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將以金融崩潰為標誌

當前中國經濟走勢的幾點觀察

何新(全國政協特約研究員)


不因權威者的意志而改變

近幾月來國內經濟形勢的發展,已可以證明自去年中期以來,我國多數經濟學家對我國經濟形勢及走向的判斷有誤。

我個人在去年10月及今年2月,曾幾次指出我國經濟呈現過熱(此論在兩會前後受到童大林等經濟學家的責難),並預測今年中期以後國家可能面臨金融財政危機(見《何新經濟政治論文集》第67頁,第45頁)。形勢的發展現已大體證實上述預測,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經濟形勢之所以可以預測,不是由於個人高明,而是由於經濟進程是一種自發、人為但仍有宏觀規律的「自然歷史進程」(馬克思語)。

這種規律並不會因權威者的意志,以及經濟學家的承認或否認而被改變。

但現在我認為,當前我國經濟所面臨的問題已不是「熱」或「不熱」,而是1991-1993年左右的經濟景氣已告結束,我國國民經濟在今年底、明年初可能發生嚴重產業衰退和經濟危機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我國經濟中的金融危機正在深化為產業危機。由於資金衰竭所導致的投資銳減,正在以逆形式的「投資乘數效應」發生作用:即一個帶頭部門的投資停頓,導致了一系列相關部門的產業衰退,正在以1、2、4、8、16……式的倍數式級數由近年呈過度繁榮,而目前正急劇冷卻收縮的建築部門,向其他產業部門擴展衰退。

我手頭缺乏準確統計資料。但可以粗略作估計:此次經濟衰退,將自今年十月以後開始大面積蔓延,在明年上半年將達到相當深度。其對我國一系列產業(工業、農業、國營企業及鄉鎮企業)均可能造成嚴重損害。更值得注意的是,危機及不景氣的同時仍將伴隨嚴重通貨膨脹和部份地區的物資供給困難。危機的時間可能持續兩年。

此次經濟危機,就規模與深度,以及問題的複雜性和復甦難度看,可能均將超過1989-1990年間的衰退。

形成中國式泡沬經濟

這是由於促進我國經濟在近十幾年中持續高速增長的帶頭產業部門,現在多數均已陷入困頓。

我個人觀察認為,這次經濟衰退,實際是自1980年以來我國經濟一個大上升波的一次總下降低谷。

中國經濟自80年代初以來,十幾年中持續高速增長,其基本動力來自經濟改革中的產業結構調整。在這12年經濟發展進程中,於不同階段曾經形成推進經濟增長的不同帶頭產業。大體而言:

1980-1984年間,農業改革、農副產品加工業作為帶頭部門推動了中國鄉鎮工業成長。

1984-1988年間,城市消費水平上升,家用電器(以洗衣機、彩電、冰箱三大件為中心)成為帶頭產業刺激了加工工業成長。

1989-1991年間,高檔服裝及服裝鞋帽出口業曾帶動東南沿海工業成長,並刺激了1989年緊縮後的經濟復甦。

1992-1993年間,以房地產升值、股票投機為特徵的泡沫經濟刺激金融業投資擴張,但也帶動了建築、建材、汽車、城市通訊及空調等產業部門的增長。

通觀自1980年以來的國民經濟進程,上述不同時期均形成了帶動經濟增長的不同產業部門。以下是一個脈絡:

農業改革(1978-1980)→副食品加工業成長(1980-1983)→家用電器部門興起(1982-1988)→高檔新式服裝業興起及出口(1989-1991)→建築交通部門的擴張(1991-1992)→房地產股票投機形成中國式泡沫經濟(1992-1993)。

即由飲食、日用、家電、高品味消費、住宅、交通改善而投機致富,先衣食住行而後積累財富,呈現出一個具有內在邏輯關係的產業及供求關係演變進程,這是一種有規律演進的進程。同時,產業部門的以上發展序列形成了一個相當完整的產業演進週期。

今年我國金融危機的發生,似已預示這個總增長週期正在進入尾聲。

上述不同產業部門之所以在不同時期成為推進國民經濟快速成長的帶頭部門,是由於當時投資於這些部門,可獲得相對其他部門更高的利潤回報率。這些部門後來相繼衰萎,是由於同一行業中生產力快速膨脹而國內市場過於擁擠,造成利潤率下降。

市場經濟的基本機制,就是以高額利潤吸引投資或轉移投資方向,從而配置資源的機制。上述我國產業帶頭部門轉移的進程,實際體現了在中央計畫控制體制削弱後,各地、各產業部門自主權擴大,特別是計畫外產業部門──鄉鎮工業及私營經濟興起並自動趨向高利潤部門的「市場機制」。

應當注意到,近一年來發生的房地產投機、股票及金融秩序混亂,也並不是由於違背市場機制,而恰恰正是市場機制不斷擴大發生作用,而中央政府對經濟控制力不斷弱化的必然結果。另一方面我們必須注意到,最近兩年以來我國經濟的成長,主要並不是依靠製造性產業部門具有高效益(高利潤)的推動,而是依靠金融資本投機性擴張的推動。

