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過了的歷史機遇

評馬英九總統八年的政績

張麟徵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名譽教授)


2008年3月,馬英九以765.9萬的得票率,贏得中華民國第十二屆總統選舉,當時人氣之高,嘆為觀止。支持者咸以為馬英九在關鍵的時刻,出任關鍵的職位,必能帶領中華民國走上一條康莊大道,除了再造廉能政治,提升經濟之外,更能為低迷的兩岸關係,模糊掉了的統一大業再闢蹊徑,再創新景。結果呢?

讓我先引用陳文茜女士對馬英九的評價來談馬英九的政績。陳文茜認為馬英九執政八年,功在國家人民。他帶領台灣平安度過國際金融風暴;開啟兩岸交流時代,直航、陸客來台活絡了兩岸經濟;簽署了ECFA及系列協議;打開了兩岸官方接觸管道,舉行了馬習會;增加了國際空間,參與了世界衛生及國際民航兩組織的大會;增加了百多個國家的免簽入境;與新加坡、紐西蘭簽訂了自貿協議,還與日本簽訂蹉跎了16年之久的漁業協定;強化了國防建設,努力護漁;增加了對地方的補助等等。這些肯定相當公允。可惜的是人民雖然記得好的,但也記得壞的,對馬英九還是有種種負面批評。

馬英九先生對於這一現象其實不必耿耿於懷。記得邱吉爾吧,他帶領英國贏得二次世界大戰,是何等的勇氣與不容易,又是多麼大的不世之功,但在波茨坦會議尚未結束,英國人民就在選戰中拋棄了他。邱吉爾大度的說「對他們的偉大人物忘恩負義,是偉大民族的標誌。」希望馬先生也有這樣的器度。再說我們也絕非忘恩負義之輩,只是平心論斷執政得失而已。

今天我們聚集在這裡探討馬先生執政八年的成績,我想惋惜的情緒遠勝過批評。以馬英九的學養,愛國愛黨的熱忱,對兩岸與國際情勢的瞭解,執政八年的成績應該遠遠超出陳文茜女士所列舉的那些。馬英九接下李登輝與陳水扁20年反中仇中而且貪腐的棒子,應該思索的不只是如何廉明吏治,復甦經濟,改善兩岸關係,更應該解決台灣內部越來越嚴重的認同問題,化解內部衝突,團結台灣朝野,探討兩岸未來的終局安排。這需要大格局、大魄力、大擔當、大規劃的人格特質,而這些恰恰是馬英九的坎兒。

觀察馬英九執政八年,自己的人氣越來越低,國民黨力量越來越弱,不僅失去了三分之二的地方版圖,喪失了中央執政與立院多數,而且民進黨及其他深綠黨派勢力越來越大,台灣青年人越來越天然獨。這趨勢的形成或許其來有自,但馬英九也絕對脫不了干係。個人以為此一結果,是因為馬英九對下列幾個問題未能清楚認識,有效因應。

一、國民黨核心價值的流失

馬英九原本對於自己是中國人,追求兩岸終極統一的立場,堅定不移,是大家心目中路線正確,領導中國國民黨最有魅力的接棒人。可是在2007年的總統競選過程中,這個旗幟鮮明的立場出現搖擺、退卻。當他從主張「終統」,進而避談「終統」,最後卻捧出「不統、不獨、不武」的主張時,支持者愕然。最惱人的是他還說,這一主張是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提出的。中華民國憲法幾時變成不統的憲法了?

