曾到東北參觀其重工業的發展情況,回到台灣說「大陸的重工業已具有完整的規模,已經可以和日本一較長短。」大陸的重工業在1979年改革開放以前,默默的努力,已奠定深厚的基礎。鋼鐵的產量居世界第三,次於日、美兩國;雖然現在是高科技電腦時代,鋼鐵已不是評估工業的唯一指數,但是中國以完善的重工業為基礎,輔以重產值的鋼鐵,以發展民生工業轉而提升國內經濟水準的路途應是平坦而順暢的。第三、中國大陸面積不包括外蒙古有960多萬平方公里,美國大陸加上夏威夷、阿拉斯加的全部面積為930萬平方公里,中國比美國還大出一塊像日本那樣大的地方,但中國的可耕地卻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二。因為中國境內有世界第二大的塔克拉馬干沙漠,有延綿寬廣的雲貴高原和青康藏高原,有高山、有深谷,風景宏偉壯麗但可耕地卻大大不足。由此看來,中國以美國三分之二的耕地卻要供養五倍於美國的人口,耕地問題的嚴重可想而知,因此要如何有效利用可耕地,規劃土地的使用,便是中國土地政策的一項很重大的課題。第四交通建設的不足,中國的交通建設是落後西方比較多的地方,如果用人口和土地與交通線路的關係指數,美國是中國的好幾倍;因此大陸現在也積極的從事交通建設;如現在正在興建的京九鐵路(北京到九龍),北京到上海的高速鐵路;這兩條鐵路是行駛在人口最稠密的華東精華區,以疏解舊有鐵路幹線的不足。另外計劃興建四條高速公路,東西二條,一條沿長江從上海到成都,另一條由江蘇北部沿絲路到烏魯木齊;南北二條,一條由遼寧沿海岸線到廣州,另一條從北京到九龍。交通建設雖然比以前進步很多,但與人口與空間相比較,仍嫌不足。第五、長江三峽水壩早在民國孫中山時就計畫要興建,後來因政治等因素而沒有進行,中共已決定要動工。三峽水壩的興建有三項重要的利益:(一)可提供約等於幾年前全台灣所有發電廠的電能。(二)可使長江內河航運由上海延伸到重慶,數萬噸級海輪可直接停泊於重慶。(三)南水北調,解決南澇北旱的困境,甚可使陝北荒漠成為塞外江南,亦可使乾涸的運河恢復由北京到杭州的航運。
全球華人大團結的好機會
中國大陸有個特殊經濟型態叫「鄉鎮企業」,是以社會主義體製出發,結合西方資本主義市場機制形成特殊的形式,因為大陸人民有80%生活在為數一百萬個村子(Village)裡,每個村子裡有幾百多戶的人家;現在整個村子聯合起來做生意,選出幾個有才幹的人來領導,營利賺錢扣除工資發給後再合存在一起,以便居民生活不時意外之所需。這樣保有社會主義的合作關係,卻有資本主義的運作特性。「鄉鎮企業」的模式很值得台灣注意和研究,這種模式是前所未有的,是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特色。
大陸目前對外的開放比較幾年前國民黨老時代的台灣還要更開放,當時台灣出入境管理非常嚴格,你不能隨便出入境,台灣對出入境的放寬限制也是這幾年的事。大陸出境現在幾乎全部開放了,你要出去到那一個國家都可以,只要有國家收留就行。我覺得現在大陸的開放是歷史的必然,路會繼續走下去的,中國也認識到了中國如果要長治久安,要持續的發展進步,必須和世界其它地區密切地合作與往來。大陸也記取明朝「海禁政策」導致明清兩代的科技文明落後,敵視外人的錯誤觀念,將來中國人必須著手以經貿為主體的向外發展策略。因為中國人口眾多而可使用的資源有限,必須利用貿易的手段來彌補不足的資源。而中國所進行的改革開放,在達到一定成就後,會吸收包括台灣在內的世界各地人華人的參與投資,進一步導致華人社會的整合,是全世界各華人大團結一個好機會,此時台灣因比大陸早幾十年開放市場,接受資本主義經濟的洗禮,對市場經濟的運作比較瞭解,對全球企業投資取向感覺也比較敏銳,台灣可以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對大陸目前正在起步的資本主義經濟提供經驗,做為政策擬定時的參考,以規劃未來發展的方向,若台灣自我陶醉,自以為是的自我膨脹,不願和大陸合作,一旦大陸慢慢摸索經濟成長壯大後,台灣就沒有辦法和大陸的經濟能力相對抗;政府應正視大陸逐步改革開放的趨勢,這是歷史必將走向的路,執政者要好好把握利用我們所有而對大陸有利的籌碼,作為兩岸合作交流之用,善導兩岸經貿往來的趨勢,切莫自不量力,欲以螳臂擋中國崛起的大勢。◆
社論
亞太與中國
毛澤東百年誕辰
中國與改革
參與聯合國的挫敗
兩個中國與兩岸關係
選舉與新黨
通訊
編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