出口條件也在日益嚴峻化

今年金融危機爆發的實質,很大程度上是由於1992-1993年以股價和地價急劇上漲為標誌的投機性泡沫經濟發生破裂。由於當前我國經濟中仍存在著計畫和市場兩種資源配製方式。銀行在接到計畫分配下來的信貸額度之後,主動將資金投放(即拆借挪用)到利潤較高的資本市場,即地產、股票和其他第三產業──因只有這些行業及部門可帶來最高利潤的回報。

而另一方面,由於從事製造業的多數國營企業及事業單位近年普遍存在巨額虧損,因此,銀行不願將資金投入這些虧損部門中,甚至國營企業及事業單位本身也願意將撥給自己的資金,轉移到獲利較高的投機部門。故投機部門的興旺和國營企業的經濟衰退相伴發生。

國有企業虧損嚴重國家不得不對其給予巨額補貼,導致了國家財政的赤字和危機。

由於地方銀行把給農業的專用貸款,也拆借挪用於投機性質的地產、股票和賺錢項目,使得早已由於農業成本不斷上升造成的農業危機進一步惡化。

當前民間貸款利率至少已達30%以上,而工業利潤率則低於10%以下,國營企業部門資金來源極其困難,從而普遍面臨破產。

金融擴張和財政危機迫使中央政府為了穩定社會,不得不持續大量增發貨幣。因此引發了整個社會出現大規模的貨幣氾濫和信貸爆炸,從而觸發了人民幣大幅貶值及高速通脹。當前以拋售外匯而穩定人民幣幣值的對策,雖有短期效果,但治標不治本。從其必然會削弱國家外匯後備資源這一點看,實際是飲鴆止渴的。

以上就是此次我國經濟危機的發生機制和基本原因。

基礎產業部門的滯後與不足,也是利潤導向這一規律在起作用。這些基礎部門往往投資週期長,而投資回報率低。雖然國家可以以「重點項目」形式將資金強制調入,但重點項目往往成為國家財政的長期負擔,幾乎上一個虧一個。

提高交通、電力、電訊、能源的市場價格,正在導致經濟上游物資價格上漲,並迫使其他產業提高生產成本,加速通貨膨脹。另一方面,這一政策也仍難以扭轉這些基礎部門的經濟虧損情況。因為根據物價上漲規律,若干上游基礎部門的價格每上漲一級,則轉入生產成本後,將使下游部門的產品價格上漲二級至五級。

另一方面,外部國際市場出口條件也在日益嚴峻化,我國國內市場由於國際產業的打入擠壓而民族工業生存日益艱難。我國產品國際競爭力由於國內經濟困難而下降。以上都正在導致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空間的縮小。

總的說來,我國製造業產業(以國營大中型企業為代表)當前普遍面臨複雜嚴重問題(所謂「轉換經營機制」論多是不切實際的空談而已)。可以判斷,此次產業衰退和經濟困難是較長期的。

國有制金融體制最終勢將解體

當前我國的金融體制可能也正面臨著建國以來最嚴重、最深刻的危機。由於近年在房地產和證券投機業方面放款過度,同時製造業面臨不景氣,我國整個銀行體系面臨大量呆帳、壞帳,以及倒帳危機。當前金融體制本身正被迫面臨調整和改革。

但是,從我國金融改革走向看,正如香港經濟學家陳文鴻最近指出:

「其指導思想相信與經濟改革的其他方面一樣,都是以美國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為模式的新古典主義經濟學。目的是把中國的銀行變成美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的商業銀行,即私有制加上以利潤為目標的企業化組織和經營方式。」

陳文鴻對此評論說:

「在近20年國際資本主義的發展歷史中,美國的衰落是明顯可見。美國銀行體制問題叢生,亦暴露得很明顯。當日本、南韓、台灣等經濟體制與美國新古典主義市場經濟理想大不相同時,卻能在經濟增長、國際貿易競爭方面,遠遠超越美國,故美國經濟或美國模式的優越性、合理性,便應受到懷疑。」

這一見解極有見地。

目前我國金融體制正承受著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衝擊和震盪。如果仍「盲目聽從美國來的專家建議及理論學說,採取美國式的私有銀行體制」(陳文鴻語)改革方案,則我國國家控制下的國有制金融體系最終勢將解體。

金融、財政和稅收是現代市場經濟中國家實施宏觀控制的三大經濟槓桿。而在國有製造業部門近年已風雨飄搖之際,過去由國家專力控制的金融體系一旦崩潰,在「對外開放金融」的幌子下外國金融資本即將長驅直入,迅速衝擊和佔有我國原有金融市場。則我國經濟改革全局也可能將以金融崩潰為標誌,而於本世紀末陷入難以收拾的總體危機。故金融改革,應以什麼方案為藍圖,不可不慎重考慮。

以上謬陳所見,僅表示對形勢走向的一點憂慮而已。

1993年8月2-9日寫於北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