我們原本希望,這或許只是馬先生在勝選考量之下,所做的權宜之計,當選後應當會回歸國民黨的正統理念與主張上來。但事實上馬英九上台後,不僅沒有改變這個「新三不」政策,自己原有的立場還不斷退卻:「中國人」越說越少,最後乾脆不提;「簽訂和平協議」的主張,後來卻說他任內不會推動。

國民黨在李登輝領導的12年裡,推動本土化、在地化政策,進行主流與非主流的鬥爭,逐步有節奏、有層次的分裂國民黨,掏空國民黨的核心價值,為台獨鋪路,造成國民黨的一再分裂。雖然國民黨的名字還叫中國國民黨,實質上早在李登輝時代就已經成為台灣國民黨了。馬英九上台原本應該遏止這一逆流,但卻沒有行動。不錯,他在兩岸政策上仍堅持「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但是他的「只經不政」,刻意迴避兩岸政治談判,還是很令人失望。

二、輕忽認同問題

馬英九既然在台灣政治發展中隨波逐流,自然感覺不到台灣政治上的紛紛擾擾,都是出自於認同問題。因為有認同分歧,所以台灣不像別的民主國家,政黨輪替,只是不同政策的輪替。在台灣的政黨輪替,不僅政策會輪替,連國家也會被輪替掉。

因為忽略了認同問題,所以馬英九執政後未能劍及履及,著手處理李扁兩朝執行已有20年之久的「去中國化」教育政策,撥亂反正。不作為或敷衍的結果是變相延續了此一政策,使「去中國化」的根基更形穩固,天然獨的青少年越來越多。馬英九不對台獨色彩濃厚的課綱與課程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只做了些微調,向支持者交代。對教育部內,決定課綱與課程內容走向的兩個委員會的組織及成員,沒有做根本的調整,只添加了一、兩個新成員。這些新人在課綱與課程委員會內是極少數,進入這兩個委員會後,整天只能舌戰群「綠」,想要有所作為,根本不可能。全力爭取的結果,最後也只不過達成了卑微的「課綱微調」,但在落實這一微調政策時,又遭受到層層阻撓,蔡英文一上台就把這個政策砍了。這是馬英九該做、能做,卻未盡力做,令人扼腕的一件事。

認同問題的不得解決,於內,台灣藍消綠長之勢很難反轉。國民黨總有些人受李登輝台獨媚日的影響,不知不覺中就自我異化了。他們相信台獨是主流民意,不敢與之爭鋒,不敢捍衛國民黨的傳統立場,不敢說自己是中國人,不敢談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當然更不敢主張統一。國民黨有人以為台獨是台灣主流意識型態,選票在主獨的一方,所以調整自己,不斷往民進黨立場靠攏,甚至被民進黨嘲笑「拿香跟拜」也不以為意。但國民黨的忠貞黨員與支持者卻不這麼認為,當黨意與支持者民意的落差越來越深,當國民黨已經不想傾聽其支持者的意見,甚至將其抹黑為鬥爭手段之後,後者在無奈之餘,只能掉頭離去。2014年以後,許多支持者就拒絕投票,制裁國民黨的背叛理念。

於兩岸,認同問題的不能解決,使許多台灣人也自我異化,明明是中國人,卻十分反中仇中,明明受到日本人剝削與差別待遇的殖民統治,卻在有心人的催眠下,對日本歌功頌德的懷舊起來,甚至若干國民黨領導也隨之起舞。明明是有利於台灣的兩岸政策,只要台獨人士一撩撥,兩岸交流政策的所有成績就馬上被污名化,顛倒黑白。

三、抗壓力與手腕不足

雖然有上述施政的不足,馬英九在開啟兩岸關係,因應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上還是做得不錯的,很多內政措施即便不叫好,也有其正當性。由於認同問題得不到解決,獨派不僅在兩岸政策上反馬,即使與兩岸無關的內政問題上,也不分青紅皂白的反馬。馬政府辯解能力不足,又不能堅持立場,對於爭議,常常毫無原則的妥協或棄守,大大有損於馬政府的威信。

