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台南市議會原住民議員谷暮.哈質詢說,原住民遭到不平待遇,她問台南市政府舉辦的鄭成功文化節「與原住民有什麼關係?這是對原住民的殖民,也是原住民的文化浩劫」。她批評市府歌頌鄭成功,鄭成功到台灣「是漢人的殖民政權,原住民真正的聲音在哪裡?台灣的獨特歷史難道只是鄭成功,有沒有看到原住民的啜泣與眼淚?」
今年3月,民進黨原住民立法委員谷辣斯.尤達卡更要求內政部長取消「民族英雄鄭成功祭典」。4月行政院居然核定鄭成功祭典改由台南市長主祭,中央政府不再派內政部長代表出席,自1963年以來每年4月29日鄭氏登台紀念日,均中樞主祭,在台南延平郡王祠。換言之繼去中國化,去孫、去蔣、停祭黃陵後,連鄭成功也要被去,被晾在一邊了。
鄭成功、孫中山是兩岸最無爭議也得到共同肯定的歷史人物,連日本民間和史界均關注其歷史定位,並給予崇高的評價。雖因政治立場不同,各自有著不同的觀點,但皆持正面評價者居多,然而現今民進黨竟和原住民應將鄭成功視同像荷西、日本、清朝或是國民政府一樣都是「外來殖民政權」,同時亦認為鄭成功和蔣介石都一樣是獨裁者,主張去蔣、去鄭!
其實揆之歷史,鄭成功是與荷蘭人簽訂「十八項協議」後取得台灣的,且沒有直接統治原住民,也沒有實施歐洲滅族的殖民政策,而是採和平的同化政策,與荷西、日本迥然不同,而是帶給原住民文化的提升,但也讓明朝遺民取得一塊棲身之所。質言之:1.鄭成功是從荷蘭人簽訂「十八項協議」取得台灣,不是直接取自原住民。2.原住民在鄭清時期其實是「自治」,才有後來牡丹社事件時清政府答覆日方原住民是「化外之民」等語。
回顧歷史,1683年清鄭澎湖海戰,鄭克塽潰敗後,派人求降,施琅率領福建水師登陸台南鹿耳門,受到了台灣軍民的熱烈歡迎。鄭克塽還特地派人以小船引導清軍船隊入安平港,施琅終於首度踏上台灣的土地,實現了他追求一生的願望。
施琅首先接見了鄭克塽君臣,給予最了最寬大的處置,可以魯迅的詩句「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形容。
受降儀式後施琅帶著牲品和貢物來到鄭成功廟前祭祀並宣讀祭文:
「自從南安侯入台,台地始有居民。逮賜姓啟土,世為岩疆,莫可誰何。今琅賴天子威靈,將帥之力,克有茲土,不辭滅國之誅,所以忠朝廷而報父兄之職分也。獨琅起卒伍,於賜姓有魚水之歡,中間微嫌,釀成大戾。琅於賜姓剪為仇敵,情猶臣主,蘆中窮士,義所不為。公義私恩,如是則已。」說到此處,施琅 心中百感交集,不禁潸然淚下。而祭文情深意篤,言辭懇切,周圍人士無不為之動容。
施琅實現了畢生職志,既消滅了鄭氏政權,為父兄報得冤仇,又徹底粉碎了長期分裂國家的企圖,維護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其功績偉大,永載史冊。迄今南台施公祠依然香火鼎盛,將軍鄉(區)依然存在。
至於民間以開台聖王為名祭祀鄭成功的廟宇,四處林立,依然未變。清廷初期曾部分官方將鄭成功視為叛國與海賊。康熙皇帝特頒旨 :「朱成功明室遺臣,非吾之亂臣賊子」,也寫下楹聯:「四鎮多二心,兩島屯師,敢向東南爭半壁﹔諸王無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贈與泉州三邑南安附近作為鄭氏祖墳。如今中國大陸、台灣有不少學校、街道、地名、軍艦、橋樑等以鄭成功的人名或延平、國姓等稱號命名,據說大陸的河南省固始縣也有一條街道以鄭成功的名字命名。
1874年( 清同治十三年)因牡丹社事件日軍侵台,清廷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以欽差大臣來台。沈來台後,接受台灣府進士楊士芳、台灣道道員夏獻綸與台灣知府,與閩浙總督、福建巡撫等人一同上疏朝廷,請追諡鄭成功、建立專祠與編入祀典中。翌年朝廷准奏,下詔曰:
前明故藩朱成功,曾於康熙年間,奉旨准在南安地方建祠。該故藩仗節守義,忠烈昭然。遇有水旱,祈禱輒應,尤屬有功台郡。著照所請,於台灣府城建立專祠並與追諡,以順輿情。
