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與東協發展的連結和對接機會

宋鎮照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系暨政經所特聘教授)


2010年元旦開始,中國與東協推動雙邊自由貿易區後,不但加速了中國與東協雙邊的經貿投資關係,也深化了雙邊經濟整合程度。特別是對於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的積極推動,碰上東協經濟共同體(AEC)的啟動,更讓中國與東南亞提供更好的對接基礎與機會。隨著「中國崛起」,相對亦可以逐漸看出「東協崛起」的端倪,何況東南亞在1990年代前的發展速度並不亞於中國,甚至在1990年前的東協國家發展狀況更是高於中國。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崛起,在地緣經濟上的擴散效應下,東協也將蒙受中國崛起的經濟紅利與一帶一路的連結效應。

東協崛起與對中國大陸之期待

基於此,關於東協未來的發展,可以用「東協崛起」來說明其發展潛力。東協擁有6.5億人口,國民生產總值高達2.6兆美元,相當具有市場與發展潛力。而2016年東協經濟之平均GDP成長率為4.5%,2017年也預計成長4.6%。目前東協國家間之貿易也僅占其對外貿易的25%而已,若能落實東協經濟共同體,區域內的貿易比例勢必會提升許多,至少提升到50%以上,也是可以預期的合理發展。

根據東協秘書處在2016年公佈的《東協投資報告》:在2015年,非東協國家對東協的總投資金額約為979億美元(不計算東協內部互相投資的金額)。按國別來看,對東協投資排名前六位的國家和地區,分別為歐盟、日本、美國、中國、韓國和澳洲,而投資金額分別是197億美元、174億美元、122億美元、82億美元、57億美元和52億美元。若是從單一國家來看,日本、美國和中國對東協的投資額分列前三名,各占東協外資總額的17.8%、12.5%和8.4%。

此外,東協勢力的擴張,也是有目共睹。在2016年,東協與俄羅斯、美國建立戰略夥伴關係,與歐亞經濟聯盟(Eurasian Economic Union, EEU)、加拿大簽署有關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協定。至2017年4月,將近有90個國家已任命駐東協大使,而東協有關委員會也在50個國家設立代表處。讓東協與世界建立更密切的連結關係,更讓東協不僅僅是東南亞的東協和東亞的東協,更是全世界的東協。彷彿也讓東協成為「小聯合國」一般。

尤其2017年是東協成立50週年,更具意義。而東協各國領導將2017年高峰會的主題定為「擁抱變革,融入世界」,也就是重視變革創新,以及融入區域與全球化。而這一發展主題,肯定與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倡議發展建設,有著相當的契合度。2017年4月,第30屆東協高峰會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召開,這是東協10國領導人在東協成立50週年之際的首次聚首,也標誌著東協將邁向新發展階段。東協領導人也一致地承諾將繼續致力於打造一個「開放、和平、包容、有彈性、穩定和繁榮」的區域組織。

東南亞對於產業發展上的需求有幾個重要特徵:首先,大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對建築、工程、重型、運輸等機械與電力設備的需求呈增長之勢。其次,東南亞的農林漁業在經濟上處重要地位,對農用機械、食品加工、包裝機械、木材加工機械之需求較大。第三、東南亞礦物資源豐富,礦產開發、提煉機械需求甚高。第四、在東南亞製造業中,服裝、製鞋等需紡織、皮革機械。最後,東南亞對化工機械、油氣設備、汽車零配件、摩托車、儀器儀表、環保機械、機床、模具、液壓氣動密封件、印刷設備、機械通用零部件等均有需求。

此外,第30屆東協峰會也聲明希望儘快達成一個「現代、全面、高品質和互惠」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的願望。若RCEP談成,涵蓋人口約35億,約占世界人口一半,而GDP總和將達22.5萬億美元,約占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為世界最大的自貿區。政治方面,持續東南亞地區的穩定政局,致力外向型經濟的經濟成長,一則加快東協內部的一體化進程,一則實施「大國平衡」的多方位外交。經濟方面,將積極推動貿易和投資,也增加非關稅措施的透明度,減少貿易方面的技術性障礙,同時保證東協產品的品質,增強東協產品的競爭力。東協國家均冀望在2020年前能將貿易交易成本降低到10%的目標。基於此,東協國家方面對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的期待,不難看出有幾個重要的政經關注與立場:

首先、東協重視中國崛起的發展機會,並對東南亞地區的基礎建設與經貿投資提供一個重要的機遇。東協一則面向中國龐大的市場,一則希冀中國一帶一路基礎建設的機會。

第二、東協國家重視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和「2+7合作框架」的倡議。其實李克強所提的中國-東盟「2+7合作框架」與習近平所提「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是一脈相承,試圖開啟中國與東盟未來「鑽石10年」的清晰整合路線。

第三、東協國家希望透過加強對話和合作,加強與中國相互理解和傳統友誼,利用「東協防長擴大會」(ADMMPLUS)、「東協區域論壇」(ARF)及其他現有合作框架和機制,促進防務交流與安全合作。一方面解決共同的安全問題,另一方面應對恐怖主義、跨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挑戰,維護地區和平與穩定。