馬英九第二任時,出台了一些雖然方向正確,但時機不對、鋪陳不夠、溝通不足的政策,譬如油電雙漲、證所稅、奢侈稅等,引起民怨,導引出系列社會事件。特別是在洪仲丘事件、太陽花學運、核四爭議等問題上,馬英九政府毫無原則的讓步,令人失望。洪仲丘事件犧牲了軍法審判制度,太陽花事件切斷了兩岸經貿交流勢頭,核四爭議事件葬送了花了三、四千億興建的新核能電廠,讓台灣陷入缺電危機。尤其是太陽花事件,由於馬英九的因應遲緩,造成違法攻佔官署的學生有理,守法推動「服貿協議」的政府理屈。一夜間,是非顛倒,藍綠板塊大挪移,獨派聲勢高漲,國民黨的支持者對馬政府的顢頇無能,更為不滿。太陽花運動的結束,預告了國民黨在其後選舉中的大敗。

馬英九當選後就宣稱要當全民總統。總統要照顧全民利益是天經地義,但多數人選出的領導人,要對多數人負責,執行多數人支持的政策,兌現競選時的主張,不能棄多數而只去照顧少數。西方民主國家,以美國為例,選出民主黨的總統,他一定要執行民主黨的政策,選出共和黨的總統,則一定要執行共和黨的政策。但馬英九當選後卻置其選民的許多期待於不顧,時時刻刻顧及綠營的感受與反應。綠營只要一個人有意見,馬英九都十分重視,馬上回應。例如雖然只有管碧玲一個人主張,應砍掉軍公教年終獎金,雖然距離年關已近,馬英九還是立即下令,停發軍公教年終獎金,不顧後者的反彈。而且待人寬,律己嚴。可以為莊國榮緩頰,保留其政大教職,卻追打郭冠英不留餘地,復職與退休金都落空。親痛仇快的作為,令其支持者痛心疾首。

馬英九是謙謙君子,廉潔自持,卻不懂得推動政策,首要爭取人和。也不懂得即使要搬開障礙,也要有萬全的準備,不能見獵心喜,輕舉妄動。馬英九與王金平從選黨主席種下矛盾,一直難以化解。這兩人個性南轅北轍,一個剛直,一個太極。馬王爭執難解,不僅使馬英九在訴訟上敗下陣來,還讓太陽花找到可鑽空隙,一炮而紅,種下國民黨敗選的惡因,馬王兩人也都沒爭到好處。

四、人才是中興之本

政黨的發展靠人才,只有在不斷甄選、培訓、考核、拔擢格局能力與操守俱強的人才,進入政黨或政府服務時,政黨的前途才可能光明。國民黨在野的八年及馬英九執政後的八年,對人才的培養拔擢都沒用心。馬英九執政八年用的許多人,都是從學術界小圈子裡出來的,絕大多數都是空降,缺少實務歷練。這些人老實講很不能適應政治圈的生態,也不太會為政府辯護,下台就設法回學校教書研究去了。至於不次拔擢的年輕人,沒有經過正規的培訓、歷練,到現在也沒有看到哪幾個成氣候的,檯面上的政治人物還是一堆老人。國民黨嚴重的年齡斷層、人才斷層,令人對該黨政治前途擔憂不已。

馬英九用人的邏輯也讓支持者大惑不解。2008年馬英九推出開放的兩岸政策時,卻出人意外地啟用了綠營的賴幸媛出任陸委會主委。馬英九此舉是想平息綠營對其兩岸政策的反對,討好綠營?還是想讓賴幸媛來扮演煞車角色,節制兩岸關係發展的速度?令人茫然。又如啟用鄭瑞城為教育部長,也令人詫異。鄭瑞城當政大校長時,2004年曾經主動令校方行政單位,向校務發展委員會提案,建議改校名、校徽、校歌,前兩者因為牽涉過廣放棄了,只改了校歌,把其中的「吾黨」兩字拿掉,鄭瑞城的色彩由是可知。提名這樣背景的人做教育部長,怎可能期待馬英九在「去中國化」政策上撥亂反正?