鄭成功在台灣已是家喻戶曉、普受祭祀的民族英雄,就像媽祖、關聖帝君已深植民間,民進黨搞去中國化,停祭鄭成功,另一方面卻縱容台中市長林佳龍重建日本神社,難不成要改祀後藤新平?奉日本為正朔?台灣難不成變成日本領土?這種認賊作父的行徑,相信13億中國人絕不允許!◆
歷史新課綱是台灣文化的終結者 吳昆財 (嘉義大學歷史系教授)
當2016年蔡英文就任後,她所任命的首位行政院長林全,第一號行政命令,就是迫不及待的馬上宣布廢除「歷史課綱微調」,由此可見歷史課綱對於民進黨執行去中國化有多麼重要。
對民進黨而言,在這場去中國化的思想鬥爭中,如何斬斷台灣與中國之間的歷史紐帶,必須透過學子們的歷史教科書為之,因為實行這種方法所費的成本最低,如同溫水煮青蛙,不太會引發世人的注意和反彈,不過卻能達到最佳效用。為此之故,從李登輝、陳水扁,迄至蔡英文,可謂是一脈相連不遺餘力,樂此不疲的進行剷除台灣與中國歷史連結的工程。也就是這些獨派人士嗅到花小成本,達到極大化的效果後,如今的蔡英文政府變本加厲,想一意孤行刨除台灣與大陸的文化連結。
從學術和歷史教育而論,這份新的歷史課綱充斥著諸多嚴重的缺失:
首先,去時序化:歷史學最重視的就是時間,它真真切切是一門屬於研究時間的學科,一旦缺乏了貫通的時間觀念,歷史學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也因此歷史教育無非就是要給學子們呈現一種疏通致遠的歷史時間,讓學子們可以藉由符合邏輯時序的敘述,完全掌握歷史的前因後果,達成歷史教育的目的。可是新課綱卻捨棄歷史學的ABC,試圖逕行以「主題取代時序」,完全忽略無論是個別時間、社會時間乃至地理時間,都是以歷史時間為建構的基礎,否則事件歷史、趨勢歷史和結構歷史將失去存在的價值。尤有甚者,新課綱不但去除時序化,更是胡亂顛倒時序,舉例而言,新的國中課綱中F主題「當代台灣」裡,先談論「中華民國統治體制的移入與轉變」。其後在L主題「現代國家的興起」,分析「中華民國的建立與發展」。這種時序錯置的課綱安排方式前所未見,令人瞠目結舌。
其次,課程政治化:無可諱言的,蔡英文政府之所以在施政滿意度如此低迷不堪的情境下,卻仍然選擇採取如此躁進的大動作,干冒天下之大不韙,企圖翻轉歷史課綱,把歷史教育完全政治化,無非就是要遂行台獨夢想,徹底切斷台灣與中國的歷史連結。例如高中課綱D主題「現代國家的形塑」,強調台澎金馬如何成為一體;F主題「中國與東亞的歷史交會」,把中國放入東亞史;K主題「台灣與世界」,把台灣置入世界史之中。如此的課程設計,一言以蔽之,就是把中國視為外國,把台灣人和中國人分開。簡單講,台灣人未來可以是東亞人,可以是亞洲人,可以是世界人,但絕不能是中國人,這是民族認同的去中國化。
最後,去「中華文化」化:眾所皆知其實歷史與文化是一體兩面,而文化又是生活的代名詞,新課綱一則不再把17世紀那段漢人如顏思齊等來台移民與開墾,並植入漢文化的故事放進史冊,其用意就是要切割台灣與中華文化、信仰與生活等關係。
再則,新課綱甚至以第三者的角度,把中國文化視為和西洋文明一般,屬於外國的,也和台灣人無關,這種態度就如同洋人看對中國文化。易言之,至此新課綱,台灣已是旁觀者,它和中國文化彼此毫不相干。新課綱這種文化史觀的詭計,實際就是延續獨派政府的美麗糖衣:「多元文化與價值」,藉以取代傳統中華文化在台灣的主流價值。問題是若真要談多元、現代與西方文化,除了所謂同性婚姻的偽進步外,台灣又如何能與洋人等量齊觀,並取得超越洋人對多元文化的論述高度?當現代文化不如西方,而自己又選擇愚昧的放棄先賢們留給台灣的文化遺產時,最終的結局是兩頭落空。由此,台灣將繼少子化和人口老化,失去人口紅利與人才紅利之後,也終喪失文化紅利。
最後提醒國人這部新歷史課綱一旦付諸實行教育下一代,在台灣將會有一塊墓誌銘,上面書寫著傳統中國「歷史」、「民族」與「文化」的終結。這是一場歷史、文化與生活的浩劫!◆
社論
國際政治
兩岸外交戰
賴清德與「親中愛台」
蔡英文和兩岸關係
歷史與課綱
海峽短評
編後