第四、對2016年7月25日在寮國永珍通過的《中國和東協國家外交部長關於全面有效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聯合聲明》,東協國家可以推動落實。並重申尊重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公認的國際法原則所規定的在南海的航行及飛越自由,以及承諾實踐《中國與東協國家關於在南海適用〈海上意外相遇規則〉的聯合聲明》。

第五、面對南海主權紛爭,東協國家希望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DOC)的基礎,實質地早日達成「南海行為準則」(COC)。

第六、東協國家致力與中國的自貿協定,進一步深化和擴展互利經貿合作。並早日達成互利的RCEP。

第七、東協期待與中國加強互聯互通領域的互利合作,在一帶一路倡議的優先領域,通過基礎建設和資源配置,實現《東協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

第八、東協希望加強與中國在「瀾滄江-湄公河」的合作,正如首次瀾湄合作首腦會議於2016年3月在中國三亞舉行,重視如瀾湄合作機制、大湄公河次區域經濟合作、東協-湄公河流域開發合作,以及其他相關水資源分配,同時縮小地區發展差距。

中國與東協雙邊經貿合作關係進程

中國與東協領袖高峰會始於1997年12月,中國和東協領導人在首次東協-中國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確定了建立「睦鄰互信夥伴關係」的方針。在1998年,第二次中國—東協領導人會議中,明確鞏固和發展與東協國家的睦鄰互信夥伴關係,是中國政府的既定國策。在1999年,中國為擴大雙方的經貿交往,在馬尼拉召開第三次「中國-東協領導人會議」上提出,中國願加強與東協自由貿易區的聯繫。

在2000年11月,在新加坡舉行的第四次「中國-東協領導人會議」上首次提出建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CAFTA)的構想,並就中國與東協建立自由貿易關係可行性的研究。沒想到居然在10年後,中國與東協啟動了雙邊自由貿易區。2001年11月,中國與東協各國不但簽署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DOC),也在中國-東協領導人會議上,宣佈10年內建成雙邊自由貿易區的目標。在2002年11月,《中國與東協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簽署,自貿區建設也正式啟動。在2003年,中國與東協關係進入一個新階段,中國加入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TAC),雙方建立了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中國成為首個加入該條約的非東協國家。

在2004年元旦,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的早期收穫計畫實施,並下調農產品關稅,計畫到2006年將600項農產品關稅降為零。在2004年底,中國與東協簽署《貨物貿易協議》和《爭端解決機制協議》,這標誌著雙邊自貿區建設進入實質性執行階段。在2005年7月20日,《貨物貿易協議》降稅計畫開始實施,7,000種產品降低關稅。在2009年8月15日,《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投資協議》簽署,標誌雙邊自由貿易協議的主要談判結束。

於2010年元旦,雙邊簽署「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正式建立,讓中國與東協進入新的經濟發展整合階段。CAFTA係指在中國與東協10國之間構建自由貿易區,即「10+1」自貿區。中國—東協自貿區是中國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也是東協作為整體對外商談的第一個自貿區。當時這是建成一個涵蓋約1,400萬平方公里、19億多人口、年GDP達6兆美元、年貿易總額超過4.5兆美元的自貿區。

在2016年9月,李克強在第19次「中國-東協(10+1)領導人會議」暨「中國-東協建立對話關係25週年紀念峰會」中表示,中國視東協為維護地區和平穩定、促進區域一體化和世界多極化發展的重要力量,會繼續把東協作為周邊外交優先方向,繼續堅定支援東協共同體建設,支援東協在區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支援東協在國際地區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一方面執行《落實中國-東協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聯合宣言行動計畫(2016-2020)》,進一步促進中國-東協戰略夥伴關係,以實現互利發展。另一方面歡迎東協共同體建成,重申支援東協一體化進程和東協在區域架構中的中心地位。

中國一帶一路發展與東協經濟接軌

當前中國與東協正在一帶一路發展與東協經濟共同體,以及東協各國正進行更積極的發展政策,試圖提升國家與雙邊更密切的經濟整合。中國方面,正在實施「一帶一路」《願景與行動》,「十三.五」規劃,「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新跨越」經濟發展戰略,以及配合「走出去」戰略,讓中國過剩產能能夠移轉到合適地區投資。

而在東協部分,東協正在實施《2025年東協共同體願景》、《東協經濟共同體發展藍圖2025》、《東協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等有關協議,以及東協各國的國家的發展戰略,包括有汶萊實施的「2035宏願」、柬埔寨實施的「四角戰略」(增長、就業、平等、效率)和「2015-2025工業發展計畫」、寮國從「陸鎖國」翻向「陸聯國」發展戰略、菲律賓推動「雄心2040」戰略、印尼的「全球海洋支點」戰略、馬來西亞的「第十一個五年計畫(2016-2020)」、新加坡則提出未來10年經濟發展策略、泰國推動「工業4.0戰略」、越南提出《2016-2020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和兩廊一圈戰略、以及緬甸的經濟發展戰略。