談到馬英九的用人,一定讓人聯想到金溥聰,據說許多人事案都是由金推薦,馬拍板的。是否確實,我們局外人不知道。但鄭瑞城的出線,似乎與金脫不了關係,因為他們都是政大新聞系的同事。還有一個國民黨的發言人楊偉中,能夠在加入國民黨後,馬上就擔任馬英九競選黨主席辦公室文宣部主任、發言人,沒有金的推薦也很難想像,因為馬英九所有的選舉都是金溥聰操盤的。金溥聰推薦的人,如果與國民黨理念契合,能力出眾也就罷了,但是如果都是這種養老鼠,啃布袋的角色,馬英九又只要是金溥聰推薦的,就一律重用,就真令人無言了。

五、兩岸政策面臨大破大立的考驗

國民黨這次黨主席選舉,候選人有六位之多,競爭激烈不在話下。選舉話題有一陣子圍繞在「一中各表」與「一中同表」之上,其實我覺得這是一個假議題,「各表」、「同表」都只是用來模糊焦點,遮掩真正的主張。國民黨支持者的看法是:與其玩文字遊戲,不如直面問題。國民黨應清楚告訴選民:一、國民黨還主張統一嗎?二、國民黨要靠向台獨,披著中華民國外衣繼續偏安一隅?

想來國民黨中許多人會說,我們哪會往台獨靠?我們主張「一中各表」,民進黨根本不接受一中,差別很大。確實,民進黨連一中都不承認,還談甚麼表與不表呢?但別忘了,國民黨也常常表來表去,就表成:「台灣是我的國家,台灣就是中華民國」,跟民進黨的「台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現在的名字叫中華民國」,差別在那兒?撲朔迷離!

2008年與2012年的選舉,許多選民不滿馬英九的兩岸政策主張,但別無選擇,都只能含淚含恨投票。太陽花之後,妥協無能的國民黨讓支持者傷透了心,民意一去不返,再也沒人願意含悲忍恨的去投票了。支持者選擇不投,國民黨因此慘敗。

其實早在太陽花運動之前,「只經不政」的兩岸政策就走到盡頭了。此時兩岸關係已經走到深水區,經貿上能讓的大陸都讓了。大陸人民有意見,經貿上不能老這麼不對等的讓下去;大陸政府也有意見,兩岸關係可以「先經後政」,但不能「只經不政」。讓了這麼多,兩岸政治對話協商沒法開展,台獨的聲勢卻日甚一日。太陽花之後,進一步的經貿交流已完全無法推展。現在台獨政府執政,兩岸官方與半官方完全斷了往來,情勢嚴峻。即使未來國民黨拿回政權,大陸還會繼續「只經不政」的「一中各表」嗎?

國民黨還想奪回政權嗎?那就得區隔品牌。獨台只是民進黨台獨的副牌,吸引不了台獨的支持者,更喚不回傳統國民黨的支持者。只有主張九二共識,兩岸同屬一中,爭取兩岸和平發展,逐步邁向和平統一,才能給台灣帶來安全與繁榮的明天,才能爭取支持者歸隊。

六、國民黨應當抓住機遇

機遇稍縱即逝,我們很為馬英九惋惜,他錯過了上天給他那麼好的一個機會。馬英九的功過如何?歷史會還他公道。功勞簿上會記註:在兩岸對峙近50年之後,是馬英九打開了兩岸僵局,開啟了兩岸紅火的經貿與人民交流,締造了兩岸領導人在第三地舉行高峰會的歷史紀錄。

但歷史也會註明,因為馬英九未能解決台灣內部嚴重的認同問題,使台獨分離主義者在分裂國家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因為內政上施政的魄力不夠,能力不足,抗壓性欠缺,人和欠佳,造成民怨四起;因為深重的外省人原罪,對台獨政黨百般遷就,自身也逐漸遠離了國民黨的核心理念與堅持,終至支持者寒心潰散,國民黨再度失去政權,兩岸對峙再現。這當然不是馬英九的初心,但卻是台灣現實的結局。