中國-東協領導人於2003年簽署了《聯合宣言》,宣佈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雙方並在《聯合宣言》下執行了兩個五年行動計畫,一是2010-2015年的行動計畫,二是正在執行的2016-2020年行動計畫。也就是2010年元旦進行雙邊自由貿易區以來的兩個重要階段。第一階段無非是中國與東協的自由貿易區的建立與推動。第二階段應該是中國與東協自貿區的「升級版」。

首先,中國與東協及其成員國雙邊正在推動《落實中國-東協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聯合宣言的第二個五年(2016-2020年)行動計畫》,以及在2016年9月發表的《中國-東協建立對話合作夥伴關係25週年紀念峰會聯合聲明》,還有近年來中國與東南亞國家所達成的雙邊《聯合聲明》,包括中馬《聯合聲明》、中菲《聯合聲明》等等。此外,關於中國—東協自貿區的《貨物貿易協定》、《服務貿易協定》、《投資協定》等協議推動,以及確定2017年為「中國-東協旅遊合作年」,有助於中國與東協觀光旅遊的加強合作,促進雙方人員往來等,這些都有助於擴大開放雙方的貨物貿易市場、服務市場和投資市場。

第二、中國與東協雙邊更積極在農業、交通、科技、資訊產業、電力等領域之合作,也簽署了多種的合作框架協議、行動計畫、諒解備忘錄等。而中國與東協有關國家亦積極落實簽署的雙邊經貿合作規劃。例如,中新、中馬等雙邊經貿合作聯委會,中國與東協在能源、金融等領域的部長級合作機制,還有湄瀾區域的合作機制等。更重要者,中國與東協博覽會、中國與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中國與東協在工業園區的合作開發,都具有推動中國與東協發展的動力。

第三、東協國家是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重要目的地,也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點和優先方向,吸引超過中國對「一帶一路」直接投資的一半。2015年時,中國對該區域直接投資量創歷史新高,首次達到146.4億美元,占「一帶一路」相關區域投資量的比例為77.24%。

第四、而寮國(大陸稱老撾)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區域地理優勢日益突顯,是連接中國與東南亞其他國家的最佳陸路通道,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中,是吸引中國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這樣的投資結果,也反映出一帶一路發展最佳的方向是南向東南亞,而欲邁向東南亞發展,發揮經濟整合的效果,則必須從中南半島的大湄公河次區域(GMS)地區為灘頭堡,當作一帶一路發展的重要實驗區,而欲突破大湄公河次區域的經貿發展,寮國無疑地是最重要的前進點。從寮國出發連結GMS國家,是一個重要的區域發展策略的思維。

最後,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貿易,前五位有四位是東協國家,依次是:越南、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印度。2016年,中國與東協雙邊貿易額為4,554.4億美元,約占中國一帶一路沿線上64個國家貿易總額的47.8%。在「一帶一路」沿線上的64個國家中,中國向東南亞出口額是最大的,約佔有44.1%;中國自東南亞進口額也最大,約佔53.6%。

中國對東協進口、出口產品均以機電產品為主。2016年,中國對東南亞出口額最高的產品是「電機、電氣設備及其零件」,高達519.3億美元,占中國對東南亞出口總額的20%;其次為「鍋爐、機器、機械器具及零件」,出口額約為359.6億美元,占比為13.9%;在其次是「鋼鐵的出口額」,約為143.9億美元。

2016年,中國自東南亞進口額最高的產品也是「電機、電氣設備及其零件」,進口額約達723億美元,占中國自東南亞進口總額的36.8%;其次也是「鍋爐、機器、機械器具及零件」,進口金額約為193.9億美元。

建構中國與東協命運共同體的整合

中國一帶一路建設,提升並鞏固與東協的經濟整合,具有地緣上優勢,也是中國走出去發展戰略的重要實驗區。東協國家也需要中國的市場與基礎建設投資的挹注,透過基礎建設的擴張與連結,可加速雙邊人員、勞工、商品、資金、技術、服務、運輸、企業等流通,而最終的目標便是建構中國與東協的命運共同體。

在中國一帶一路建設與東協經濟共同體的對接發展上,最終自然要發展出民心相通與社會相融的命運共同體,這必須建立在三個基礎上,首先是要建構經濟共同體,其次是要建構文化社會共同體,最後是建構人類安全共同體。在建構經濟共同體上,促進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發展與東協共同體對接,深化中國與東南亞市場的整合。在建構社會文化共同體上,勢必加強雙邊社會、教育、人員訓練、宗教、科技、文化、創新的交流與合作,共享多元文化、社會資源、公平待遇的和諧社會。在建構人類安全共同體上,雙邊勢必正視貧窮、環境、糧食、醫療衛生、就業、平等機會、個人安全、人權等,特別是打擊人類犯罪部分,包括跨國和跨區的人口販賣、毒品走私、跨國經濟犯罪等。基於此,中國與東協社會始能建立一個永續發展的模式,再擴大到南亞、中亞、中東,在延伸到歐洲與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