過去八年多,大陸全面崛起,台灣則逐漸萎縮。1990年時台灣的GDP相當於大陸的43.8%,2016年則只剩大陸的4.5%,對抗下去,勝負誰屬,不言自明。兩岸關係發展無法擺脫大陸崛起與國際情勢的影響,而國際情勢瞬息萬變,緊抱美日大腿,並不能保證台灣事實獨立的現狀,可以維持不墜。川普出線帶動中美關係的起伏跌宕,川普在一中政策上的大反轉,證明其間台灣都只能被當棋子看待。加以近來大陸民間武統聲浪上揚,會不會影響大陸政府的台海政策,也難預料。台灣目前充滿被交易的焦慮。

國民黨目前雖然聲勢低迷,如果奮發振起,還是可以在當前內外變動的情勢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與角色。國民黨支持者非常期待馬英九後國民黨的接棒者,不忘國父創黨的初心,團結奮鬥,振興中華。在變局中站穩立場,發揮制衡功能,遏制台獨逆流,結束兩岸對峙,締造兩岸雙贏的終局。◆

黃智賢 我不是幫馬英九說話。我常批評馬英九對綠營惡勢力的軟弱,是讓台灣敗壞的原因之一。我也批評他,因為對同志無情,而打壓了藍營,而誤國。 但柯建銘關說案,馬英九到底錯在哪裡?

馬英九和黃世銘要受罰我沒有意見,但用國會威勢關說司法的人,要受什麼罰?

司法有沒有比例原則?台灣有沒有公理?

馬英九是洩密,洩了柯建銘涉及司法關說的秘密!好大一個罪。

檢察官的起訴書,說來說去,就是說馬英九把柯建銘關說的事告訴羅智強,叫黃世銘向江宜樺報告,是侵害了柯建銘的人權。可是檢察官也知道,也承認馬英九沒有干涉黃世銘辦案。黃世銘本來就要偵結了,一旦偵結,全國本來就會知道王金平和柯建銘涉嫌關說司法。但馬英九被起訴,蔡英文可就全贏!

1.獨派爽到不行,於是鞏固領導中心。

獨派對陳水扁貪腐被逮到而坐牢,絕不接受 !因為只要是獨派,都有「台獨」這個護體神功,管你貪污腐敗無能謀私,都有正當性,本當無罪。好大的膽子竟敢判扁有罪!

對綠營來說,報復乃是最佳防禦!這樣對手下一次就不敢了。

起訴馬英九,獨派當然要對蔡英文鞏固一下領導中心,蔡英文有這些人是不利,但有錢聲音又很大的獨派做保皇黨,當然很安心。

2.轉移焦點。

所以執政一塌糊塗,謀權營私這些事,還有誰會注意?

清泉崗毒品案,逾期乳瑪琳800噸吃下肚,一例一休哀鴻遍野,更不要說陸客減少,內需產業身受重傷……。

來一個起訴馬英九,馬上轉移焦點。好神!

3.盤點司法界對綠營效忠的赤膽忠心

保防法和黨產條例要有用,要有司法乖乖聽話,全力配合才行。

不然法律訂出來卻沒有司法嘍囉幫忙起訴定罪,那有什麼用?

所以陳師孟出來罵司法要除垢,說司法敗類是黨國打手。

然後黨產會顧立雄立刻勝訴,馬英九立刻起訴。時間好巧好方便!

4.殲滅反對勢力

不只要殲滅國民黨,更要殲滅所有反對民進黨的勢力。什麼工具最有用?當然是司法。

台灣還有人不懂嗎?

5.威嚇社會和媒體,寒蟬效應發酵。

大家都長了眼睛,大家都會懂這個意思。

民進黨做什麼事都可以。別人呢?就千萬都不要有小辮子被逮到。

人民最佳策略就是,對民進黨百依百順,那就包你啥事都沒,平安吃百年。

馬英九對綠營已經是夠軟弱了,可是因為他是藍營最最指標的人物,既然他可以軟土深掘,當然斬他 ,以儆效尤!

6.砍頭效應!

蔣介石銅像被砍頭,這是一種象徵意義。

砍了馬英九,也是一種象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